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三九章 柔然退兵,高肇归京

第五三九章 柔然退兵,高肇归京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现在李承志受的委屈越多,同情他的人就越多。

真到有一日揭杆而起,行大逆不道之举之时,理解他的人也就越多。

民心大义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而且相当重要。

所以,他怎可能这么早就向高英低头?

老子委屈还没受够呢,还有好几首像“看庭前花开花落”的诗没写呢……

李承志往下一拜,态度不可谓不恭顺:“还请太后恕罪,委实是臣心灰意懒,无意予朝堂,更元意予地州,只愿做一闲云野鹤,乡野村夫!”

感情半日苦口婆心,讲给石头听了?

高英只觉一股怒气窜到了头顶:“你以为孤真不敢除爵,还是以为孤不敢收回铁契,不敢悔婚?”

知道你敢,但又如何?

我巴不得如此!

“臣予关中说过,也予北镇说过,归京后也说后,而如今,依旧如此认为: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故而朝廷但有钧旨,无论是除爵还是收回铁契, 臣绝无怨言!”

李承志微微一笑, “至于悔婚?恕臣无礼,到那时,哭的绝对不会是微臣!”

他今日主动入宫觐见高英的目的也在于此,就是想让这个女人明白:高文君姓高, 而非姓李。你若真要害死她, 我有什么办法?

高英何止是恼怒,感觉头都要气炸了。

她眼中似是喷着火, 怒瞪着高文君, 好似在说:你但凡有点心计,此时就该给孤往死里哭。

可恨的是, 高文君不但不见伤心, 反而满脸笑容,痴痴的盯着李承志,就差说一句“郎君知我!”

以高文君的秉性何止是哭,前脚悔了婚约, 怕是后脚她就悬梁了……

故而高英也就是心中想想, 是万万不会做的。

但李承志心如明镜, 却依旧拿这样的话来挤兑他……

“好……好好……”

高英的脸像是青了一般, 双瓣嘴唇直打哆嗦, “记住你今日所说之言, 孤等着你来求我的那一日!”

李承志也不辩解, “即如此, 臣就先告退了!”

做了个揖, 也不待高英允准,他就施施然的往外走。高文君急呼了一声郎君, 腿都迈了出去,忽觉不妥。匆匆朝高英一福, 复又追了出去。

高英的两排错的咯吱直响,恨不得一声令下, 将李承志乱刀分尸的心都有。

好似一腔热血,泼在了冰滩上……

她想不通, 李承志凭什么有恃无恐?

当真他不可或缺, 无他李承志,是孤这个太后当不成了,还是这元氏天下坐不稳了?

孤疑之际,她也曾予私下问过元英与元澄。

这二者皆老于事故, 能洞察人心,是以论断应极有道理。

二人均称, 李承志只是少年秉性, 心高气傲,受不得半点委屈。又因大胜,风头一时无两,是以血气更甚。就如初生牛犊,不知人间险恶,行事只凭喜好,荤素不忌。

但正因如此, 其必然心浮气燥, 待冷落些时日,稍稍示以恩惠, 必会回心转意。

元英更是断定,如今的李氏已然举族迁往京城,若真要将他降爵, 莫说世家门阀,李氏连豪强不算,只能沦为庶族,寒民。故而李承志绝无传言那般风轻云淡,视权柄为粪土。

但今日她礼贤下士,主动示好,李承志却依旧元动于衷,又是何道理?

心是恼恨不已,却又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不觉间,高英又怀疑起元英与元澄的用心来:莫不是因孤与他有私情之故,不愿李承志重列朝堂?

那李承志呢,真就能超凡脱欲, 无欲无求?

……

“郎君,若是真惹恼了太后,她若像以前……以前那般如何是好?”

以前的高英为哪般?

自然是嚣张跋扈, 行事无忌,蛮不讲理。

高文君这是怕高英恼羞成怒,一刀将他给喀嚓了。

哪有那么容易?

就算是皇帝也不能随心所欲, 想杀谁就杀谁,何况高英只是临朝称制的太后,更有八辅与其相辅相衡。

常言无欲则刚,阴恨无常如元恪,遇上李景真这种动不动就跟他吵的面红脖子粗的臣子、或是李神俊这种阴阳怪气,极尽讽刺挖苦之能的臣子,也只是撵出朝堂,或到秘书修书,或撵至北镇吹风了事,以求眼不见心不凡。

而如今天下皆知,本就是朝廷失了大义,李承志不得不委屈求全。是以别说恼羞成怒杀了他,若真夺了他的爵、收的他的铁契,高英与朝廷当即就能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高英再糊涂,也不会做这种自掘根基,自挖墙角的事情的。

便是她想干,真当八辅是吃素的?

高文君一点就透,顿时放下了大半个心。

亦步亦趋的跟出宫城,她终时没忍住,又小声问道:“连……连父亲(元嘉)都称,司空绝无……嗯,绝无那个心思。那郎君……郎君又为何固执己见?”

固执己见?

你还不如说我为何纠缠不休,死揪着高肇不放,非要诬他个造反的罪名?

也莫说元嘉了,但凡听到些风声之人,莫不是如此以为:高肇没有造反的动机,更无造反的能力。

这就是高肇的高明之处,近似阳谋:你李承志明明知道我在做什么,却百口莫辩!

因为就算李承志说出高肇的底气在哪里,也无人会信。

无它,只是因为高英,元英皆不信李承志天人神授、未卜先知的传言,高肇却深信不疑。

说不定李承志还在泾州,还未入京之时,高肇就已然动了心思。

不过是借了个契机,开始实施了而已。

所以现在这一切,全是高肇搞的鬼。李承志只不过是顺水推舟,装傻卖惨而已。

如今就看谁更能沉得住气……

“也能是是我多疑了!”

李承志温和的笑着,“待司空回京,我必登门谢罪!”

“真的?”

“真的!”

高文君高兴的眼睛弯成了月牙……

……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已近九月,北镇的气候渐渐恶劣,十日中,足有六七日都是黄风大作,沙尘漫天。

但奇怪的是,柔然的攻势愈见频烦,几乎三日一战,一日一挠。

事出反常必有因,高肇甚至怀疑,这是柔然的金蝉脱壳之计:以小部袭挠断后,大部早已撤军。

“前营斥候这两日可有异报?”

崔延伯征伐半生,若论擅战,比高肇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听便知他是何意:“蠕贼甲轻马快,且骑术精良,是以我游骑无法探近营前,至多也就于十里左右瞭望一二。若想一探虚实,只有大军压上……”

元怿经北镇这一遭,长进极快,已然不似之前那点于兵事一窍不通。稍一思索,便皱起了眉头:“但你若压上,他便后撤,如此步步为营,诱敌深入,难保不会中计!”

他能想到,高肇焉能想不到?

不过不甘心柔然就此退去。

凭心而论,今夏这一战,无论是元魏还是柔然,都不算上赢家。

柔然劳命伤财,征兵召马、驱羊赶牛远行数千里,并未占到半丝便宜,反而折损精锐两万余。

反观元魏,死伤更多。镇兵、中军皆先不论,因元渊大意疏忽,中了柔然的声东之西之计,让精骑突进狼山,直袭怀朔、武川两镇。一顿烧杀抢掠,只是死伤的镇民就达六七万,损失牛羊无数。

更何况,整整一年偌大的北镇颗粒无收,更要供养近二十万大军人吃马嚼。光是损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元怿已然开始头疼,便是柔然退兵,之后已被他搜刮一空的六镇之民,又该如何捱过这一个寒冬?

问朝廷求粮的奏呈上了都快上百封了,却皆如石沉大海,不见回音。元怿想不通,太后与朝中诸公难道全是瞎子不成?

元怿气恼不已,更是心急如焚,高肇却在犹豫不决。

他极为赞同李承志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肉烂了,至少还在锅里。

是以便是造反,也要逐了柔然这个心腹大祸,撵的最越越好。

不然一个不慎,就是为他人做嫁衣。

所以此时他举棋难定,要不要如崔延伯所言,举兵压上?

一探虚实只是其次,而是要帮蠕帅下定决心,尽早退兵。

柔然耗不起,朝廷更不耗不起。

而高肇是不想深陷泥潭,更想以退为尽。

你李承志能“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我高肇为何不能?

看谁先会坐不住……

正暗中思忖,突听呼喝之声。高肇凝目一瞅,见数骑自西奔来,高举令旗,并喝令沿途兵卒让路。

稍倾,来骑奔到十丈外,被近卫拦下,而后稍予盘问,便带至望楼之前。

“大帅,斥候急报,称约半个时辰之前,西风渐停,但敌营依旧沙尘大作,而敌之斥候却逾见稀少。心知有异,斥候凑近窥探,才知敌营已然成空。不过是数百匹驽马被尾部附近钢针,吃痛之下狂奔不至……”

元怿喜上眉梢,放声大笑:“哈哈,柔然退兵了?”

“应是如此,元都督已令斥候尽出,往西急探,想必稍后便一知虚实……”

高肇眉头一皱:“传令元渊,让他莫要大意,更莫要擅自追击,以免中了蠕贼的调虎离山之计!”

上一次便是这般,柔然稍施计谋,元渊便一头扎了进去。若非他轻敌,何至于让怀朔和武川的两万户镇民葬身火海?

高肇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李承志。

二人都是一时才俊,若不比较,自是看不出高下,但经此一役,便以判若云泥。

可惜李承志油盐不进……

暗暗一叹,高肇又朗声下令道:“望诸位也莫要懈怠,各司其责……”

“诺!”

齐齐的应了一声,众将便相继散去。

高肇凝望了一阵,意兴阑珊的挥了挥手:“回营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