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二三章 包藏祸心

第五二三章 包藏祸心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昭阳殿中坐无虚席,却又鸦默雀静、悄无声息,说不出的诡异。

侍候重臣端汤奉酒、呈笔送墨的宫人极是醒目,行走时尽量放轻脚步,传讯间就如蚊吟。

几位元姓辅臣或是愁眉不展,或是脸沉似水。先来一步的游肇则是红光满面,应是依旧在回味此番大胜之喜。

而如高英,更是面带薄怒,俏脸含霜。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崔光止不住的幸灾乐祸,却又装做茫然无知的模样,与刘芳一道朝着高英问礼。

“免礼吧……过来看!”

高英点了点面前御案,案上铺着几张绢帛,上面写满了小字。

扫视一眼,特意看了看信后用印,崔光便知其中两封皆为李承志所呈:一封应为捷报,一封应为寻常之奏呈。

剩下那一封,则为高肇所奏。想也能知道,费尽心机,最终只落得一场泡影的高肇是何等恼火。此番号秉奏自然是一纸怨气,满腹牢骚。

二人口呼谨遵圣谕,又往前一步,跪至案前。

而便是已知李承志大胜,但无论是崔光,还是刘芳,第一眼依旧是紧盯着捷报。

自是以李承志口吻所奏,满篇平铺直叙,殊无任何修饰与惊叹之词,但依旧看的崔刘二人心潮澎湃,眼放精光。

“二月廿八,臣予陇西百里滩迎击伏罗,溃敌三万,斩敌近四千,俘两千余,马匹无算……”

“三月初一,臣取清水,元继授首……”

“三月初三,崔祖螭举秦安而降……”

“三月初五,汧阴告急,臣披发缨冠而救之……闻臣即至,昌义之骤然罢战,连退三十里……翌日,敌军再退两舍,退至陈仓,据渭水与我而峙……

时,叛将元丽遣奸密奏,称幡然醒悟,欲拔乱反正。臣信而不疑,以此为计,予初八四更之时,与元丽里应外合,大破敌军……

昌义之急怒攻心,半道崩卒……生擒副将裴邃,叛将候刚归降,于忠、公孙稚于武都城下授首,其下军将俘杀无数……此战杀敌三万,俘两万余,余敌遁入秦岭,不知所踪……至此,我关中尽复!”

看到这里,崔光不由自主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若非已然如板上钉钉,真的不能再真,他险些以为是敌人的离间之计。

自二月廿八,至李承志大破陈仓,大获全胜,堪堪才只十日?

而那时,朝廷方知伏罗率甲骑三万、昌义之率十万大军,齐至关中。

满朝文武何其惊慌,太后与陛下何其无措之时,李承志却已启胜端,而后便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连战连捷?

只是十日……莫说大局已定,便是李承志举全军之力攻下清水,怕是都能让太后与陛下,举朝文武喜极而泣。

想想是如此的不敢置信……

更有甚者:最让崔光与刘芳惊疑的是,李承志最为轻描淡写的那一句:闻臣即至,昌义之骤然罢战,连退三十里……翌日,敌军再退两舍,退至陈仓,据渭水与我而峙……

那可是手握雄兵十数万,就如洪水猛兽,令太与与举朝文武闻之变色,以为已大祸临头的昌义之?

为何只是听闻李承志驰持汧源,人还不知在予何处之时,就令昌义之以为祸从天降,避如蛇蝎?

如此看来,反倒是昌义之将李承志当做了毒蛇猛兽,唯恐避之不及。

李承志是如何做到的?

二人惊疑不已,偏偏此时其余诸辅因此报而忧心忡忡,愁肠寸断。故而崔光与刘芳再是惊奇,也不好相询。

皆因中山王等始料未及,以为李承志必败,才致弄拙成拙。故而越是深究李承志为何胜的如此之快,越是令这三人难堪。

刘芳急使眼色,拦住了跃跃欲试的崔光:便是想落井下石,也不该如此明火执仗,不然便是往死里得罪人……

崔光何其不甘,何其不贲?

若非太后在此,他早含枪夹棒,好一顿冷嘲热讽:目光短浅、口密腹剑者,焉有出中山王、任城王、广阳王之其右各部?

罢了,待李承志班师回朝,再计较也不迟。

他猛呼一口气,又低头看了起来:

“但外敌虽定,内乱未平。薄骨律、高平二镇之逆贼执迷不悟,怙恶不悛,是以此时休兵,言之过早。

且叛酋元丽远上柔然,其意昭然若揭。古人言: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而臣以为:宜除恶务尽,以绝后患……

然,突闻领军元晖暗携密旨,已至关中。司空高肇秘率大军,兵临潼关……臣如闻噩耗,心惊之余,百思莫解:

臣深受皇恩,临危授命,又少经事故,才浅智薄,深怕辜负太后与陛下之期许,故而领军出征以来,莫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而臣反躬内省,深知年轻气盛,多有孟浪之处。但痛定思痛,却以为虽小节不拘,却大义不失。拳拳报国之心,可昭日月……

故臣斗胆,敢问太后、陛下,及衮衮诸公:臣精贯白日,沥胆披肝,以赤心报国。而诸君何以视志为仇寇,行仇者快,亲者痛之举?”

看到这里,崔光的手忽的一抖,心中的不平、愤慨一扫而空,瞬间便只余惊惧、不安。

李承志……也真敢问,真敢说?

这分明就是在质问太后、元英等人:尔等莫不是要逼的我李承志造反?

确实很解气,但就是过于……猖狂了一些,竟一丝余地都不留,堂而皇之的就问了出来?

若不是魏子建已然回惊,已知李承志之后诸般布置,崔光险些就以为,这番诛心之言之后,定是李承志起兵勤王的檄文。

心中暗惊,崔光微一侧目,见刘芳面如土色,满面惊疑,显然已是这般以为。

他冷笑不已,又看了看元英等人:若非老夫,尔等焉能予此稳如泰山?

怕是早已吓的如刘芳一般,已是坐卧难安。

活该……

暗骂一句,崔光又往下看:

“为人臣者,当尽人臣之责,所谓雷霆雨露,俱为天恩。臣一时惶恐,寝食难安,本欲就此休兵,面缚舆榇往京中请罪。

然忆及先帝之恩浩荡,臣无以为报,且如今逆寇未平,唯有荡尽诸逆,以慰先皇在天之灵。故而臣只得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济其私心之所欲……待大仇得报,臣必缚手负荆,以死谢罪……”

再往后,便是李承志为防高肇率兵入关的消息外泄,从而使大军生乱,不得已就地遣散州兵,而后将中军一分为三,分置各地等等。

崔光看的心头火烫,刘芳更是唏嘘不止。二人一般心思,均是不约而同:常言忠肝义胆,碧血丹心,也就如此了罢?

便是为顾大局委屈求全,李承志做了多番布置。可惜他宁折不弯,不知韫匵藏珠,此番质问字字诛心,如毁冠裂裳,使辅中三王颜面扫地,威严尽失。

待此信彰昭于朝野,三王更是会沦为天下人之笑柄。试问,焉能不使其怀恨在心?

元嘉倒也罢了,与李承志尚有姻亲之义,若斡旋一二,未尝不能冰释前嫌。但其余二位,怕是会与李承志誓不两立……

果不其然,见二人阅罢,元英便迫不及待,有如一锤定音一般:

“李承志骄狂自大,蛮横无智。若是他一日三报,事无巨细,焉能使我等以为关中已然十万火急,危如累卵,继而使我等弄巧反拙,更使他以为明珠暗剑,以至生此不虞之隙?”

哈哈……常言嫁祸于人,反咬一口,不外如是!

崔光双眼一瞪,悠悠问道:“以中山王之言,李承志不但无功,反倒有罪?”

元英猛的一噎。

平沃野、擒窦领、覆杜仑、败强敌、定关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便是赞李承志一句擎天之功也不为过。

故而又岂能是他一言就可抹杀?

他硬是忍下一口恶气,冷声回道:“身为人臣,焉能如此信口雌黄,听风是雨,以草茅危言之姿而直指太后与陛下?

此为死罪也,故而便是建不世奇功,也万不可混为一淡……”

“若你这般小题大作,借题发挥,李承志怕是早死了一百遍了!”

崔光冷声笑道,“可记得先帝之时,李承志时而便当面直呼先帝名讳,又可见先皇惩治过他一次?便如他所言,只要大义不失,又何必拘于小节?中山王又何必以此大作文章?

常言天网恢恢,疏忽不漏,此事终有大白天于天下之时。若真依此而治了李承志的罪,岂不是陡惹人嗤笑,让世人以为太后与陛下小肚鸡肠,无容人之量?”

大白于天下……

徒惹世人嗤笑……

若是崔光什么都不知道,何以说出这番话?

元英眉毛猛的一挑,牙都咬了起来:“我当是哪个狗贼走漏的天机,原来是你崔孝伯?”

“是又如何?若非我崔孝伯,此时元晖已然往岐州宣旨,高肇已然领军过了潼关。而予关中之十万大军方得大胜,正是气势如虹。若猝然听闻朝廷如此言而无信,寡恩薄义,怕是能立地哗变。

故而中山王不谢我也就罢了,竟视我为仇寇,这是哪般道理?”

“好你个崔孝伯,已死到临头,竟还振振有词?”

“敢问中山王,你以何治我死罪?是我崔某里通外国,泄密于敌?还是我崔某假传圣旨,图谋不轨?至于泄露天机之言,纯属属无稽之谈……”

崔光竟一点都不怵,坦然自若,“先帝遗言:太后若遇大事不决,并外兵之事,须召诸辅商议,附议者有其无,方可行之……

敢问殿下,与我等商议之时,分明是遣高司空率大军驰往北镇,故而我等才附议。但为何如今大军却又突至关中,是有人假传矫诏,还是有人欲图谋不轨?”

一顶顶大帽子扣下来,气的元英脸色乌青,七窍生烟。

就连刘芳都止不住的担心:元英已然病入膏肓,病不久矣,若是被崔光气的一命呜呼,那就乐子大了。

眼看就要打起来的模样,高英怒声斥道:“够了……”

崔光是见好就收,连忙后退一步,拱手拜道:“臣一时激愤难平,多有失礼之举,请太后恕罪。”

元英是自知理亏,便是胸口都要被气炸了,却无可辩驳。

他捂着胸口,微一恭身:“臣有罪!”

若是以往,高英必会温声宽慰元英几句,但此时却阴着一张脸,似是看都不愿看元英一眼。

委实是她后知后觉,此时想来,才觉似是上了元英、元嘉、元澄三人的恶当。

这三人担心李承志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地候,从而一败涂地为假。但怕李承志一胜再胜,坐大成势,危及他三人权柄、利益之私心怕是更甚。

反而言之,若李承志成势,谁最得利?

若论公,天下皆知李承志对先帝之心可昭日月,便是肝脑涂地,也必会护她母子二人之周全。

若论私……一想起二人之私情,高英便觉心头火热。更是深信不疑:李承志害谁都不会害她……

以微知著,高英此时才算反应过来:这三个老贼分明是怕李承志水涨船高,从而使他这个太后与幼帝权柄日重,并对李承志更为倚重。

此消彼长,元英等人的权势自然每况日下……

高英肠子都悔青了,更是惊疑不定:那叔父高肇是何居心,此次竟与元英三人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不由自主的,高英就想起了李承志离京不久,高贞(高英亲弟)予深夜醉酒之后予他说过的那句:叔父似隐有不臣之心!

每每想起,高英便不寒而栗,却又无人可以问计。

而此时再想,难保不是叔父将计就计,顺水推舟,以此想逼迫李承志?

而群臣众口一词、以为无懈可击之死局都能被李承志举手解之,若是他也反了……

高英突的一个激灵,强作镇定道:“便是问罪,也不该是眼下,而是如何亡羊不牢,不使大胜之师与朝廷离心离德……诸位可有良策?”

此言一出,殿内突的又沉寂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