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九三章 服首帖耳

第五九三章 服首帖耳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先生是从哪里请来的?”

“不需用请,本身便是自北镇逃祸而来,分寨后,由各寨流民自行荐举的饱学之士……”

“饱学之士……莫非皆是官吏,或是豪强出身?”

“选来教书的小吏倒有不少,但官吏与豪强一个都无……”

达奚悚然一惊:“全杀了?”

“我西海正义之师,怎会行如此勾当?”

李显义正言辞的回了一句,碰上达奚鄙夷的眼神,又悻悻道:“郎君令时叔领军驻守西境,凡族众过百帐,部曲过一队者,皆不得入境……”

达奚“吭吭”两声,险些被一口口水沧死:“就未打起来?”

“打倒是小打了几场,但将军也知我西海兵强马壮,且有火器之利,自然如切砍瓜切菜一般……”

李显略有些得意,“而后时叔与溃将、豪强予山下盟约:若入境,无论军民皆需就地缴械,族众与部曲就地打乱,另编一卫。

而凡六镇之旧官、酋长、族长,或迁入新军中任职,或入民寨,暂任乡、党之职,署理民务……若两者皆不应,便好走不送……”

达奚一脸的古怪,都不知道怎么评价李承志了。

六镇之乱与李承志有无干系暂且不知,但他绝对是知情的,不然也不会早早就令李丰陈兵于南床山、大碛,并比干城。

这算是彻底断了流民与溃兵的北逃之路,而历尽千辛万苦辗转两千里到了西海,却又遇到了拦路虎?

而除过西海,这些人又能到哪里去?

一过居延湖与浚稽山,千里皆为戈壁与荒漠,不说粮食还余多少,够不够吃,而是根本寻不到水源。

好一招欲擒故纵。

达奚腹诽了一阵,又问道:“之后呢?”

“难免有铤而走险之辈,但时叔祭出了火炮,只是一轮,流兵便溃不成军,余者见状,自然俯首帖耳……”

又是威逼利诱这一套?

达奚用脚趾头也能猜到李时之后的手段,无非便是一手刀枪,一手粮食。

对付首领、将官或许不怎么管用,但对小官小吏、小门小户、或寒民而言,却无往而不利。如此一来,当能收服七成以上的散民。而剩下那三成若是一意孤行,难保不会当场就来个窝里反……

他已然

寨中就只一群童子和几个冬烘先生,刚过饭时,学堂外的泥炉上还架了瓷瓮,其中剩着少许吃剩的麦饭。

能有剩余,表明无论先生还是学子已然饱腹。再一问,凡寨中之民无论老少、妇孺,口粮皆是足量发放。便是病的走不动路,既垦不得田,也剥不得麻的残废,一日也有半斤干麦。

这与红山下担不够土便没饭吃的丁壮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为何如此?”

李显左右瞅了瞅,压低了声音:“郎君称,青壮最难安生,不论吃的太饱,还是精力过甚,都会生事……”

达奚哭笑不得:也就是李显,但凡换个人,都绝不会将李承志随意说过的一句话执行的这么彻底……

达奚失笑般的摇着头,又随意的转转便出寨,再次往东。

走过营寨尽头,便是偌大屯田。放眼望去,人影绰绰,不见尽头。除了一个“大”字,达奚再委实无法形容此间之景。

他徐徐一叹,悠声问道:“此间宽广几何?”

“东西近二十里,南北约二十八里,可垦田二百万亩……”

“竟如此之大?”

达奚诧异道,“昨日国公还称西海无田可种,只得让百姓改耕为牧?”

“确实无田可种,但非无地可垦!举表是县,民不过千余户,常耕粮田还不到二十万亩,便是加上被前朝荒废之田,将将近两百万亩。

但郎君不愿横生枝节,靳令父亲(李松)弃荒县城左近、盐池以南之田,如此一来,所剩边五成都不到,还不足百万亩。便是一户只分五十亩,也只够两万户,还剩九万余户无田可耕……

但民以食为天,放牧也罢,入厂帮工也罢,终非长久之道。便是再难,也要开荒屯田……

若是有山截挡,移了便是,若是有谷阻隔,填平就是!只要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多费些时日,总能开出足够十余万民户活命的良田……”

李显竟能说出这么一番话?

达奚愣了愣,随即释然。

这番道理,应是李松或李承志讲给他的。

不过远没有李显说的这般艰难。

翻过合黎山便是一马平川,直抵浚稽山逾千里,皆为水草丰美之地。

只要能长出水草,就表明土质不差,自然也能种出粮食来。而最关键的是不缺水,有弱水横穿而过,便是从镇夷算起至居延湖,也有八百里之遥。

不说将河水引多远,只是在靠近两岸之处屯土,各垦十多二十里,这八百里长的河岸莫说养民十余万户,便是再翻个四五倍也能养的活。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费时日久。

这是真正的荒地,不似镇夷城左近的那些弃田原本就是熟地,晒养个一两年就能产粮。

过奚估计少则耕种五六年,多则七八年,才能称得上良田。

但李承志有没有这个耐心,在西海安心蜇伏五到八载,还是个未知数……

心中猜忖,达奚又靠近了些。

应了垦了许久,田垄齐整,沟渠便利。有半大童子往田中灌水,也有老农扶犁,在翻耕已然半开的地。随后就有妇人提着细布口袋,在往田中撒种。

达奚登时吃了一惊。

已然时近九月,且河西偏寒,再多再过一月就会下雪,除了冬麦,再种什么东西都只多收一把草。

但他再是不懂,麦种还是能认得出的。

初看似是粟米,便若细看,就会发现比粟米要小一些。而达奚辩了好一阵,也未认出是何物。

不好事事都请教李显,不然显的他这个上官太过无能。达奚便状似无意的起了身,又往前走去。

不远处应是前几日撒的种,地中已然长出了幼苗,看着颇为喜人。

“苜蓿?”

辩认了好一阵,达奚才不确定的问道。

倒不是他见多识广,而是奚康生附庸风雅,曾有一年清明时节入京,陪元恪游赏华林园,正值苜蓿开花,宛如金海。(唐以前紫花苜蓿尚未传入国中,皆为黄花苜蓿,所以又称金花菜)。

他当即便向元恪求了些种子,回华州后便种在了府中。偶尔兴致来了,还会带达奚操弄一番。一来二去,达奚自然就有了印像。

但他委实想不出,为何非要在荒地中种这种能看不能吃的东西?

“此物种来何用?”

“这可是好东西,不但牛、马喜食,人也能吃,很是肥嫩……”

李显吧嗒着嘴唇,一副意犹未尽的模样,“且能肥田……最多种过三年,便可换种粟、麦,亩产至少两石往上……”

倒是不知道这东西还能吃?

嗯,不对……

种三年苜蓿,就能使野地产粮两石往上?

扯蛋!

达奚刚想问一句谁说的,但见李显深以为然,斩钉截铁模样,到了嘴边的话又被他咽了回去。

李显才几岁,且经年领兵,懂什么农事?

这怕又是李承志说的吧……

只听过种菽(豆类)可肥田,从未听到种田也能肥田?

但已然吃了好多回亏,哪怕李承志说天上会掉黄金,达奚也要琢磨琢磨,有几分可能……

即然李承志说是,那就算是吧。

转着念头,他揪起几片嫩叶,送进了嘴里。稍稍一嚼就是一嘴汁水。

略一咂摸,达奚双眼一亮:这东西竟有豆味,怕不是与菽同类?

怪不得李显说牛马能吃得,人也能吃得,还一副回味的模样?

而李承志又是如何知道的?

感觉这从天上到地下,好像就没他不懂的东西?

但在京中数载,时不时就会陪先帝游赏华林园,随时可见,为何竟未听他将此物之妙用献于先帝?

达奚“哼哼”一声,半是讥讽,半是佩服的说道:“即知此物牛马可食,人亦能食,不知又是你家郎君从哪一部前贤著作中看来的?”

“何需郎君看来,便是某也读过!”

李显摇头晃脑的应道,“《史记·大宛列传》与《西域传》中均有提及: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葡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葡萄、苜蓿极望……”

还真有?

达奚眼珠子都突了出来。

察觉到李显眼中的那一丝不屑之色,他更是懊恼:竟被一个莽货给小看了?

自己就不该问……

他一挥长袖,转身走向坐骑:“回营!”

……

到了营中,已近酉时,一众部落首领、族长已等候多时。

张信义坐在上首,懒洋洋的靠着椅背,好似睡着的模样。

其余十数人或汉或胡,皆是正襟危坐,只用屁股挨着椅子的边缘。

待看到李显陪同一位铁塔般的军将入帐,众人更如针扎了一般,“嗖”的一下就站了起来。

达奚自然心知肚明,这十数人中,并不人知他是谁。之所以如此,只是慑于李显淫威。

就是这么一个愣头青,就率了一千兵,竟就让四万余流民、溃兵服服帖帖?

也就只有李显,能够将李承志所交待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将阿承导软硬兼施、恩威并齐的治民之策贯彻到极致。

这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达奚也不得感慨李承志用人有道。

亏他之前还担心若逼迫过甚,难保不使难民揭杆而起。但此时看看这些首领诚惶诚恐的模样就知道,这些人根本怕的不是苦,不是累,而是怕这莫明其妙冒出来的河西遗族将他们撵出西海,撵到漠北。

寨中就只一群童子和几个冬烘先生,刚过饭时,学堂外的泥炉上还架了瓷瓮,其中剩着少许吃剩的麦饭。

能有剩余,表明无论先生还是学子已然饱腹。再一问,凡寨中之民无论老少、妇孺,口粮皆是足量发放。便是病的走不动路,既垦不得田,也剥不得麻的残废,一日也有半斤干麦。

这与红山下担不够土便没饭吃的丁壮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为何如此?”

李显左右瞅了瞅,压低了声音:“郎君称,青壮最难安生,不论吃的太饱,还是精力过甚,都会生事……”

达奚哭笑不得:也就是李显,但凡换个人,都绝不会将李承志随意说过的一句话执行的这么彻底……

达奚失笑般的摇着头,又随意的转了转便出了寨,再次往东。

走过营寨尽头,便是偌大的屯田。放眼望去,人影绰绰,不见尽頭。除了一个“大”字,達奚再委實无法形容此间之景。

他徐徐一叹,悠声问道:“此间宽广几何?”

“东西近二十里,南北约二十八里,可垦田二百万亩……”

“竟如此之大?”

达奚诧异道,“昨日国公还称西海无田可种,只得让百姓改耕为牧?”

“确实无田可种,但非无地可垦!举表是县,民不过千余户,常耕粮田还不到二十万亩,便是加上被前朝荒废之田,将将近两百万亩。

但郎君不愿横生枝节,靳令父亲(李松)弃荒县城左近、盐池以南之田,如此一来,所剩边五成都不到,还不足百萬亩。便是一户只分五十亩,也只够两万户,还剩九万余户无田可耕……

但民以食为天,放牧也罢,入厂帮工也罢,终非长久之道。便是再难,也要开荒屯田……

若是有山截挡,移了便是,若是有谷阻隔,填平就是!只要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多费些时日,总能开出足够十余万民户活命的良田……”

李显竟能说出这么一番话?

达奚愣了愣,随即释然。

这番道理,应是李松或李承志讲给他的。

不过远没有李显说的这般艰难。

翻过合黎山便是一马平川,直抵浚稽山逾千里,皆为水草丰美之地。

只要能长出水草,就表明土质不差,自然也能种出粮食来。而最关键的是不缺水,有弱水横穿而过,便是从镇夷算起至居延湖,也有八百里之遥。

不说将河水引多远,只是在靠近两岸之处屯土,各垦十多二十里,这八百里长的河岸莫说养民十余万户,便是再翻个四五倍也能养的活。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费时日久。

这是真正的荒地,不似镇夷城左近的那些弃田原本就是熟地,晒养个一两年就能产粮。

过奚估计少则耕种五六年,多则七八年,才能称得上良田。

但李承志有没有这个耐心,在西海安心蜇伏五到八载,还是个未知数……

心中猜忖,达奚又靠近了些。

应了垦了许久,田垄齐整,沟渠便利。有半大童子往田中灌水,也有老农扶犁,在翻耕已然半开的地。随后就有妇人提着细布口袋,在往田中撒种。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