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百零六章 拿什么胜?

第六百零六章 拿什么胜?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两座大营相距三十里,予双方各拥兵数万而言,这个距离已是近的不能再近,稍有风吹草动,战事一触即发。

李松也就行了十里左右,便有塘骑来报,称元鸷已然得讯,已率大军出营,甲骑并步卒足有上万之数。

再要往前,怕是就地就得打起来……

李松朗声一笑,与崔光、魏子建做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望二公保重!”

崔光也不应声,只是冷笑。魏子建则怅然一叹,朝着李松做了揖。

不等李松回礼,二人便轻磕马腹,领百余扈从往西行去。

待百余骑渐行渐远,几乎看不清后影,李松朗声一喝:“就地驻营……李显,去催一催你大兄与永寿,令他二人麻利些……”

李显连忙应声,打马而去,李松又登上了云楼,而后小心翼翼的从怀中掏出一根约摸儿臂粗细,长约一尺的铜管。

管若缩小了无数倍的纺锤,一头粗一头细。李松旋松卡扣,稍一用力,铜管便长了许多。

而后将眼凑上去,仿佛将天地都拉至眼前。已行至五六里外的车队看的一清二楚,李松甚至能辩出哪个是崔光,哪个是魏子建。

李承志其实早就想将望远镜给做出来,但从萌生念头到得偿所愿,足足费时近三年。

造透明玻璃本就不容易,还要使玻璃的散光和折射率达到望远镜的要求,自然难上加难。

李承志基本也是纯纯的门外汉,再加本就忙的跟头绊子,不可能将时间尽皆浪费在研究玻璃上。

他至多也就提纯一些铁、铜之类的着色剂,再凭感觉指点工匠几句,让他们一遍接一遍的试。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试了出来。

五天之前,才正式组装起了五支,李承志留了一支,后赐予李松、皇甫各一支,又令塘骑快马加急,将剩下的两支送至大碛,正好李亮与张信义也能派上用场。

不过透明度依旧不是很好,就如李松手里这一支,甫一眼看去,镜中之物似是蒙着一层淡绿,仿货品突至盛夏一般。

这是技术不过关,玻璃中含铁较高所致。不过聊胜于无,比只凭双眼眺望要强上不少……

连李始良都无此物,可见其珍贵?李松自然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再加怕被崔光觊觎,泄密于元鸷,是以这近月来李松都未好好把玩过。此时终于没有妨碍,更是见猎心喜,看个不停。

但没几眼,他眉头猛的一挑。

往西约十里外,雪地中似是凭空生出了一道黑潮,就如蚂蚁,又多又密。

虽然看的不是很真切,但李松用脚趾头也能猜到,这必然是元鸷大军。

两军相安无事已足足月余,今日西海突然拔营,往西进逼十里。元鸷反应再尺钝,也必然会做防备。

李承志的本意是能不开战就不开战,最好能靠崔光陈说利害,将元鸷并这三万大军收为己用。

但李松估计,这种可能性太小:元鸷身为元氏宗室,怎会轻易投附于一介汉臣?

所以迟早都要打过一场,而这却正合李松之意。

其余不论,火炮造出至今已有半年,李松还从未上过手,正好趁此机会开开荤……

李松逼进十里,所以元鸷不多不少,也往东挺进了十里。

但他不似李松这般早有准备,一动便是全营皆出,营寨、火炮、甲械、粮草皆是随军而至。

是以元鸷就只带了一万军卒出营,其中甲骑只有六千。

而这六千甲骑,已然是敦煌镇与西凉州的全部家底,剩下的两万四千余,半甲步卒就只一万,其余皆为披皮甲或木甲的农兵,武器就只有一杆枪。

这样的兵卒,在西海连辅兵都算不上,至多也就是丁壮、民夫,凡出兵外征,历来都不会计算在兵力之内。

如此一来,其实双方兵力相差无几,所以李松才有恃无恐,步步紧逼。

……

此时两军相距十里,放目望去,已能隐约看到对方黑压压的军阵。若驰快马,连半刻都用不到,是以局势已如箭在弦上,间不容发。

元鸷驻于一处山梁,脸色肃然,不见喜怒。心中却惊疑不定。

半年以前,才是初夏,镇城外屯田中的黍苗才有一指,他突然接到信报,称柔然数万大军突犯河西,短短两旬连克两郡八县。

连东凉州州城武威,及牧马十万余的山丹马场也尽落敌手。

元鸷自是惊疑不已,连派细作、斥候往张掖与武威巡探。同时尽起大军,进驻酒泉。

但就如石沉大海,细作派了一波又一波,却不见有一人来回报的?

之后元鸷发了狠,索性派出一营,依旧是杳无消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元鸷才猝然惊觉:酒泉郡城以西定然驻有柔然大军,更是布下了天罗地网……

谨慎起间,他驻军于玉门,又遣骑往北迂回,直抵浚稽山下。

而后,如半年前那般的诡异之事又出现了:凡浚稽山北近千里,斥候未发现半丝大军过境的痕迹。反倒是浚稽山南的居延湖之畔,不但有大部牧民牧羊,更有兵卒游戈。

元鸷惊疑不定,遣八百里加急,一南一北,南路沿祁连山,北路沿浚稽山,急向朝廷呈奏。

而后也就月余,朝廷的谕令未等到,他却先等到了罗鉴的手书。

至那时元鸷才知,这突犯河西的敌军并非柔然,而是诈死西循的李承志。而那助李承志平定北镇,大破南朝、吐谷浑十万大军的河西遗部,皆为李氏部曲……

简直是无稽之淡?

若是之后又接到朝廷密旨,元鸷险些以为罗鉴失心疯了……

朝廷令他严盯死防,伺机而动,若有必胜之把握,可视实情而定,或逐或歼……

但元鸷那来的把握?

他永远都忘不了四年前的那一幕:李承志单枪立于沃野镇城之上,近如血洗,力克千军!

在他的潜意识中,如此近如神邸的人物,又岂是他可匹敌?

正当元鸷踌躇不前,犹豫是撤军西归,回返敦煌,还是投石问路,先驻军于酒泉郡城,罗鉴的第二封信又来了。

全篇词不达意,晦涩难明,但怪的是,元鸷竟然看懂了?

这狗贼竟然擅做主张,暗中与高肇媾和,欲行“驱狼吞虎”之计?

因怕万一功败垂成,被朝廷治罪,是以才遮遮掩掩,将信写的狗屁不通。

然当时罗鉴与长孙道已然着手布局,不日就会遣军扮做流民,先入西海,近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封信则是请元鸷出兵,与他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想法是好的,目的也很明确,而且相当有远见。

只因扪心自问,便是元鸷也觉得若与高肇相比,前者只是疥癣之疾,李承志才是心腹大患。

但有远见是一回事,能不能胜却是另一回事。

便是罗鉴有十万大军又如何?

他难道就忘了四年之前,李氏部曲就只五千,便使偌大的杜仑部灰飞烟灭之旧事?

然而罗鉴已是势成骑虎,他元鸷又何尝不是进退维谷?

朝廷令他伺机而动,或逐或歼的密旨,还在元鸷怀中。若罗鉴最终功败垂成,他却全程视若无睹,最后定然难逃一个“死”字!

所以,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但罗鉴这狗贼信中说的分明,约好予冬月(农历十一月)初就会率大军抵至居延湖北,如今已过了近十日,镇军的鬼影子却都不见一个?

反倒西海大军如约而至,于湖畔之东虎视眈眈。若非连日大雪,怕是一月前就打起来了。

元鸷之前还有些怀疑,罗鉴是否在戏弄予他,但当遣使往西欲质问于罗鉴之时,半年前的那怪事又连番出现。

无论他派多少信使,派多少斥候,但凡近至居延湖,皆如石沉大海。

甚至是从浚稽山之北也绕路也不行。

至此元鸷便知,罗鉴被阻于半路上了。

而隐隐约约中,元鸷竟有一丝预感:罗鉴必败无疑。

若至那时,自己便成了悬于边陲的孤军,又该何去何从?

正在暗暗思忖,亲信催马奔上山梁,低声秉道:“秉镇军,两刻前突有百余甲骑并十数车驾自东而来,被前军阻于五里外,但诡异的是,为首之人自称平恩县候、太子太保、国子祭酒、民部尚书崔光,更持有天子旌节……然卑职眼拙,不敢确认,故尔来请都督……”

元鸷眼珠子都快掉了出来?

如今这方圆百里之内除敦煌镇军,就只有西海大军,如果自东而来,定然来自敌军大营?

但怎会是崔光?

他身为国之柱石,顾命辅臣,不予京中辅佐幼帝,为何会在河西,更跑到了李承志的营中?

听到天子旌节之时,元鸷当即就信了九成九:命节重之又重,朝廷绝不会轻授,更无人敢假冒。

是以必然是崔光……

这样的人物不动则已,一动定然是大事。崔光要么是受朝廷所遣,来劝降李承志,要么就是朝廷已知自己与罗鉴已兵指西海,派他来做监军,却不知何故被李承志所俘……

他一时间惊骇不己,乱七八遭的念头全冒了出来,但动作一点都不慢,几鞭抽的战马痛嘶不已。

“你随我久居京中,不止一次见过县候,为何如此含糊不清?”

亲信一脸委屈,又不敢争辩,只能连声请罪,心中却暗暗腹诽:见过崔光已是数年之前,且只是匆匆一瞥,哪能记得那般清楚?

元鸷在阵前观敌,本就离的不远,是以片刻便至。

见了崔光的第一面,他下意识的愣了愣:老倌儿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哪有一丝被俘的模样?

稍一侧目,身侧还立着一位,穿玄色官服,冠梁就只两道。再一细瞅,才认出是已为太常少卿的魏子建。

看到魏子建,元鸷恍然大悟:这二人定是为使劝降李承志而来。

他慌忙下马,俯身做揖:“县候……”

崔光的脸色有些不好看,挥袖打断道:“将军无须多礼,入帐再叙旧也不迟……”

元鸷从善如流,拱手相邀,心中则在猜忖:若依常理,崔光若来招抚李承志,至西海之前必会先遣信使知会自己。自己之所以未收到半丝讯息,应是如之前如石沉大海的斥候与细作一般,刚入凉州地界,就被李承志麾下所俘……

怪不得他脸色那般难看?

入营之前,他就已观望许久。进寨之后又走马观花,草草一扫,崔光心中便逾发沉重,脸色逾见阴郁。

应是猝然得讯,元鸷出兵仓促,兵卒出营时并未用饭。此时堪堪驻营,才令兵卒进食。

而兵卒或三个一群,或五个一伙,手中皆捧着粟饼狼吞虎咽。若是觉得噎,就会随手从地中抓一把雪塞入口中。

这倒也无可厚非,崔光虽未领过兵,但多少知些兵事,知道凡边镇之军,营中大多如此。至少眼下兵卒手中的栗饼不小,当能吃个六七份饱,说明元鸷并未克扣!

但怕就怕有所比较。

他在李松营中已有一月,早已看了个仔细:莫说战兵,便是西海营中拉粮运草、喂马筑寨的丁壮、民夫也是一日三餐,且是足量供应。

更有甚者,兵卒几乎顿顿见肉,并且将“不得饮用生水”写到了军令之中,凡有违抗,全什连座,连伙长、队主都会受罚。

是以李松麾下个个容光焕发,膘肥体壮,一眼便知是精挑细选,而且便是落雪之时也操训不辍。

反观镇军,兵卒参差不齐,除甲骑外,大都面显菜色,就如旱了数月的枯苗一般。而之所以如此急迫,于临战之际才令兵卒猝然进食,只是因为元鸷麾下每日只食两餐,早一餐于午时之前,晚一餐在申时之后……

再看军容:虽为甲骑,但镇军堪堪只够兵卒披戴,战马却是浑无寸铁。剩余之步卒只披半甲,却还未过五万之数。

而李松麾下也只有甲骑五千,却是人马俱甲,浑身上下就只露着一双眼睛。

更遑论李松营中还有上千可将足十斤重的铁丸射至千步之外的火炮?

元鸷拿什么胜?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