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六二章 师出无名

第五六二章 师出无名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雨水时节,草木萌动。

杨柳树上已生出了细嫩的绿芽儿,春麦播种近半月,田间已能看到喜人的青尖。

老天分外赏脸,难得的一个艳阳天,十日中足吹七日的黄风都已消息匿迹,天外格外湛蓝。

李韶却无半丝赏景的心情, 扶着墙头往南眺望,脸上尽是愁容。

“史君,来了!”

亲信低呼一声,指着远处的一道烟尘,“已不足两里了!”

李韵已逾六旬,眼神无那般好使, 眯着双眼瞅了好一阵,才依稀看到好像有一群黑点向镇城奔来。

终于来了!

他心中稍松,徐徐的吐了一口气:“我先回衙,你守在这里,待人来后,你直接带来见我!”

“诺!”亲信郑重应着,目送李韶下城。

也就这几息的功夫,那些黑点又往城下奔了近百丈,已能看清战马并骑士身上的甲胄。

待其奔近,看居先引路的李氏子弟不停的挥着旗,亲信朗声下令:“无须查验,直接放行!”

随即便听城门洞开,甲骑行无阻,径直入城。

但入城后,族侄李修带那数百骑去了城内别院,亲信则快步下城,称李史君早有交待,请钦使入镇衙洗尘。

看到城门门洞上偌大的“薄骨律”三个字, 李承志微微松了一口气。

日夜兼程,不敢稍歇,十日连奔近两千里, 能于到了。

他轻轻“唔”了一声,轻夹马腹,就只带了李聪与李孝先,随那亲信往镇衙行去。

左右早就备好了热汤,并有丫鬟侍奉他沐浴,但皆被李承志赶了出去。

待沉入木桶之内,感受着滚烫的热水刺激着毛孔,李承志舒服的直叹气。

试过的人就知道,骑马奔行十日不停,那滋味有多酸爽。

他体格强徤,精力旺盛,依旧感觉骨头都仿佛要散架一般,何况女眷?

魏瑜早已软成了一滩泥,便是高文君与张京墨也已是强弩之末,若再奔上两三日,也会倒下去。

还好,如今已算是到了自己的地盘,不用再担心会被敌围追都截,想歇几日,就能歇几日。想几时启程,就能几时启程。

没敢让李韶多等,也就一刻,李承志便草草洗罢,让李聪帮着他宽衣着甲。

普通的明光兜鍪,带着面甲,是以旁人至多也就能看到他的两只眼镜。

且李韶特地交待,服侍之人皆是内宅亲信,消息相对闭塞,故而便是李承志不染发、不遮面,也无人将他与举世闻名的李国公联系到一起。

分别还不足一年,再见李韶之时,好似又老了不少。

李承志长身玉立,拱手揖道:“让世叔久候了!”

“无妨!”

李韶手一挥,李修与之前在城上候迎李承志的心腹便端上了吃食。李孝先与李聪抢先吃了两口,立在门外警戒。

可见李韶之慎重,怕走漏消息,连身畔之亲信都不敢多让知道。

“高肇为何反的……如此猝然?”

猝然?

李承志端着筷子的手微微一顿。

前因后果,他已先一步遣心腹予李韶知会过,李韶自然知道,并非高肇已然觉得时机成熟,而是被李承志逼的不得不反。

李韶问的是,高肇何来的如此实力?

短短时日内,自黄河以北,关中以东之十十州并六镇,除相、齐、齐等寥寥数州外,皆是突然之间便烽烟四起,反旗遍地。

乍一眼看去,如今大魏之天下已有过半已入逆贼之手。与前年冬元怀、于忠之叛乱相比,有如萤虫与日月之别。

李承志嚼了嚼嘴里的肉筋,又喝了口热汤,一咽下才不急不徐的回道:“元怀与于忠是猝然起事,而高肇却足足布局近两年,是以不可同日而言。再者,并非如表相一般,凡生乱之州,皆为附逆。只因恰逢际会,阴差阳错罢了!”

布局近两年?

李韶眉毛微挑:“何解?”

李承志举筷指了指盘中的面饼:“世叔可曾记得,前年仲夏至秋节,六镇缺粮之事?”

李韶自然是有印象的。

因武川、沃野大旱,皇帝令诸部筹粮赈济,为些还曾引发朝廷钱慌,皇帝不得已,令宫中禁弦撤乐,禁食肉食。

元恪欲逼高肇禁佛,以此缓解钱慌而不可得,之后才有李承志见缝插针,以销制冰,解了高肇的燃眉之急。

但此事已时隔两年,与今日之乱局、高肇造反又有何干系?

“应就是那一次,元恪为逼迫高肇禁佛,不惜将他罢官免爵,阖府囚禁,才使高肇对皇帝心灰意冷。也是自那时,高肇已有不臣之心……”

李承志怅然一叹,“我也是自出上党,这一路行来穷极无聊,才猜出了几丝端倪:就如我去岁回京之后,方予太后暗示高肇已有不臣之心,无几日高肇便已知悉……

又如火油之秘方,我方一呈献,元晖遣往夏州查访油湖的秘使也就堪堪出京,而远在夏州的高猛就得到了讯息,做出了诸般防备。可见深宫之内,太后与幼帝身畔、并元晖的绣衣卫中,早已布满高氏之耳目。

但既然宫内眼线遍布,为何先帝遇刺也罢,于忠与元怀起事也罢,当时的高肇竟突然又聋又哑,竟未提前得到半丝风声?”

李韶悚然一惊,愣愣的说不出话来。

前者也就罢了,但于忠予仓猝间调动数万禁军围攻皇宫,身为皇帝的元恪事先却半点都未察觉,委实让人难以置信。

其余不论,以先帝对高肇之信重,并以元恪阴密多疑之心性,怎可能不使于忠、刘腾、高肇等相互制衡?

就如高肇的新军之中,早就埋有元英的亲信一般。

当然也包括于忠的禁军两卫、刘腾的皇宫大内,乃至元晖的诱衣密使之中,皆有高肇之暗子。

但该发生的依旧发生了,元怀与于忠的叛乱顺利的让人不可思议,这期中委实值得深思。

事后不是没人怀疑过,但之后大事一件接着一件,又是秦、梁二州叛乱,又是沃野大乱,又是吐谷浑、南梁图谋关中,又是柔然犯边……乱的让人目不瑕接,根本无瑕深究。

再者新皇登基、太后称制、诸辅临危授命……朝政格局猝然大变,忙着稳固地位的稳固地位,忙着争权夺利的争权夺利,等乱局稍缓之时,怕是原来有线索也早已被人抹的一干二净,便是想查,也殊无头绪。

是以真相如何,早已掩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如今也只有盼高肇兵败,将他生擒之后,看能否问出一二。

但有什么用?

“此只为其一,其二则是粮!”

李承志怅然一叹,“如今想来,今日之果,竟然已予两年前便埋下祸根:因泾州僧乱,奚康生尽起关中诸州之兵平叛,致使偌大的关中欠收一年,民无余粮。之后朝廷不得已,只能先解京中之粮,解关中之忧。

而数月后,北镇大旱。若按往年旧例,自是由就近的关中赈济。而当时之关中已是自身难保,且京中也无余粮。朝廷只能令河东、河南等地筹粮。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之后连逢秦、梁二州反叛、沃野之乱、南梁与吐谷浑十万大军进犯关中、柔然犯边等,致使朝廷连遣中军出征。

兵马一动,粮草先行,哪一样都缺不开粮。但相对富足的关中、河东、河南等地都已自顾不瑕。朝廷无奈,只能行横征暴敛之举,盘剥晋、燕等地及六镇……

高肇应就是此时窥到了良机,有意埋下动乱的根缘:如行瞒天过海之机,令元琛借机大肆屯粮,又暗中授意高猛、高植招兵买马,并鼓动僧、民叛乱。如今晋、燕等地之僧乱,冀、并、汾等州应者从云,便是由此而来。所谓伤敌一千,自伤八百如今,连番大战,如今的中军还有几营可战之兵,焉能平得了这般大的祸乱?”

这难免有些想当然、过于牵强附会了吧?

李韶刚要质疑,但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

若非知道高肇借盘剥之机大肆屯兵、屯粮,李承志焉能只是一把火,就烧的高肇不得不反?

他紧紧的皱着眉头:“依你之意,高肇必胜?”

李承志悠然叹道:“并非高肇必胜,而是朝廷必败!”

此时之乱局,与原本历史上的北魏末年何其相像?

当时只是一个六镇之乱,就让大魏分崩离析,若非胡允华急中生智,大开国门,借柔然之兵行驱虎吞狼之计,才使元魏苟延残喘了数年。

而如今除了六镇,还要加上黄河以北的十数个州。何况柔然也罢,吐谷浑也罢,南梁也罢,已然让元魏打的满头包,自保都是问题。

即便高英、元澄并诸辅想当卖国贼,想大开国门,这几个死敌也已是无兵可派。

此时之元魏败相已生,但凡有志之士,无不明辄保身,纵首观望。待时机成熟,便何挟一州,或一郡而自立。

倒下一个高氏,肯定会有千万个无数氏站起来,元魏焉有不败之理?

李韶又道:“那如今,我等又该如何?”

李承志稍一沉吟,吐出了四个字:“养寇自重!”

“寇从哪里来?”

“元琛!”

李韶初时不解,但稍一琢磨,双眼突的一亮。

如今朝廷虽已焦头烂额,但高英也罢,朝臣也罢,深知此时已是存续绝亡之际。便是举国之力,也誓要诛灭高肇,不然这元魏天下危矣。

但连番大战,朝延已不止伤筋动骨这般简单,就凭中军,已然无法平息此次叛乱,且离京城仅仅数百里的并、汾两州都已生乱,朝延哪里还敢尽皆中军?

因此只能征召州郡之兵,包括粮草也是如此。

但除了关中与河东,还能去何处征昭?

而如今河东已为河北、晋地与京城之凭障,朝廷焉敢轻动?

数来数去,就只剩一个关中!

怪不得高英一锤定音,拜奚康生为征讨元帅?

更怪不得,李承志予去岁自陈仓撤军之际就称:只要关中不乱,这天下便不失!

而如今,只待奚康生携旨而来……

如果不想授诏,不愿使关中数百万子民陷入水深火热,更甚至是大逆不道,以待良机,李韶并非没有办法。

关中门阀自成体系,便是未到同气连枝的地步,至少也是互通有无。如果要铁了心抗旨,不论来的是奚康生,还是元澄,保证他征不到一个兵,征不到一颗米。

王与司马共天下,并非只存在于南朝。换成北朝,则是“门阀与元氏共天下”……

其余皆不提,只看元恪生前,对关中门阀诸般逼迫,李韶所代表的陇西李氏也罢,杨舒、杨钧所代表的弘家杨氏等世家就有一万个理由抗旨不遵。

更如李承志所言,并非师出无名:只凭一个元琛,就能让奚康生无功而返。

只要围而不剿,剿而不灭,关中就是“内乱未定”,更可“将在外而君命有所不授”。

更有甚者:就如高肇一般,暗中使关中豪强假扮僧贼,也似北地诸州那般烽烟四起,朝廷又如何予关中征兵征粮?

便是有所怀疑,以朝廷也已无可奈何?

怪不得李承志会说,高肇胜不胜不知道,但朝廷必败……

路已经指给了自己,就看敢不敢干了。

李韶攥着拳,紧紧的盯着李承志,脸色阴晴不定,眼中精芒隐现。

李承志却气定神闲的喝着汤。

如今饼已经画给了李韶,信与不信,以及做与不做,已不是李承志能控制的了。

沉寂了许久,才听李韶嘶声问道:“如今之西海呢,又是何等局面?”

已到此时,已无需隐瞒。李承志微微坦然道:“如今民已近五万户,兵逾五卫。兵甲、粮草、牛羊无数,更有火器之利……”

李承志稍一顿,又道:“自晚辈上党往西之时,便已传令李亮,遣甲骑一卫,扮做柔然之兵内侵,先取河西三郡。余者不论,便只是河西马场,就可使西海陡增战马数万匹……”

李韶极是不解:“为何要藏头露尾,更为何不先取关中?”

李承志稍一沉吟,又低声笑道:“一为时机不到,二则是……师出无名!”

李韶浑身一震:好一个师出无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