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四三章 何方神圣

第六四三章 何方神圣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大魏虽已江河日下,日薄西山。但大国的底蕴还在。十八辆大车,拉的尽是奇珍异宝、稀世之物,嗯……并绝色女子。

别奇怪,柔然、吐谷浑朝贡,皇帝赏赐时,也才赏个一两车财货,三两位宫婢。如此一看,此次高英的心意不可谓不诚。

除此外,便是数百甲骑,并刘芳、杨舒等人的官驾。待吊桥放下,便浩浩荡荡的往西而去。

李韶站在关楼上,盯着其中的一驾看了好久,暗暗叹了一声“放虎归山!”

李始贤本就才情绝伦,智计无双。受陇西李氏连累,才蹉跎半生。如今放回西海,更使李承志如虎添翼。

自此后,李承志再无后顾之忧矣……

暗自思忖,见车队渐行渐远,李韶悠悠一叹,朝左右两边挥了挥手:“走吧!”

左为从弟李遵,泾阳县子,之前于冀州任司马,如今已是雍州刺史。

一是因功累迁,其次也是出于安定关中的目的,所以朝廷才将他迁到关中。

右为李遵之三弟李神俊,元恪之时,他为中书侍郎(中书令的佐官)。因口无庶拦,于殿上妄论皇帝功过,被元恪撵到北地吹风,这数年来一直在夏州任职。

李承志平定沃野之时,他还在夏州朔方郡任县令。而如今短短几年,已是豳州长史。

不过他本就才学知名,卓尔不群。双九之龄时方一起家,便是奉朝请。之后更是被老师刘芳赏识,几乎是刘芳到哪,就将他带到哪。

刘芳任太常卿,他任少卿。刘芳任国子祭酒,他便为博士祭酒(博师首领,类似副校长)。

之后刘芳迁中书令,他又为中书侍郎。

刘芳为人方正,若只凭私谊,尚不至于对他青睐有加。而就连元恪都赞他博学多才,意尚风流,可见是有真才学的。

李神俊才情自然是一等一,能力也极为出众,唯一不好的,就是恃才傲物,放荡不羁。

特别是那张嘴,从无遮拦。谁见谁头疼。而他能在朝堂之上当着百官的面指摘皇帝的过失,就知道胆子更是大的没边了。

元恪为眼不见心不烦,直接撵他到北地吹风,之后也再未为难过他,可见元恪还是有容人之量的。

如今刘芳受太后器重,李神俊这个学生也算是否极泰来,被迁为豳州长史,助刺史元燮稳定关中。

今日三兄弟来此,则是托了李承志的福:李遵与李始贤交好,李神俊则与李承志一见莫逆,引为知己。这二人都是被刘芳请来做说客的。

连接三日,兄弟二人日日与李始贤喝的酩酊大醉,好话更是说了几大车,李始贤也是满口答应。

但他是不是会兑现承诺,会不会真的劝李承志休兵言和,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以李韶估计,二人虽是父子,但若说令李始贤规劝李承志如何如何,无疑于痴人说梦。

因时过境迁,自泾州平僧乱之始,李氏之主便已易位。莫看李始贤依旧是家主,但早已名不符实。只要李承志不点头,李氏上下嘴上应承应承,下来后该怎么做依旧怎么做。

更何况,李承志深谋远虑,如今的西海已非李氏一家独大,李始贤的影响力已极为有限。

再有李始贤本就狡诈如狐,你当他感恩涕淋,热泪盈眶,说不定心里还在骂你傻。所以莫看他答应的这般快,说不定等天明酒醒,半句都不会承认……

转着念头,兄弟三人下了城,就此分开。

这一年以来,李韶可谓是跌宕起伏,三升三落。

最风光之时,自然是奚康生为征北大将军,讨伐高肇之时。因他缺兵少粮,不得不依仗关中,且二人本就为多年同僚,是以对李韶极为倚重。

之后换作元澄,便急转直下。堂堂从一品的将军连降三级,竟沦为一州别驾的境地。

别驾也就罢了,还被发配至薄骨律,近似软禁一般被困入城中,整日无所事事。

好在李韶宦海半生,经惯了大风大浪,早已宠辱不惊。日子倒也过的逍遥。

如今元澄没落,换作刘芳都督征讨诸事,李韶也算是苦尽甘来。一月前,他就官复原职,又被加为二品安西将军,于元遥帐下听令。但李韶并未领军,而是助司马元钦筹粮。

而明眼之人皆知,关中已到了官逼民反的边缘,李韶更是心知肚明:如今风雨飘摇,风声鹤唳,朝廷明知饮鸩止渴,却也已顾不得了。

但若真因征粮而逼的关中烽烟四起,定会有人被当做替罪羊,杀了以平民愤。而李韶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好像才是最合适的那一个。是以他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能拖一日是一日。

元钦时不时就寻不到李韶的踪影,待寻到他时,十次有八次都是酩酊大醉。若元钦追问,李韶便称去了哪一家借粮了。因主家太过热情,难免就多贪了几杯。

但已有月余,元钦却未见到李韶借来一粒粮食。

偏偏元钦还不敢责难于他?

窥一斑而知全貌,只看李韶便知,如今已是人心浮动,国事汹汹……

……

出了陇关,便是百里滩。如今恰至盛夏,正是水草丰茂之时。

而往南不足百里,便是源自陇西的渭水。刘芳此行,就准备沿渭水西进。

而车队刚出陇关,便有塘骑报予李亮。李亮则率军将,恭迎于渭水之北的清水县。

四年前,元怀、于忠做乱,元继附逆。就是在清水县,李承志首破叛军,贼酋元继被炸了个尸骨无存。

远远看去,依旧可见城头残破,却已物是人非。

张敬之自然是不能露面的,是以并未出城。李亮只与李孝章、皇甫忠立在城下。

双方早有信使互通有无,而此行只为议和,且使团就只数百骑兵,给李亮寒牙缝都嫌不够,倒也没必要如临大敌。

兵卒大都已驻入城后,故尔城下并不见营寨。这是不想让刘芳等人错以为西海在示威,二也是不想自暴其短。

毕竟若论兵力多寡,西海尚不及朝廷之十中之一。所以也就不现丑了。

故尔一眼望去,并不见壁垒森严之象,反倒甚是宁谧。

城头并不见有兵卒驻守,城外除牧羊的兵卒之外,甚至还能看到驱牛耕田的老农。

地中空空如也,不见半根禾苗,也不见半根杂草,甚是干净。就如这般,凡眼能所及之处,皆是如此。

不对呀?

杨舒捋着胡须,目露狐疑。

秦州南邻秦岭,东抵陇山,气候偏凉,是以大都种粟与黍。而无论是哪一种,要到**月才会成熟,此时正该是绿意怏然之际,却不见田中有半点绿色?

稍一思索,杨舒顿时了然:当然不会是被西海大军割去喂了牛羊,十有**,是崔延伯退兵之际,一把火给烧了。

但如今再看,这地犁的如此平整,田中杂草都不见一颗,摆明已为明年春耕做足了准备。

好个李承志,不但一点不耽搁,更是半点都不客气已视陇西为囊中之物……

刘芳下车了看了一阵,又悠然一叹:“耕田之农夫必为清水百姓!”

他虽未经州郡,数十年来大都在京中任职。但少时家贫,自然尝过人间疾苦。至少眼前耕地的是真农夫还是兵卒,还是能认出来的。

再者,西海兵力本就捉襟见肘,用来打仗都不够,哪还有闲人耕田?

刘芳心中一动,指了指人影绰绰的城门:“那定是清水守将,不知可请将军通传,就称我等欲入城一关,不知可否!”

李孝严稍稍一愣,恭声应诺,打马而去。

李亮早等的有些不耐烦了。

统领五万大军,军务何其繁重?好在李承志体恤,将张敬之派来助他。

然而不是打了胜仗就算完,也更不可能像胡族一样抢了就走。如何守的长久,如何令民心归附,才是重中之重。

西海地少,上下皆知。若非李承志早有远见,以甲换粮,西海莫说养活二十万户,便是两万户都难。如猝然一见这般多的良田,李亮就如过惯了穷日子的穷鬼,焉能坐视不理?

之前也就罢了,因战事不断无瑕顾及。如今已然罢战,也不能任兵卒吃了睡,睡了吃。

且牲畜这般富余,铁也不缺,还不如打些铁犁,将地翻整备好,好备来年春耕。

所以李亮早就将军务交给了张敬之,每日都盯着各卫、各营、各旅备耕。

但使团若来,自然就不能这般明目张胆。毕竟和谈未罢,如今陇西之归依旧不明。所以为免落人口舌,李亮只能令兵卒暂停一日,待使团走了再耕也不迟。

如今皇甫让已进驻薄骨律,更是摆明车马、大张旗鼓的立起了西海帅旗。而元遥、崔延伯等人更不知西海到底兵分几路,是以只以为南路只是偏师,更不知与陈仓不足四百里之遥的清水县,就是西海大军南路中帐。

所以李亮也以为使团只是走个过场,只多也就是在城下打个照面,寒套几句,而后一路向西。

但等着等着,却见车队停到了城北两里外,迟迟不往前来,好似在赏景一般?

正当不耐之际,负责替使团引路的李孝严倒先跑了回来,称刘芳欲入城一观。

“这破烂小城,有何可观瞻的?”

李亮回头望了望残破的城头,若有所思,“莫不是欲窥我军情虚实?”

“城内能驻得了多少兵?刘芳为当世名臣,虽少于军务,但常识定然是有的。”

李孝严沉吟道,“以属下看来,这刘寺卿,应是想看看民生!”

“我若不应,以军营重地推托,想来刘寺卿也不会怪罪吧?”

李亮委实不愿在这些小事上磨缠,有这闲功夫,他还不如看着兵卒多耕几亩地。

李孝严转了转眼珠:“大兄若是不应,估计下次来的,十有**是家主!”

家主……多久没听到这个字眼了?

李亮稍一恍惚,脸上浮出了喜色:“竟将家主也送了来,你可曾见过了?”

“倒是未曾见,不过见了姑臧候,他称不日就能使郎君父子团聚,故而我才如此猜测……”

那应该是不会有假。

想想也对,朝廷既为求和而来,自然也会将家主与大郎恭恭敬敬的送到西海。

这倒是意外之喜?

李亮大手一挥:“快请!”

李孝严打马而去,李亮又急令麾下,派兵卒将清水县衙打扫干净,以防刘芳在此过夜。

酒席自然也是免不了的,至不济也要管一顿午食。

看这阵势,怎么也有五六百口,李亮又令兵卒宰了一头掉,二十只羊。

不多时,车队便到了城下。李承志于虎贲任职时,李亮随侍左右,见过不少高官重臣。是以认得刘芳,更认得元渊、杨舒。

“见过寺卿、卫卿、杨刺史!”

只是数面之缘,刘芳早已没了印象,只是称了一声将军。而元渊却猛的眯起了眼睛:“李大?”

在京中之时,不论李承志去何处,身边总会带着李亮。或牵马,或驾车,或备甲,或拽蹬,如影随形。

若非与元义比斗之时,李亮大放光彩,元渊还不一定能记住他,只当是李氏家奴一般的人物。

李亮稍稍一愣:“尉卿好记性!”

“并非我记性好,而是今时不同往日,将军早已不是无名小卒!”

元渊双眼亮如明灯,肃声问道:“若是传闻属实,应就是将军领军,夺了山丹马场,更大败元晖?”

那都是两年前的事情了,也不知元渊是何意,李亮只好点头称是。

“连将军都只能领一偏师,不知那皇甫又是何方神圣?”

既知皇甫让之名,朝廷自然是要查个水落石出的。元渊自然也就知道皇甫让的来历,更知道其虽为名门之后,但家道中落,早已沦为庶族。

直到李承志平定泾州僧乱时,皇甫让才时来运转,归附李氏。

元渊惊叹的是,李亮也罢,皇甫让也罢,更或是只率两万兵,便能使元遥不敢擅动的李丰也罢,之前皆为名不见经传之辈。但到了李承志手中,却如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个个都是英雄人物?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