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八五章 大学

第五八五章 大学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啪……”

“?……啪……”

一枚又一枚的二脚踢被射向半空,脆响两声之后,又会冒出几缕蓝烟。

因为是大白天,所以最多只能看到几点火星,听个脆响,远不如夜中那般灿烂。

而即便如此,一众围观的百姓并世家、门阀子弟等依旧被吓的不轻。

他们想不通,火为什么会飞上天,还如此之响?

足足炸了半刻,响声才陆续停歇。李承志举步上前,轻轻一掀红绸,露出一块高有丈余,长有两丈的石璧。

石璧并非是整体,而是将许多石块切方,筑砌而成。

看着就如玉璧,晶莹玉润,其实只是采自合黎山中最常见的花岗岩,切块后用水磨过,所以才如此光滑。

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如银钩铁划,苍劲有力。且渡了金,耀眼生辉:镇夷大学。

听着很有后代气息,但并非李承志原创,不过是太学的别称而已。

且有出处,《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待红绸揭下,看到“大学”二字,凡李氏部曲无不兴奋的浑身直抖。而如世家、豪强却是脸色大变,心惊肉跳。

李氏这是准备称候,还是直接称王?

也就李承志不知道,不然他肯定会说一句:你想多了……

鸣了百多响礼炮,揭过红绸,这开张大典便算是礼罢。李承志当仁不让,走过石璧,迈进大门。

其后便是李始良、李亮、李松、李时等一众文武、凡党长以上的吏员,及受邀而来的士族。

被请来观礼之人,大多都提前知会过。但也有少许不知就里,边跟着往里走,边问着四周同行之人:“这是做何?”

“看不到?”

有人指着石璧上的大字,“自然是立学!”

立学,竟这般简单?

只是一通怪响,掀了一面红绸,就礼成了?

这也太儿戏了吧?

有士子不愤,低声嗤笑道:“这李氏好歹也是先圣(孔子)门徒,以《诗》传家,难道不知凡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不祀先圣,这祭三牲也就罢了,就连座香案也不摆,边座先圣神像也不立?简直是欺师灭祖,有辱斯文……”

他声音虽小,但四周听到的人不少,且不论寒庶,皆为读书识字之辈,是以皆是深以为然。

自汉武帝抑黜百家,独尊儒学,设置五经博士以后,各朝各代便一直遵从《礼纪》:凡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当时的先圣是周公,先师则是孔子,建立学校必立这两位的神像,并以大礼祭祀。

后到曹魏,又改成了:罢周公,奉孔丘为先圣,先师颜回为之配!

而之后慕容鲜卑与拓跋鲜卑先后入主中原,皆依礼纪,凡立学必奠孔子、颜回。而偏偏李氏如此做派,故士族出生,甚至凡读书识字之辈皆暗中不平。

但也只敢在背后小声叨叨两句,没一个敢大声嚷嚷出来,更别说当面质问。

能有如此效果,当然是李承志奉行“乱世当用重典”的好处……

众人鱼贯而入,但刚进大门,李承志又停了下来。

眼前是一座石台,上面竖着一块石碑,同样很大,但薄了许多。

上面密密麻麻的刻满了字,一为入学条件,二为教学内容,三为出师资格。

李承志挥了挥袖子:“都让看看吧!”

李始良应诺,与带队维持秩序的军将传令,各乡、党署政官吏,世族、寒门士子便排着队到石碑前阅鉴。

只是几息,石碑下便寂静无声,针落可闻。

好家伙,这镇夷大学,竟然不修五经了?

倒非不学,而是不治。

意思就是五经已非主科,博士教授也罢,学子研习也罢,只当做附带。

碑文中甚至言明,明经(背书)与经义(解释经文)已不做为必考内容,甚至不为出师的必要条件。

五经中也就独独留了一条时务论,另加律令、算术、理工等为必修科目。

这也就罢了,而让一众士族脸色大变的是,碑文中言明:凡学子须考试合格才能出师,才能履任,才能理政,才能领军。

有聪明的已经反应了过来:是不是意味着以后的西海但凡举官,就只有入大学,考试这一条路?

只这一点,就如打在了蛇的七寸上,凡世族豪强无一不脸黑似铁。

不过无人敢出声聒噪,至多也就是交换个眼神,在心中暗骂几句。

但再往下看时,这些人才知道,刚刚那一条只是小试牛刀,接下来才是大招:凡镇夷、西海之民,不论贵贱,不论门第,不论出身,不论户籍,满十五,凡识字者皆可考试入学。

这倒也就罢了,过份的是后面还加了一条:凡年满六岁,不论男女,不论出身,皆可免试入镇夷、西海,并两地各乡小学就读。

而且不但不用交束脩,食宿全包以外,凡家中有学子入学,皆可免除一定数量的赋税。入学几年,就免除几年。

条件如此优厚,用脚趾头就知道那些穷鬼、措大会高兴成什么模样。若不是规定了入学年龄,绝对会将刚生下的婴儿都送进来。

而如此一来,岂不是意味着日后的门阀子弟也罢,士族子弟、乃至官员子弟,要和匠户、奴户子弟同拜一师,同处一堂,同宿一室?

他们想不通,李氏为何就半点余地都不留?

便是元恪痛恨门阀、士族,至少也是循序渐进,温水煮青蛙。

比如给察举制戴上了许多枷锁,多了重重障碍,又比如不入太学、国子监,不得入中枢。还比如力排众议,开历史先河,建了四门小学,并另立律科、算术、书学,硬重重的为寒门庶族挤开了一条上进的门逢。

但即便如此,予太学中就学的依旧是宗室、勋贵。予国子学中就学的依旧是门阀,士族,高官子弟。凡不入门第,或是官在从五品以下者,或是豪强、庶族、寒门等子弟,就只能入四门小学。

而便是予四门小学就读的庶族、寒门,也是良家子弟,世代以耕读传家,出身清白。

而李氏倒好,不论贵贱,皆是一视同仁?

这简直欺人太甚……不,要了士族的老命。

便是举天之下,不可能人人都当官,若都识了字,哪还有世家士族的活路?

更有甚者,竟连女子都能入学?

李氏这是连脸都不要了……

惶惶不安,惊惧交加者有之,怒不可遏,悖然变色亦有之。

咬牙切齿,满面戾气者亦有之,甚至气到身发抖,狂颤不止的也不在少数。

但奇怪的是,莫说群起而攻之,便是破口大骂,冷言讥讽的都不见一个。

只因他们知道,李氏贼子可是真敢杀人的。

便如这般,一队接着一队,都让看了个仔细。凡乡党也罢,士人也罢,无不满面悲愤。

忍了许久,才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颤颤巍巍的走了出来,朝着李始良做了个揖:“敢问使君,若是李氏子弟就学,是否也依此例?”

看着老人,李始良的脸色一冷,肃声回道:“凡我镇夷、西海之民无不遵从,我李氏岂能例外?”

只以为会等来不同的回答,没想李始良竟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老人一时竟无言以对。

看李始良面色阴沉,李承志若有所思道:“这老者是何人?”

李松低声回道:“此人是后秦赵迁之玄孙赵献,其族兄为已故寻阳伯、原河东太守赵超宗,族子赵翼为右卫将军元继长史……”

李承志稍一思索,嘴边稍勾了勾。

原来是天水赵氏?

天水赵氏为一等门阀,便是与弘农杨氏相比也不逞多让。只是在元魏,予朝中任重臣,州郡任刺史、太守的子弟就不在少数。

因祖居秦州,再加族中子弟与右将军元继属官,故尔举族附逆。然后被李承志一骨脑掳回了河西。

因为赵氏与任氏同为秦州望族,且为直系姻亲。而大伯母又出自任氏,是以大伯待赵氏甚是亲厚。

也是因此,赵氏才没有参与叛逃,族中子弟也大都在军中、乡中任职。职务虽都不高,但活的很是滋润

他之所以笑,是因为正在苦恼如何敲打赵氏,赵氏族长却主动送上了门?

虽说如今的西海纯洁的如同一张白纸,但李承志根除门阀毒瘤的计划依旧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至少有多半,来自出身秦梁二州的赵、任、姜、阎四家。

因当时西海猝然迁入七八万户,政务几乎陷入瘫滞的状态。为捋清头绪,李始良与李松就只能任人唯亲。

先重用任氏,任氏又举荐了赵氏,然后又是姜氏,阎氏……是以待李承志到河西后,这四家子弟已有许多身居要职。

这倒也无可厚菲,毕竟不能一棍子将所有人打死,更不可能偌大的西海民十万户,兵足数万,只靠屈屈数位家臣及一干旧部,旧有阶级肯定是要用一部分的。

但李承志没想的是,因蛊惑民户叛逃,他杀了那么多的人,几乎将西海门阀清理了近一半,却依旧没有震住这帮人?

估计是固有思维做祟,剩下的门阀士族极为抱团,几乎是拼了命的抵触寒门、庶族子弟上进之路。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如后世职声中的许多现象:不管你干了多少活,干的又有多漂亮,永远都比不过有关系的那一小撮。

但总不能尽皆杀了了事吧,活还得有人干。再者士族本就用的是阳谋:是人就会犯错,如果上官非要较真,他有的是道理。

所以李承志才迫不及待的建了这么一所大学,更如狗撵的一般,为了鼓励平民子弟入学,颁布了这么多惠民的政策。

其他不论,凡家中有一子入学,便可抵一户一年赋税两成这一条,就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无疑。

虽说凡西海之民无论农牧,前两年皆免税,但架不住李承志免的是两年以后的税。

家中适龄的子女若多一些,岂不是不用交税,甚至只用交极少的税?

那到时士卒并官员的粮饷从哪里来,兵器、甲胄又从哪里来?

所以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李承志……

有赵献带头,剩下的人胆子也慢慢的大了起来,牌下渐渐聒噪,已有人在冷嘲热讽,甚至是低声斥骂。

什么凌辱斯文,什么欺师灭祖,甚至连数祖忘典的话都出来了。

大多都是未出仕的世族子弟,也不乏已然在乡党、军中任职之辈。

只因这都是一伙的……

越吵声音越大,连骂娘的话都出来了,李承志却稳如泰山,面不改色。

李承志向来威重如山,说一不二。眼睛里从不揉沙子的性情亲信皆知,怎会任人于当面欺辱李氏祖先而视若不见?

而诡异的是,李松等人都已气的脸皮发紫,他却依旧气定神闲,近似看戏一般?

李松终于看不下去了,猛一抱拳,似是要请军令。但他嘴都还未张开,却见李承志风轻云淡的挥了挥手:“慌什么,退下!”

李松一顿,猜到李承志必有后手,做了个揖便退了下去。

李始良心中猛的一跳:这怕不是欲擒故纵之计?

他往李承志身边一凑,低声劝道:“再杀,可就真无人可用了?”

“大伯放心,我今日不开杀戒,只以理服人,至多也就是杀几只鸡儆儆猴……”

李承志回了一句,又朗声喝道:“孝先,差不多了!”

人都有盲从心理,他是怕再任由这些人闹下去,怕是一个囫囵的都不剩。

李孝先躬身应诺,而后大声喝道:“肃禁……再敢喧哗,棍棒伺候……”

随着吼身,当即便有一队甲士冲进人群,不论老少、士庶,尽皆分开。

众人脸色大变,此时才知这不是秦州,更不是关中,而是西海。

这里没有什么王法、道理,讲的只是刀在谁的手里。

依旧是赵献,只听他急声喝道:“便君,难道李氏也要行恶法苛政,以言论罪?”

不待李始良回应,李承志便朗声笑道:“放心,李某令日不杀人!”

说着话,李承志取下头上冠巾,露出半白的头发……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