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一二章 破局

第六一二章 破局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何至于此?”

元澄冷冷笑道,“高首文,你以为太后与我,并朝中诸公依旧如井底之蛙,耳目闭塞之辈,依旧未识破你之奸计与用心?

若非是你顺水推舟,乘间投隙,焉能使元怀、于忠对先帝日渐不满,终致猝然反叛?

而若非你装聋作哑,推波助澜,更不会使于忠掌宫禁之大权,继而使先帝遇害。也就不会有秦、梁二州之反叛,及南梁与吐谷浑十万大军图谋关中,更不会有柔然悍然出兵,以复仇之名进犯六镇。

而短短三年之间,接连这三场惊变,使我元魏国力大损,已不及先帝在时之五成……

之后又是你暗进谗言,使太后对李承志渐行疏远,以致他独立不世之功,最终不但无赏,反被困于京中,倍受冷落。

而后还你挑拔离间,拔弄是非,使我与元英视李承志为浑水猛兽,屡次迫害于他,更险些使他横死于京中。如此日积月累,终是逼的他日渐与朝廷离心离德……

致此,也还算不上狂澜难挽。若能让他平安就封于卢龙,以平州东临大海,北邻六镇,南接青州,背抵幽、定两州之势,李承志便是龙困浅滩,猛虎入笼。

偏偏又是你私心做祟,视李承志为心腹大患,予上党围杀予他,却手段不济,棋差一招,终逼的他龙潜于渊,虎循山林。

便是如此境地,尚也有转圜之机。便是他坐拥河西与西海,有火器之利,但也只是偏于一隅。莫说以我元魏举国之力,便是关中与六镇之兵,将他平定也不在话下。

然而依旧是你不知死活,欲火中取粟,先是借抵御柔然之机,行瞒天过海、釜底抽薪之计,为北地五州与六镇之乱埋下祸根。

而后你猝然举五州反叛,又借刀杀人,诱长孙道与罗鉴大战,使六镇也陷于你手。如此朝廷与你就如两虎相争,最终却使李承志坐收渔翁之利,终成心腹大患!

致此,已是狂澜即倒,大厦将倾,眼看国祚艰难,更有灭国之祸,皆是因你贪心而起,且一手所为,你说,太后该不该恨你?

你饱读经史,也算博学之才,岂能不知‘始作佣者,其无后乎’的道理?但凡换做他人,必立誓将你高氏斩尽杀绝,鸡犬不留,才能解心头之恨。

而正因为太后姓高,不忍高氏子嗣孤绝、香火难继,才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予你高氏一条后路,你去问我:何至于此?

高首文啊高首文,常言欲壑难填,得寸进尺,不谓如是……”

元澄每说一句,高肇的心便沉一分,直至如压巨山,不堪重负,更是压断了他最后一丝幻想:无论降与不降,高英必会致他与死地。

但高英是高英,不是人人都如她一般行事阴绝,不留后路。

且朝中多有明智之志,更有宗室无数,就不信会任由高英肆无忌惮,独断专行,以致万劫不复?

“既要鱼死网破,战就是了,首辅何必要来此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高肇阴恻恻的问道:“是谓此消彼长:于我大败柔然之后,元魏国力尚存五成,但继我反叛,北地、六镇尽落我手,又驱虎吞狼,使罗鉴、元鸷败于李承志,举延朝之力,怕是还不及先帝时之三成。

以这三成之国力,既要防备南朝,又要平定我等,还要将李承志消祸于势微之时,何其艰难?是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守是虚张声势,恫吓之词,焉能吓住我高某?”

“是不是虎张声势,恫吓予你,等过三日便知,何需恼羞成怒?怕不是急了?”

“我急个鸟毛?”

“你若不急,怎会驱虎吞狼,诱使罗鉴进犯西海?你若不急,也就更不会大开方便之门,护送信使送崔光、罗鉴、并元鸷奏报急往京中……

你之所以如此行事,不过是拾人牙惠,欲照搬李承志‘坐山观虎斗’之故计,欲使朝廷与他两败俱伤,好使你坐收渔翁之力。

但朝廷也罢,李承志也罢,皆是被你所逼,才至如此境地,是以早与你仇深似海,不共戴天,岂能如你所愿?”

元澄幽幽笑道,“是以拼着国灭,太后与我也定要先将你这狗贼诛除……便是退一万步,祖宗之基业最终化为飞灰,也定是为李承志所趁,你扪心自问,到那时,他会不会放过你高氏一族?”

高肇额头上的青筋时隐时现,脸色更是青一阵,白一阵。

元澄所言,正是他最为惊惧之事:殚精竭虑数载,却终是替李承志做了嫁衣?如今朝廷与高氏僵侍不下,日渐势微,李承志却日益壮大,羽翼渐丰,高肇焉能甘心?

而李承志以数万兵力,在短短月内大破罗鉴与元挚,更是高肇肝胆欲裂:若是李承志得势,谁都会放过,就是不会放过他这始作佣者。

是以他才急中生智,想出了祸水东引的招数,也料想过会被朝廷识破,但如今之朝廷已无退路,至不济也能以怀柔之策招抚拢络予他。

但不想高英竟不依常理出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是许以李承志异姓王?

予那信使大行方便,护送往奚康生大营之时起,至元澄入城,他日期夜盼,都未敢有过如此奢望,只希望能封以国公之爵,实封于北地或是关中。

如此一来,便是不能东山再起,也可与国同休,子孙富贵。

但最终还是偏宜了李承志?

越想越是不平衡,高肇终是破了镇定功夫,冷声笑道:“李承志狼子野心,如今更是坐大成势,只以一介有名无实的王爵,焉能使他降服?”

“高首文,你莫不是老眼昏花?这圣旨中哪一处写了封予李承志的虚爵?”

元澄指了指案上的圣旨,“太后口谕,若李承志愿意归附,凡黄河以东,表是以西,南抵祁连,北至浚稽,皆为其封地,可听调不听宣,但需纳贡称臣……你且为我论析一二,他有何理由不降?”

高肇瞳孔突的一缩,嫉妒的眼珠子都红了:这岂不是就是国中之国,可谓开大魏之先河。

他咬牙切齿道:“分疆裂土与逆贼,尔等日后有何面目见元氏之列祖列宗?”

元澄嗤的一声就笑了出来:“总比被你这狗贼算计,彻底丢了这大好河山的强吧?”

高肇突的一噎,竟无言以对?

怪不得元澄英明半生,却任由高英独断专行,竟是要断臂求生?

为何不是断给我高肇?

“话已至此,再无须多言,许你三日,是战是降,你好生思量。”

元澄施施然的起了身,笑吟吟的说道:“孤也会在这里等你三日,若你要战,自然可以将孤就地斩了祭旗,或是如清河王一般囚于营中,当做筹码。就是不知奚康生会不会受你所迫……

若是愿降,就莫要瞻前顾后,更莫要多生事端,早些将我放出州城,也好让我早些动身,赴河西予李承志传旨……”

看元澄得意洋洋,似是吃定了自己,高肇恨的牙都咬断了,却不敢说一句恨话。

僵了许久,他才冷声道:“即许我思量三日,你又何必急于一时?来啊,送殿下与少卿予别院,好生侍奉,若有怠慢,定斩不饶……”

这个好生侍候,自然是严加看管的意思。元澄也不在意,只是笑吟吟的邀着郦道元,一并出了帐。

待二人走后,高肇才一声冷喝:“出来吧!”

只听“吱呀”一声,平滑的墙面上竟凭空借开了一扇门,高猛与源奂一前一后,从暗道中走出。

得知朝廷遣元澄为使,高肇便召来了高猛,意欲与他商讨一二。

至于源奂,则是因缘际会。

他原为沃野镇将,受陆氏兄弟胁迫而无奈附逆,但其间对元怿处处维护,故而事后叛了个将功折罪,降级了事,被贬为副将,依旧镇守沃野。

但他心中有鬼,怕被朝廷秋后算账,是以待高肇都督六镇抵御柔然之际,便见缝插针般的投了高肇。

便如郎有情,妾有意,一拍即合。待高肇班师回朝,特意将他的功劳夸大了不少,便其官复原职,复任沃野镇将。

而若非是他暗中通风报信,更是与高植里应外合,断了罗鉴后路,罗鉴也不至于心灰意冷,迫于无奈与高肇媾和。

有些大功,他自然已为高肇之左膀右臂,座上之宾。况且源氏为铺卑八姓之一,其兄陇西王源怀两任太尉,源氏子弟遍布朝中、军中,高肇但将他唤来,一为出谋划策,二为暗中予洛京联络,看能否打探出朝廷的底线。

二人藏在暗室之中,只一墙之隔,自然将元澄与高肇的对话听的清清楚楚,故尔脸色都不怎么好看。

朝廷这哪里是招降,分明是步步紧逼,不给高氏半丝活路。

高猛早就听的肺都快要炸了,脸色已然涨的铁青:“简直欺人太甚?无非就是鱼死网破,战就是了……”

只当他是放屁,高肇冷冷的瞪了高猛一眼,又问着源奂:“依思周之见呢?”

源奂满脸苦色,紧紧的锁着眉头:“一时间不好决断,只能等京中传来讯息,再行思量……”

高肇眼神一凌,一股怒火冲上脑海。

何需等京中传来讯息?

只需等过三日,看奚康生是真打还是假打,一切便知。

若是连元澄之性命都能置于不顾,可见高英与朝廷之决心。

源奂就是料到此节,又怕恼了自己,怕自己迁怒于他,才模棱两可,不敢直言。

高肇硬是忍下了一口恶气:“那依思周以为,李承志降是不降?”

这有什么难以抉择的?

源奂眨巴着眼睛:“太尉,这可是国中之国,与国同休?”

是啊,谁能拒绝的了这种诱惑呢?

便是李承志明知这是朝廷的缓兵之计,也定然会欣喜若狂。

况且他本就未举反旗,如今只是听调不听宣,岁贡称臣而已,前后并无区别。

而后就是各凭手段,就看是朝廷棋高一招,能否予李承志未坐大之时,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将其彻底降服,更或是诛除。还是李承志更快一筹,不待朝廷修生养息,就能以一隅之力,谋取天下。

但不论是何种结果,等这两方再次反目之前,他高肇早已尸入黄土,高氏之野望更是烟消云散。

想到这里,高肇突然就不生气了。

这是阳谋,所以元澄才会咄咄逼人,吃定了自己一般,就是料定自己也能想通此节。

而后便是如何抉择:是高氏万劫不复,鸡犬不留,还是留些血脉,至少不会断了香火?

但高肇自认为一世枭雄,连性情缜密,英明神武如元恪都折在了自己手中,哪怕刀斧加颈,死到临头都要挣扎一番,又岂会被高英的两道圣旨和元澄的一番恫吓之词吓住?

他幽幽叹道:“高英妇人之见,行事一昧狠绝,不知大局为何物。但奚康生也罢,邢峦、崔延伯也罢,皆为当世之名将,治世之能臣,焉能枉送兵卒之性命?

是以莫说三日,但凡不至春暖冰消之时,城外之大军定然不会强行攻城,故而至少尚能喘息两三月……但难的是,如何才能破局:

不但不能使李承志归附受封,更要使他尽快起兵,如此才能使朝廷投鼠忌器,首鼠两端,也唯有如此,才能解了我高氏燃眉之急……”

听高肇说完,高猛沉吟道:“唯有使李承志与朝廷彻底反目,无半丝转圜之余地,才能使他愤然起兵……而他素来奸滑,便是用计,也不一定凑效……”

谁说用计不能凑效?

源奂脑中闪过一丝灵光,计上心来:“太尉,何不祸水东引?”

难道迫使罗鉴进犯西海不是祸水东引之计,但结果呢?

反倒便宜了李承志……

刚被元澄一顿奚落,正是怒火难泄之时,高肇远不复往日之冷静与睿智,沉声问道:“直言便是?”

源奂低声道:“若三日后奚康生果真攻城,何不诱李始良父子为将守城?”

高肇双眼突的一亮:借刀杀人?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