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六三章 河西马场

第五六三章 河西马场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骆驼再瘦,也比马大。拓拔氏数百年积累,不可能崩塌于朝夕之间,总要有一个消耗的过程,此乃其一。

其二,古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便如高肇, 出头太早,就有被群起而攻之之忧。

其三,西海横空出世,民也罢,军也罢,不为流民, 便为罪军, 构成过于复杂。且崛起太快,就如无根之浮萍, 根基太浅,尚不足与群雄争霸。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便是此理……

是以,于情于理,于内于外,此时都绝非起兵之大好良机……”

李承志有条有据,李孝先听的频频点头,深觉有理。

“那关中呢?”

李孝先又问道,“郎君既言关中不乱,天下便不失,为何李韶欲邀郎君直取关中时,郎君却又称师出无名?”

“我所言之关中不乱,天下便不失,指的只是元魏朝廷。予我等反贼而言,自然是越乱越好。但如今关中风平浪静, 河清海晏,我若取之, 便是与关中为敌, 更会与关中世家、门阀反目成仇。

而待群雄并起,天下渐乱,关中自然也会波及,只需八方风雨齐至,兵戈抢襄之时,便是我不来,也会有人求着我来……”

听着李承志侃侃而谈,李孝先心念微动,想到了李韶与李承志坐谈之言。

怪不得听到郎君之“师出无名”之时,李韶会骇然色变?

李韶深知天下将乱,关中地处元魏腹心,且为朝廷主要的兵源及粮草之地,岂能置身事外,成为净土?

他不愿兵祸波及关中,更或是有更大的野望,却偏偏差些胆量,是以才会蛊惑郎君, 劝他直取关中。无非便是想借郎君的名义对抗朝廷。

但问题是, 待郎君率部曲而来, 到时该是谁说了算?

如今泾州李氏与陇西李氏尚为一体,虽不同祖却同宗。且关中之诸郡、县官吏多为李、杨、韦、裴、柳、薛、杜等关中大族子弟把持。豪强郡望更是无出此七姓者,岂能心甘情愿的听命于一个晚辈后生?

便是郎君能斗的过这些坐地虎,也无必要与其内耗。与其与关中门阀斗个两败俱伤,倒不如好好的经营河西,耐心的等着朝廷与高肇,更或是与关中打个稀巴烂,再出山收拾大局也不迟。

李韶就是猜到了这一点,才会脸色大变……

李孝先暗暗松了一口气,又问道:“那李韶会不会听从郎君之建言,行‘养寇自重’之计?”

李承志稍一沉吟,摇了摇头:“难!”

这个计策的执行难度有些高:既不能用力过猛,将元琛一棍子打死,又不能太过放任,以免元琛祸乱关中,更不能由其做大。

还不能过于明目张胆,以免朝廷猜忌,所以这绝不是李韶一个人能干的了的活,需要好好找几个得力且能信得过的帮手。

但是人都有私心,门阀世家本就以家族利益为重。本来关着门好好的过着日子,突然就要出兵、出粮,更要阴奉阳违,对抗朝廷。各家既怕收益于付出不对等,又怕担责,焉能不相互推诿,算计?

怕是包括李韶,此时都想的是如何能火中取粟,让陇西李氏趁此乱局攫取最大的利益,避免损失。何况其他六家?

且关中七姓不少直系子弟皆在朝中任重职要职,在“遵从皇命”的惯性思维做祟之下,暂时还不敢生出对抗朝廷的念头来。

再者时间太过仓促,李韶不足以在元琛北逃之前,协调其余六姓同舟共济,上下一心。是以养冠自重之计,十之**会无疾而终。

至多也就是李韶再添一功。

李承志明知如此,还要献计,也不过是未雨绸缪,点拔于李韶并关中门阀:虽不至于使其抗命不遵,但至少奚康生北上征兵之时,使各家都有了推诿的理由。

以此便能使高肇多挣扎些时日,以免败的太快,也好再为西海争取些发展壮大的时间……

心中这般想着,李承志轻轻舒了一口气:“今日已是二月甘九,离传快马上路至今已有足足二十日。上党距浚稽山也才三千里,便是信使再慢,李亮也应接到急报了吧?”

“不出意外,定是到了。若是快些,李大想必已然起兵,已到张掖郡也说不定!”

“哪有那般快?”

李承志轻声笑着,又看了看车厢内的地图:“催快些,待入夜前,务必赶至莫口县(今甘肃武威古浪县北)!”

“诺!”

李孝先应了一声,轻催马匹去传令。

……

已至清明时节,偌大的汉阳草原已隐见青绿,不复冬日之百里之内尽是枯色。

弱水河潺潺流淌,波光粼粼,尺许长的鱼儿时不时的就会跃出水面。

暖阳初升,草叶上的霜雪见之即融,化成一滴滴的露珠日莹剔透。

由小妾服侍着更衣、梳洗。又喝了两碗滚烫的肉汤,啃了两块炙的金黄的牛肉,宇文元庆才披了件薄毯,搂着小妾懒洋洋的出了后衙。

百余扈从早已候在衙堂之外,见宇文元庆出衙,先是躬身齐拜,而后翻身上马,欲护送宇文元庆至姑臧城。

昨日,凉州刺史元晖派亲信传讯,限他三日之内至州府听令。自马场至姑臧城也就三百余里,且有驰道,若是快马急行,一日就到。

但宇文元庆不想受那巅波之苦,是以令麾下备了一驾马车,准备行足这三日。

至于元晖召他所为何事,宇文元庆大致知道一些。

半月前,他才收至父亲宇文福自京城送来的家书,其中特地提到元晖继任为东凉州刺史,欲在开春后与西凉州、敦煌镇联合出兵,巡防边境。

但偌大的东凉州,辖地不过武威、张掖两郡,民不过五六千户,兵更是少的可怜,一郡也才堪堪千余,能派出多少兵?

估计也就是跟着元鸷敲敲边鼓,混混日子。

宇文元庆既为河西马场典牧都尉,兼张掖郡守(从五品),定是要受召往州府听令的。

但要说派兵,至多也就是五六百。再要是多,莫说守城之卒,连缉盗肃奸的衙兵都得派出去。

元晖并非跋扈之人,想必也不会为难他。

这般猜忖,宇文元庆登上了马车。

但屁股都未坐稳,突听一声锣响。

他吓了一跳,心想此为典牧府衙,何来的盗贼?

刚掀开车帘,正欲喝问,又见一骑惊慌失措的奔了进来:“都尉,敌袭!”

宇文元庆悚然一惊,跟头绊子的跳下了马车:“吐谷浑打过来了?”

河西马场就在祁连山半麓,山南便是吐谷浑地界,距吐谷浑旧都伏埃城堪堪五六百里。

不过河西千里广袤,人烟稀少,既无多少丁口,也无多少存粮,抢无可抢,是以如鸡肋一般。

再者这些年吐谷浑与南梁狼狈为奸,一直在图谋关中,故而与河西尚算相安无事。

但这两年吐谷浑连番吃亏,且一吃就是大亏,与元魏已成死仇。所以报不了大仇,但先报些小仇也不足为奇。

“十之**!”

来将急声报着,“来骑皆戴毡帽,皆着皮袍,定是胡骑无疑。且阵容极为齐整,军纪甚是严明,直至马场五里外,才为牧户察觉……”

已到了五里外?

宇文元庆头皮一麻:“来敌多少?”

“不知,满山遍野,四面皆是……”

话音未落,宇文元庆突的一呆,就如僵住了一般。

“轰隆隆隆……轰隆隆隆……”

仿佛天边打雷,传到了几千里之外,耳中已能听到轰然闷响。

而脚下更如翻了地龙一般,颤的越来越快,越来越是清晰……

宇文元庆虽未多打过仗,但已为典牧都尉近四载,终日与马为伍,他焉能不知这是万马奔腾之阵势?

动静如此之大,来敌便是没有上万,怕是也有五六千。而马场之中牧户也就千余,便是将妇蠕老弱全部算上,怕是还无这般多。

完了……

宇文元庆只觉天都塌了下来。

“都尉,逃吧……”

不知哪个麾下疾喝一声,宇文元庆一个激灵。

对,逃……

这种时候,哪能顾得上小妾?

就比猴子都还要利索,也就一息,宇文元庆就跳上了马背。几声呼喝,百余扈从紧随其后。

但也就跑了百余步,宇文元庆忽的一声“吁”!

还跑个鸟毛?

眼能所及之处,尽是骑兵,黑压压的就如一堵不见边际的墙。

再往左路右一看,尽如这般,似铁桶一般往中间围来。

宇文元庆浑身冰凉,万念俱灰。

他再是不知兵事,兵书至少读过几本:来敌分明已予昨夜就将马场围困,因怕夜里变数太多,才等到清晨发动。

此时的马场,定已被围的水泄不通……

怎么办,死战?

刚刚生出一丝念头,猛听一阵厉吼:“跪在不杀,跪地不杀!”

这号令怎这般熟悉?

虽是用鲜卑语喊出来的,但宇文元庆很确定,他绝非第一次听到。

好像上次是汉人喊的……

这一迟疑,好不容易凝聚的勇气合涣然一散。宇文元庆咬了咬牙,将手上的刀往地上一丢:“降!”

便是不降,又有何用?

马场之中牧兵也就千余,而来敌足有数倍,焉能是其敌手?

也就几息,扈从便跪了一地。当就便有百余骑冲了上来。而来翻身下马,抽刀的抽刀,拿绳的拿绳。

看其并非如胡人一般,冲上来便杀,而是三人为组,一人持刀防备,二人合力捆缚俘虏。宇文元庆便松着气,边在心中狐疑:什么时候,胡贼也这般有章法了?

看了一阵,宇文元庆更是惊疑不定。

看穿戴,皆是皮袍毡帽,好似胡骑无疑。但诡异的是,兵卒近身之时,他竟未闻到多少腥骚之气?

再一细瞅,其面貌皆是黑眼黑发居多,也不似胡人一般,大都或碧眼紫髯、或蓝眼黄髯。而这般之流,竟十人中都见不到一个,更诡异的是,毡帽之下好似束着平冠,而非扎的是辫子,更或直接披散着头发。

宇文元庆心跳的越来越快,思维也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敏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