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五九八章 断尾求生

第五九八章 断尾求生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当顺臣的下场,李承志已然尝试过了。说实话,不但不好当,还特么的不是一般的憋屈,比孙子还像孙子。

所以,反是肯定要反的,就是这一天来的稍早些。

不说像所期盼一样,休生养息埋头发展个五到八年,至少也该等朝廷与高肇分出个胜负,再坐收渔翁之利也不迟。

现在倒好,不论是蚌与鹤,却先盯上这他渔夫?

看李承志呲牙咧嘴,好不纠结的模样,李始良又问道:“若是为难,那就不予理会,更不承认便是。如今朝廷焦头烂额,定无余力顾忌我等边陲之地。

待捱过两三年,便是朝延得胜,高氏被诛,但我西海羽翼已丰,朝延却是余力不足,到时我等慢慢计较也不迟……”

“怎能不予理会?怕是朝廷能等到两三年,我西海却等得那般久……”

李承志怅然一叹,“伯父莫非忘了李丰昨日才来信秉过?”

李始良一愣,脸色猛然沉了几分。

也是奇了,本以为罗鉴与长孙道怎么也该再打个一年半载才会分出胜负,却不想堪堪半年,生死已见分晓?

而这只是其次。

最让李承志和李始贤想不通的是,突然间又有大股的流民往西涌来,似是源源不断。

罗鉴也罢,长孙道也罢,难道都是瞎子不成,就只顾着打生打死,却放任民户出逃出镇?

若是人都跑光了,那打这一仗有个毛用?

而如今,被达奚安置在红山以北的流民已近有四万,而截止李丰送来急报,被羁縻于大碛的流民又已接近两万户。

李承志怀疑,若再等上两旬一月,会不会又多出一两万,乃至两三万?

如此算来,前后自自六镇收附的民户多达到十万户,几乎与西海现有之民相当。

不要以为人多了就是好事,这可是一张张嘴,要吃粮的。

一月多以前,知道皇甫让从吐谷浑和南梁换来了六十万石粮,李承志还挺高兴。想着就是肚皮吃,也够十万余户吃嚼一年。再加上之前的余粮,怎么也能再坚持两年。

结果没几天,他就笑不出来了。

真要再多上十万户,李承志就只有一条路:待年节之后春耕之前,他必须驻民、驻军于张掖武威。

不然待明年余粮耗尽,就不是他李承志造朝廷的反,而是这二十万民户先将他李承志给反。

所以如今的李承志已是进退维谷,骑虎难下。

关键就在于,朝廷已知西海就是李承志,李承志就是西海。

若是进,西海必取张掖、武威,与高举反旗、亮明军马并无区别,朝廷定然如临大敌,更有可能将他的危险程度排在高肇之前。

但不管是那一种,朝廷都已无力两方做战,所以李承志怀疑,若是无法招抚自己,说不定朝廷就会偃旗息鼓,与高肇谋虎皮。

并非是他杞人忧天,只因统治阶级也罢,政客也罢,从来只讲利益。至于名声、清誉之类,平时还能拿来当一当遮羞布,真到豁出去不要脸的时候,比擦屁股的纸都不如。

况且经验教训就摆在李承志的面前:若按原本的历史进程,六镇大乱时元魏朝廷无力平叛。急中生智,竟想到一条毒之又毒,奇之又奇的计策:与柔然媾和!

而后两方夹击,最终平定六镇……

李承志有一种直觉,若他不愿归顺朝廷,等着他的很有可能就是这一招。

到时若只是高肇还好,怕就怕元魏朝廷连最后一丝颜面都不要,媾和柔然,更甚至是南梁和吐谷浑。

特别是后两者,与李承志早已结下血海深仇,恨李承志绝对要多过恨元魏朝廷。

到那时,李承志就是举世皆敌……

而若是退,他又能退到哪里去?

这不是春秋、战国,更不是三国,天子难令诸候,封国可听调不听宣。

李承志但凡承认依旧为魏臣,就必然要有行动,比如出兵东进,助奚康生平定高肇。但只要等高肇一灭,就该轮到他了。

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到时朝廷若不想法设法的将他剪除,李承志敢改姓元。

再退一步,就算能苟活性命,但定然要将他九死一生、并李氏上下耗费数年心血的基业拱手让人,再绑死在元魏这条过不了几年就会沉底的破船上。

但凡李承志脑袋没被驴踢,就定然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就算他不愿坐以待毙,但等那时再起兵,再造反,绝对要比现在困难无数倍。

毕竟此时他是饱受冤屈,不得不反,多少占些大义。而等那时再反,就是反复无常的奸诈小人,就如三国之吕布,清初之吴三桂,民心、军心皆失。

千万不要小看大义,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决定胜负的先后手。

也不止是古代,后世同样如此。所以伟人讲过的一段话,李承志铭记于心: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这么一想,好似如今已是“若是赌一把,可能会死,也更有可能会成功。但若是不赌,那就一定会死”的局面?

李承志豁然开朗。

就是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甚至是睁开眼的一刹那,就已经注定他这一生必然是做反贼的命。又何必因一时之困而踌躇不决?

搏一搏,说不定就是单车变摩托……

他猛吐一口气:“李松!”

“仆在!”

“你亲自去安排,将崔尚书与魏少卿安置于河畔别院。切记,需分开安置,另多派些扈从、仆妇,好酒好肉,好生伺候,万莫要怠慢了……”

多派扈从,好酒好肉,好生伺候……这难道不是软禁的意思?

李松猛的一愣,脸上浮出一抹兴奋之色。

他最怕的就是如平定关中之后,李承志为顾大局,不得已委屈求全。

憋屈只是其次,怕的是李承志与虎谋皮,最终却受虎噬……

但此时听郎君之意,似是不愿太快与崔光照面,李松便知,郎君心意已定,已绝了与朝廷虚于委蛇的念头,是以他才这般高兴。

这是……要反了?

也太早了些吧?

李始良心中犹豫,欲言又止。但看到李承志眼神坚定,满脸毅色,到了嘴边的话又被他咽了下去。

自己的这个侄子天纵其才,更通神人之术,谋事以来,虽有惊却无险,更未行差踏错过半步。是以自己还是莫要拖他后腿了……

心中感慨不已,听堂外有人秉报,李聪快步而来,在李承志耳边低语几句,又将一封信呈给了李承志。

李承志一心两用,听李聪秉呈,又拆开了信封,只是略略一扫,他眉头却猝然皱紧:“奚康生又来凑什么热闹……嗯,不对……”

一声不对,将一干亲信惊的不轻。但他威严渐重,众人即便心中好奇的要死,却连眼神都不敢往那封信上瞄一下。

李始良疑声道:“可有何处有变?”

“这次麻烦大了!”

李承志沉着脸,将信递给李始良,“如今六镇尽陷,更使高肇如虎添翼,是以奚康生劝我起兵,助他讨伐高肇……报酬便是六镇……”

分疆裂土,与造反何异,奚康生莫不是疯了?

凡堂中之人,无一不是瞪大了眼镜:若是这封信落在朝廷手里,怕是高肇还未平,奚康生就已是身首异处……

李始良也吃了一惊,但接过信一看,才知奚康生为何就如吃了熊心豹子胆一样。

原来信中即无尊称,也无落款,更未提到任何一个人名,就连高肇也只是以“逆贼”代称,可谓是谨之又谨,慎之又慎。

然而全篇读完,但凡长眼,就知此信必然出自奚康生之口。

但他为何就敢答应?

那可是六镇,元魏之龙兴之地……

李始良惊疑不定,目光灼灼的看着李承志:“此乃奚康生驱虎吞狼之计,万不可大意……”

说话只凭两瓣嘴,他说给,就能给?

十有**,三方打的都是同样的注意: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但凡抵不住诱惑,必然是两败俱伤……

李承志哭笑不得:“伯父,你且再往下看!”

李始良不解,又拿起了信,大意是:怀朔一战,罗监大败,生死不知。之后有镇民十万余户,镇军近八万,皆逃往西海……奚康生怀疑,这应是元怿与罗鉴有意为之,目的便是“定予李氏,不予高肇”……

他猝然大喜:“何来的麻烦?”

那十万户也就罢了,最让李始良激动的是那八万镇军。

北镇民风彪悍,凡民户皆为府兵,稍加操练就可成军。也莫说八万,便是能挑出三四万,便能使西海直抵十万大军。且有火炮、钢甲、火箭,天下虽大,何处去不得?

李始良光顾着高兴了,却没想过,拿什么养?

李承志低声叹道:“敢问伯父,粮从何来?”

一瞬间,仿佛被雷劈了一般,李怒良呆若木鸡。

又多了十万户民、七八万兵,以西海的存粮,撑到天也就能维持过三季,大致也就是五六月份。

就算悍然起兵,年后便进驻河西,抢种抢耕,但粟、黍均至**月才会成熟,那恰至青黄不接的这两月又该如何?

只不能让百姓啃草,喝西北风吧?

“这……这如何是好?”

“伯父莫急!”

李承志眼中闪过一抹光,“此事怕是还有蹊跷!”

元怿身份特殊,不止是元氏宗室,更是皇帝生父。予他而言,没有什么比这元魏的大好江山还要重要。

若设身处地,在元怿的心中,李承志与高肇并无什么区别,都是欲窃取元魏江山的反贼。

是以他有何理由助纣为虐,抱薪救火?

何况罗鉴已是兵败如山倒,堪称一溃涂地,更有高植陳兵於沃野,他哪来的本事讓十万户民、八万余兵安然逃脱?

李承志心中一动:罗鉴怕不是故意败的吧?

要么就是奚康生一时智短,未识破元怿的用心。要么就是这老贼揣着明白装湖涂,暗藏祸心……

他脸色一冷,沉声喝道:“李聪,速派快马知会李丰,令他即刻撤兵……”

为何?

众人心中皆转着類似的念头。

昨日郎君还说过,令李丰再坚守半月到两旬,待大雪之前撤兵,赶冬至前便能回返。如今却又这般急?

便是粮不够,无法将十万民户,八万镇军尽皆收附,但收五万,甚至是两三万也是好的。

这个年代,哪还有嫌丁口多的?

主仆数载,李承志岂能不知众人所疑?他冷冷一笑,低声斥道:“蠢货,怎就不想想,万一那八兵镇军用的是以溃为进,瞒天过海之计,李丰猝然不防,焉是其敌手?”

众人悚然一惊:冲西海来的?

正自惊疑不定,突听一声“急报!”

随着喝声,李孝先在前,两个亲卫在后,扶着一个甲卒入堂。再一细看,甲士背负塘骑,艳红如火。

李松等人全身的寒毛都坚了起来:十万火气!

难不成,真让郎君说中了?

不待甲骑跪倒,李承志便当头喝道:“可是李丰败了?”

塘骑愣了愣,疑声秉道:“卑职予四日前启程之际还不曾……”

李丰还没败?

那就好……

李承志猛松一口气,近似压一般的从塘骑手中接过漆封,而后一目十行。

李丰起先不知,只当真是流民、溃军。依旧如之前一般,皆阻于南床山之南,而后就地卸甲交枪,而后令其西去。

而随后流民、逃兵却越来越来,溃军皆为壮卒,且车、马颇多,隐然成编,甚至还携有不少粮草,李丰猛觉不对。

仓惶溃逃之际,抢匹马也就罢了,这般多的车驾,并这般多的粮草,又是如何抢出来的?

他当即收缩防线,于山南成阵,并靳令溃兵、流民不得逾比干城以西。

见计谋被识破,罗鉴无奈,才立起仪仗。李丰见状,急派快马才予李承志秉报……

好家伙,怪不得罗鉴生死不知,下落不明,原来已先一步循至大碛?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