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三六章 雪中送炭

第六三六章 雪中送炭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孙子》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又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这便是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击不备这三个成语的来历。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有关闪电战的最早的战略、战术方针。

李承志倒是在军校成立后专门开课讲过,还总结出了十字精要:速度、奇袭、包围、集中、切割!

但那时皇甫让已去了吐谷浑拿兵甲换粮,并不在镇夷。后回到镇夷,还专门找李承志借过讲议,更与李承志探讨过一番。

此时看来,皇甫让堪称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因为李承志很清楚,便是换做他,也绝对做不到这种程度。

再说句要脸的话:他根本就没教这么好,此战全凭皇甫让当机立断,临场发挥。

所以连番接到捷报,得知皇甫让胜了又胜,大胜特胜的时候,李承志的眼珠子差点掉地上。

这数年来,他与杜仑部战过,也与吐谷浑打过。是以早有预料:以火炮对付胡骑,便是不至于催枯拉朽,至少也能使其节节败退。

一是因为胡兵愚昧,但见火器,便以为天降神罚,便是有十二分的斗志,也当场就能化为飞烟。

二则是战马毕竟是牲畜,更怕火光、爆响。但遇火器,少有不惊之理。

是以皇甫让袭天柱南部,败慕容孝,甚至李松、李丰突出奇兵,大败柔然都在李承志的预料当中。

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皇甫让在战场之中敏锐的嗅觉和抓住战机的能力。

一千年前,孙武率三万吴军奔袭千里,以因粮于敌之计,大败二十余万楚国大军,十数日便攻克楚国都城。

而如今,皇甫让麾下只有战兵三万,同样是奔袭千里,同样是因粮于敌,同样只用了十数日,大败慕容孝、崔延伯近三十万大军,攻克重镇鄯善。

便是不敢与孙子媲美,但李承志敢保证,无论他以后是功成还是垂败,皇甫让这一战都必将载入史册之中。

他能围而不攻,放纵吐谷浑败军往东逃溃,又予大通河、湟水、黄河等河岸布以追兵,几乎分毫不差的将五六万胡骑驱入崔延伯驻于鄯善镇外的大营,就堪称神来之笔。

而恰好又有李松、李丰相继送来捷报,大败柔然,更是如锦上添花。

如此连番大胜,好处也不仅仅是挫败了朝廷驱虎吞狼、借刀杀人的奸计。更不单单是此消彼长,敌弱我强,而是民心与士气。

看看如今的西海便知,人心之凝聚强大到了何种程度:李承志只一声令下,哪怕是已快走不动路的老弱,都拄着拐杖至党、里自茬,称要出一分力。

士气之盛更是一时无两,就连新近归降的六镇、敦煌镇军、镇民与之前相比也如天壤之别。

当然,也不只是因连番大胜才使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若是吃不饱肚子,你就是能造出原子弹,能打到罗马去,也不过是昙花一现,长久不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更是势利的:以往在边镇,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了夏衣无冬衣。而到了西海,无论是罪兵、罪民,人人都能分到口粮,不但是畅开了吃,还日日都能见到荤腥。

但凡成户,更会分以粮田、牲畜。田虽不多,但一家糊口足矣。牲畜更是如白送:分你一头徤牛,只需三年之后抵给官府一头牛崽即可。

便是孤、独、鳏、寡也有依仗:腿脚便利,稍有些力气的便入厂帮工。身有残疾,不良于行的就居家剥麻、织布。且是官府提供纺车、生麻,织好麻布再交予官府换钱换粮。

更有甚者,便是老朽不堪之民,或是残手断脚之卒等残废无用之人,都是居有舍、饥有食、寒有衣。

镇军、镇民见惯了贪官污吏,受惯了盘剥欺压,是以至西海还不足半年,却感觉活在了梦里一样。

如此,民心焉能不齐,士气焉能不高?

是以归附才只堪堪数月,李承志仍将六镇降卒整编成军,以驰援皇甫让。

但李承志自家人知自家事:如今才几个鸟人,便是人心再齐,士气再高,也远非能与元魏相比,所以一个都死不起,更拼不起。

之所以罢战,这是主因。

其次在于兔子急了都咬人,何况是一国?

如今之元魏已如病急乱投医,明知是毒药,但只要能续命片刻,也照吃不误。

就如向吐谷浑、柔然借兵之举。若是西海步步紧逼,朝廷十有**会撤回两淮大军,更甚至与南梁媾和,向其割地献城,求以大军。

恰至火药将将用尽,若再来个数十万大军,除了拿人命硬拼,李承志再无良策。

是以只能见好就好,也省得蚌鹤相争,最后却使渔翁得利。

除此外,李承志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元魏近似钦鸩止渴,已使关中、河东等地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只要西海围而不打,施以高压,朝廷不但不敢撤兵,更会如雪上加霜一般强行征丁、征粮。

就如一根已然腐朽,且已被拉到极致的弓弦,你还要努着劲的拉,岂有不断之理?

李承志就在等这个机会。

说不定一两年,也说不定两三年,关中与河东必然烽烟不断,根本不用李承志动手,元魏自己就崩了。

也更说不定,待西海爱民如子之仁举传入关中与河东,自有义民大开城门,恭迎仁义之师。

所以算来算去,李承志都觉得暂且休战,要比穷追猛打的好……

看他端着酒盏一动不动,双眼空洞无神,崔光便知李承志又魂游天外了。

他不满的用手指敲了敲案几,冷声问道:“老夫问你话呢?”

“哦……”

李承志回过了神,抿了一口酒水,“尚书问我为何退兵?若真要退兵,自然是不愿关中父老被兵祸所害,以致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屁!”

崔光讥笑一声,“你李氏世居关中,自然可称百姓一声‘父老’,但河西百姓、六镇军民难道就不是子民,怎不见你当初休兵止戈,怜悯一二?”

“尚书这话说的奇怪?”

李承志冷声笑道,“你见我何时为难过六镇之军民?而便是不得不起兵之后,你又见我何时主动挑起过事端,哪一次不是逼不得已,才愤而反击?”

崔光猛的一愣,只觉一口气憋在了嗓子里,却怎么也吐不出来。

如今的居延湖畔,依旧还立着数座大牌:凡归附之军、归附之民,皆为我西海子民,必会一视同仁,使其有田可耕、有畜可牧,有舍可居,有食可果腹,有衣可蔽体……老有所养,残有所依!

而这牌上的每一条,李承志都做到了,不但是一丝不苟,而且是超出预期。

只是稚子入学便赏粮于父母这一点,就令崔光佩服的五体投地。

也更如李承志所言:每次征战,皆是朝廷举兵征伐在先,李承志不得已自保……

嗯,不对?

崔光眉头一皱:“你为逆贼,人人得而诛之,朝廷举伐征伐予你才是应该,到你嘴里,反倒是你受了委屈?”

“难道我未受委屈?”

李承志冷笑道,“总不能愚忠至死,死后还要被人骂做愚昧吧?”

“你莫要巅倒因果,混淆先后……是你暗生反志在先,还是朝廷猜忌于你在先,你心知肚明。也莫要以为元英、元澄英名半生,突就昏昧不堪,非要逼良为奸?”

崔光也冷笑道,“你李承志如何秉性,别人不知,老夫却一清二楚。便是无理你都要争三分,何况如今已是大义在手,怎会善罢干休?是以你这退兵,定有他故,也说不定准是不得已为之……”

哪怕将证据摆在桌面上,李承志都不会承认。何况崔光只是胡乱猜测之言?

李承志头摇得波浪鼓一般:“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尚书既然不信,晚辈再无言以对……”

崔光半个字都不信,转了转眼珠,又瞅了瞅魏子建:“你予老夫合计合计,这小贼安的是什么心?”

“无非便是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古言猛虎虽老,尚有余威,便是朝廷已江河日下,但西海若与之为敌,尚远远不足矣!”

魏子建稍一沉吟,又狐疑道:“莫不是在等朝廷祸起萧墙,生季孙之尤?”

李承志微微一顿,眼神飘呼了两下:“我倒是梦寐以求,但此举无异于痴人说梦……”

打过那么多交道,谁还不了解谁?

越是李承志极力否认的事实,就越接近事实。再看他此时的模样,崔光更是确定了几分:虽不中,亦不远矣!

这小贼倒是好算计?

更难能可贵的是,竟真能沉得住气。

崔光沉默许久,悠悠一叹:“老夫问你一句准话,你切莫敷衍:你到底是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待朝廷大意之际,再予致命一击。还是以退为进,欲徐徐图之?”

这有什么区别?

李承志正欲回应,突见魏子建眼神有异,似是在给他使眼色。待转过头去,魏子建却又垂下了眼帘。

这是什么意思?

李承志暗中猜忖,又看了看崔光的神色。

似是彻夜未眠,老倌儿眼中还带着血丝。脸色也不怎么好看,尽是愁色。

再想起进门之时,崔光像是饿了好几天的模样,想来定是愁的连饭都吃不下了。

愁什么,愁元魏气数将近?

相知数年,对他也算有了些了解。李承志深知崔光虽悲天悯人,性情却很是豁达,绝非一昧愚忠之人。

你要说他因战乱不止,心忧这天下万民倒有几分可能。

但便是心忧,也不至于到辗转难眠、食不知味的程度。

想来想去,也就剩妻儿老小、家族延续了……

李承志心中一动,索性说了实话:“不瞒尚书,外舅所言,便是我心中所想:如今朝廷倒行逆施,关中与河东大乱只是迟早之事。待那时,这偌大的魏土可还有一寸净土?莫说是元澄,便是圣人下世也难有回天之力,是以我何必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啪”的一声,魏子建猛的击了一下掌,高声赞道:“如此才是仁者之道……”

见崔光眼一瞪,他又讪讪笑道,“至少予西海子民而言,是极好的……”

“罢了……你虽狡诈,却不失仁义,至少将这天下万民当做是人……”

崔光怅然一叹,意兴阑珊的起了身,“老夫被你闲养了半年之久,每日好吃好喝,多少也该出些力了。如今你大军尽出,良吏尽遣,想必民务已耽搁了许多。若是不嫌,就送至老夫院来,与你分担一二……”

两句话的功夫,崔光已走到了门前,推门之际,又听他叹道:“便是你想借老夫名头招贤纳士也由的你,只求他日若遇我崔氏子弟冥玩不灵,还请你看在老夫的薄面上,手下留情……”

幸福来的太突然,李承志都有些懵。

如今的西海缺的绝非会领兵打仗的将军,有火药、火炮,且粮草充足,战马兵甲无数。只要不是如赵括这种纸上谈兵之辈,便是不胜,也绝无大败的道理。

他愁的是打下的疆土越来越广,治下子民越来越多,却无治民之良臣。

如李松、李始良,都是行伍出身,只多也就懂些皮毛,给他个县令,估计都当的勉强

再之下,更是连毛都不懂。

而包括李承志自己,也是硬赶鸭子上架。数来数去,也就一个张敬之经验多一些。

但只凭他,就是累死也管不过来。

所以李承志对崔光这种治世之能臣早就垂涎三尺,眼睛都快要望烂了。这半年以来,他即便忙的脚不沾地,但一有闲瑕,必会劝说崔光,助他一臂之力。

当然,他也知道不可能,毕竟崔氏一族大多已移居洛阳,且精英子弟大多身居高位。再加如今朝廷已是草木皆兵,但凡听闻崔光附逆之讯,便是不尽数抄家,也定然会百般防备。

但闲着也是闲着,至少去请教之时,崔光从未打过推辞,有问必答。

所以说不定哪天就答应了。

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且答应的如此痛快,竟敢让李承志扯着虎皮做大旗,以他的名义招贤纳士?

崔光今日之举,堪称雪中送炭。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