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九五章 此一时彼一时

第五九五章 此一时彼一时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今年的天气凉的格外的早,才至九月初,粟米将将收罢,谷水边的柳叶已然见黄。

宫中已不复夏日的时的湿热,时不时来一阵微风,只觉凉意习习。

再过几日便是重阳,若是往年,太常早已在效外搭好祭台,待节时皇帝便会携众臣庆丰、祭祖、祈寿,而后大摆宴乐。

然而今年城外却连祭台的影都不见,有好事之人问过才知,自二月二之后,太后便已下诏,令宫内禁弦断乐,节省开支。是以今年重阳,至多也就是在宫内摆几张香案,而后太后与陛下并几位重臣祭拜一下天神、先祖。

老百姓自然是无所谓的,至多也就是少了一场热闹。底层官吏一如往常,该上衙上衙,该下值下值,该聚宴聚宴,该逛青楼逛青楼。

也只有少数之人,隐约之中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直觉……

昭阳宫中,高英端坐榻上,首辅元澄、次辅元诠,延尉卿游肇与御史中尉郦道元等侍立阶下。

除此外,中领军元渊、中护军元徽二人则跪于塌前,甲胄皆除,只穿着中衣,身上还烙着左一道右一道的血印子。

六月初,广阳王元嘉薨,次辅由文成帝拓跋浚之孙,拓跋弘之从子、元宏从弟元诠接任,领太尉之职。

因高猛已反,中领军空缺,太后与众辅商议后,由已继广阳王爵位的元渊迁任。又因宇文福年迈,体弱多病,高英恩准其荣养,另迁游击将军、河内太守、城阳王元徽任中护军,为元渊之佐,共掌禁军。

元徽也算是因祸得福:因元渊与他正妻于氏私通,元徽一时羞恨,将于氏沉湖,后又将尸身送到广阳王府门前,以至京中哗然,引为奇谈。

此举大损皇室颜面,使高英不得已下旨申饬元徽,更使于忠引为奇耻大辱,誓与元徽不两立。但之后于忠因情势所迫,不得已起兵,恰好就将元徽摘了个干净。

也是因元徽与元渊反目成仇,他不但未受岳家于氏牵连,反而高升一步,接任了宇文福的中护军之职。

但凡长眼之人都能看出来,高英也罢,一众顾命辅臣也罢,都已对于忠反叛刺杀先帝之变刻骨铭心,明知元渊与元徽势如水炎,绝不相容,却硬生生的让这二人共掌宫禁,护卫皇城。

相互掣肘,总要好过猝然生变。

便如今日,就因为一桩鸡毛蒜皮的小事,二人在殿中吵了起来,高英大怒,罚二人各鞭二十,再跪于殿中奏事。

挨了一顿打,二人总算是老实了些,已不复方才嚣张无忌,大闹朝堂。

说出来都有些可笑:就因为一个眼神,二人就差点打起来。

元渊肠子都悔青,要知道元徽是一条疯狗,他何苦招惹于氏?

若非如此,焉能使广阳王府沦为天下笑柄,更是皇家颜色大失?

也因此故,父亲空有太尉之名,却无太尉之权,以至于郁郁而终……

悔恨之余,他下意识想到了李承志。

那时先帝还在,李承志履任虎贲将不久,他与元琛合开的酒楼开张,邀自己去尝那新制的火锅。

记得席间酒酣之时,元琛笑他年近双十,已有两纸婚约,家中更养着一个绝色天成的小妾,却还是童子鸡一个。

李承志却不愠不恼,只是意味深长的对自己说了一句:做童子鸡总要好过管不住裤裆,以至招来大祸的强。

此时想来,那时的李承志分明就在提醒自己,趁早与于氏早做了断。

当时的元徽都还被蒙在鼓里,而李承志又是如何得知的?

莫不是真是天授之人?

正在暗中惊疑,突听高英唤他:“广阳王,至今虎贲尽出,已在京城内外搜捕了足足三日,可有消息?”

元渊面色一黯:“秉太后,微臣无能,至今并无消息……”

本以为会引来一顿怒斥,但不想高英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又将目光挪向元徽:“城阳王,司州可有消息?”

元徽比他镇定多了,虽恭敬却不惶恐,神色如常的回道:“秉太后,也无消息!”

“司州卫呢,可有异常?”

“一切照旧!”

为何要问到司州卫?

元渊心中诧异,不经意间发现高英似是在暗暗松气,脑中有如灵光闪过:上上任司州牧是元雍,为元怀、于忠附逆。上一任司州牧是李宪,又为高肇党徒。

元雍伏诛,李宪也以迁任两淮,但难保司州卫中藏有二人之亲信……

这般一想,难道太后以为那郭夫人是高肇所劫,且有隔州为几应?

不然十数口人怎会说丢就丢,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跟凭空消失了一般?

暗暗猜疑间,见高英一挥广袖:“滚出去吧!”

元渊不明所以,不知太后骂的是谁。愕然之际,元徽竟已起身,施礼告退。转身之后,又如野兽般呲着白牙,冲自己冷笑。

这狗贼,越是殿堂之上,越是嚣张无忌……

他顿觉怒火中烧,不由自主的咬起了牙,又听高英冷喝道:“怎么,要狐请你出去?”

察觉到太后眼中的那一丝厌恶之色,元渊悚然一惊,才后知后觉的明白:太后应是要与诸辅商议要事,故而才逐不相干之人离殿。

郦道元虽非辅臣,却是御氏中尉,位列九卿,又岂是自己与元徽可比?

元渊心中暗哂,规规距?的起身,恭恭敬敬的行礼。

看着他与元徽一前一后出了大殿,高英神思悠往,怅然若失。

若是李承志还在,他何需用这两个蠢货?

悔不该当初……罢了!

她暗叹一口气,

又幽声问道:“游卿查的如何了?”

游肇抬手做揖,“老臣已反复分开审过数遍,李府十数人均称前夜时还一如往常,但一觉醒来,就到了济水河边(古河,已消失。在今济源市境内,距京城约八十里)……除此外,一概不知……”

稍一顿,游肇又道,“臣怀疑,这十数李氏仆从应是中了烟瘴、毒香之类,就如饮了烈酒醉死一般,故而一无所知……”

高英心是微震。

毒香、醉死……岂不就是那需半盏,就能使人醉如死人,便是将刀砍下来都浑然不觉的药酒?

若非此物,李承志焉能两次救她于频死之际?

若无此物,她更不会与李承志有肌肤之亲!

但除了李氏之外,宫有也有此物,高肇亦有此物……

她眉头猛的一纵,刚欲再问,游肇又道:“臣予轵县(今济源)审讯之时,又遣延尉老吏往北追踪,但追至沁水,便断踪迹,只在岸边寻到一驾马车,车中隐留脂粉余香……老臣窃以为,应是贼人弃车换舟,逆流北上……”

北上?

沁水为大河(黄河)支流,只需逆流北上,便可抵至夏、朔等州,更可换马或乘车直抵金明……

游肇此意分明指劫人的是高肇?

高英眼神微冷,面色不虞道:“汾河虽小,但渡口、水关颇多,无一不需查验令信方可通行。且两日前孤便已下诏,快马诏告诸郡,严查驰道,谨守水关。

何况金明以南、离石镇外皆陈有大军,是以怎能使贼人轻意蒙混过关,将人劫至北地?”

真当晋地是河清海宴、心向朝廷的太平之地?

不然高肇何至于从汾州逃脱,李承志又何至于在上党遇害?

这话怕是太后自己都不信吧?

游肇心中哂笑,不卑不亢的回道:“若是臣为贼人,自然不需一直经水路北上,更不须至金明或是夏州。只需乘舟行过几十里水里,便能断了线索,使朝廷追兵无迹可寻。而后再行换马,便可饶过离石镇,直抵肆州……”

好个老贼,已然认死了此事定是高肇所为?

高英禁不住的将粉拳一攥,脸上浮出一抹怒色。

都说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

若非高英和元澄,再加上已然亡故的元英不听李承志苦劝,焉能使高肇坐大成势,直至如今北地皆失?

而游肇却是你越不想听,我越是要说。偏偏他威望极高,持身极正,高英即便恨的直咬银牙,却也无计可施。

她硬是忍着一口恶气,冷声说道:“还望游肇锲而不舍,莫要放走了贼人……若再无秉奏,就退下吧!”

游肇也懒的看高英的脸色,当即拱手道:“臣告退!”

待游肇一走,高英脸猛的一垮,黑的如锅底一般。

元澄忙拱手劝道:“太后息怒,游肇性情秉直,刚正不阿,便是高祖(元宏)、先帝之时也向来是心直口快……”

所谓无欲则刚!

元恪未继大宝之时,游肇便为太子师。动不动就会将元恪的手心打肿,高英自然记忆犹新。

不然便是不罚以鞭刑,也让力士将游肇架出去了,高英岂会硬生生的忍下这口恶气?

她用力的呼了几口气,又狐疑道:“郦中尉可曾查到,为何郭夫人独居京中,京中却再无一个李氏旧仆,李府上下尽是李承志入京后购来的奴籍?”

郦道元躬身回道,“臣已问过洛阳令、并河南尹:因受兵部差遣,李承先北上从军,郭夫人不放心,便将府中旧仆尽皆借于李承先,护恃左右……”

“李承先……李承志的从兄?”

高英努力的回忆着,“孤记得他为太常属官,何时到的兵部?”

“便是清明左近,奚尚书予京中征兵建府之际,曾从各部抽调佐官吏员,其中就有李承先……再者,京中所余也并非皆为新仆,如李始贤、李承宏、李承学等妻妾仍有二十余口……”

如此说来,竟是巧合?

高英稍一沉吟,又问道:“那依中尉之见,此事應是何人所爲?”

郦道元半點都不含糊,直言不讳道:“臣与游侍中所见略同!”

高英猛的一噎,一口子堵在了嗓子眼。

怎忘了眼前这厮比游肇还要耿直?

“你也退下吧!”

她不耐烦的挥了挥长袖,堪堪等到郦道元踏出殿门,便急不可耐的问道:“为何廷尉与中尉都如此断定,郭夫人定为高肇所劫?”

元澄一顿,一时间却不知如何奏答。

条条线索皆指向高肇,太后为何就是不信?

他稍一琢磨,计上心来。

太后正在气头上,肯定不能过于直接,不然他也是被撵出去的下场,但又不能不说实话,所以只能迂回:

“游侍中与郦中尉所言,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如今北地征伐不止,京中各部与奚司空、崔刺史(崔延伯,领军驻離石镇)多有信报、探马来往,是以若贼人早有准备,仿制令信,更或是假以矫诏,以至通关并非难事……”

仿制令信,假以矫诏……元澄所指不依然是高肇?

若非伪造圣旨,高肇岂能先朝廷一步,逃至金明?

高英的怒火已然抑止不住了,举起手往前一指:“那你告诉孤,高肇劫了郭夫人,能有何用?”

用处大了去了!

不然高肇何至于如丧家之犬,仓惶逃命之际,却要劫持李氏父子与他一道北上?

只是为了要挟李承志而已……

但如今,谁都不敢直接呈奏,说李承志未死?

若是比喻,高肇虽痛,对太后而言也只是伤疤,而李承志却如尖刀扎心,且还撒了一把盐。

若非太后步步紧逼,李承志焉能出此下策?

元澄无奈,看了看仅剩于殿中的元诠。

血论辈份,二人还是从父子,本想着让侄子帮趁一二,省的太后的怒火全泄到自己头上。但元诠却如泥塑一般,只是瞅着脚尖,连大气都不敢喘?

真是枉为人子……

元澄气的想吐血,只好硬着头皮回道:“臣妄言,还请太后恕罪:如今举朝皆疑,李承志定然未死,便因此故,高肇才先掳始贤父子,后劫李承志生母,只为逼李承志就范,为他所用……”

“荒谬!”

高英拍案而起,气的脸都白了,“半年之前,孤曾问你,高肇为何要劫李始贤父子,你当时奏对,称李氏匹夫无罪,怀其璧也。如火器、刀甲之秘方,并诸多生财之道皆为举世无双之神术,高肇便因此故,掳了李始贤……”

元澄脸色微变,心中直叫苦:太后啊太后,你难道不知此一时,彼一时?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