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零八章 喜报

第六零八章 喜报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今年的河西相对暖热,自入冬后一月有余,合黎山下也才只见了一场小雪。

但天气一日冷过一日是不争的事实,弱水河边浅处已然开始结冰,用人工在河中取水自然也是一日难过一日。

再者因温度渐低,冻层渐厚,无论是烧炼、采矿的效率也日益低下,所以大部分的工厂都已进入停工的状态。

但被暂遣回家的青壮、妇、老却并未闲下来。

自立冬之后,李承志便开始着手迁徙民户,往就近的表是、临泽两县安置。

这是怕冬日湿冷,地窝也罢,薄帐也罢,于严冬时御寒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怕引起大范围内的伤寒。

不要以为只是一场流行性感冒,挺一挺就过去了。在这个缺衣少药的年代,成人还好说,但对婴幼儿却极其致命,不然古代的夭折率怎么会那么高?

这也是李承志予开春之后方至西海后就定下的策略,本来准备“偷偷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可惜想的太美。

不论是朝廷遣使安抚,还是元鸷与罗鉴猝然出兵,都使李承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化为泡影。

是以还有何遮掩的必要?

李承志索性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光明正大的下发告示,动员无屋舍可居的民户先行搬迁。

更何况,还如“瞌睡刚来就有人送枕头”一般,有了完美的借口。谁来质问,李承志都有不得不迁的理由:元鸷都已打到了居延湖畔,罗鉴更是尽起十万大军,欲置西海十数万军民予死地而后快,我只能率民撤入县城之中暂避兵祸。是以此举实是被逼无奈,而非鸠占雀巢……

正因如此,他才不愿见崔光,更是连魏子建都不见,就是想造成即定事实。

只要占了,再想退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予月余前就着手准备,李承志先遣兵卒打前战,运去了柴草,粮食等必须之物,而后逐渐步员民户。近些的先一步启程,远些的则先至镇夷稍做停歇,正好可补充些人吃马嚼的粮草、防御风寒的草药。

再者表是与临泽都离镇夷不远,也就六七十里,提前将车装好,次日一早启程,最多至日落之时就到。

只要一入城,就有军将与兵卒分发驱寒的热汤并吃食,屋舍也早已按户分好,甚至连柴草也一并分予各户,是以进门之后铺开毡、被就能住人,可谓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

也就堪堪月余,民户就迁走了近半。剩余的七万余户大都是牧户,人可迁,但牛羊却不好迁,是以暂时搁置。

另有一小部分则是有屋舍可居,没搬的必要。

如此,还未至冬至,李承志就先一步解决了御冬的难题……

……

日头倒是很大,但依旧抵不住来自西北的寒风,屋檐被吹的呜呜作响。

堂外寒风嗖嗖,室内却热火朝天。文武各分两班,于房内署列各项物资,清点各项盈余。

这是李承志两日前才下的令,命各部年终总结、盘点,计划来年需要施行的军政两策,并预算诸项支出。

乍一看,好似已有了些门下省、尚书省的雏形,但李承志心知肚明:这就是个草台班子。

而如果不做,那就连草台班子都不如。如今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所以他才求贤若渴,下定决心要将崔光留在西海。

包括元鸷与魏子建也一样,李承志就从来没准备放过。这二人皆在地州任过刺史,元鸷胜在军伍,政务要差一些。但魏子建可是后史留名的人物。

当然,也有可能是如今才只十岁出头的小舅子修史时,稍稍将他老子的功绩夸大了些。但能被孝文称赞,能被素来眼高一等的元恪认可,这位老丈人自然有过人之处。

但那也只能是之后再论,如今也就只能由张敬之辛苦些,先支撑一段时间。

不是一般的累,张敬之每日睡觉加上吃饭的时间,绝超不过四个时辰,若非李承志强令,他甚至计划直接宿在衙堂之中。

但他乐在其中。

只因但凡眼瞎、心瞎之辈,就知如今被李承志各种嫌弃的这个草台班子,日后会有何种意义……

太阳已经落山,各房中早已起了灯。李承志放下炭笔,伸了伸懒腰。

李聪适时的敲了敲门,低声提醒道:“郎君,该用晚食了!”

李承志沉吟道:“罢了,今日就不在衙中用饭了,稍后回府吧!”

也不只张敬之一个人累,李承志同样忙的脚不沾地。算算时日,他已有七八日未着过家。

魏瑜还好,一日中最少要来寻他一次,但高文君与张京墨已然怀胎数月,哪敢轻易出府?

指点着李聪与李孝先将各样文书整理存档,李承志便先一不起身,出了衙堂。

主殿在四楼,这一层专为他一人所设,楼下则是文武两堂,二楼则是诸部的临时衙房。

寻常之时,诸部首脑皆在镇城之外的衙中理事,只有逢要务或是紧要之时,各部主事才会率一二亲信聚于镇城之中。

就如眼下,已近年节,又恰缝外敌来犯,是以衙中多了不少人。

下楼之时,各衙也已相继下值,凡主事、佐官见他皆是恭声问候。

李承志笑语连连,或是道声辛苦,或是关心两句,做足了礼贤下士的模样。

刚至三楼,李承志下意识的顿足,往中堂的方向看了一眼。只见灯火通明,人影绰绰,但堂门紧闭,显然是张敬之又忙的忘了时间。

他稍一沉吟,暗叹一声,往中堂走去。

身为主上,臣下如此卖命,他自然是乐见其成,也能理解张敬之的用意。但人力终有穷尽,更何况张敬之与李始良已然四十有二,予这个时代而言已近暮年,身体早已不复往日。

若是累趴下,李承志再到哪里去寻他即能信的过,经验和能力还如此强的能臣?

心中暗忖,他挥了两下手,示意门口的卫兵莫要声张,而后推开了堂门。

果不其然,张敬之正坐于案后奋笔疾书,李始良并几位诸部正副主事也依旧忙的不停。

察觉有人推门而入,有人本能的呼了一声“国公!”

众人齐齐一愣,而后连忙起身问候。称呼五花八门,凡李氏仆臣皆称“郎君”,其余人等则称“国公”或是“将军”!

李承志笑着回应,又渡进堂中,温声道:“方才母亲遣人来问,称我已数日未曾归家,委实不该。我便想既能早些下值,正好予伯父,外舅小酌几杯,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难道还有不应之理?

张敬之一看便知,小酌是假,李承志来催他下衙才是真。

“国公相邀,自是恭敬不如从命!”

张敬之恭恭敬敬的拱手道谢,又朝众官吏道:“既如此,便散了吧!”

众人齐声应诺,与李承志做揖道别,不多时,堂中就只余他三人。。

李承志朗声一笑:“看看,个个脚下生风,一眨眼便走了个干净,可见归心之切,以后可莫要再逾时了……”

二人恭声应着,自也是心知肚明:并非众吏归家心切,而是看出李承志与他二人有事要议,故尔才走的如此之快。

李承志也并非玩笑,而是在借机点拔二人。

自有亲信与佐吏收拾,二人当即便随李承志出了衙堂。

李承志又给李聪交待道:“你先一步回府,令厨厮置口暖锅,暖两坛水酒,我与伯父、外舅稍后就到。”

李聪领命而去,李承志又邀着二人:“正好顺路,我至军部将达奚也一道唤来,也好尽兴些……”

“同去便是!”

张敬之顺口应着,见左右无人,又低声问道,“一时琐务,也未顾上过问:甄别镇军细作之事,如今如何了?”

不说还好,一提这一茬,李承志就阵阵后怕,如此冷的天,额头竟隐隐见汗。

好个罗鉴,将计就计之计用的炉火炖青,李承志险此就被将了一军:那先期归随于西海的万余溃军中,近有五千皆为罗鉴中军,而非普通镇军。

用意自然是浑水摸鱼,待罗鉴率军进犯西海之时,便会猝然起事,里应外合。

好在李承志够谨慎,先是入境之前,就令李时予居延湖畔就地缴械,而后打乱重编。

然后又令李显近似劳改一般强制改造数月,更是阴差阳错的请达奚为主事,再以怀柔之策攻心。

特别是这最后一步,就如神来之笔:达奚上任还不足十日,竟就有镇军旧将来套他口风,称可为达奚臂助,但凡他一声令下,这万余丁壮无敢不从。

达奚性情敦厚,但却不是傻子:在李承志的诸般分化手段之下,更由李显这个一根筋强行镇压数月,这万余镇丁还何来的万众一心?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了一跳:拢共一万两千民壮,镇军溃兵就有九千余,而其中足六成,竟皆出自武川都督府?

哪有这么巧的事?

再一细查,自然水落石出:虽普通士卒皆不知情,但授罗鉴密令,潜于民中的副将、军主、旅主、队主等足达百余位。

只要时机一到,就可互相串联,蛊惑兵卒,乃至是归附不久的民壮共同起事。

所以多亏了达奚,堪称大功一件。李承志知恩图报,迁达奚为军部副主事,彻查此事……

李承志徐徐吐了一口气:“已近尾声,不日就会诛除首恶,再将兵卒重新编营……”

那就好!

张敬之和李始贤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

如今西海正值风雨漂摇之际,能多一个兵,就等于多一份自保的力量,所以这二人才如此慎重。

其余不论,这五千可是罗鉴的帐下中军,皆是百战精兵。只比战力,比秦梁二州归附而来的降卒不知强了几倍。

若是不持火器,便是白甲旧部也不一定敢言胜之。若能将其收服,自然是如虎添翼。

当然,短时间内肯定是不敢重用的,这些兵卒皆为精挑细选的屯户子弟,且平时待遇优厚,家人也跟着沾了不少光,可谓授罗鉴之恩,也其归附感不低。

但若是败了罗鉴,或将其降服,自然也就不成问题,稍加操训,便是强军一卫……

李始良又道:“依我之见,趁冬日农闲之时,不如再征些丁卒,细心操训两三月,便是不能上场杀敌,但至少也能充为后军,运送粮草,筑挖壕寨……”

征兵?

李承志沉吟少许,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若是将这一万镇军打乱编入各卫,西海之兵力便已逾五万之数。而加上新近收编的镇民,举民户也才堪堪十五万。

如此一算,基本三户中就有一丁为卒,几乎到了全民皆兵的程度。

而且这还是在西海无田可耕,且余粮不少的前提下。

但如今已令近半民户迁至表是、临泽两县,举两县少些也能屯田数万顷,待开春后定然要垦田、复耕。而且还要迁至少三成的牧户往山丹马场,是以莫说征兵,估计足四成兵卒可能要解甲归田。

而李始良如此担忧,也是基于对火器认知不足,依旧还停留在“打仗先论兵力多寡”的基础上。认为李松与李亮再是擅战,怕是也难敌元鸷与罗鉴的十余万大军。

但李承志却有信心:罗鉴不好说,但吃掉元鸷绝无问题,到时就是此消彼长,至少也能降俘上万兵力。

若是运气再好一些,李亮与李丰再能大败罗鉴,怕是还能在一万的基础上翻个好几倍。

而到那时,以朝延如今捉襟见肘的局面,便是意欲西征,怕也是有心无力。而再退一步,便是高肇已生降意,欲归附朝廷,朝延也打算彻底不要脸,欲与柔然或南梁媾和,再绝非一朝一夕可成。

李承志估计,只要捱过今冬,败了罗鉴与元鸷,至少明年再不会有战事,是以并不需急于予眼下征丁。

不过他不好解释:毕竟予李始良而言,以以区区三万余兵力胜罗鉴与元鸷十数万大军,委实过于惊骇。

思量间,他正准备敷衍两句,突听身后一声急呼:“国公,喜报……”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