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八七章 造纸

第五八七章 造纸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入夜,淋淋漓漓的下起了雨,虽不大,却整整下了一夜。而天还未亮却又放晴。

天空湛蓝如镜,空气分外清新,四野焕然一新。

百余甲骑护着李承志,信马由缰般的往东行进,李承志坐在马上,只穿着一件贯衫,甚是清凉、

李松还在回味着昨日的立学大典,他总觉李承志有些虎头蛇尾。

谋划那般久,更是不惜让任氏暴露与众目睽睽之下,郎君最后却没杀一个人?

便是杀欢送儆猴,也该砍几颗脑袋才对……

李承志耐心解释道:“不要只知道打打杀杀,强权固然可震慑人心,但只是一时,而非长久之计……”

自商周起,到清为止,这二十四朝为遏止朋党,削弱强权阶级,不知掉不多少脑袋,流了多少血,但又能怎样?

不敢说每一朝都因此灭国,但至少有七成以上,都亡于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

借用后世极为经典的一句话:只有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阶级。

这是一个亘古性的难题,不管再过多少年,无论奇才到何种程度,都绝对无法解决,李承志自然清楚,他也不会例外。

他能做的,只能缓解,调和,尽量制定及留下完善的制度,以遏止及避免更大的矛盾产生。

而今日之行,便是为此而来……

出衙也就两刻,一行便到了合黎山北的弱水西岸。李承志到河西后,令李松召集民夫,在此开凿了一条支渠,又造了一座纸场。

李松也罢,李始良也罢,包括随行而来的那些士子,大都不理解一座纸厂与李承志口中所说的阶级矛盾有何干系。而偏偏李承志又不好解释。

但毕竟之后才发生的事情,并无典故借鉴,更无旧例可依。就如他清除门阀,抑黜世族,哪怕将道理说出花来,也无人能懂。

那就索性不解释,只需要执行就好……

门阀之所以成为门阀,世家之所以能成为世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掌握着知识,且视如性命,敝帚自珍,除本家子弟外,绝不轻授与人。

这与后世那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同样的道理。

而统治阶级也并非不知道门阀世家的害处,远的不论,只说南朝萧洐与北朝元恪这一对同时期的皇帝,为限制门阀做了无数努力,但为何收效甚微?

李承志以为,要么就是这两个皇帝没有抓住重点,要么就是虽心知肚明,却装聋做哑。

无非就是大力推广,普及知识,但相应的,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话,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如果还不理解,可以看看清朝的奴性教育,愚民政策。

所以李承志怀疑,萧衍也罢,元恪也罢,皆是有意为之:只治标,不治本。

之后的杨隋虽汲取了南北两朝的经验教训,但步子迈的太大扯到了蛋,最后落了个成也门阀,败也门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唐也不敢一蹴而就,只能温水煮青蛙,是以举唐一朝,政治也罢,科举也罢,依旧没有摆脱门阀的掌控,公平也只是相对而言。

再之后,黄巢大杀特杀,但还是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因框架还在,不论是隋是还是唐,对寒门的限制比世族的还要多,更别说教化万民,所以就如原上野草,烧之不尽。你就算杀光旧有门阀,但凡新朝建立,必会有新的门阀诞生。

反而到宋朝时,为何门阀突然就销声匿迹了?

李承志认为,一是有赖于先贤,如杨坚创立科举,如李渊、李世民对郡望世家的限制,如武则天对门阀的打压,黄巢对贵族阶级的屠杀等等。

但究其原同,还是因为宋朝造纸术并印刷术的成熟,使文化尽可能的普及到了底层,继而推动科举制,使庶族与地主阶级壮大,替代了门阀。

虽然依旧不能从根本是杜绝阶级矛盾的产生,依有压迫、剥削,但至少不用像印度一样,底层活的连猪狗都不如……

白纸上才好作画。

如今河西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且民只十万户出头,若此时都下不了这个决心,以后的李承志要么就如杨坚,委屈求全,被门阀牵着鼻子走。要么就如杨二,落个一地鸡毛。

所以李承志初到西海之时,军务殊无头绪,政务更是乱成了一锅粥,但他还是力排众议,抑黜西海仅有的士族,又忙里偷闲,建立大学,造纸厂、印刷厂。

即然重活一世,不能只独善其身,自私自利,总要再做点什么吧?

……

纸厂本是要属工部,归李亮管辖。但李亮如今既要管造炮,还要造地雷,更要盯着配制大量火药。但有闲瑕之时,还是帮李承志理兵、整军。

不说忙不忙,但哪一样都如李氏的命根子一般,李承志根本不敢假予他人之手。

所以李承志索性将造纸厂、印刷厂归入民部,交由李松。

李松毕竟也是经年的老手,任过党长近十载,将李家堡打理的井井有条。再加李承志言传身教,如今的李松更为得力。

自李承志选定地址,开土动工后便丢给了李松,距今也才两月多些,纸厂已建的极具规模。

宽广足有百五十亩大小,一座场棚挨着一座场棚,错落有致。

经李承志指点,每一座场棚内都是流水线作业,以求尽可能的节省人工,提高效率。

流水线作业的好处就是简单,不似小作坊一般,凡是操作的民夫需要知道造纸的原理,并需熟知整个工艺流程。运料的只需将料运来,铡草只需粉碎,蒸煮的只需蒸透,锤夯的只需砸成浆,而后挤压的挤压成形,最后晾晒成纸张。

每一道工序都非常简单,一看就懂,拉过来个人就能干。所以工棚底下,有不少的老人和女人。

老人和女人工钱要低些,做满一月大致一金,也就是一百钱。夜工皆为男丁,工钱稍高些,约一金半。

若依官方售价,一金可购粮两石,但在西海民间,至少买五石。这么一算,只是一个老人或妇人做一月工,就能赚到足养活自己两年的钱粮,可见应召者之众?

幸亏李承志有先见之明白,交待李松张贴招工告示时务必标明,只招军属或是类似预备役的军户,且是分批招。

而即便如此,纸厂开工当日,门口依旧围的人山人海,差点打破头。

李承志看效果这么好,顿时脑洞大开,又加了一条:凡早晚交班之际,各留半个时辰,扫盲。

而且还不是强迫性的:你可以不学,更可以晚来半个时辰,随你。但只要是来的人,当日的一日三餐就由官方供应,且带荤腥。

当然,每十天就会考核一次,若是滥竽充数,饭钱就会从工钱里扣。

制定这一条时,李承志还料想过,自原的估计不多,也就两三成,撑到了也就四成。

因为予有些人而言,哪怕让他提着刀到战场上拼命都行,就是别让他读书。

比如李时,李承志想给他升官,都找不到个名头。

但出乎意料的是,坚持下来的竟有六成之多,委实让他大喜过望。

先不说这些人识多少字能起多大的作用,但家家都有儿女,一旦形成良好的氛围和风气,至少能言传身教……

因为动身的早,李承志进场之时,正是两班交接点名之时。

每一个工棚之外,无论男女全站的整整齐齐。工头拿着名册,每点一人便在名册上打一个勾,同时有文书在队例中收着前一班的作业。

不多,每天只教两三个字,只是令其写熟,记牢。而都已是成年人,至少大脑已发肓完全,所以并不难。

即便有李时那种不开窍的,就算为了这一天的三顿饭,刻也要刻在脑子里。

不过就是写的有点难看,淡黄的麻布上,就像蚯蚓爬过的一样。

李松早有交待,令场内各司其职,是以李承志的到来并未引起多大的动静。

只听各处都是琅琅之声,他便令李聪带亲卫守在场衙中,只带了几个亲信在场中转悠了起来。

予黎明之时,厨厮就已开始造饭,此时正用小车推出,往各棚下运送。待工人点过卯,上完早课就能开饭。

李承志瞅了一眼,饭食很普通,只是菜汤和粟饼。汤里零零星星的飘着几点油星。

而到午后和近夜时那两顿,汤中才会见到肉,且不多。有些素淡,但至少管饱。而只此一点,就令军户对李承志感激涕淋。

拿勺搅了搅,还尝了一口,见咸淡合适,汤中的菜叶也不少,李承志才满意的点了点头:“民以食为天,人活一世,无非就是有口饭吃。是以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万不可出现以次充好、贪污克扣的现象!”

李松忙拱手道:“郎君放心,仆省得!”

这可是由前车之鉴的。

因为要造炮,兵工必须扩建,从下到下人员近有五千。人一多,漏洞也就多,自然也就有人动起了歪脑筋。

有人克扣工人饭食,被李承志察知,一口气砍人三十多颗脑袋。

兵工场的副主事是李良,也就是李氏的老铁匠,可谓功高劳苦,但头都磕破了,都没救下侄子的命。

李承志更是挥泪斩马谡,直接靳令李良致仕。

而李良已近六旬,便是强撑也干不了几年了。但他李松却才三十有九,若为这么点小事被降级,革职,岂不得冤枉死?

所以他不是一般的重视……

转了一圈,又到各处看了看,工人也已上完早课,用完早食,正式开工了。

李承志又转回了工棚。

夏季炎热,所以工棚大都是半敞的。一进门先能看到一座巨大的粉碎台。上面堆满了树皮、树枝、芦苇、干草。

原本上用木材、麦草更好,制出的纸张最为结实,且极其轻薄。但如今的西海百废待举,木头要用来筑盖民居,麦草要用来喂养牲畜,甚至要当做行军粮草,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工序有条不紊:民夫用马车将原料进到棚下,而后两人一组,一个喂,一个切,将原料铡成碎节。

装运草料的车人又会将碎料清出,投入一侧的蒸桶,拌以石灰,然后再架上蒸锅。

这个过程费时稍有些长,需要反复操作。一是去除杂质,分析出纤维,二是漂成白色,至不济也要成淡黄色。

待原料煮好之后,便会倒入石池,砸成浆糊。剩下的便是过滤,挤压、晾晒。

这一套工艺流程比起南北朝现阶段而言,可谓是翻开覆地:一是换了原料,由只用亚麻造纸换成就地取材在,而且增加了纸张的韧性,不至于一碰就摔,营业税墨即烂。

二是增加了蒸煮、漂白。以前造纸,是没有这道工序的,只是将麻砸成类糊,而后贴到墙上晾干,费时项目奖力且不说,还极占地方。

试想就屁大的一个作坊,能有多少墙?所以只多了这一道,就使效率提高了一倍都不止。

而这一套功序,直到宋朝时才逐渐成形,也是使平头老百姓能用的起纸,看的起书的根本原因……

来的最晚的工人入场也近两月,是以极为熟捻,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丝毫不乱。见与预期中的大差不差,李承志也很是高兴,特意褒奖了李松几句。

不等李松眉开眼笑,他又着重交待道:“无论是草料,还是制出的纸张皆是易燃之物,是以平日里一定要注意防火,切记要将蒸锅隔远一些,坚不能予棚下见火……”

稍一顿,李承志又冷冷一笑,“但凡起了火,这偌大的纸厂定是只剩一把灰烬,到那时,就莫怪郎君我不讲情面!”

脸上的笑容还未绽开,李松只觉尾椎一紧:“郎君放心,真到那日,仆提头来见!”

提头来见不至于,但李松这主事,怕是要往下捋好几级。

心中转着念头,李承志又道:“时候是早了,再去印刷厂与铜厂看看。”

他准备用两到三天时间,将与民生相关的工厂走马观花的看一遍……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