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四四章 置于死地

第五四四章 置于死地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哈哈,真是稀客?”

崔光瞅了瞅案上的几样礼物:一座琉璃笔架,流光四溢,五彩班澜。

一方水晶砚台,通体明亮,无一丝杂物。透过足有寸许厚的砚台,犹能看清木案上的纹路。

另有一方绿玉镇纸,雕着一只雄狮,晶莹温润,且还泛着丝丝荧光,绝非一般的美玉。

这三样,哪一件都是世所罕见,价值连城之物。特别是那一方镇纸,若他未猜错,应是悬黎宝玉所雕。

崔光倒吸了一口凉气:“如此宝物,便是一样,就能价值连城。你却要将这三件尽皆送给老夫?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说吧,你又想如何谋算老夫?”

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刺耳?

李承志装出一副萧索的模样:“我已大难临头,尚书公又何必取笑予我?只是自知大限将至,时日无多,想着与其被抄家,倒不如择几样送予尚书,也算留个念想。”

“如今举朝就你这个小贼过的最是逍谣,何来大难临头之说?”

崔光脸上尽是鄙夷之色,“莫要告诉老夫,你指的是高肇参你之事?”

李承志眉毛微挑:“高司空两月四奏,不是参我私养部曲,暗谋不轨,便是参我暗通异族,有不臣之心,哪一桩不是造反的大罪,这还不够?”

“呵呵,呵呵呵!”

崔光斜着眼睛,仿佛在说:你装,你接着装!

高肇确实是这样参的,就差直言不讳的指着李承志鼻子,说他必反了。

但问题是,满篇皆是臆测之言,没有半分论据,安能服众?

朝廷倒是八百里加急,问过已为凉州刺史的李韶,以求证是否真如高肇所言,那所谓的西海遗部,是李承志蓄养的私兵。

但李韶却称,此为无稽之谈,堪称荒谬至极。又称柔然退兵之际,似是泄恨一般,连犯河西两郡四县,连酒泉郡城都险些被攻破。表是县更是被抢掳一空,西海早已是赤地千里,还有什么西海遗部?

高肇又称,李韶早已为李承志党徒,自是百般为李承志遮掩,故而其言不足信。

这一下,连太后都坐不住了。

诬陷李承志无所谓,毕竟是李承志构陷在前,高肇以牙还牙无可厚非。但要说李韶也有不臣之心,被其牵连的可不是一个两个。

李韶为李氏家主,岂不是说,陇西李氏要反?

这可不是阿猫阿狗,而是五姓高门之一,在京任要职,或是外牧州郡的重臣的子弟何其多?

就更不要论与其有直系姻亲的其余四家了。

这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参高肇妖言惑众,构陷忠良的奏呈就如雪片似的,天天足有十数本。

后来高英不得不出面,责高肇口不择言,罚其三月俸禄以作惩戒。

同殿为官,崔光对高肇的秉性、手段不可谓不熟悉。何时见过高司空这般大失水准?

他总觉得,高肇这是在以退为进,更怀疑是在为李承志开脱。

要不是深知李氏阖府闭门,李承志更是数月未踏出过府门半步,他险些以为两人早已狼狈为奸。

李承志虽然年轻,但其足智多谋,奸滑狡诈,是以崔光不相信他看不出这一点,今日也肯定不是为此而来。

崔光似笑非笑,指了指那三样重礼:“如此宝物即已送上门来,老夫自然却之不恭。故而你也痛快些,说出来也好让老夫思量思量,如何才能收了这礼,还不能被你这小贼算计!”

被这般讥讽,李承志也不在意:“今日元渊登门拜访,说到激贲之处,竟直呼‘高肇必反’?”

“就为此事?”

崔光目露讥诮之色,“你再是耳目闭塞,想必也知元嘉已受元渊连累,不得不请辞太尉之职。若按先帝遗志,必是高肇继任。

但元氏宗室十停中有九停,都视高肇为仇寇,焉能使他如愿?故而但凡可攻讦高肇之处,必会被其所用。如此一来,你予太后暗奏高肇欲反,自然会旧事重提。

更有人建言,要召你至式乾殿,与高肇对质。但被太后拒了,称从未如有过如此秘奏。众宗室见此便知太后意回护予你,故而之后再无人提及!”

是太后在回护自己吗?

扯淡。

分明当初只是暗示高英,是这个女人疑神疑鬼,管不住嘴漏了出去,所以才朝野皆知。高英更是清楚,便是将自己召进宫中,自己也绝不会承认说过这话,所以才做罢。

李承志稍一沉吟,又道:“我知元渊必是授广阳王与任城王之意,欲激我入朝,与高肇争斗。元渊也未遮掩,其意昭然若揭。

但其离府之后,我才后知后觉:元渊此行,应是还有试探之意,似是欲知我为何断定高肇会反,又有何凭据。但因我一时激愤,诈称若太尉与首辅再苦苦相逼,我定会与高司空冰释前嫌。便是这句,元渊拂袖而去……”

事后我左思右想,暗忖以任城王之智慧,决不会无的放矢。故而猜测,是否是首辅察觉有异,更或是觊觎了什么端倪,故而派元渊予我求证。却不想,被我一顿诈唬,元渊一进拿不准,故而没敢问?是以我才来请教尚书,这段时日,朝中或地州是否发生了大事,或是怪事?”

“凭据?”

崔光瞪着眼睛,似是不敢置信,“你竟有高肇欲反的凭据?”

合着我这几个月以来对你苦口婆心,掏心掏肺,全是对牛谈琴了?

李承志脸都黑了:“尚书公莫不是忘了太后不但姓高,还是高司空之从女?若无凭据,我安敢屡次暗示太后,难不成是我嫌自己命太长?”

崔光都被惊呆了:“什么凭据,我怎不知?”

“你怎不知?仲夏之时,你授太后之意来寻我,我说的那些话?”

李承志冷笑道,“便是金明郡的火油。若不出我所料,这数月以来,高猛已然采油上万斤,可制雷器上千。若泡制火箭,少则数十万,多则百万。

奈何元晖太蠢,被高猛耍的团团转。暗查了数月,数百密探依旧在围着那座湖打转……”

其实李承志最大的凭据,是高肇劝他起事的那封信。

因为当时的时机太好了。

如果能击退昌义之,李承志与高肇兵合一处,就能兵不刃血的占据关中。如此不但能剑指京城,更能切断洛阳与黄河以北各州之间的联络。

而后再联合北镇那些军头,一南一北,包抄夹击,必能使北地大乱。

若是胜不过昌义之也无所谓,只需保存实力,坐山观虎斗。待时机成熟,再收渔翁之利。

但李承志没办法证实这封信与高肇有什么关系,所以还不如不说……

“我一直以为,你那是构陷之词!”

崔光捋着胡须,满面狐疑,“但既然元晖查无实据,我等也只能信以为真。且如今朝堂纷乱如麻,但凡参朝之日,正事议不过一刻,就会吵成一锅粥,元澄与元嘉又能从何处窥得高肇欲反的端倪?”

李承志瞅了瞅崔光,不知道怎么说。

若论文事,崔光堪称当代泰斗。与刘芳、游肇三人一时瑜亮,难分高下。

若论政务,自然也是轻车路熟,手到擒来。

但若论军事,这老倌儿莫说领军征伐,就连州、郡之佐官都未任过,做了半辈子的官,尽在皇帝身边打转。是以便是军情放在他眼前,他也是两眼一抹黑。

沉吟了一阵,李承志灵机一动:“正因朝堂纷乱如麻,我才心疑:高司空贵登台鼎在际,何苦要多生事端,与众臣争执不休,非要分出个高下?

难保不是在欲盖弥章,混水摸鱼。是以还请尚书公慎重待之,好好想想近月来,地州可有呈过与军务相关之奏呈!”

崔光顿了顿,细细一琢磨,觉得李承志之言好像有那么几分道理。

其余不论,这近月以来朝堂之所以纷乱如麻,桩桩件件都与高肇脱不开关系。

他仔细的回忆了一下:“若说与地州之军务相关,奏呈多如牛毛。紧要些的,应是灵州、燕州、瀛州、定州等相继有逆贼起事。但均为疥癣之疾,不足为虑。”

自立国之初,地方便造反不断。至元恪朝更是此起彼伏,络绎不决。平均到每一年,大小足有十起。若是哪年突然少了,皇帝与朝臣反倒觉得是咄咄怪事。

也确如崔光所言,这等叛乱遂起遂灭,成不了什么气候。

但李承志总觉的有些不对劲。

念头微动,脑子里就呈现出了元魏全境的地图。李承志顺手从袖中摸出一支铅笔,又从案上拉过一张宣纸,飞快的划了起来。

只寥寥几笔,便将崔光所说的数州勾靳了出来。崔光叹为观止:“你竟有这等本事?”

我本事多了去了。

李承志也不回应,只是咬着笔杆,盯着地图发散思维。

如今的灵州,便是之前起事的薄骨律镇。叛乱平定后,众辅建言,称敕勒内附多年,颇为顺从,已无需再立军镇羁縻。

高英从善如流,便撤了薄骨律与高平二镇,设立灵原二州。

除原有的镇民外,其迁移的州民大多为陈仓之战时,李承志俘虏的南军。

祖祖辈辈行惯了船,打惯了鱼,种惯了水田。甫一撵到整日风沙漫天的北地放牧,垦田,自是极不习惯。

这倒也无可厚非,但千不该万不该,真廷不该将这数万南军只迁移至这两州,且是集中安置。

这等于是给这些俘兵创造造反的机会,只要稍有些风吹草动,必然应者从云。

历史上的六镇之乱屡平不绝,与此如出一辄。每平定一次,朝廷便将叛军叛民换个地方安置,却不分而治之。结果过不了两个月,又叛了。

如今不过是将历史提前一幕上演,李承志早料到了。

那燕、瀛、定三州呢,又是因何故叛乱?

“与去岁泾州之乱大同小异,此三州皆是僧民作乱。起因是州郡盘剥过甚,寒民无粮御冬,苦不堪言,而后授僧贼蛊惑,继而从逆。

不过有崔延伯坐镇定州,都督燕瀛数州,平定叛乱不在话下!”

嗯?

李承志皱起了眉头:“即知官府盘剥过甚,朝廷为何听之任之?再者我犹然记得,仲夏之时你曾提及,今年风调雨顺,各州收成颇丰。即如此,便是税重,也不至于使民户无粮越冬才对?”

崔光怅然一叹:“各州收成颇丰不假,但只关中与北镇两战,便征召州郡之兵并民夫数十万,耗粮何其之巨?

因你之故,尽遣州军并民夫,关中予立夏之前已然复耕,如今尚能自给自足。但六镇数十万顷良田,却整整荒废了一年。

而为保北征大军之所需,清河王(元怿)不得不行猛虎之苛政,差些将六镇刮地三尺。而待高司空撤军之后,六镇便隐现生乱之象。朝廷无奈,只得再征北地州郡之粮,补于六镇……”

原来是拆东墙补西墙引出来的祸端?

关中熟,天下足!

这句话在元魏是铁一般的真理。

恰逢关中大战,便是李承志悲天悯人,尽早遣散州兵、民夫复耕,但已然错过了最佳时节,收成至多也就是往年一半。关中之粮能养活关中之民就已然不错了。

而偌大的六镇颗粒无收,更是如雪上加霜。而河东、齐鲁诸州郡还要供养淮、扬等地防御南朝的大军。两权相害取其轻,朝廷也就只能盘剥晋地、燕瀛等州,以救六镇。

看似这五州的叛乱都很合理,但李承志总觉的哪里不对。

其余皆不论,为何北地各州都曾被强行征粮,而独独被夹在北镇与僧民做乱等州中间,既高猛为刺史的夏州,高植(高肇长子)为刺史的朔州却风平浪静,并无饥民造反?

李承志不死心:“敢问尚书公,夏、朔二州可曾征粮?”

“连恒州(元魏旧都平城)都不例外,夏、朔两州焉能幸免?”

崔光又捋起了胡须:“老夫记得,大军回师之后,京中曾起过谣言,称大战之际,夏、朔二州运至北镇之粮草皆为空车。御史中尉郦道元曾派侍御史查访,但殊无头绪,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问元渊啊,他是行军司马,焉能不知真假?”

崔光横了他一眼:“元渊自视甚高,无意予杂务。方至北镇,便请命领军,高肇欣然允之,并迁他为中军先锋。之后大军一应所需,皆由右司马元琛统负,怎么问?”

元琛是高肇的女婿,还问个毛?

李承志止不住的头皮发麻。

不知为何,他直觉这这数州叛乱应该就是高肇捣的鬼。

是不是元澄等人就是由此察觉不对,派元渊来套他的话了?

越想越觉的有可能,李承志如坐针毡。

“尚书公,晚辈有一事相求!”

崔光抖了抖眉毛:“直言便是!”

“还请尚书帮晚辈予任城王(元澄)代句话:请他屈尊纡贵,窥机与我城外一晤!”

“你想见他,如今日一般登门拜访就是了,何故鬼鬼祟祟?”

李承志眼神一冷,狞声笑道:“尚书公,若我敢光明正大的拜访任澄王,高肇就敢让我死于非命,你信是不信?”

崔光悚在一惊:“为何?”

还能为何?

只因高肇深信李承志乃天授之人,早已忌如猛虎,百般盯防。

若他超然事外,两不相帮,高肇投鼠忌器,自是不敢如何。但若他敢露出半丝与元英等人媾和之意,高肇必然惊疑东窗事发,便是冒险,也必会将他置于死地。

偏偏他今日疏忽大意,元渊方拜访过他,他便急不可耐的来寻崔光问计,半丝都未遮掩。若他再堂而皇之的去寻元澄,高肇反应再慢,也会猜疑是否已被李承志识破了天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