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十九章 颠覆认知

第五十九章 颠覆认知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郎君,你要的东西运来了!”李柏停好了马车,快步过来秉报道。

“辛苦了!”李承志点点头,走到马车前,掀起了上面的麻布瞅了一眼。

第一辆车上是石灰石。

这玩意很常见,春秋时期,先辈们就拿来与细砂相合,修房筑墙了。

李承志找这东西来,一是炼焦和炼铁的时候除硫,二则是烧些生石灰,当催化剂使。

当然,如果李承志闲的蛋疼,还可以用土法烧些水泥出来,反正眼下也不缺黏土和铁渣。

但他估计,烧出来也没卵用。

因为他只知道用的是哪些原料、但具体的材料配比却不是很清楚,再一个具体的烧结温度也不知道,还得反复的试。

最关键的原因是没有强力粉碎设备,只靠人锤石磨碾,根本达不到相应的细度,所以这种水泥强度不高,养护时间又长,还极不耐低温,修出来的东西跟豆腐渣没什么区别。

别说修城,修平房都不一定能行,修路还不如配些三合土好用。

筑一些埋在土里的猪槽马槽倒是可以,至少比拿石头凿省事些……

等有时间了,再看能不能研制成功。

第二车则是一车石英砂。

这东西更常见,西北有河、有沙的地方就有,不过不好筛取。

另外,大部分的粘土矿中,都有这种伴生矿,这一车,就是从粘土中筛取出来的。

这东西,李承志是用来炼钢时除磷的,也可以当催化剂使。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试着烧烧玻璃。

其实北魏的玻璃工艺已经很先进了,虽然也算珍贵,但远没有后世传说的价比黄金的程度。

只隐隐的记得,好像是北周时,还是隋末时,玻璃工艺才失传的,继而又开始了让波斯人收智商税的时代,也导致到后面的朝代中,这玩意才那么精贵。

鲜卑人倒是挺喜欢这东西,但汉人却不怎么待见:一是脆,二是受冷受热易炸。

在不小心摔个碗都有可能被视做大凶之兆的汉人眼里,这玩意天太冷或是太热,都有可能自己炸了,当然就不是那么受欢迎了。

这主要是因为玻璃中的重金属含量过高的原因。

所以李承志就想着试一试,看能不能将高硼玻璃烧出来,实在不行,烧些高钠玻璃也行。

要能造出来,就是一条了不得的生财之道,说不定就不用冒险去打铜像的主意了。

到时,全大魏的官员贵族全端着玻璃杯喝酒,端着玻璃碗吃饭的画面不要太美……

当然,得等有时间再说,眼下,当然还是以保小命为主。

李承志让李柏将马车停下,让他盯着这边挖坑和筑陶窑的僧壮,他自己则去了木匠那边。

五六个木匠,正在照着他给的那张图纸在造风车。

还真不是李承志学究天人,什么都懂。

只不过他涉猎比较广,见识比较多,知道什么样的东西稍稍改进一下,就能达到原物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的效果。

就比如独轮车……

他让木匠造的,其实就是将这个时代农民吹谷子用的风车改进了一下,可以用来给小高炉送风的小型风车。

而且工序并不复杂,只是将体积减小,原本的手摇转轮换成了脚踏的,可以更快,送更多的风。

有点像加大号的小猪佩奇版鼓风机,不过多加了个脚踏轮。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水排和舀米机。

前者李承志没见过,但根据李松讲的内容,他大致能复原出来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其实就是通过水力推动木制的大型转轮,再通过曲柄连杆送力,给大型炼铁炉送风的大型排攮,大魏的冶铁场和兵工厂现阶段都用的是这个东西。

李承志好奇的是曲柄连杆传动。

这个年代竟然就有了?

更稀奇的还在后面。

李松还说,有的水排用的是皮带传动,说也是从汉朝时传下来的……

皮带???

还有更惊奇的。

李家立在泾河边上用来舀米的水碓是双头碓,只是因为泾河水小,再大就带不动了。

据说黄河边上,最多有八头碓。

这玩意形容简单一点就是:河水带动木轮,再通过曲柄连杆传力,带动安装木柄的几个石碓此起彼伏的砸米……

李承志刚见到的时候都惊呆了。

这东西难道不是冷锻机的原型?

再进一步,把小猪佩奇风车做成水力制动的,再和这东西连在一起,再配合小高炉、坩埚炼钢法,有多少钢甲造不出来?

也是在那个时候李承志才知道,老祖宗智慧如斯,好多东西,其实就隔着一层窗户纸……

就比如炒钢法和灌钢法:炼不出钢,没关系,我直接一炒到底,炼成熟铁就行了。

然后以熟铁做胚,外沿浇生铁汁……这样炼出来的,里面是熟铁,外面需要磨刃的地方,就成了生铁,或是钢。

如此一来,韧度有了,硬度也有了……这便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宿铁刀。

别说南北朝了,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国内好多地方都还用的是这种方法在炼钢……

所以,比起南北朝现阶段正流行的裸奔、嗑药、交换、群嗨、借种等等,这些东西才真正巅覆了李承志的认知。

以后谁再敢说古人智商不高,李承志保准穿回去打死他……

……

李承志过去的时候,几个木匠已经开始动手了。

其实这种风车,比吹粮食的那一种还要简单。

因为只管踩着轮子送风,不需要再考虑风车里倒不倒粟米进去。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密封性、尽量不漏风,以及用什么东西将风送进温度高达上千度的高炉里。

其实解决起来很简单:前者用牛皮蒙缝,后者用陶管接进高炉。

看了看基本没什么错漏,李承志又去了铁匠那里看了看。

一伙铁匠正在用挖出来的土稳固石台,然后会在石台上放砧铁,到时候的甲片就会在这上面锤锻。

李承志有很大的把握,他用坩埚炼出来的九成九以上是钢,至于哪种程度的碳钢,他就没什么把握了。

所以铁匠的工序很简单:把钢板尽可能的锤薄就行。

他的要求是,甲片尽量不要超过两毫米。

再厚就有些重了,而且也没必要。

两毫米的钢板,好多手枪子弹都能防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