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二三章 气数尽了

第六二三章 气数尽了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李韶直叹可惜,又听亲信来报,称是崔光与魏子建到了。二人便停住话头,起身相迎。

三人同殿为臣,且相互皆为姻亲。

李韶的三子娶的便是崔光的侄女,二女又嫁与崔光从子。而魏子建的夫人,也就是李承志的岳母崔珲容则是崔光从妹。崔晖容与李韶的夫人郑氏又是表姐妹,是以三人再是熟悉不过。

略一寒喧,崔光又笑吟吟的问道:“只怪老夫运气不好,诸般阴差阳错,终是功亏一篑,负了皇恩。太后今又遣元伯为使,想来是马到功成?就是不知道,又给这小贼许了多少好处……”

他也是半点不客气,嘴里说着,便坐在了桉边,抄起圣旨看了起来。

只是几眼,他“倏”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卢国公李承志,廉明刚毅,忠心体国,堪为河西屏藩……今加封为凉王,永守河西,生杀自专,世袭所职……望无负朕意,钦哉!”

永守河西,生杀自专,世袭所职……

他为尚书丞,另兼门下右侍中,凡敕、旨、制、诏皆经他手,焉能不懂这几句是何含义?

凡河西之地,皆为凉土,凡河西百姓,皆为凉民,凡河西之兵,皆为李氏部曲。

所谓国中之国,听调不听宣,便是如此……

不只崔光,就如魏子建,也被惊的两眼狂突,呆若木鸡。

若真如圣旨所言,李承志除了不能“称帝”,与皇帝有何区别?

这何止是养虎为患,堪称自掘坟幕,自寻死路,太后与诸公焉敢如此?

怎么看,这份圣旨都透着些诡异。崔光与魏子建眼中殊无喜意,反倒尽是骇然之色。

看二人如此模样,李韶不解:“可有不妥?”

魏子建看了李承志一眼,敛下眼皮,闭口不语。崔光则皱起了眉头:“敢问元伯,可是太后另有口谕,要宣与承志?”

哪有什么口谕,不然元澄定然就说了。

李韶不答反问道:“尚书何出此言?”

那就是没有了?

崔光心头一紧,又疑声道:“元伯本在关中领兵,助奚尚书征讨高氏,为何又遣你为使,来了西海?”

“不瞒尚书:依太后与陛下旨意,应是遣泾州别驾杨延容为使,其意便在于他与承志交好,以二人之情谊,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能多几分转寰的余地。

然任澄王至夏州后,以为杨舒只为州郡左官,若为正使难免有轻视之嫌,便是论与承志私谊,与弟相比也远了一层。是以便改遣由弟出使……”

原本派的是只是泾州别驾杨钧,是元澄改由李韶出使?

那元澄呢,应该是怕李承志杀他祭旗,所以不敢来。

毕竟当初元澄与元英沆瀣一气,生怕害李承志不死,若论李承志杀之才能后快,高肇排第一,元澄必然排第二。

既知元澄为使必然羊入虎口,可能连个全尸都留不下,索性改派杨钧,也能说的过去。

倒也并非朝廷不重视,毕竟已派崔光与魏子建招抚过一次,前者为八辅之一,后者也贵为少卿,又为李承志至亲,可谓诚意十足。

杨舒虽然只是一介别驾,但与李承志渊源颇深,令他先为副使,待至西海后再尊崔光为主,再予李承志赐诏,也合情合理。

但偏偏元澄却改弦易辄,换成了李韶?

崔光忍着惊疑,肃声问道:“那任澄王,又去了何处?”

“自然是坐镇关中,居中策应,助清河王、奚尚书、邢都督、崔刺史等安定北地、六镇。”

这等小事,何需元澄坐镇?

有李韶这个坐地虎在,留于关中策应岂不是更能事半功倍?

魏子建终是没忍住,疑声道:“敢问大兄,任城王可是又要予关中征粮、征兵?”

“兵倒是未征,但粮却借了不少……”

借粮?

二人悚然一惊,相互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惊骇之色。而后又是一般无二,齐齐的一扭头,直勾勾的看着李承志。

李承志一头雾水:“看我做甚?”

魏子建怅然一叹:“便是胸中已有猜测,但外舅依然要问你一句:这旨中诸般封赏,你定然是不会应的,对是不对?”

李承志愣了愣,挤出一丝干笑:“请教外舅,应于不应,又各有何干碍?”

看来是猜对了。

永封河西,生杀自专,世袭所职……这已然是分疆裂土,国中之国。但魏子建并未从他脸上看出一丝喜色与得意。

况且,李承志刚刚才遣人请走了元鸷,欲逼他招降敦煌镇军民,其意诏然若揭:不与元氏分个你死我活,绝不罢休。

而这只是其次,最令魏子建与崔光惊恐的是,太后与朝廷好似已料定此节?

不然怎可能只是轻飘飘的一道圣旨,就将李承志封为凉王?

便是国中之国,也是名义上的魏土,至不济朝选完也要与李承志议定:朝廷是否往河西派遣属官,河西是否向朝廷称臣纳贡,是否向朝廷遣人为质,遣谁为质?

若河西遭逢外辱,如何抵御。若生内乱,又如何平定?

更有甚者,河西之南便为吐谷浑,之北便为柔然,此二者与元魏素有深仇,若经河西进犯关中,或是中原,李承志拦是不拦,阻是不阻,战是不战?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怕是十天十夜也议不完,李承志怎可能只凭一道圣旨,就坐实了这凉王的封爵?

是以崔光才会追问,太后是否另有口谕宣于李承志。若是有,那就说明朝廷确有招抚之意,此次只是探探李承志的口风。待确实后,定会再遣重臣赶赴河西,可能是元澄,也可是依旧是崔光,与他商定纲节与首尾。

若是没有,那就说明朝廷早已料定李承志会拒不受诏。此次遣使无非就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好占据大义……

“既然你一心要反,便是逆贼。而老夫深受皇恩,自然只能与你誓不两立。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今日这酒不喝也罢!”

崔光悠悠一叹,当即就起了身,“但老夫与你相知相交,是以再送你一句忠言,望你好自为之:我若是你,便是不愿归附朝廷,也定然不会为难元伯,定会好好将他送回关中,而且是有多快,送多快……”

他又朝着李韶一揖:“今日是为兄失礼了,元伯莫要见怪。”

说罢,竟就施施然的出了厅堂。

魏子建也朝着李韶一揖,而后又道:“承志,怕是祸事来了,还是早做准备的好,万万莫要大意!”

就这般,二人都未留足一刻,便连袂而去。

但奇怪的是,李韶既不惊讶,也不着恼,只是沉着脸默然不语。

李承志的脸色忽阴忽晴,直勾勾的盯着李韶,各种念头蜂捅而至。

若论文采,崔光既能被尊为大儒,自然要高李韶一头。若论军务,李韶虽非名将,但征伐半生胜多败少,堪称中流砥柱,比崔光不知强了多少筹。

若论对时局的把握,二人同样宦海半生,早已大智若愚。若论对朝堂,对太后,对元澄等人的了解,应该也是半斤八两,不相上下。

所以连困居西海,耳目闭塞的崔光都能看透的问题,李韶没道理看不出端倪?

李韶当然知道朝廷为何如此草率,除了一道圣旨,再半句都未交待,就能封李承志为凉王。

他更知道,为何元澄会擅做主张,换他为使,招抚西海。

无非就是朝廷已料定李承志已吃了秤砣铁了心,定然一反到底。但又怕李韶已与李承志狼狈为奸,蛇鼠一窝,会给李承志通风报信,更或是暗中做祟,索性将他一脚踢开。

那为何李韶明知是计,还欣然入彀?

“我若留下,关中如何乱的起来?是以我明知元澄意欲何为,更知他是假传圣旨,便是拒不授诏,元澄也不能奈我何,但世叔依然应允,来了西海!”

李韶悠悠叹道,“你有所不知,这数年来连番大战,朝廷早已入不敷出,令奚康生征讨高肇之时,便已寅支卯粮,拆东补西,关中亦然如此:

凡州郡之常平仓予前年已被掏之一空,这两年更是堪堪捱至夏收之时,便将关中之秋税尽数收尽。更有甚者,奚康生求我数次借粮,早已使关中士族与百姓怨声载道。

而如今即知你绝不归附,朝廷自然只能早做打算。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朝廷出不出兵,何时出兵暂且不知,至少要先有粮才行。

是以元澄此次可谓得寸进尺,名为借粮,实为强征。与元怿前年予北镇之苛政并无二致。是以世叔若留在关中,岂不是助纣为虐?

可笑元澄,只以为支走老夫,就能使关中成了一盘散沙,可任他随心所欲,予取予求,却不知我关中士族早已同仇敌忾,众心如一……

是以你尽管放心,怕是朝廷大军还未到西海,关中倒先乱了起来……到时你便可趁虚而入,或图谋关中,或兵指洛京……”

李承志都被惊呆了。

他知道李韶一直向着他,虽不如张敬之一般摆明车马,义无反顾的支持他,但暗中照拂绝对算不上少。

其它不论,若非李韶任职岐州、凉州刺史时百般遮掩,李松等人安能循居于西海。也就更不可能悄无声息的将那般多的粮食运出关中,运至河西。

但李承志没料到,李韶竟谋划的这般深,竟想让关中也乱起来?

先是失了秦梁二州,而后又丢了北地五州,以及六镇。又因高肇纵横捭阖,怕是河东也非表面上那么安稳。若是关中再一乱,这元魏偌大的天下,除洛京外再无一方净土。

就算除河西之外,其余叛乱已然平定,但就如破镜难圆,稍有风吹草动,就能叛了又叛,遍地反旗。

借用方士的一句话,这大魏败相已显,气数已尽……

彷佛天上掉下馅饼,本已再无退路,忽然就柳暗花明。但凡换个人,怕是就能被砸的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但李承志毕竟是先知之人,更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船也能拆三斤钉,更何况是一国?

元魏再不堪,若是敢下狠心,只需抱定鱼死网破之念,无论如何也能与李承志拼个两败俱伤。

再者,如今之朝廷远不至穷途末路,玉石俱焚之时。只要敢不要脸,反败为胜并非不可能……

李承志心念一动,深深往下一揖:“世叔大恩,小侄没齿难忘!但确如尚书与外舅所言,世叔滞留西海并非上策……”

李韶眉头一皱:“为何?”

李承志稍一沉吟:“朝廷去岁在关中征粮,足有数百万石,但并未用于军需,而是尽皆运至洛京,世叔可知为何?”

“这等机密,你如何知道的?”

刚问出口,李韶又哂然一笑,知道问了一句废话。

崔光坐镇中枢,且领民、仓二部,此事就是经他之手,他焉能不知?

想来也是可笑,亏那老贼方才还义正辞严,信誓旦旦,称深受皇恩,与李承志这个反贼誓不两立。却早就将这等机密透露给了李承志?

李韶失笑般的摇了摇头:“难道不是朝廷未雨绸缪,以备他日讨伐予你才会如此?”

“非也……以小侄之见,十有**,是为借外族之兵所备……”

李韶悚然一惊:“这难道也是崔孝伯所言?”

李承志满脸苦笑:“尚书若知此事,其余诸辅定然皆知,也不可能瞒的密不透风,是以世叔早就该有所耳闻才对……是以皆为小侄猜测之言……”

荒唐!

李韶本欲讥讽,而话都到了嘴边,却无论如何也吐不出来。

眼见日暮途穷,走投无路,还有什么是太后、元澄做不出来的?

怪不得朝廷如此草率,王爵说封就封,却再无半纸章程?

还真就是为了占据大义,好师出有名。

怪不得元澄心急火燎,好似他李韶多留于关中一日,李承志就会起兵一般,百般催促尽快西行?

原来是怕自己识破他的行迹,再报予李承志……

怕是自己前脚出关,这狗贼后脚就去了柔然或是吐谷浑。

也怪不得崔光与魏子建会予李承志直言,尽快将自己送回关中?

十有**是料定此节,猜到朝廷可能会引胡兵入关,祸乱关中。

更怪不得元澄欲将关中刮地三尺,不怕官逼民反也要强行征粮。原来太后与这狗贼早已丧心病狂,为平定李承志,宁愿陪上整个关中……

到时候,你乱一个试试?

李承志最后如何不知道,而但凡关中士族,怕是一个都跑不掉……

李韶目眦欲裂,腾的一下跳了起来:“愣着做甚,还不予我备马?”

82中文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