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二四章 早有准备

第六二四章 早有准备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西风徐徐,春寒料峭。

祁连山依旧白雪皑皑,墙湾下却已冒出了绿芽。

一行数十骑奔出关城,往东而去。李承志予城门相送,骑队渐行渐远,直至化做一团黑点,他才走下城楼。

不知何时,拂袖而去的崔光与魏子建又去而复返,坐在衙堂之中喝着茶水。

看李承志进来,崔光轻叹一声:“李元伯走了?”

“走了!”

李承志回了一句,又朝着崔光深深一拜:“今日若非尚书指点,晚辈定然还蒙在鼓中,不胜感激!”

“你又何需自谦?”

崔光一点都不居功,“若非你早有料定,怎会前脚自大碛、比干城撤回大军,后脚便进军敦煌,以免后顾之忧?”

之前不理解,但见过李韶,看过朝廷招抚、封赏的圣旨之后,崔光与魏子建便知,并非李承志贪心不足,欲将河西之地定皆收入囊中。而是他怕被抄了后路。

河西已至西陲,只要扼守丝绸古道,朝廷的兵马自是进不来,那还有何人能令他如此心忧?

无非便是浚稽山以北的柔然,或敦煌以西的高昌、高车。

便是因此,崔光才料定,李承志未雨绸缪,担心朝廷彻底不要脸面,会与胡族狼狈为奸。

而以李承志天纵其才,今日便是他不指点,估计不消半日,李承志就能想通其中关节……

“况且也用不着你谢,老夫所虑者,无非便是关中百姓,并这天下苍生,是以你万万莫要自做多情……”

说到这里,崔光五官一皱,一张老脸好似拧成了苦瓜,“但有一日,若是将老夫今日之事劝你放归李元伯之言泄露半句,十有**会落个吃里扒外、两面三刀的恶名,可惜老夫一世英明……”

李承志回的斩钉截铁:“尚书放心,万万不会!”

“你懂个鸟毛……你自然不会,那李元伯呢?”

崔光越想越是恼火,胡子都跟着抖了起来,“老夫要被你这小贼害死了……”

李承志稍一转念,不由的乐了起来。

如崔光所言,还真有可能。

他一代文豪,又任太学、国子监祭酒近二十载,可谓桃李满天下。

且为三朝元老,贤良之名天下皆知,可谓德高望重,慈明无双。

若是如此人物都降了李承志,定然举国哗然。对李承志而言就如雪中送炭,而对于朝廷,却如雪上加霜。

当然,这样的事情李承志定然是不能干的,一是没人会信,二是很有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崔光的反感。

但对于李韶而言,却是一点压力都没有。待到回到关中,只需实话实说,将崔光劝李承志莫要为难于他的那番话讲上一遍,就能引无数人遐想。

再等传回洛京,高英与元氏皇族,该如何看待同样与李承志亲厚的刘芳、游肇。又该如何看到以崔光、刘芳为代表的山东士族?

自然不可能一蹶而蹴,但值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时,一旦怀疑的种子种下,不需多久,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李承志越想越是高兴,崔光却越想越是恼火。

“悔不该一时心软……便是关中士族尽皆死绝,又与老夫何干?”

他怒声骂道,“奸诈小贼,同样为使,你即能将李韶放走,为何不能将老夫也一并放还归朝?”

李承志哈哈一笑,拱手揖道:“此一时彼一时,之所以不放尚书,是因朝廷背信弃议,自食其言。明面招抚予我,暗中却遣大军攻我西海……只要这桩官司断不清,晚辈定然是不会放尚书归朝的……

但世叔却不然,所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便是晚辈欲举反旗,也要知会朝廷一声,以免失了君子之道……”

“如此奸贼,也敢自称君子?羞煞老夫也……”

崔光一脚就将几案踢翻,怒气冲冲的出了衙堂。

李承志也不恼,施施然的做着揖,做足了礼数。

“你莫怪孝伯兄失礼,他是恼大兄(李韶)走时竟都不知会一声。便是装模做样,也该向你过问过问,何时将他放还……”

李承志转着眼珠,只字不应。

若是问了,就是自己不放。若是没问,那就可能当做是崔光自己不想走。李韶心知肚明,是以才只字不提……

不知李承志转的是什么念头,但大致能猜到定然是在算计崔光。魏子建怅然一叹:

“所谓病急乱投医,若真如孝伯兄所料,朝廷欲冒天下之大不韪,引胡族入关,便与自掘根基,自寻死路无异。待那时便是丧义辱节,人心大失。你只需蹈仁覆义,便能此消彼长……但前提是,你如何破局?”

李承志稍一沉吟,只回了一句:“外舅放心,小婿自有打算!”

若是猝然不防,十有**会被打个手忙脚落,便是一败涂地也不无可能。

但即已料到此节,焉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硬等着祸事落到头上?

年节时撤回大军,并诸般安排,但是为此。

稍一顿,李承志又问道:“方才尚书气恼不已,怕他怒上加怒,故而未敢多嘴。然我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可请外舅解惑:尚书何以敢料定,朝廷定会孤注一掷,引外族之兵?”

“倒非孝伯兄可未卜先知,而是早有端倪:只一个小小的金明,却坚如磐石,奚康生手握雄兵十数万,竟都久攻不下。何况还有你在河西虎视眈眈,欲伺机而动?

至初秋之时,又闻六镇大乱,更使朝中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值七夕,元澄便曾予太后宴请众辅之时,借着酒意提过一句:若逆贼势大,朝廷无以为继,可否行驱虎吞狼之计……

那时孝伯兄等人已有猜测:看似是元澄酒后嬉言,但若无太后首肯,焉敢在太后与陛下面前口无遮拦?

之后太后又下旨,令民、仓二部、并关中、河东诸州加征秋粮、绢麻,但之后并未调予奚康生,而是尽皆运于军中,孝伯兄更是料定:太后十之**已有决断,欲置祖宗法度于不顾,冒天下之大不韪……

而后不久,太后频频召见元氏宗室,鲜卑重臣,更是坐实了这一猜想……”

说着一顿,魏子建又看着李承志,眼中大有深意:“倒是你,好似真能未卜先知,朝廷都还未往外族遣使,你竟就做了诸般防备?”

“与未卜先知并无关系,不过是一向谨慎惯了,于居安时思危,喜防患于未然罢了……”

“如此才是长久之道!”

魏子建赞了一句,又起了身,“孝伯兄怕是被气的不轻,待我去劝慰一二,就不久留了……”

“小婿送送外舅!”

李承志连忙起身,“待忙过这两日,小婿定摆酒向尚书赔罪!”

“待忙过这两日?”

听到这句,魏子建又停下脚步,意味深长的看着李承志,“若有闲瑕,还是多陪陪妻儿的好……瑜儿天真烂漫,少不更事,若有错差之处,还望你多担待些……”

说罢也不待李承志回应,便背着手往外走去。

李承志愣愣的看着他的背影,跟呆住了一样。

魏瑜乖的不能再乖,向来是自己说什么,她就做什么,能有什么差错?

再加母亲本就最是中意于她,一天到晚恨不得将她捧在手心里,何需用自己担待?

自己这外舅分明就是在拿话点自己:高文君已然诞下长子,就连小妾张京墨也已生下一女,唯独魏瑜依旧不见动静,自己这不是厚此薄彼是什么?

李承志好不尴尬,下意识的挠了挠了头:能逼着老丈人和女婿说这样的话,可见魏子建对自己有多不满?

好在小丫头懂事,处处替自己遮掩,不然别说魏子建,但凡让郭玉枝知道实情,怕是这关衙都能给烧了。

确实对魏瑜有些不公平……

他黯然一叹,唤来李聪:“遣人回府,就说我晚些会回去。再去大学去接夫人,与我一道回府……”

“诺!”

李聪恭声应着,跑去传令。

李孝先又至门外,低声秉道,“郎君,方才皇甫将军遣塘骑来报,不过送来的是公文,已交由军部。大兄(李亮)方才遣人来问,称郎君是否另有吩咐,可由塘骑一并带回……”

“皇甫如何说的?”

“称伏俟城与树墩城并无异动,一切如旧……”

“那盯着便是……再知会李亮,如今天气渐暖,虽民壮、牲畜不再受冻寒之苦,但冻土渐化渐深,驰道一日松软过一日,是以还是要催紧些,尽快赶至春雨之前,多运些粮草、军械予皇甫……”

稍一顿,他又问道:“李永寿呢,可有急报!”

“并无急报,只是例行三日一秉,最近所报是前日黄昏送来,称浚稽山、涿邪山一如往常,并未见胡骑、车队出没!”

“传令李亮,待塘骑明日再报之时,命他叮嘱李永寿:需严防死守,切莫大意!”

“诺!”

李孝先未领命而去,李承志思忖一二,又令亲信掌起灯烛,看起了墙上的地图。

地图是将数块牛皮漂白后缝制,而后又以漆墨做图。足有近丈方圆,几乎贴满了一堵墙,上面密密麻麻,标满了大字小字。

而这,才只是长江以北的地图。

这是李承志亲手绘制,便是有些误差,也大不到哪里去。而难能可贵的是,但凡西海军卒、斥候、塘骑、乃至细作踏足之处,事后李承志必会亲自过问。

莫说哪里有山,哪里有河,哪里有城,便是一处水塘、一处沟梁、一处村镇,更或是一处不足百帐的小部落,他都会问个明白,更会在地图上标的清清楚楚。

有这么一份地图在手,主将便能按图索骥,无论行军、驻营、列阵,都能事半功倍……

李承志端详一阵,手指划过敦煌镇。

李松已率骑兵出动,距此不过千余里,最多十日,就能兵临敦煌城下。

更镇军精锐皆已随元鸷败于居延湖畔,城中皆为老弱,余下丁壮虽多,但有火炮在手,李松攻破镇城并非难事。

到时便可免后顾之忧,便是朝延真与柔然勾结,也不怕腹背受敌。

除此外,凡西凉州在册丁口二十四五万户,近有二十万聚居于敦煌,屯粮更是百万石都不止。是以只是敦煌镇的丁户与存粮,就能让李承志做梦都能笑醒……

畅想一番,李承志收回手指,又点了点居延湖以北。

这里皆为千里广袤之地,少山无水,几无阻隔。若纵快马,一日便能探到三四百里深远。是以便是柔然想销声匿迹,悄然行军也绝无可能。

除非柔然绕个大弯,特意绕开大碛,从北路出兵,先至六镇,而后或是攻西海东翼,或是入关,穿过陇山向西进逼。

但如此一来,怕是多走五千里都不止。一来一去,但是没有万里,也要走足八千里往上。

以柔然拖家带口、驱牛赶着的行军方式,只是在路上行军就要三四月之久,这还是在天公作美,无风无雨的前提下。

故尔不说朝廷能不能等得起,柔然人就绝对耗不起。

如这般,柔然既无法攻西海后路,又不愿意绕行数千里,但凡出兵,十有**会摆明车马,强攻居延湖。

若只是柔然,李承志自然不怕。说实话,在火器面前,只是半开化的胡骑比汉人的步阵好对付多了。

然而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何况元魏已将李承志当做心腹大患。他担心的是朝廷一不做二不休,十有**还会联合吐谷浑。

到时便是三国联合出兵,无论如何也该有四五十万兵力,李承志就算全民皆兵,至多也就能凑出十万大军来。所谓蚁多咬死象,若真让这三方兵合一处,便是有火器可依仗,西海怕是也难免败亡的结局。

但并非无法破局。

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两军对垒,无所不用其极,为何非要等别人打过来才能反击?

皇甫,就看你的了……

李承志的手指重重的在地图上一点,又画了一个圈。

圈里,除过表是以南的临松,还有已深入祁连山的山丹马场……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