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三一章 祸不单行

第六三一章 祸不单行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去年仲夏,高英便与元澄谋划向胡族借兵。当时虽未定议,但二人未雨绸缪,予那时便筹备粮草、帛麻、军甲。

时因北地、六镇相继大乱,收税已如痴人说梦。且要遣大军平叛,光是令就近的河东数州供给大军所需,都是勉力而为。

而山东、两淮要供给征南大军,自然是靠不上了,是以也就只能指望关中与河东两地。

而这兵一借就是数十万之后,除了筹资,还有行军、征战之时的耗费,所需何其之广。朝廷无奈,只能寅支卯粮,是以去年于河东、关中两地征收夏粮之际,将当年的秋税就一同收过了。

但之后粗略一算,还差着好大一截,故而至秋收之时,朝廷更是得寸进尺,半是强迫,半是诱逼,将关中与河东两地的第二年整年的赋税也早早就征了去。

而这些钱粮,全被朝廷用做向柔然、吐谷浑借兵的筹码,所以待安置六镇、北地五州时,朝廷又没粮了。

怎么办?

总要想办法维持,也只能近似刮脂剔膏、竭泽而渔一般,或是强借、或是强征。

说实话,要不是奚康生的十五万大军已移驻关中,北地与六镇的二十万降军也已整编,就陈于夏州,怕是关中与河东早已烽烟不断,反旗遍地了。

如此,关中、河东的士族与百姓已是悲声载道,怨气冲天,却不想雪上加霜,只是数日,南路三十万大军就一败涂地。

吐谷浑的粮草已被烧了个干净。而如鄯善镇,连主帅崔延伯都只能仓惶而逃,事后收拢的溃兵堪堪才三万,可见败相之凄凉。所以用屁股猜,也知粮草皆落入西海大军之手。

摆烂是不可能摆烂的,日子总归要过,这仗还得咬着牙打下去,也不可能让数十万兵马啃土,所以这粮,还得继续征。

但是个人都知,关中与河东已被逼到了爆发的边缘,但凡来点火星子就会炸。思来想去,也就只能将主意打到如今职爵最高,已隐为关中领袖的李韶头上了。

但关键的是元澄之前以为胜券在握,做事有些不留余地,将李韶得罪的有些狠,所以想要说动李韶为朝廷分忧,怕是难如登山。

邢峦出身河间邢氏,本就与河东士族亲近。再加朝延识人不明,致使河北被高肇祸乱的一塌糊涂,是以早就满腹牢骚。此时再见朝廷之苛政更猛于虎,更如兔死狐悲,自然而然的同情起了李韶。

故尔他就如老僧入定,双眼只盯着案几,眼珠都不斜一下。

杨舒与李韶除非脑子吃肿了才会开口,且元钦又未明言,二人自然乐得装聋做哑。

元怿是面皮薄,元澄即当婊子又立牌妨的行径委实让他不齿。虽知与元魏天下相比,脸皮屁都不是,但一时情急,根本想不出如何才能说动李韶……

是以一个个都仿佛被施了定身术,堂内鸦雀无声,连呼吸的动静都弱了许多。

元钦之前还是满脸堆笑,期望李韶与杨舒能主动请缨。但见这二人连眼皮都不抬一下,脸色便渐渐的僵硬了起来。

为何与任城王说的不一样?

说好的“李韶定会迫不及待,杨舒定会当仁不让”呢?

莫不是在以退为进?

心中思忖,元钦干笑一声,努力打破着尴尬:“来此之前,殿下百般交待,令我予姑臧侯、杨长史致以歉意:以往种种,兼是时势所逼,阴差阳错。还望二位能不计前嫌,同舟共济,解朝廷之忧……”

杨舒半信半疑的瞅了一眼元钦,又看了看李韶。

李韶依旧波澜不惊:“若有诏令,李某自然遵从,以是先等大将军之令吧……”

也就那城府够深,不然绝对能笑出来了:元澄何等人物,先帝元恪压了他十年都未让他低头,竟会向自己道歉?

这分明就是元钦自做主张,而只是通过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让李韶看出了虚实。

已到了如此火烧眉毛的时候,元澄这奸贼竟都不忘阴谋算计?

如今之关中已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稍有些风吹草动,就能逞星火燎原之势。元澄既然早就怀疑自己与李承志暗中勾结,不清不楚,是以怎敢在此关键时刻再遣自己入关?

怕是自己稍稍露出些欣然之意,就有可能枷锁加身。

这个当,是万万不能上的……

也是巧,李韶的话音落下并无多久,就有军将来报。说是李宪到了。

众人肃声起身,齐齐的迎了出去。

如今李宪虽暂代中书丞,但既非辅臣,也非衙将,自是当不起如此礼遇。众人之所以如此,是料定李宪此行定然是领大将军元遥之命,来此传令了。

几句寒喧,众人将李宪迎进堂中。李宪也未含糊,更不敢托大,当即就将一封手令递给了元怿。

元怿先拆开了第一封,略扫几眼,脸上便浮出几丝古怪之色:“大将军有令:令邢都督即日率军北上,与他予河渠司会师。又令姑臧候随军……”

元钦悚然一惊:“为何要邢都督北上河渠司,而不是南下驰援金城?”

元怿摇了摇头:“信中并未提及……”

众人“唰”的一下,齐齐将目光定在李宪的脸上。

方才只知道是急行了数百里,是以风尘仆仆。此时才知,李宪脸上很是干净,但脸色腊黄,近如土色,好似大病了一场。

“怕途中被敌方细作所趁,故而大将军并未在信中言明:两日之前,也就是下官至河渠司的第二日,大碛传来急报:柔然退兵了……”

元怿惊的眼珠子都快掉了下来:“为何?”

李宪揉着鬓间,缓了好一阵才道:“应是半月前,柔然前军方至大碛,中军将将驻营于浚稽山,与西海隔山对峙之时,突有大军翻过涿邪山,突袭柔然后军。

中军不得不救,只好挥师向西。而恰至此时,又有西海大军翻越浚稽山,猝然就攻柔然中军大营。如此腹背受敌,柔然苦战五日,最终不敌,撤往漠北。”

说到一半,李宪身子一抖,好似极为恐惧,不由自主的打了个激灵:

“据为柔然大军引路之军将称:出现在涿邪山的西海大军,应是来自敦煌。不但来的极快,且攻势极为凶猛,数万精骑不到一日便兵溃如山。听说死伤虽不多,但数十万充为大军口粮的牛羊,并准备运往汗庭的数千车粮草、帛麻尽数被西海缴获……

得此急讯,中军不得不救,只能即刻回师。柔然统帅虽早就知道居延湖北、浚稽山南陈有西海大军。但有斥候曾靠近窥营,称至多不过两万之数。是以柔然统帅起了轻敌之心,并未在意。

而就是这两万西海之兵突出居延湖,悍然攻向近有十万之巨的柔然大营。柔然统帅只以为西海以卵击石,却不想对方才是石头,自家才是鸡子:但听炮响,无论胡兵还是战马无不一惊。但凡近敌阵者,十骑九坠,十兵九伤。

而最令柔然惊恐的是:那炮还不知在何处,但听炸响,就有以铁链相连的铁丸从天而降,落到大阵中心。其后就如巨镰横扫,瞬间将十数骑被拦腰斩断……

若如此也就罢了,只多退兵便是。但西海得势不饶人,步步进逼,大军化整为零,每一军便立一阵,而后悍不畏死的向柔然中军进攻。柔然中军虽皆是精骑,但近有十万,且有随军之牛羊,辎重,自是不舍得随意丢度,故而只能列成骑阵,且战且退。

但蠕民愚昧,一听炮响就以为是天雷。且凡火器利之又利,但凡触之死相残之又残,难免会使蠕民心生畏惧,且恐惶日益俱增。如此这般,只挺了三日,竟就有部落不听军令,予夜里率部北逃……

那柔然统帅自知大势已去,若是再不下撤军之令,不战自逃者只会越来越来,愈演愈烈。是以予第四日就带着余兵与牛羊,粮草循入漠此了……

好在那柔然统帅并未迁怒,也未赶尽杀绝,只将带路的军将驱逐了事。军将不敢怠慢,昼夜兼程,急予大将军秉报,但依旧在路上费了五六日,予两日前才到……

得讯后,大将军立机立判,断定既南北两路均已兵败,西海必尽遣主力,乘胜追击。目标无非就是陈兵于河渠司的大将军。是以大将军急令三军后撤,先退入边墙之内,而后又令我来此传讯,令邢都督即刻率军北上。

并令任城王。崔县子弃守金城,率残部退回陇山,驻守萧关、武都镇,绝不能使西海进犯关中……”

几个人听的头都好似要炸了,只觉脑中嗡嗡作响,眼前更是隐冒精光。

南路大败也就罢了,竟连北路的二十万柔然大军也被李承志摧枯拉朽一般,撵回了漠北?

而且不管是哪一路,都胜的是快之又快,简直颠覆了这些人的认知。

遍观史书,凡兵力上十万,九成九为旷世大战。便是打不上三年两载,至少也需一年往上才能分出个胜负。而换做李承志,莫说“年”,竟连“月”,甚至是“旬”都用不到?

从来未听说过,两方兵力合数十万的大战,就能在数日内就能分胜负,见生死?

而惊诧只是其次,最令元怿等人难以接受的是,大败似是已成定局?

若论战兵,崔延伯与吐谷浑兵合一处近有二十万,柔然稍少一些,便是无二十万,十万往上该是有的。但若论战力,反倒是兵少一些的柔然更强。

然而这两方都已一败涂地,独剩十五万新近整编,士气战意低之又低的降军的元遥,又如何抵挡得住士气如宏,锐意不可披敌的李承志?

唯今之计,也就只能断尾求生,苟延残喘。是以元遥才会急撤大军至大河以东,又令元澄与崔延伯率残部撤回陇山。但是想依大河与陇山之天险,抢得一丝喘息之机。

然后就算能顺一两口气,又能维持多久?

元谣能守得住大河,却守不住六镇。李承志只需携大胜之势进犯六镇,只剩一伙老弱病残可征的奚康生并不比纸糊的强多少。

而后李承志就可由北向北,入晋地,进河北,犯山东、关东。

而早已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朝廷又该如何应对?

“真是祸不单行啊……”

想到这里,元怿只觉眼前一黑,悲呼一声,竟软软的瘫了下去?

元钦一声惊呼,将他搂在怀里,照着人就是一顿猛掐。元怿一个激灵,待睁开眼皮,已是泪流满面。

喉咙一鼓一鼓,两唇更是哆哆嗦嗦,想说什么,却又似难以启齿。

其实凡堂中之人无不心知肚明,元怿欲言又止,只是不敢将“大势已去”这四个字吐出口。

众人面面相觑,对视几眼,却不知如何劝慰。最终还是李宪膝行一步,黯然叹道:“殿下何必心忧至此,若连殿下都已灰心丧气,那予我等、予士卒而言,岂不更是万念俱灰,不知所措?

大将军也是料定此节,是以才言简意赅,只予信中言及调兵之令,各种缘由却令我口述。就是怕动摇军心,一发而不可收拾……

将军也知此讯必使诸位骇然变色,方寸大乱,是以着重叮嘱予我,向诸位言明:如今我等远不至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之时……崔县子虽然大败,但死伤多为民壮,如今七万余残部中至少有四万余中军。而邢都督与大将军之兵力更是毫发未损,兵力依旧有二十万之众,是以仍有一战之力。且有大河与陇山两道天险,只城守好关中与六镇,再徐徐图之也不迟……”

徐徐图之?

也要李承志给你这个机会和时间才行。

世人皆知,李承志锱铢必究,睚眦必报,岂会错过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再者就算如元遥所言可徐徐图之,又该如何图?

朝廷本就如行将就木之人,而强征殿敛,不惜代价向胡族借兵的行径,就似命悬一线之际,不得不用虎狼之药吊命。如今倒好,不但未起效,反倒将最后一丝元气也耗尽了……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