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四八章 原形毕露

第五四八章 原形毕露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咚咚咚咚……”

登闻鼓响如闷雷,离着近有两里的太极殿中也清晰可闻。

本欲退朝的高英眉头一皱:“秦松,去问一问,何事敲鼓?”

秦松连声应诺,快步走出大殿,也就片刻,便去而复返。

看着这老太监脸色凝重,近如急奔,众臣心里均是猜疑不已。

看来绝非小事!

秦松附在高英的耳边低语几句,高英的脸色接连几变。

先是柳眉一纵,似是极不敢置信,而后脸色稍松,仿佛在庆幸。

而后又深深看了高肇一眼,高英又予秦松下旨:“速去诏令殿中将军高湛、羽林郎高贞、太乐丞李承先等,先去将人劝下,而后带进宫来!”

高湛是高肇次子,高贞是太后胞弟,太后使唤这二人,想来出事之人定与高氏有关。

但这太乐丞李承先又是何人?

经知悉李氏底理者稍一提醒,称此乃泾国公李承志之从兄,众臣恍然大悟:出事的,应该是李承志。

众臣正在猜忖,高英又冷声道:“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一品国公竟予皇城之中被人刺杀?元诱、元晖、李宪, 你三人该当何罪?”

李承志遇刺了?

他不是在城外旧宅丁忧么, 何时进了内城?

诸臣大都是如此想法,又听噗通几声, 被太后质问的三位连接跪了下去:“臣等惶恐!”

元晖是卫尉卿,掌左右卫府,负皇宫守卫,督禁内城。

元诱是中山王元英之庶长子, 抛开这一层身份, 他还是卫尉少卿,元晖之佐贰,掌执金吾,事内城巡查、禁暴。若论失职之非, 他首当其冲。

至于赵宪, 则是司州牧。

出了这么大的事,这三人谁都逃不开干系。是以不论原委,先跪下请罪再说。

崔光心中狂跳, 已然花白的胡须止不住颤动,脸色何其难看。

昨日晚间李承志才说过,他可能会有性命之忧。这才过了几个时辰,竟就应验了?

谁干的,高肇?

他抬眼一瞅,这老贼却老神在在,不见丝毫慌乱。再一回头,发现太后也目光灼灼的盯着高肇。

“高司空, 击鼓之人便是你府中仆臣, 称李国公岌岌可危之际,被高氏家臣所救!此事, 你可知晓?”

太后被气糊涂了?

百官在此, 便是他一清二楚,也不可能众人面前承认。

高肇缓缓施礼:“臣一无所知!”

“好!”

高英怒极反笑。

你要不知, 府中仆臣焉能将时机掐的那般准?

好一招将计就计, 祸水东引?

既除了元英, 又除了李承志……

高英恨的咬牙切齿, 内心深处却又生出一股深深的无力感:重臣之间百般算计,视她这个临朝称制的太后如无物。如今更是肆无忌惮到了当街行刺的地步。

而她偏偏无能为力, 明知大都是奸臣,却又不得不用。

就如此时, 她根本就辩不出李承志遇刺之事出自何人之手。

到底是高肇自编自演,嫁祸于元英,还是元英不知发什么疯,突就欲置李承志予死地?

“砰砰砰砰……”

奉旨传诏的秦松又跑回了大殿,本欲上阶秘报于太后,却见高英不耐的挥着广袖:“讲!”

“秉太后,李国公浑身染血,单枪匹刀独闯寿丘里(王子坊),伤里正并里卒三人。河间王急往劝阻, 被其一箭射落王冠……之后,李国公于中山王府坊下斩杀王府长史并司马……”

“嗡”的一声, 就如捅翻了马蜂窝,殿中顿时哗然。

一品国公被当街刺杀,就已够惊世骇俗。如今国之众臣持械突闯亲王府䣌, 杀王府属官,与造反何异?

如此看来,刺客难不成是元英所派?

但置李承志于死地而后快的, 不该是高肇么。偏偏却是高氏仆臣救他于九死一生之际?

乱了……全乱了……

高英心中一紧,两只纤手不由自主的攥成了拳头:“而后呢?”

“应是遇刺之时连番厮杀,李国公已成强驽之末。连杀二人之后,便被王府侍卫生擒……但不知,不知为何,中山王殿下令仆臣尽数退下,又将李国公请进了寝食……”

秦松这句“不知为何”大有深意,高英岂能听不其隐意:“李承志可是四肢受缚?”

“并不曾!”

“快,将李承志予我绑进宫来……”

高英只觉头皮发麻。

若之前还有三分怀疑,她此时已然确定了九分:那些刺客,定是元英派的。

元英为何突然要置李承志于死地?

……

莫说高英想不通,李承志同样想不通。

就如高英一般,硬闯寿丘之时, 他还尚存三分怀疑。但当看到中山王府中门大开, 李承志便知, 这次真不是高肇设计拱火,而是真乃元英所为。

如今, 更是想以将以将死之躯,换他李承志之性命……

寝室内的药味极浓,就如前世的蒸薰馆一般。但便是如此,李承志还是闻到了一丝熟悉的味道。

曼陀罗?

再细细一瞅,见元英瘪瘦枯黑的脸上竟浮现着几丝诡异的潮红,他突然就笑了。

怪不得元英能撑这么久,明明命一线,却就是不断气?

笑声越来越大,像是疯了一般。元英心中暗喜,闭着眼睛等待着李承志的刀砍入自己的颈中。

但久候不至,反而听到“咣啷”一声。元英猛一睁眼,看到李承志竟将刀弃入地上,而后盘腿落下,盯着手中的免死铁契,笑出了眼泪。

“你因何狂笑?”

李承志抹了一把眼泪:“我在想,若是将你斩杀于此,此物能不能保我一命?”

保命?

这等时候,你该是手起刀落,一舒心中块垒才对,为何会如此冷静?

元英心中猛沉,死死的盯着着他。

李承志的双眼清澈如水,亮如明镜,哪有半丝如疯似狂,欲玉石俱焚的模样?

心中依旧不甘,元英残存着最后一丝希望:“高祖(孝文帝)曾言,凡赐铁券者,非谋逆之罪可免三死,你大可一试!”

“哈哈哈,中山王真是好算计啊?免死铁契始于高祖不假,非谋逆可免三死更是真的不能再真。但高祖更有遗旨:凡残害元氏宗室,以谋逆视之……”

元英脸色大变:“你怎知道?”

崔光是右侍中,更是尚书丞,什么样的秘旨他看不到?

李承志还那么怕死,更是立志要造反的人物,得了这样的神物,怎可能不研究个通通透透?

“你在做戏?”

“不做戏,我焉能见到中山王之尊容?”

李承志扬手一抛,铁牌跌落于元英榻下,发出几声脆响,“便是没有高祖遗旨,我也绝不会伤中山分毫的:擅伤里正,擅闯亲王府邸是一桩,擅杀王府长史、司马又为两桩,至此,这铁契已成无用之物。而若非如此,殿下又怎会于弥留之际,见李意一面?”

元英目眦欲裂,浑身直颤:“那你还敢进来?就不怕我一声令下,将你斩杀于此?”

“李意又非阿猫阿狗?如此一来,自然也就坐实了殿下当街谋刺一品国公之罪,这与造反何异?当然,殿下自然可一力担之。但不知殿下有无想过,高司空会不会放过痛打落水狗,更甚至是斩草除根的天赐良机?”

李成志又笑了起来:“殿下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将河间王也一并放进府来,意欲让他见证李某是如何杀你泄愤的。如今反倒令殿下投鼠忌器,不敢令心腹将你刺杀,再嫁祸李某……”

李承志又一转头,朝立在门外的元琛一指,“殿下,你怕是不怕?”

元琛又气又怕,心里将元英和李承志的祖宗十八代都问候翻了。

怪不得中山王府的侍卫与仆臣半个都不见,却独独让他陪着李承志?

倒害的他担心不已,心想李承志若真杀红了眼,凭他这微末的武艺,如何拦的住?

到头来,竟是良心喂给了狗。杀千刀的李承志竟拿他挡箭?

元琛越想越怕,暗暗的握住刀,眼神止不住的四处乱瞅。生怕冒出一队箭手,将他与李承志灭口于此处。

元英脸色数变,眼神有如实质,恨不得将李承志盯死在这寝室之中。

上当了!

只是方才这番言语,便已将今日之谋刺出自他手之实坐实了一半。

而对于李承志这种贼胆吞天,行事无忌的狗贼而言,便是死无对症又如何?

算无遗策,深谋远虑数十载,为何独独今日竟这般失智?

感受着心中丝丝奋之意,他猛的想到了初次徐謇施药之时所言:“此药神奇,有镇痛之奇效,更有回光返之能。但也会迷人心智,殿下应慎重视之……”

此时后悔,又有何用?

元英紧紧的握着拳,猛吐一口气:“你如此煞费苦心,非要见孤一面,意欲何为?”

“殿下岂不是明知故问?李某百思不得其解:自起家为官,李某忠君报国之心可昭日月。于关中入京之后,李某更是不计个人荣辱,百般忍让,一退再退。

但为何,殿下并诸公却仗势欺人,一逼再逼。如今更是要除李某而后快?”

“李承志啊李承志,你称老夫是明知故问,你岂不是这般?”

李承志眉头一皱:“何解?”

“昊宝(元琛的字)莫怕,且听一听,正好转述于高司空,与他做个印证……”

元英看了看门外恨不得将耳朵捂起来的元琛,又轻轻一笑,“那雷器之秘方应是假的吧,你手中应有更为便捷、更为利害之物?”

李承志也不与他争辩:“殿下说是假的,那就当他是假的!”

“那横空出世,如同神兵天降的西海遗部,想必就是予泾州城下葬身火海,而后假死逃脱的四千白甲旧部吧?”

李承志心里一咯噔,但脸色依旧平静如初:“愿闻其详!”

“若是早些察觉,我倒是愿与你掰扯一二,可惜命在旦夕,闲不容息,是以是予不是,你心知肚明。”

元英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那去岁仲夏,由奚康生从子达奚、镇北将军府司马张敬之押往敦煌的五万罪民,足有三成,应是被你父运往西海了吧?

以此类推,孤便断定,予关中之时,你定也未少做这般勾当……”

“你擅堪舆,于河西寻出数座铁矿自是不在话下。又精冶铁、煅甲,是以予常人而言之刀兵器甲,可谓难之又难。但予你而言,却易如反掌……”

“先帝之时,你谎称酿制火酒,并选于河西偏远之地。而后便以此名义,大肆于河东、关中等地购粮,虽只一年,但运往河西之粮何止百万石?

之后又予杜仑部抢掳牲畜上百万,如无意外,应皆是逐牧于西海……”

“如此一来,你西海民已数万户,兵已逾十营,粮草充足,牛马无数。刀箭兵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有雷器之利。只需休生养息数年,待天下大乱,便可挥师东进,逐鹿中原……”

元英双目如针,刺的李承志隐隐生寒:“李国公,孤说的对是不对?”

“古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殿下却反其道而行?即如此,殿下说如何,那就当他如何!”

李承志尽显风轻云淡,但心中却如惊涛拍岸。

他震惊的并非元英为何知道的这般清楚,就连诈死西逃的白甲旧部为四千,偷运往西海的流民为一万五都是一丝不差。

只因这些数据皆由奚康生向朝廷呈奏过:比如被烧死的白甲战兵为四千,流放途中因水土不服而病死的流民足有三成等等。

只要怀疑到李承志,然后对比与之相关的奏呈,再散发思维,得出这些论断并不难。

李承志惊疑的是,元英基于何种变故,突然惊觉这些人并没有死,而认定是自己做了手脚?

要说元英派人往西海查过,那根本不可能。

一是大战方歇,朝廷依旧自顾不瑕。而只凭元英,根本调动不起这般大的人力和物力,更别说查的这么快。

二是李韶为凉州刺史,都督东西二州军事,更不可能任奸细查到了老巢而丝毫不察。

再者,李亮、李松等人难道是吃干饭的?莫说奸细靠近西海,但凡临近的表是县城之中多出个生面孔,都会如临大敌,恨不得将其祖宗十八代都查个清楚。

那元英是如何推断的这般准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