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三七章 大功一件

第六三七章 大功一件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老倌儿怎突然就转了性?”

李承志往院外瞅了瞅,崔光已然登上车辕,连魏子建都未等,就让车夫赶车,好似生怕自己会反悔一般。

“常言好梦难成,一波三折,此事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尚书今日如此,其实只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过你案牍劳形,忙的焦头烂额,并未静下细心罢了……”

魏子建怅然道,“先帝时尚算好:虽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至少知人善用,节俭悯民。唯一使世人所诟病之处,也就是对外戚太过纵容,却又对宗氏过于严苛。

但所谓瑕不掩瑜,先帝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使国力强盛无两,自然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便是宗室怀恨在心,也只能含垢忍辱。

但可惜先帝去的太过突然,而新皇年幼,太后只是一介妇人,久居深宫,能有多少见识?

当然,若是能萧规曹随,倒也能勉强维持。但坏就坏在太后才蔽识浅,却又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之间,终是被宗室所趁。

所谓物极必反,剥极将复,宗氏一朝翻身,焉能不变本加厉?是以元英、元澄、元嘉等才会屡进馋言、屡施奸计,构陷迫害,挑拨离间,对外戚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弄巧成拙,逼得你于高氏反目,继而相继起兵……这便是因!”

李承志若有所思:“果呢?”

“果,便是太后与宗室夜郎自大,目中无人,太过小觑你与高肇,未能防患于未燃,治疾于疥癣。反而一步错,步步错,终使局势一发而不可收拾。

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如太后、元澄等无奈之下,只能饮鸩止渴,涸泽而渔,以至每况日下,最终回天无力。而如尚书,虽慧眼如炬,更有挽天之能,屡次进谏陈说利害,太后与元澄等人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更有甚者,因忠言逆耳,反倒倍受猜忌,更招来祸端……”

稍一顿,魏子建又无奈一叹,“朝廷遣尚书来此劝抚予你,看似是知人善用,委以重托,但追根究底,也怪尚书屡次犯言进谏,已使太后厌烦不已,索性眼不见心不烦……”

李承志沉吟道:“尚书披肝沥胆,殚精竭虑,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但因主上昏庸,奸佞当道,终使前功尽弃,更使拳拳报国之心付诸东流。若我是尚书,也难免心灰意冷,意气消沉……”

“若真能意气消沉倒也好了,大不了就留在西海,混吃等死。但眼见大厦将倒,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便是行将就木,半截入土,但尚书总不能绝情寡义到连儿孙、族人也不顾吧?

其实自崔延伯大败、柔然退兵之讯相继传来,尚书就已然有了这般念头。但又顾忌一世英名,是以踌躇不决。然昨日猝然闻讯,奚康生幼子竟在你帐下听令,如今更是被你委以重任,为数万军马之帅,授命领军出征,尚书终是坐不住了……”

原来如此?

李承志早就料到,立达奚这杆旗以示千金卖马骨之心,必然会有奇效,没想到效果这么明显?

早知道如此,就不该藏着掖着,早点让达奚在崔光面前亮亮相。甚至把奚康生与他私通的书信给崔光看看也不妨。

但如今也不晚,时机刚刚好……

他稍一思量,又朝魏子建深深一拜:“虽是事出有因,但尚书能仗义襄助,绝离不开外舅日夜游说,小婿心知肚明……,在此,先行谢过外舅了……”

“你我之间,何必见外?”

魏子建不在意的挥挥手,“在此之前,因碍于尚书情面,我也只能藏形隐迹,只多也在暗中助你一二。但如今尚书都已坦诚示人,我自然再无顾忌。日后若有差遣,直言便是……”

予李承志而言,本与高氏已成水火,若是有功成之日,能留其一脉香火,都是李承志大慈大悲。

但谁想高文君竟诞下长子,李承志更是以“元”为名,可见重望?

是以魏子建难免会多想:有朝一日,高氏难保不会复起。

张京墨虽只是妾,但李承志依旧宠爱有加,并未厚此薄彼,而这只是其次。

最令魏子建心忧的是:如今张氏举族投附,族中子弟皆为李承志心腹,已隐有与李氏相衡之势。更有甚者,张敬之精明强干,博学多识,如今更是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原本乱作麻团的民务已被他捋的井井有条。隐约已为李承志第一臂助。

是以魏子建早已心急如焚,恨不得即刻出山,助李承志一臂之力。更是多次权衡,是否手书密信,让李承志派细作入京,召魏氏子弟来西海效力。

但与关中门阀相对松散不同,山东(崤山以东)士族素来同气连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若魏子建鼓脑争斗,光明正大的投附李承志,便是日后得偿所愿,也必会遭人诟病,沦为世家笑柄。说不得哪一日就会落个如高肇一般的下场。

是以就算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魏子建也只能强行忍耐。

而如今崔光终于按捺不住,欲为儿孙、族人留一条后路,自然使魏子建欣喜若狂。

崔光可不像他,只能代表魏氏,而是早已为山东世家之中流砥柱,定海神针。

这等人物旗帜鲜明的投附李承志,对朝廷而言绝不只是叛了一个首辅,一个中书丞那么简单。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力堪称天崩海啸,地动山摇。

魏子建抛头露面,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

这位外舅的心思,李承志大致能猜到一些。不过他并不在意,反倒乐见其成。

当然,只限于魏子建曾为刺史,当为干吏,而非其外戚的身份,并世家子弟的出身……

如今的西海,李氏已然一家独大,但这绝非幸事。若任由滚雪球一般的发展下去,说不得哪日就会上演屠龙者终将成为恶龙的狗血戏码。

是以与其反目成仇,倒不如早做安排,尽量平衡。

而李承志最看重的,其实是皇甫让这种已沦为庶族,但个人能力极其突出的人才。

是以对张氏大力扶持,只是出于无人可用的无奈之举。对崔光求贤若渴,只是因他本就为能臣,且文名举世皆知、桃李满天下之故,而非其世家领袖的身份。

当然,如今为时尚早,若过早暴露意图,李承志必会众叛亲离,更可能成为举世之敌,所以暂时也就在心中盘算盘算……

暗暗思忖,李承志将魏子建送出别院,而后清退左右,渐渐陷入沉思。

罢战是自然要罢战的,但何时罢,如何罢,这里面却大有讲究。

首先要给元魏使足压力,做出一副我马上就要打过黄河,打过陇山的架势。使其不战自乱,方寸尽失,如此才能渐渐将其逼垮。

其次要为下次出兵留好退路。

若兵进陇山,就有直指关中之嫌,十有**会逼的元魏狗急跳墙,鱼死网破。

但陇山以西,黄河以东的陇西之地,倒是可以图谋一二。

不过肯定要不断试探,才能知道元魏底线在哪里,最起码要掌握好中间的度:即能使朝廷方寸大乱,还不至于与西海玉石俱焚。

若是还不行,至少也要占据天水郡。

一是以免元魏故伎重演,向南梁借兵。但只要陈兵秦州腹地,就可使南梁投鼠忌器,不敢从秦岭六道出兵。自然也就免了李承志腹背受敌之忧。

二则是,只要扼守天水,便等于将两郡之间的渭水握在了手中。

三国之名将张郃既然能由洛阳突出奇兵,经渭水逆上,大败诸葛亮数十万大军。李承志自然也能顺流而下,突袭洛京。

再者,便是暂且休兵言和,也绝对不能是西海先主动,不然就会暴露李承志已经是个纸老虎的真相。所以还是摆足进攻的架势,让朝廷主动来求和。

如今朝廷所号称的“百万大军”已然十去其八,只余元遥一根独苗。太后与朝中诸公但一得讯,必然惊恐万状,栗栗而惧。

怕李承志就此打过陇山,甚至兵指洛阳,是以求和罢战是必然,而非李承志想当然。

到时就可以可着劲的提条件。

李承志的主要目的,还是粮。

大败罗鉴,所俘镇军才只六七万。被罗鉴所逼,本欲鸠占雀巢,移居西海的镇民却有十万户。

而被李松与元鸷招安的敦煌镇民更多,足足近二十万户。所以只是一个冬天,民户数量涨了整整三倍。

如果只是如此,倒不用太过发愁。毕竟敦煌镇本就有屯田、有牧场,镇民本就可以自给自足。

而连番大胜,从吐谷浑和柔然抢来的牛羊不计其数,养活西海这二十万民户并非难事。

但问题是,如果以牧为生,李承志这辈子都只能偏安于水草之地。如西海,或是大碛,或是祁连山两麓。

还图谋毛线的中原,逐个毛线的鹿?

放牧是不可能放牧的,就是再活十辈子也不可能。

所以移民于张掖、武威、及陇西等地,并将政治、军事中心东迁是必然之势。

便是因此,李承志确定吐谷浑大败、崔延伯溃至河东、柔然已退兵之后,便一不做二不休,毅然绝然的将牲畜杀了一半。

就是想绝了部众,甚至包括自己的后路。

但如今西海近百多万张口,总不能天天吃肉。况且也吃不了多久,是以还需让朝廷借济一二。

顺便再要些良田、粮种、农具,以及牲畜等,也好便于移民屯田,种地。

想来太后与诸公“悲天悯人”,万不会有不应之理……

思忖良久,李承志心中便有了定计。随即唤来李孝先,予他铺纸磨墨。

只见笔走龙蛇,足足写了近一个时辰,才将数封秘令写就。而后挨个装好,封好火漆,又予李孝先交待一番,令他遣派塘骑,尽数送予河西的皇甫让、李亮、张敬之、达奚,居延湖畔的李丰、李永寿,并敦煌的李松。

但才堪堪叮嘱了一半,突有亲卫来秉,称是南路副帅李亮急报。

李承志拆开一看,喜色顿时浮上了眉梢:六日前,李亮与达奚兵分四路,由西羌(今甘肃永靖)、子城(今甘肃皋兰)、媪围(今甘肃景泰)、鹯阴(今甘肃靖远)四县强行渡河。

崔延伯虽已得讯,但麾下早已成惊弓之鸟。但听雷响,便作鸟兽散,竟连一日都未守足。任崔延伯当世名将,盖世奇才,也只能再次败退。不得不收拢退兵,退至百里之外,予渭水之源立阵。

只两日,三万大军便尽数过河。而李亮也予两日前便放回元钦。得知柔然大败,西海大军欲迂回六镇,元遥不得不退守北地,无论是元澄,还是崔延伯,无不惊惶失措,毛骨悚然。

又听元谣令他固守,崔延伯纵有不甘,但元钦早已被吓破了胆。一番添油加醋,将西海大军说的神之又神,强之又强。再者元澄软硬兼施,以抗旨不遵,必缴他兵权相要挟,崔延伯不得已,只能一退再退,退至天水。

刚还在想,是谈判之时,向朝廷讨要陇西好一些,还是拼一把,打下来好一些。却不想,李亮竟如兵不刃血一般拿下了陇西之地?

哈哈,真是瞌睡刚来,就送来了枕头?

只要是打下来的,自然就姓李了。便是朝廷不愿,无非就是扯皮。

有本事,你打过来啊?

李承志喜不自胜,忙将之前予李亮那封密信凑到灯下烧成了一把灰。而后又捡起笔管,重新写就。

激动之下,毛尖都似颤了起来:“切莫要贪心不足,得寸进迟,不然反倒会弄巧成拙……只要守好陇西,你便是大功一件……”

匆匆写就,李承志又觉不足。稍一沉吟,又肃声喝道:“如今柔然既已退兵,短期时想卷土重来,怕是登天还难……即如此,速予李丰、李永寿传令:居延湖畔、浚稽山南,由李永寿率一卫驻守即可。李丰率其余五卫,即刻驰援陇西,归李亮节制……”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