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六零章 金蝉脱壳(三)

第五六零章 金蝉脱壳(三)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郎君,如此脱身,朝廷会不会生疑?”

“怎么可能不起疑?”

李承志笑道,“十有**,朝廷会暗中遣密使往上党,将坟扒开来看一看!”

张京墨掩住了嘴:“啊,那岂不是暴露无疑?”

“放心,不会!”

李承志摇摇头,“李会做事,一向滴水不漏,郎君我也罢,你与二位夫人也罢,与那几位替身都极为酷肖,且已然烧成了焦炭,除非起死复生,便是亲生父母来了也绝对认不出,何况只是未蒙数面的密探?”

“那……那高太尉呢?”张京墨又不放心的问道。

“除非我亲眼死在他面前,不然他是绝不会相信旳!”

李承志的表情很轻松,“不过无所谓,就算他不信,更甚至会猜到我会藏身何处,也无计于施。”

张京墨的眉头猛的拧做了一团:“如此一来,两位姐姐怕是……怕是一时羞见于郎君?”

李承志微微一顿,又叹了一口气。

只说高猛。既是高文君的堂兄,又是魏瑜的表兄,本为至亲,但一转眼,却已为生死仇敌,不死不休?

更遑论高肇屡次致李承志于死地?

三从四德,夫为妻纲,放在这个时代绝非一句空话。

魏瑜尚可,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但予高文君而言与噩耗无异,一时羞恨,难免会想差。以她刚烈的性子,难保不会做出糊涂的事情来。

是以李承志才叫来张京墨,让她好生开导。

“转告文君,高肇是高肇,高文君是高文君,焉能混为一谈?再者郎君又非小肚鸡肠,让她安心便是!”

张京墨低声应着,福了一福,出了营帐。

不远处有几处石屋,应是治理黄河水患时,供官员暂宿的居所。李承志令人稍稍收拾了一下,又用烟薰过,让高文君三人搬了进去。

胜在地高墙厚,比露天地里宿帐要强上许多。

再往前北二十里,便是一处渡口。李承志料定,高允若是过河,必选此处。

果不其然,张京墨出帐没几息,李聪便来秉报:“郎君,李芳传讯,那数百甲骑已到了十里开外,最多四刻便至……”

李承志透过门帘的缝隙,看了看已然发白的东天,微微点头:“来的恰到好处?传令李孝先与李芳,谨慎些,莫要惊走了高允……”

“诺!”

李聪去传令,李承志往后一躺,缓缓闭上了双眼。

连夜急奔,半刻都不敢歇,终是截住了高允。

若待三五日后,依旧不见高允复命,高肇再蠢,也能猜出定是着了自己的算计。

但等那时,自己已然拿着他太尉的令信,率着这扮作高氏部曲的五百家兵穿过关中,直抵原州了。

之后,便是各凭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其实李承志真没想这么早离开朝堂中枢。本以为携关中大胜之功,怎么也能百尺杆头更进一步,成为触手可热的朝廷新贵。再凭他与高英、高肇、元嘉,并三位汉姓辅臣的关系,无论如何也能为西海再争取数年的修生养息之机。

殊不知天不遂人愿,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高肇会背刺予他。

嗯,也不算是背刺。而是高肇嗅觉异于常人,通过珠丝马迹,断定李承志早有不臣之心,更已有不臣之举。

高肇不想为他人做嫁衣,更不想屈于人下,因此才步步紧逼,连削带打,意欲逼迫李承志就范,臣服于他。

可惜高肇低估了李承志的韧性、能力,更甚至是野心。

谁敢想像,李承志还只是一介白身,泾州李氏已然破落,就只三百家臣,连门阀之门楣都已摇摇欲坠之时,他就已经有了反志,并着手布局?

更是在短短两年之内,便已耳目遍布天下?

一步错,便步步错。直至金明郡与夏州大营的两把火,更是逼着高肇不得不显露原形。

凭心而论,李承志对高肇还是极为佩服的。若非他凭借着穿越者的身份抢占先机,此时咬牙切齿,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的,绝对是他李承志。

如今虽说是他暂居上风,但只是险胜了一招,最终鹿死准手,尚未可知。

夏州一反,高植为刺史的朔州也必然会反。相应的,已然僧乱四起的恒、燕、瀛、定四州也必然会成星燎原之势。

这一点,李承志有九成九的把握。

不然为何这数州大乱,连当世名将崔延伯都只能龟缩于定州城中,而唯独夏、朔两州风平浪静?

就算这两州存粮颇多,但流民又非死人,肯定是哪里有粮就往哪里跑,不可能明知夏、朔二州有粮,而眼睁睁的错过活命的机会?

因此李承志才断定,这僧乱的背后,必然是高肇在布局。

如此一来,晋、燕之地必反,继而北镇就会大乱。因为朝廷的粮运不过去。不管是运来赈灾的民粮,还是军粮,若要强运,便是肉包子打狗,便宜了高肇。

到时黄河以东,太行以北便能乱成一锅继,几乎波及元魏大半个天下。高肇只需令高猛坐镇金明,扼守京城、关中、河东等地至北地诸要冲、关隘,就能阻住朝廷北征的大军。

只要再能与朝廷抗衡两到三年,他就能彻底整合北地与六镇。

其他都还好,而只需收伏北镇那些军头,豪强,但凡高肇大旗一竖,便能聚起数十万能征善战的强兵。

便是李承志都觉不寒而栗,是以他焉能装聋做哑,视若无睹般的往平州就封?

所以自受封之初,打算烧了金明的油湖和夏州大营之时,李承志就已开始绞紧脑汁,谋划如何从平州脱身。

不想刚来了瞌睡,高肇就送来的枕头?

假死脱生的计谋已然用过两次:泾州白甲旧部是一次,令李始良诈死,之后坐镇河西是第二次,如今已是第三次。

次数越多,露出的破绽也就越多。不过李承志也没打算让高肇相信。他信不信无所谓,只要朝廷相信就行,哪怕是半信半疑。

毕竟是一国之尊,且以汉家正统自居,朝廷多少还是要讲些道理的。像元英那种“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做事半点余地都不留的毕竟只是少数。

所以,就算高英,元澄再是怀疑,至少不会对京中的家人如何。

至于父亲?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自己一日不死,高肇就绝对不动父亲、大兄并三弟等半根毫毛。

不是他自信,而是对高肇极为了解。

李承志猛吐了一口气,听着隐隐传来的爆响之声,又站起了身。

以有心算无心,高允便是插翅也难逃……

……

高允满脸是血,已然分不清多少是他自己的,多少又是从保护他的亲兵身上喷溅出来的。

嗓子早已喊哑,甚至已咳出了血,但他依旧不敢停歇。

哪怕被阵阵雷响遮的连他自己都听不见……

当看到最后一什部曲倒下,炸声猛的一停,耳中只余人嚎马嘶,并阵阵蜂鸣之声,高允才猛然惊觉。

偌大的田野之中,就只有他与十数个亲卫还坐在马上,余者皆已倒伏于地。或是已被炸的七零八散,或是露着白生生的骨茬,惨嚎不止。

五百部曲,就这样被杀了个干净?

有没有挺过半个时辰?

而直到此时,他竟都不知敌人是谁?

透过火光,看到不远处缓缓围来的甲骑,高允双眼一红,口中发出凄厉的尖叫:“尔等受何人指使?”

“高主事岂不是明知故问?”

烟雾之中,几骑停在十丈之外,虎视眈眈的看着他。

问话的是个年轻军将,生的虎背熊腰。待其掀开面甲,又往前走了数步,高允双眼一瞪。

直觉应是相识之人,但一时间却叫不出姓名,更想不起在何处见过。

微一侧目,看到李孝先身侧的李聪之时,记允只觉所有的气血涌进了脑海之中。

平州国公府中兵参事李聪?

而方才应话那位,昨日才在上党城外营中见过……

这些人,是李氏部曲?

他一阵战栗,似是连马都骑不稳一般。

早该想到的。

普天之下,除了李承志,何人还能有如神罚般的雷霆手段。

可笑他方才还在惊疑,以为是朝廷派来的追兵……

“呵呵……李承志没死……他没死?”

“放心,便是你高氏死绝,郎君依旧安然无恙!”

李孝先冷喝一声:“高主事,已至此时,还不束手就擒?”

“束手就擒?”

高允惨然一笑,“无非便是想刑讯高某,欲逼问机密。老夫深受家主大恩,又岂能令尔等如意?”

听他所言,还以为高允要自尽。李聪刚要扑上去,却被李孝先扯住了马缰。

“你找死不成?用箭……”

看高允脱蹬下马,竟似是要往火中扑去,手中还抱着一口油罐,李聪悚然一惊。

他顺手抄起弓,但还未拉开弦,便听“嘣嘣”几声。转头一看,竟是李孝先早有安排,左右数位甲骑齐齐开弩,刹那间就将高允射的如同刺猬。

又听李孝先一声冷喝:“杀,莫留活口!”

吼声未落,百弩齐发,仅余那十数位高氏亲兵登时便被射落马下。

李聪万分不解:“为何不留活口?”

“活口,你也真敢想?”

李孝先冷声笑道,“若是你被高肇所擒,明知敌贼欲对你百般折磨,誓要问出郎君下落,你说是不说?”

我说个鸟毛?

与其受尽折磨,倒不如自尽来的爽利。

李聪瞬间就明白了:得知郎君未死那一刻,高允便存了死志……

“尽皆斩首,而后抛入大河,手脚麻利些!”

李孝先呼喝了一声,又下马走到高允身前。

在其怀中摸索了一阵,翻出一块令印,并一张烫有火漆的牛皮信封之时,李孝先喜上了眉梢。

“果不出郎君所料,也怪不得这老贼不抹脖子,却往火里扑?”

来时李承志就交待过:此时高肇如火烧眉毛,生怕被朝廷的追军追上,是以有多快就会逃多快。而这数百甲骑也绝无可能无声无息遁至夏州。若想一路畅行无阻,就只能慌称是授太尉之命,故而高允十有**携有太尉令信。

果然,不但有令,还有信……

“快,速速呈予郎君!”

李孝先将铜令与信封郑重其事的交给李聪,又搬起高允的尸体放予马上,往河边运去。

也就半个时辰,方才还尸横遍地的田野之中便荡然一空。若非那殷红的血迹,依旧冒着烟的焦痕,以及炸的坑坑洼洼的泥坑,谁也看不出这里曾激战过一场。

此处离最近的村落足有十数里远,离渡口更是足有三十里之遥,想来应无引起惊动。

就是那些尸身不好处理,尤其是马尸:绑着近百斤的铁甲,竟然都能浮出河面?

但没有好的办法,就只能如此了。且如今有太尉令信,便是浮尸惊动了下游郡县,也无人敢拦截……

待将尸体尽皆抛入黄河,李孝先一声令喝,数百甲骑紧随其后,浩浩荡荡往北而去。

……

真是意外之喜?

本以为能从高允身上搜出块令牌就不错了,没想不但有直抵泾州的通关文书,另外还有一封密信和一张圣旨?

信是送给时任泾州刺史,也就是高肇之婿,河间王元琛的。

高肇坦言密谋反叛之事已东窗事发,令元琛即刻整军,征昭民夫,装运粮草,尽快赶赴夏州。

那封圣旨则是高肇伪造的矫诏,以太后与天子之名议,令元琛征泾州之粮,赈恒州(元魏旧都,在朔州以西)之民。

看落款,竟是元琛迁任泾州刺史不久。想必元琛方抵泾州之时,就已开始征粮了。

之所以伪造圣旨,自然就是用来瞒哄灵、原二州刺史李韶的,不然元琛到不了夏州。

这只是其次,有了这一封盖有天子并太后玉玺的通关文书,李承志就能畅行无阻的直抵原州。

见过李韶之后,无论李承志是去西海,还是直往大碛,皆是一马平川……

但如今即然见了密信,李承志自然就不能只顾着逃命。

只要能让敌人多损失一分,就等于让自己壮大了一分,所以绝对不能错过。

李承志稍一思量,又沉声喝道:“李聪,你亲自去,将此密信呈予姑臧候……”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