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二二章 自知之明

第六二二章 自知之明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天色还蒙蒙亮,关衙外就站满了兵将。至辰时两刻,十数亲兵护着李承志骑马而来。

众臣山呼“国公”,李承志拱手回礼,而后齐入议事堂。

这一议,便是整整一日,甚至三餐都是送进衙堂,直至太阳落山才算议罢。

当夜,凡兵户、工户,包括以往予各厂帮工的妇人老弱尽皆接到诏令,命次日一早皆至民部,赶制一应军需。

百姓如此,军队更是调动频繁:即日起,李亮、李丰二部皆撤回大军,只留李永寿率一卫驻守居延湖。

令皇甫让自武威收缩兵力,移驻于张掖。李承志又令其分兵往南,限其一月占领临松(张掖属县,今肃南,与吐谷浑接壤)。

甚至将刚收编不久的镇军也动员了起来,充为民营,往张掖郡城转运粮草。

一时间风声鹤起,就连镇夷城的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又要打仗了!

……

“李承志这是要干什么?”

看到元鸷被抬出别院,又抬上车驾,崔光又惊又疑,“莫不是恼了元鸷,要拿他问罪?”

魏子建摇了摇头:“尚书放心,不至于此!”

不敢说对这位佳婿了如指掌,至少对其秉性也知其一二。魏子建深知,李承志绝非如此愚昧之人。

若是他恼了元鸷,从而心生怨恨,予大败时让他死于乱军之中,岂不是一劳永逸。何至与此时落人口舌?

“那为何如此?”

崔光狐疑道,“你不看元鸷脸色铁青,满面愤然,就如赴死一般?”

“尚书既有疑虑,为何不问一问?”

一语点醒梦中人,崔光恍然大悟:“对啊?”

李承志甚是大度,并未禁他二人自由,崔光一时间竟给忘了。

说干就干,他当即撩起袍襟,急走两步,拦住了车驾。

兵将自是认得崔光,当即靳马,拱手问道:“尚书有何指教?”

“与你无关!”

崔光一挥手,又指着探头予窗外的元鸷:“元都督去往何处?”

似是依旧愤愤不平,元鸷涨红着脸,嘶声回道:“秉尚书,贼酋欲逼元某出头,招降敦煌镇军……”

如此时节,招降敦煌镇军?

魏子建皱了皱眉头:“都督若是不从,拒了就是,想来承志定不会为难予你,为何却是如此模样?”

元鸷恨屋及乌,见李承志都敢直呼“贼酋”,对魏子建自然也没个好脸色:“你说的轻巧?某若不从,至多也就是一死,但敦煌镇军、民近百万,若尽皆枉死予那火炮、天雷之下,元某岂不是千古罪人?”

说罢便冷哼一声,缩回脑袋放下了车帘。

看其如此模样,崔光若有所思,让开了道路。兵将道了一声“得罪”,令兵卒催起马车。

看其走远,魏子建呵呵一声:“道貌岸然,无耻之尤!”

浸淫官场数十载,崔光早都修炼成精了,焉能听不出魏子建的隐意?

元鸷早已生了降意,又哪敢忤逆与李承志?

但又怕落下把柄,日后会被朝廷清算,是以才以近百万镇名做伐,为自己遮丑。

崔光叹了一口气,又摇摇头:“这元鸷素有忠厚之名,未想竟是贪生怕死之辈?”

“生死间有大恐怖,何人不怕?”

魏子建牙疼般的咧了一下嘴,“就是这既当娼妇,又立牌坊的嘴脸委实让人不耻……”

“从哪里学的怪话,这般难听?”

斥了一句,崔光又狐疑道,“大碛、比干城、居延湖等地大战方罢,大军堪堪撤回,都还不及休整,李承志又要进军敦煌?”

“估计是何处出了变故,不得已如此!”

魏子建话锋一转,“尚书与承志向来亲厚,他待你更是百般礼遇,如师亦友,不如你当面问问他?”

“若他说要与朝廷开战,你让老夫如何自处?是就地自杀,以节殉国,还是归附予他,做个逆臣?”

崔光翻着白眼,“不然你为何不去问?”

魏子建干笑一声:“下官与他虽为翁婿,但添为魏氏一族之长,不到万不得己,这‘附逆’之名,是万万不能背的……”

所以,还不如装聋做哑,虚混度日。

“奸贼!”

崔光恨恨的骂了一句,甩着袖子进了院门,“今日是饮酒,还是做赋,或是对弈?”

魏子建也不恼,乐呵呵的跟在身后:“自然是悉听尊便!”

而话音堪堪落下,又听几声哨响,二人不约而同的驻足,回头。

一骑奔来,至院门前堪堪停住。骑士翻身下马,拱手做揖:“崔尚书,魏少卿,国公有请,请二位至关城一叙?”

自从李承志长子诞下,予关城设宴时见过一面,这是他第二次主动相邀。

难道真如魏子建所料,是何处生变,李承志欲逼二人表态?

你当老夫是元鸷那种苟且偷生之辈?

崔光脸色一沉:“可知何事?”

“太后与陛下遣姑臧候为使,已到镇衙。是以国公欲请尚书与少卿做陪……”

朝廷遣使,定然是为招抚而来。

不过也真会挑人,竟然是李韶?

“即是饮宴,老夫自当赴约。待更衣沐浴一番,稍后便至!”

撵走了令兵,崔光又捋着胡须,颇有些幸灾乐祸:“上次是因元鸷与罗鉴之故,才使你我前功尽弃,更沦为阶下之囚。

而这一次却是风平浪静,想来朝廷也定是诚意满满,怕是封李承志为王都不一定,不然也不会令李韶为使……我看他再有何话说?”

魏子建却是眉头一皱:“即知朝廷再次招抚,承志却在如此节骨眼上进兵敦煌,可见其心已坚如铁石,难以撼移,定不会如太后与陛下所愿……”

“你当我为何失笑?”

崔光冷哼一声,“李承志能囚了你我,自然也能囚了李韶。总不能厚此薄彼,柿子尽挑软的捏吧?待稍后饮宴,老夫定然要问问他:若是不敢,就趁早将老夫与你放回洛京……”

将李韶也囚困西海?

乍一听好似不妥,但若深想,还真就有可能。

崔光说李承志不敢,无非是泾州李氏同属陇西李氏一脉,日后定然要多多借助。是以李承志得罪谁,也不会得罪李韶。

但反过来再看,以如今西海之局面,世家地位一落千丈,甚至连庶民、贱户都不如,就知李承志对世族成见之深。

触类旁推,李承志十有**没想过借助陇西李氏然也就能超然事外,一视同仁。

再退一步,陇西李氏多受先皇迫害,对皇室怨念颇深,李韶难保不会顺水推舟,假做被逼无奈,实则真心归附李承志。

所以,崔光所期注定是镜花水月。说不定都不用李承志开口,李韶自己就会赖着不走……

心中这般想,魏子建却恭维道:“尚书所言甚是!”

……

二人对案而坐,李韶慢斯条理的喝着茶水,时不时的就会赞叹一声。

李承志却眉头紧锁,脸上愁云密布。

“我本以为,来的会是任城王殿下,不想却换成了世叔?”

“崔尚书与魏少卿便是前车之鉴,任城王焉敢重蹈复辄,万一再落个有去无回,岂不笑掉天下的人大牙?是以你早该料到才对……”

李韶放下茶盏,悠然一叹,“就是可惜,任我百般苦求,终是未能说动元澄,将怀德与承宏带来……”

“无非就是怕我拒不受抚,欲效防高肇,以父亲与大兄要挟予我!是以元澄怎会轻易松口?”

李承志轻叹一声,话锋又一转,“就是不知,元澄去了何处?”

“自称是要坐镇关中,尽快调运粮草予北地、六镇,以助元怿安置降军、逆民……而如今北地五州、六镇正值关键之时,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想来元澄所言非虚……”

乍一听,好似是这样的道理。

虽因高肇之故,其下叛将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无奈归降。

但叛卒、流民却不然。

既然敢造饭,定是将性命都豁出去了,已没什么好怕的。所求者无非也就是有口饭吃,有条活路。若是连这一点都满足不了,那再反一次又有何惧?

是以要慎之又慎。

但反过来再看,又何需用到元澄?

元怿虽久居中央,未历地州,自然没什么抚民的经验。但奚康生、邢峦、崔延伯皆为当世良臣,自然知道恩威并重,双管齐下的道理。

且只是调运粮草这等小事,无论其中的哪一位都绰绰有余,何需元澄这位首辅事事躬亲?

李承志总觉得有些蹊跷,甚至怀疑元澄已然为使,去了柔然或是吐谷浑,或是南梁。

心中猜疑,他又怅然一叹:“这高肇也太无能了些:据五州六镇,拥大军十数万,子民数百万,粮草充足,兵甲无数。正该是蹈厉奋发,勇猛精进之时,却是说降就降?

而这也就罢了,最令我百思不解其解:朝廷名为招抚,实则强令,且苛之又苛,近乎不留退路。为何高氏以下之叛将竟甘之如饴,能尽皆应允?

想想也真是可笑:以前至少是实爵,且不为封疆大吏,就为领兵大将。而如今却沦为笼中之鸟,混吃等死之辈。且稍有错差,就会被朝廷兴师问罪,秋后算帐。既如此,当初何必随高肇起兵?”

李韶端着茶盏的手一顿,瞪着眼睛问道:“你是明知故问,还是真就不知?”

“世叔这话问的奇怪,侄偏居西海,耳目闭塞,又能从何处得知?”

“一切皆因你而起,与你偏居西海有何干系?”

李韶“唏溜”一声,似是品味着茶香,还吧嗒了几下嘴。而后才放下茶盏,目光灼灼的看着李承志:

“你又可知,举高植与长孙道十五万大军,苦战半年,都未予罗鉴分出个高下。最后还是高肇突发奇想,以激将之法逼的罗鉴西进……

而你倒好,就只以万余兵力,予旬内就大破罗鉴近十万大军。且大碛、比干城紧邻沃野,也就几日便有无数罗鉴麾下溃兵逃至六镇。又不消半月,西海火炮之威名就传遍了六镇,更传遍了五州……

火炮一响,但凡碎石、铁屑所过之处,几乎人马不留,寸草不剩。而只需十数炮,偌大的山头就能被夷为平地。而雄城再坚,已如何与山比肩?

如此,焉能不使高肇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安?而与罗鉴对峙半年,未建寸功的高植、长孙道等人,又会如何做想?他更知你已与他誓不两立,绝无转圜的余地,是以才降的这般快……是以并非高肇与麾下叛将无能,而是你李承志太强之故……正因高肇有自知之明,所以才能当机立断,断尾求生……”

稍一顿,李韶又叹道:“如今想来,太后与陛下也应是得讯了。若是易地而处,连高肇都是因你之故而归降,而并非敌不过朝廷,更非慑于朝廷之威,可见西海之强?即如此,元澄明知你恨他咬牙切齿,来日难保不会有性命之忧,是以又岂会自投罗网?”

“也难保不会是朝廷的缓兵之计,也更有可能是为师出有名,从而先礼后兵?”

李承志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就是不知,朝廷兵从何来?”

“兵倒是有:如今奚康生麾下雄兵十万,且高氏降附,予北镇与五州的降兵之中,至少还可再编强兵十万。但有罗鉴与元鸷为前车之鉴,太后与诸公如今也应清楚:如果只靠兵多就妄想将你平定,无异有些想当然了……”

李韶拧着眉头,“故而我以为:朝廷此次封赐,不一定就是缓兵之计,而是出于无奈,不得不如此!”

“若真如此,岂不是养虎为患?太后再是愚昧,元澄等人再是短视,也绝然不会出此下策……”

李承志沉吟道,“以往种种,犹然历历在目,太后与元澄等人惯会使诈,最是喜好卸磨杀驴。是以小侄尚有自知之明:信谁,都不如信自己。是以这封赏再厚,我也不会受的。”

“如此一来,岂不可惜!”

李韶点了点案边的圣旨,“封为凉王,割据凉州,凡金城以西,皆为凉土……自魏将以来,何人有此荣焉?”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