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一八章 抢功

第五一八章 抢功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杨钧眨巴着眼睛,直直的盯着李承志的背影。直至他走出衙院,他似是依旧不敢置信:“会不会……会不会是他算……不,猜错了?”

算……未卜先知?

几人悚然一惊,直觉不可能。

但又无法解释,这般秘辛,李承志又是如何得知的?

特别是李韶,这几日他几乎日日都陪在李承志左右,天天都能见到李始贤。若有惊变自京中传来,李始贤必有耳闻。

便是李始贤守口如瓶,但二人相交多年,李韶自问还是能看出几丝端倪的……

李韶压下惊疑,沉声交待道:“莫要胡猜,待宣旨的钦差来后,便知分晓,更莫要多嘴,以免乱了军心……”

几人心中一凌:何止会乱了军心?

以如今李承志予军中之威信堪称如日中天。若被有心人煽动,足以引起大军哗变……

一想到此节,杨钧的脸瞬间乌青。似是感同身受,牙关咬的咯咯有声:“朝中诸公……难道皆是尸位素餐,酒囊饭袋,为何值此紧要关头,却行自掘根基之举?”

“放肆……枉你饱读史书,不知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道理?”

李韶厉声怒斥,“裴邃前车之鉴宛犹在目,难不成你杨季孙也想步他后尘?”

杨钧被骂的面红耳赤,刁整更是听的浑身不自在。

这堂内就只他们四人,李韶之意不言自喻。

但凭心而论,若真如李承志所言,太后与朝廷此举委实有卸磨杀驴之嫌。

他正待附和杨钧,却不想身侧的郦道元突的一声朗喝:“骂的好!”

“淮阴候临刑前曾言: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时而三秦已定,强敌已除,且淮候功高难封,刘邦如此尚情有可原。

但如今逆贼未定,内乱未平,朝廷却行此得鱼忘荃、过河拆桥之举,堪称愚不可及……故而朝中若非酒囊饭袋之流,焉能出此政令?”

刁整也附和道:“两位司马所言甚是……如今我等予阵前出生入死,一群王八却在暗中蝇营狗苟,何其不公?”

三人众口一词,令李韶何其无奈?

如今连钧旨是何模样,圣令是好是坏,谁都不知道,仅凭只李承志捕风捉影的一句,就让刁整、郦道元、杨钧这般重将怒愤真膺,义形于色。若是风声走露,被全军得知,怕不是立地哗变?

到底是李承志早已料到此节,才会做出那般屈己待人、委屈成全的模样?还是他洞若观火,一眼便看出其中厉害,故而火急火燎的遣散州军,又将三万中军一分为三?

如此便是一处为乱,也不足以成燎原之势……

一时间,就连李韶也有些捉摸不透。

他稍一沉吟:“如今皆是我等猜测之言,莫要妄下定论。但此事干系重大,只凭我等予此无风生雨、帷灯匣剑终非良策,故而某以为,不如一道去寻大帅,问个分明?”

郦道元猛一挥袖:“郡候所言甚是,同去!”

刁整与杨钧紧随其后:“同去!”

四人雷厉风行,说走就走。

出衙后,待问过城上守军,称李承志出衙后便过了河。四人便马不停蹄的跨上坐骑,直奔北营而去。

但赶至帅帐,却被李睿拦了下来。称李承志正在帐中予人秘授机宜,无故不得惊忧。

刁整与郦道元只是稍有犯疑,心想左右二营都督、司马皆在帐外,李承志又能予何人秘授机宜?

而李韶却是满脸惊诧:不远处,李始贤、李松、李亮围作一团,似在窃窃私语。

若称亲信,也就眼前这三人了,那此时予李承志帐中的又是哪位?

正狐疑间,听到帐中似是有人告退。微一侧目,便见李聪掀开帐帘,一道身影亦步亦趋,倒退而出。

天色已暗,且离的有些远,故而看的不甚分明。只知此人穿着明光鳞铠,应是军中将领。

待来人转身,近至寨门时,几人才认了出来:竟是元昭?

此贼原为绣衣丞(朝廷秘探首领),并未听闻旧职已除。故而此行北征,应是依旧负有暗令,事风闻奏事,暗察帅将之责,与奸细无疑。

李承志能予他授何机宜?

元昭也被吓了一跳,刚看清是李韶、刁整、杨钧、郦道元等四人。他福至心灵,就如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噗通”一声就跪了下来:“诸公,还请救昭一命……”

何出此言?

四人被惊的一脸懵逼。

一个时辰前,李承志还称要遣元昭为副使,随杨钧一道入京报捷。

此等之殊荣,堪称信重有加。但这才过了多久,李承志就要取他性命?

李韶心中猜疑,也无来由,就将元昭此举与李承志所言之“朝廷来旨”之事联系到了一起。

“此地非畅所欲言之处,幼明(元昭的字)先莫惊慌,稍后随我回帐中再谈……”

李韶随口宽慰着,又指使着杨钧:“季孙,你去通报,就称我等来访,有重大军情要请大帅定夺……”

李睿刚送元昭出来,就站在不远处,故而听了个真切。未等杨韶挪步,他便拱手道:“诸位,方才某已向郎君通秉,郎君称:天色已晚,便是有军务,明日天亮再议也不迟……”

这分明就是不想见他们。

还能如何,总不能硬闯吧?

看了看近在咫尺的李睿,又看了看立在一侧脸色发白、战战兢兢、汗如出浆的元昭,李韶心中一动:怕不是根源就在这元昭身上?

不然元昭疾呼“救命”之时,李睿却视若无睹,无动于衷?

就不怕将李承志秘授之机宜外泄?

应是李承志怕自成怀等人胡思乱想,故而欲借元昭之口透露一二……

他微一沉吟,心中便有了决断,朝着帅帐拱了拱手:“即如此,我等明日再来!”

说罢,便转过身,朝杨钧等人使了个眼色。

几人惊疑不定,携元昭远去……

李聪放下帐帘,低声秉道:“郎君,李都督等已走了!”

“父亲呢?”

“还在帐外,说是要见郎君!”

李承志顿时有些头痛:一个两个,怎就这般不依不饶?

李韶还好,若自己不想说,他也不敢追问。但李始贤却不好糊弄,十有**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但法不传六耳,既然人家冒着夷族的风险来给自己通风报信,自己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

“李聪!”

“仆在!”

“让李睿守好帅帐,任何人不得入内,包括父亲!”

“诺……嗯,郎君,你欲往何处?”

“我出去躲一躲,也好清静清静……若有急变,让李睿吹哨即可,我须叟便至……”

李承志稍稍一顿:“罢了,你随我同去,但须谨记,我今晚之行迹,不得予第三人泄露半句……”

见他语气慎重,面上更是露出少有的严厉,李聪明中一紧:“仆省得!”

“速去予李睿交待:不论何人问起,就称我在帐中写奏呈,若待亥时我还未归来,便让他熄了帐灯,就称我已安歇……”

“诺!”

李聪急声应,快步而去。不待十息,又去而复返。

稍倾,主仆二人换上了亲卫的甲胄,扮做传令兵的模样,自帐后悄然离去……

……

几人刚入李韶大帐,方一坐定,元昭竟又跪了下来。

这次看的更为真切:元昭面黄如土,满脸惊恐,好似大祸临头。

李韶硬是将他扶起,疑声道:“幼明何故如此?”

“还能如何,怕是东窗事发了吧?”

郦道元性情耿直,嫉恶如仇,最是看不惯这等两面三刀,予背后挑拔是非的小人行径,故而不假辞色道,“若是大帅欲取你性命,行的必是军法,定然有理有节,是以你欲如何救你?难不成,还能因你而逼宫于大帅?”

听到“大帅欲取你性命”这一句时,元昭猛的一个机灵。

要行的是军法倒好了,至少死的明明白白。

而李承志这一次,却是即阴且狠,生怕杀他脏了手,竟要借他人的刀?

元昭哆着嘴唇,目光依次从李韶等人脸上扫过。心乱如麻:便如郦道元所言,若李承志真要杀自己,他们如何能救?

他狠狠的一咬牙,有如豁出去了一般:“大帅方才唤我入帐,秘令予我:若予半道偶遇从兄,便好言相劝,劝他迟上几日,待大帅班师北上,再入潼关传旨……

又称……又称:若遇高司空,便也这般忠告予他……便若这二位不听劝告,一意孤行,那就莫怪大帅……大帅翻脸不认人……”

待班帅北上,再入潼关传旨?

还真有圣旨传来。

而元昭口中的从兄,除了元晖,再无他人。

而高司空,自然便是高肇无疑……

“即然是元领军来宣旨,为何又有高司空……而你口中之大军,又为何来?”

李韶狐疑道,“再者,你可知旨中所言何事,如何让大帅如此行事,且言辞这般决绝?”

“我怎会得知圣旨所言何事?甚至是从兄与高司空一前一后,欲赴关中,也是听大帅方才所言,我才猝然得知……”

元昭抖的愈发快了,“而听大帅之意,应是……应是朝廷欲令大帅暂且休兵,而后待……待高司空率军抵至岐州后,再行商定退敌、平寇之宜……”

“放他爷爷的臭屁?”

杨钧突然就恼了:“这‘暂且休兵’,又遣高肇率军而来,难道不是朝廷欲临阵换帅、抢我等军功之意?爷爷入他高肇大母……”

莫说杨钧还给来与李承志亲近,同进同退,一荣俱荣。就连刁整与郦道元都气的脸色乌青。

这摆明是眼见得胜在即,将立不世之功,故而抢先一步来夺功劳了?

不然来的不会是高肇。

而不论是官职、资历、乃至军中威信,高肇超出李承志都不止一截。

更何况还是翁婿?

朝廷之意,不言自喻:就是想让李承志吃个哑巴亏……

而杨钧等人这般恼怒,绝非只是为李承志打抱不平。只是因为这些人或多或少,都与高肇有过节。

若易高肇为帅,便是不给他们穿小鞋,怕是也要将冷板凳坐到底。

更何况,如今刚逢大胜,连捷报都还未送到京中。等元晖与高肇来后,这大功是姓高,还是姓李?

到那时,到嘴的肉被抢走不说,高肇怕是连日汤都不会给他们剩一口……

“焉能如此无耻?”

刁整不敢置信道,“朝中诸公难道不知,若这等鸠占鹊巢、趁火打劫之举被军中所知,会引起何等轩然大不波?”

也并不是刁整危言耸听:李承志被临阵换帅,就等于他此前所做所为一无是处,更等于麾下十万大军之心血尽皆成空。

高肇抢的不只是李承志、并他刁整等人的功劳,而是这十万大军出生入死,提着脑袋搏来的军功。

试问,麾下军将,并普通士卒会如何做想?

他就差说一句,这不是逼着全军哗变么?

“正因如此,承志才如此急迫要遣散州兵,并将中军一分为三,且那般急迫要率兵北上。只因但凡高肇率军入关,此事便是举军皆知,定会生出事端……

也正是如此,承志不惜近似威胁般的忠告于元晖与高肇,令他二人最好晚来几日。便是想等捷报呈予朝堂,坐实我军之功,不然难保全军一时激愤,一发而不可收拾,续而引出大祸……”

李韶怅然一叹,暗道一声“竟是错怪他了”,又道:“我等今日才得以大胜,而元晖已携秘至潼关左近,高肇更是已从洛阳出兵……故而诸公定策,并请奏太后下旨之时,皆未能料到此节……”

嗯?

三人齐齐一懵:这般说来,难道还是他们错怪了朝廷不成?

杨钧冷声道:“若是我等畏敌不战,或是军情反复,更或是战事不利,朝廷下旨申饬也罢。另遣监军督战也罢,甚至将我等尽皆撤换,押回京中问罪,我等皆心甘情愿,无话可说……

而如今却如做贼一般,秘旨还在半道,高肇就已领大军出京,朝廷这先礼后兵之意昭然若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