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七二章 王图霸业,指日可待

第五七二章 王图霸业,指日可待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皇甫让似是难以置信:“郞君之意,是一个不留,皆撤回河西?”

自从李丰并李孝先烧了夏州大营,将高猛数十万石粮烧成一把灰之后,西海细作当即就撤出了夏、朔等州。

之后未出半月,李丰又接到了李承志的急令,命所有暗谍尽数撤回六镇。

而如今, 竟又要撤回河西?

如此一来,黄河以北就再无一个暗谍,西海就如聋子瞎子一般,再不会得到半丝消息。

“对,一个不留!”

李承志重重的点着头,“吃了那么大的亏,高肇怎可能不涨教训?你信不信, 如今的高氏爪牙定在恒、燕等州大肆搜捕我李氏暗间?

高肇费了多少心机, 才有如今之局面?如今将乱在即, 他定会在发动之前竭尽全力于六镇搜捕,以免重蹈夏州之覆辙。为免死伤惨重,也更为避免的我西海之底细泄露于敌,还是尽早撤出来吧……”

在所有兵种之中,骑兵最为难练,特别是骑兵中的斥候。但李承志认为,训练一個合格的暗谍、细作,比斥候要难十倍都不止。

正因为精贵,所以才要珍惜,更要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如今的六镇之局势对李承志而来显而易见,就么就如恒、燕等州,落入高肇之手。要么就如历史原本的轨迹一般,彻底乱成一锅粥。

所以已无必要处心积虑的探查实情,还不如等彻底乱起来之后, 再看能不能钻点空子。

况且这一部分人手撤回来之后, 李承志还有大用……

他稍稍一顿, 又怅然叹道:“至于父亲、大兄并三弟,暂时应无性命之忧。待大局稍定之后,再做计较吧……”

皇甫让身躯微震,看了看李承志温和但又坚定的目光,欲言又止。

如今李丰并麾下滞留六镇,并不仅仅是为了探听消息,而是为了李始贤、李承宏并李承学。

无论是皇甫让还是李丰,都知若想予龙潭虎穴之中救出李始贤父子,无疑予痴人说梦。

而明白道理是一回事,做与不做又是另一回事,哪怕会死好多人。

但他也却没想到,李承志会直接点破,更会令李丰立刻撤出六镇。

一时间,皇甫让五味陈杂,终是低下了头:“仆稍会便予李丰传令!”

“嗯,让他尽快回来,莫要耽搁。另外告之予他,最多一月,我就会重新厘定职务、官阶,若到时他还未至,那就干一辈子的军主吧!”

皇甫让猛的一喜:“仆一定予他讲明利害!”

不怪他这么高兴, 只因至如今,李氏上下依旧沿用泾州起兵时的职级。官职最高的李亮也才是副帅,且界限模糊不清,不知该领多少兵才合适。

再往下,便是军主一级。如李丰、皇甫让、李时都是这个级别。

李松原本也是副帅,但被解除兵权之后,职级自然也就被剥夺了。

至于李始良,只是暂代李承志主事,算不得数。

以皇甫让估计,如今举西海已近四万兵,便是再少,也该有十位左右类比卫将的军职。而遍数李氏上下,怎么也该有他与李丰一席一位。

皇甫让心中欣喜不已,耐心等着李承志亲笔书写急令,而后就连夜回了镇夷。

他如此心急,并非是即将升官,而是对李承志的话深信不疑。

李丰再不撤,怕是会死在六镇……

……

就如这般,白日走,夜里停,又过了两天,便到了镇夷。

偌大的关城,修的足有五丈高,哪还有两年前残垣断壁,破败不堪的模样?

而沿着合黎山,已筑起了一道近丈高的关墙。一里一烽,五里一墩。只数烽台,也知至少修出去了十数里。

而凡目能所及之处,尽是民户居所。就如无数瓣的鲜花怒放,窝棚围着关城,一座挨着一座,竟似望不到尽头。

关下便是弱水河谷,崖壁被修的光滑如镜。

仿佛拿尺子量过,左右各有一排地洞,排成整整齐齐的两道线,延绵数里。

再往北看,合黎山下营帐无数,就如数不清的白蚂蚁,又密又集。

翻过山梁,便是已屯垦两年的粮田。田中禾苗虽不壮,但至少已长满了整块田地,鲜有如癣一般的空余。

田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弱,似是在锄草。

而远处,一道道黑烟而起,直冲云宵。粗粗一数,竟有七八股之多。

沿山下的阔道中,车队排着长龙,往黑烟之处行进。

李承志自然之处,冒烟之处便是矿场,那车队之中所载之物,自然就是予三十里之东采出的矿沙。

站在关城之上,李承志感慨万千。

便是他看到这般光景,也如奇迹一般。但凡再换个人来,谁敢想像两年以前,这里还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扪心自问,就算换成是他,能不能在短短两年内,将镇夷经营成这等景像?

更何况翻过合黎山,还有宽广足有数百里的西海牧场?

皇甫让往前一步,凑近李承志身侧:“前年初冬,接到郎君急报,四兄便征昭丁壮,修整河壁、河滩,凿挖山洞、窝坑。同时发动妇弱,织毡缝帐。

至去年五六月间,陆续有罪军、流民运来之时,皆有所居之处。五万余户皆未在西海冻伤一家,病死一口……

而后四兄又助怀仁公(李始良)分编民户、丁壮,于寒冬来临之际,在沿河两岸垦田近万顷,修渠足千里……又将红山矿场扩大了一倍有余,并沿合黎山,各修烽墙五十里……”

“我知道了!”李承志轻声打断道。

便是皇甫让不说,李承志也心知肚明:眼前有此景像,李松功高至伟。

如今的西海,比他想像之中的还要完美。

若非如此,李松犯了那般大的错,他怎可能将其轻拿轻放?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不可能犯一次错,就将人一棍子打死,再不给改正错误的机会。

况且严格来论,李松是无心之举,并非十恶不赦。而做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不能单单以结果论罪,还要顾及其他。

就如此时的皇甫让。

与其他李氏仆臣相比,无论是领军、布阵、征伐,还是驭下,皇甫让的能力并不比李松差谷寪

而相较于沉稳,冷静,皇甫让也不弱于李亮。

更难能可贵的是,皇甫让非常清醒,行事极有分寸。

他从来都不会仗着李承志的看重与信任,便扬扬自得。更不会凭着能力强,功劳多,就指手划脚,吏或是擅做主张。

且并非事事都唯唯诺诺,反而极有见解与主张。与他相比,李丰都要差许多。

不过是出于私心,所以建立商会、驿站,并组建暗谍暗谍组织之时,李承志才会以李丰为主,皇甫让为辅。

而这样一个极能拎的清的人,按常理对李松之事该是万般忌讳,避如蛇蝎才对,但皇甫让偏偏就予此时说出了这么一番言论,其意不言自喻:李松功高劳苦,德高望重,还望郎君三思……

皇甫让这是怕自己秋后算帐,寒了其他人的心?

李承志不由的叹了一口气。

往日之因,今日之果,看来他狡诈多疑的形像,早已深入人心。

不怪皇甫让如此,委实是当初的李承志自信心严重不足。所以才会在李松率军循往河西之时,堂而皇之的让李亮、皇甫等人监视、制衡李松……

但李承志并不后悔。

御下之道,恩威并重,若非他有预料,李松绝对不止阳奉阳违,逼着他造反这一步。

看他建言李始良,趁朝廷换将之际抢掳西凉州就知道,李松的野心怕是已经膨胀到连李承志都心惊的地步。

所以,只要李松转不过这个变,李承志就不会让他领一个兵……

他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放心,我再是不智,也还未到自掘根基的程度……”

皇甫让讪讪一笑,暗舒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猛的一松,才知甲衬下的中衣竟都已被冷汁湿透。

刚才这番话,他已想了大半年。而自从知道李承志假死脱身,欲往西海主持大局之时,皇甫让更是辗转难眠,寝安难安。

李松纵有万般不对,但这两年来,他就如定海神针,使西海从无到有。

只凭这一点,军中也罢,民中也罢,对李松钦佩有加,感恩戴德之辈大有人在。

所以便是要罚,更或是杀,也绝不该是现在。至少也该等个一两年,待李承志掌控大局,待李松的影响微乎其微之时,也行计较也不迟。

皇甫让痛定思痛,以为大好局面不能因为一时得失而毁于一旦。故而最终还是勇气战胜了理智,才有今日这一幕。

他正准备岔开话题,好缓解一下凝重的气氛,又听远处传来了一声哨响。

凝目看去,只见一队甲骑自山北而来,一杆佑大的番旗迎风飘展,旗上乡着一个墨黑的“李”字,分外醒目。

“应是怀仁公……想必得知郎君已至镇夷,特来……会晤……”

说到“会晤”两个字时,皇甫让下意识的一顿。

他本来想说“拜见”,但直觉不妥,所以才改了口。

“都已让任光转告予伯父,我不日就会往西海,他又何必奔波,急行这数百里?”

李承志边往城下走,边叹着气,“随我下楼迎接!”

皇甫让恭身应诺,心中却不以为然。

于整个西海而言,李松功高劳苦不假,德高望重也非虚言。但予深知底理的李氏仆臣、泾州旧部而言,李承志才是定海神针。

李松若真是天纵其才,为何以往无任何声名,沉寂四载有余,才一鸣惊人?

只因李承志事无巨细,事事处处都有安排,李松更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才有西海今日之景像。

若无李承志,何来的纵横西海的四千战兵?

若无李承志,何人能知河西竟有这般广袤千里、可垦田无数,水草肥美的宝地?

若非李承志,李氏何来冶金锻甲、配制火器的秘方,又有何人能知,埋于合黎山下的铁矿、悬黎宝珠?

若无李承志,也就更无这两年辗转运来河西的诸多粮草,并近十万民户……

就如做菜,李承志运来了食材、锅灶,甚至架起了火,配好了调料,并将诸步烹制之法列了个详尽,李松只需照着做就行了。

孰高孰低,一眼便知……

是以越是清楚西海如何从无到有的过程之人,越是对李承志敬重,甚至是畏惧。

李始仆臣、泾州旧部如此,李始贤、李始良二兄弟亦如此。

所以,即便李承志依旧以为李始良是大伯,是长辈,但李始良绝对已经不敢这么想了。

果不其然,看到立于城门之下,银丝随风飘舞那道身影,足还离着数十步,李始良就靳停了战马。而后翻身下鞍,急步走了过来。

李承志笑吟吟的迎了上去,但距丈余之时,李始良就已驻足,而后往下一揖。

心知李始良之意,但众目睽睽之下,李承志哪会让他拜下去。他往前两步,双臂一横,就将李始良稳稳的托了起来。

“伯父何需如此?”

李始良一声长叹,看着眼前这张俊美非凡的脸,既是佩服,又是感慨,甚至有些怀疑。

若非与二郞足有七八分相像,他都怀疑这是不是李家的种?

随李始贤初到西海之时,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一百年前于西凉建国,坐拥敦煌、沙州、酒泉数郡的陇西李氏,有无今日之光景?

而这一切,只是李承志于两年之间便有无到有,且仅仅只是开端。

李氏之王图霸业,指日可待……

一想到这里,李始良就止不住的兴奋,仿佛浑身的毛孔都在颤抖。

莫说做揖,那怕跪下给李承志磕头,他也甘之若饴……

拜已是拜不下去了,但李承志总不能把他的嘴也封住吧?

“主臣有别,万不可与长幼混为一谈,怀仁拜你,天经地义……”

李承志微微一顿,温声笑道:“伯父之心意,承志明白,但时机未到……”

说着话,他便攀着李始良的手臂往城内走去:“城外风大,待入城后与大伯叙旧也不迟!”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