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九二章 崩溃疗法

第五九二章 崩溃疗法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坐在车中,达奚捂着脑袋,像是圈里的猪,痛苦的哼哼着。

他知道三个自己绑一块也不是李承志的对手,自然不会蠢到与李承志打架、角搏。

但也不是事事都不如李承志。

所以,他把李承志灌到了几桉底下,自己也喝成了这副模样。

而李承志就如报复一般,天都还没亮,就将任令送到他的床头:招抚将军,主六镇归附军民之一应事务。

所以太阳都还没露头,达奚就不得不爬起来履新……

宿醉的感觉很难受,头就像是要炸开一样。胃里酸的彷佛针扎,想吐却什么东西都吐不出来。

每当这种时候,十人有九人就会赌咒发誓,宣称这辈子再也不喝酒了。但只要有人撩拨,可能都过不了夜,就会再次出现在酒桌上。

就如达奚……

张信义谄笑着凑了过来:“某知以往多有不是,但身不由已,只能请将军海涵。若将军不弃,某愿备薄酒一席,为将军赔罪?”

纵使头痛欲裂,但嘴上却很诚实,达奚憧憬道:“可有昨日那喝着不烈、入口极绵,却后劲极足的清酒?”

“自然是有的!”

张信义满口答应,“纵使没有,某也能寻妹婿讨来……”

对啊,竟忘了这厮是李承志的妻兄?

达奚喜笑颜开:“以前各为其主,受人差遣,你自当竭心尽力。而如今你我同殿为官,便不可同日而语,当一心一德,同舟共济。是以赔罪不至于,就当你我间叙旧了……”

张信义点着头,随口应着,心中却想:果然不出承志所料,便是达奚有天大的怨气,没有一顿酒是消解不了的。

一顿不行,那就两顿……

二人信马游缰,近至午时才至镇夷城北约三十里的红土坡。

顾名思议,此处山岭似被血浸染,近如赤红。如一条火龙一般,伫立在弱水东岸。

数不清的民帐驻扎在山梁之南,山头的断口处,彷佛崩了一般,垒下无数红土。上千民壮挥舞着锄头、铁铲,将土墩砍碎,再装入车中。

牛车、骡车长无尽头,一辆接一辆的驶过山脚,运往镇夷镇。

达奚到此时才想起来,昨日入城之时,外城下也如这般,民壮无数。

不过不是挖土,而是在垒墙筑城。

他很是不解:“为何不就地取材,反而要舍近求远,往如此远的地方取土筑城?”

“承志称:关城左近地势平坦,多为弱水河冲积而成,皆为砂土,不宜筑城。而此处离城不远,山上却为坩土,无论铺路、夯墙、砌炉,都极为便利……”

稍一顿,张信义又低声道,“再者,也不可能将这些乱兵、流民白白供养,总是要找些事做的……”

达奚深以为然,频频点头。这也就是所谓无事就会生非,就如军中,凡擅带兵之将,皆是如此。

稍一催马,达奚又往前靠了靠,张信义的亲卫擎起一杆角旗摇了摇,顿时便有军将迎来。

来人甚是高大,骑着一匹近七尺高的大马,马蹬却好似要拖到地上一般。等下了马,更是如铁塔一般,彷佛一只脱了毛的大熊。

两兄弟的长相足有七八分相似,只是一眼,达奚就认了出来:“可是李彰李将军之弟?”

“某正是李显,见过奚将军!”

李显恭恭敬敬的作揖,又朗声道:“今日早间,显已接到郎君手令,自今日起,某自当以将军马首是瞻……”

小书亭

倒是有礼有节,但忘了是什么时候,好像记得李承志说过,这就是个愣头青,脾气上来在他这个郎君面前都敢伸拳头?

记忆太过久远,达奚只是隐约间有些印象,都忘了这已是好多年前的老黄历了。

这几年,李显被李松带在身边悉心调教,已然长进了不少。虽偶有莽撞之时,但比起三年前已是天差地别。

“李军主有礼!”

达奚客客气气的回了一句,又温声交待道,“事不宜迟,就有劳李军主将各部首领、族长请至营中,与奚某一晤!”

“遵令!”

李显应了一声,遣亲信去传令,而后又领着达奚与张信义入营。

想起临行前李承志的交待,达奚稍有些担忧:“稍后若是逼迫过甚,会不会适得其反?”

这句话说的没头没尾,李显一时没反应过来。张信义却知道他是何意,但他并未应话,只是神色古怪的看了眼李显。

常言穷山恶水出刁民,北镇却截然相反。

孝文帝未迁都洛阳之时,六镇为旧都平城之屏障,将卒多为拓跋贵族,镇民多为鲜卑、敕勒的大部族、豪强。

迁都之后,这些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又因为抵御柔然,元宏索性强令:凡六镇军民,皆不得外迁。

哪怕是因功累迁,迁职升官,九成九也只会在六镇这个框架之内。就如李承志任虎贲将时,麾下多有六镇豪强子弟,其父祖已贵为候、伯之爵者不胜枚举,但大多数依旧为六镇之官。

又因元宏强行汉化,重用汉臣等一系列措施,六镇将官也罢,豪强也罢,更是一日过的不如一日,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之后为扩充兵员,屯田养兵,凡被贬之官吏、战败之将卒、或因反叛革籍的民户、及战争中强掳的俘兵、难民,元宏一股脑的全塞到了六镇,久而久之,从上到下的构成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尖锐。

说实话,能坚持近二十年,六镇硬是捱到山穷水尽,已无半丝活路的地步才反,委实出乎李承志的预料。

可见韧性之坚!

所以即便待遇差些,甚至是苛刻些,但只要有口饭吃,这些人暂时就闹不出大乱子。

不然李承志为何会派李显来?

正因为李显有些莽,所以也是一根筋。向来都是郎君怎么说,他就怎么干,从不打一丝折扣。

比如郎君说了,丁壮每人每日需背够红土百担,才能发一张粟饼,那他就绝不会在你背够五十担的时候,发给你半张。

莫说五十担,就是九十九担都不行。

比如郎君又说了:若是敢有人闹事,便以雷霆手段待之,该砍头的砍头,该驱逐的驱逐。

李彰倒是没杀过几次人,但被他押送出境的却有不少。且是拖家带口,一并驱逐至西海之北,任其自生自灭。

过了浚稽山,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连口水都找不到,怕是活过三日都难。

便如这般,在强压政策之下,难民营中的怨气很大,但一直相安无事。

只因留在这里,至少还有条活路,若是去了漠北,却是十死无生。

所以张信义已然料到,达奚此次虽是临危受命,但差事算不得难。

一是因为达奚忠厚,不似李显这般不近人情,一点都不懂的变通。权限之内,定是会予镇民行些方便。

二是李承志深知张驰有道,暗授达奚之安置之策,比只令一昧强压的李显宽松了好几倍,自然要轻松许多。

所谓由俭入奢易,便是这般的道理。

哦,承志称这是……崩溃疗法!

……

心中思忖,张信义随达奚入了军营。

营寨就立在弱水河边,共有一千。而这一千兵看押的民壮就近有上万。若加上其妻儿、老小,至少也在四五万左右。

达奚下意识的生出一丝狐疑:数量如此悬殊,李承志为何就不怕乱民啸营?

正值午时,营中已开始造饭,也有步卒驾车,准备给难民送饭。

达奚突发奇想,说已见过民壮,却不知老弱如何安置,要跟着去看一看。

张信义的任务只是将达奚送到地头,故称宿醉无力,不愿再骑马奔行。李显无奈,只能亲自带路。

而刚出营寨,达奚便听到了一声爆响。

声音极大,似是比雷还要响。虽然骑在马上,但达奚依旧能感受的大地阵阵晃动。远处红雾漫天,似是有血雨从天而降。

达奚随李承志征战关中,自然见识过火器之威,更知这是火药所致。但他不知道为何会用在此处?

“此为何故?”

李显言简意赅:“炸山!”

达奚一听就懂:应是将红土炸松,以便民壮铲运。但奇怪的是,这般大的动静之后,即无马嘶,也无人嚎,四野间不是一般的寂静?

就算西海的战马都经过操训,早已习以为常,但这些难民皆是新近迁来,焉知炸药为何物?

正狐疑间,烟尘渐渐散去,看到红山之下的那一幕,达奚眼角微微抽搐。

凡民壮尽皆跪伏于地,有的就如受惊的野雉,恨不的将头杵进土里。也有的不停的磕着头,似是在向老天请命。而大多数的,都被吓的瑟瑟发抖。

怪不得难民近有五万,李承志却只敢派一千兵看押?

便是自己在关中初听晴天响雷,不也以为是天降神罚,以助李承志破敌?

而这些愚民又何曾见过旱地霹雳,更甚至将山都能炸开的景象?

自然以为这是神迹,更将施术的兵卒当成了天兵天将,焉能生出半丝忤逆的念头?

达奚不由自主的想起早间与李承志拜别时的情景:六镇苦寒,远不如我西海富饶。是以凡逃荒之民,无不甘之若饴,诚心归顺……你尽管施为便是。

这哪是因西海富饶而诚心归顺?

分明是被这般神迹骇的六神无主,根本不敢反抗……

达奚顿时就多了些底气,更多了些信心。他轻吐一口气,又挥了挥手。

车队紧随其后,往山梁之东行去。

又往前走了约四五里,达奚看到了一座巨大的营寨。

人一过万,无边无沿,何况是三万余?达奚站在山梁上,只觉眼前的民寨竟望不到尽头。

一道大渠穿寨而过,深近六七尺,宽近有一丈,其中放满了水,正缓缓往东流淌。

而后左右又分出许多支渠,纵横交错,将偌大的营寨分成了无数小寨,就如一个连一个的“田”字。

达奚不解道:“为何如此?”

“一是便于百姓取水,二则以渠为墙,可省却寨墙,三是迟早都要修,早修不如晚修……”

李显向来如此,不管你能不能听懂,只要是他自己能懂就行,便是与李承志问对也是如此。

达奚琢磨了好一阵,才知他说的二与三是何意。

民寨皆被水渠围在中间,流民进出,必经石桥,只需在桥上驻以三五个兵卒,就可免奸细窜连,乱民流窜。

这与洛京的“里”如出一辙。

至于早修迟修,应是指此处迟早都要垦田,反正都要修渠引水,不如提前建好……

摊上这么个下属,以后想偷懒都难,但凡有一句话交待不到,怕是就能生出波折来。

但好处也显而易见,至少不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达奚叹着气,又催了催马:“入寨看一看吧!”

此时已近未时,但寨中并不见有炊烟升起,更不见一个人影,分明是一座空寨。

好在达奚知道,凡手脚健全的老者、妇人,皆被遣至野中垦田。若是腿脚不便,或是老迈不堪,则被集中至寨北剥麻。那里修了数座大池,专用来沤麻。

倒非李承志不近人情,连残缺之辈都不愿放过,而是流民皆以“户”为治,你干的多一些,分到家中的口粮就多一些。

只要你愿意,哪怕全家躺在帐中,天天做白日梦也无人理会,只以不生事就行。但会不会饿死,就不知道了……

又靠进了些,达奚侧耳倾听,似是听到了朗朗的读书之声。

他好奇道:“流民寨中也建了童学?”

李显点着头:“郎君说过,凡归附之民,皆为我西海子民,是以当一视同仁……”

一视同仁个屁?

昨日才去过铜厂,达奚又不是没见过?

那些在渠边挑拣铜粒的老弱,都吃的是面饼,喝的是肉汤。而且每月工俸多达两百钱往上。

但在红山下挖土的难民丁壮,就只能啃粟饼、麦饭,喝野菜汤。再多余连半个铜子都无……

虽如此腹诽,但达奚也心知肚明:李承志能为这数万老弱供以衣食、毡帐,就已是莫大的恩惠。

但凡换一个来,如高肇、罗鉴、长孙道,哪会管你死活?

绝对是丁壮充军,老弱妇孺任其自生自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