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四四章 心腹

第六四四章 心腹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尉卿谬赞了!”

李亮客气的回了一句,又往后瞅了瞅:“敢问寺卿,家主可在?”

“自然是在的!但他与老夫约法三章,不见李承志,绝不露面,是以老夫也很无奈……”

刘芳一点都没含糊,捋着胡须笑道,“许久未见,想必将军也定然想念的紧,不如劝慰怀德一二:如此天气,且山高路远,足还有千里之遥,整日闷在车中并非长久之计。不如下车来透透气,更能与故人一叙……”

这么一听,倒像是李始贤不愿露面,更不愿见李亮等家臣?

心念一动,李亮福至心灵:怕不是家主被逼无奈,答应了朝廷什么吧?

想必他也知道,如今西海上下皆以郎君马首是瞻,便是如自己依旧对家主敬重有加,但家主之令若与郎君之令相左,自己定然是不会遵从的。

免的尴尬,也免的让仆臣为难,索性眼不见心不烦,待见过郎君之后再计较也不迟。

当然,也不乏家主鉴前毖后,怕重蹈覆辙,被朝廷算计,所以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生怕坏了郎君大计。

看来是见不到了……

李亮颇为遗憾的叹了一口气,伸手往城门下一指,“诸位,请!”

刘芳边往里走,边解释道:“将军莫怪,是老夫一时心血来潮,见城外农夫耕田,便想入城看看百姓民生……”

“尚书言重,固因心忧天下,胸怀黎民,尚书才会如此,鄙人求之不得……”

听到这一句,杨舒心中一叹。

若是常人,他定会讥笑:这话说的太过轻巧,即为领军大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黎民百姓与你何关,你有何求得求不得的?

但换作李承志,他不但不敢说风凉话,更要道声佩服。

心思恍惚之间,杨舒下意识的就想到四五年之前。

那时李承志灵智初开,就已显露出不同:对百姓、庶族甚为宽宏,恤孤念寡,关怀备至,对士族门阀却颇有微词。

这些年虽见的不多,但其秉性并未更改过半分,且大有变本加利的迹像。

去岁李韶为主使,他为副便,二次招抚西海。李韶虽只待了半日,但他却在西海滞留了好些天。

虽只是走马观花,但见一叶便知深秋:西海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便是孤寡鳏独也有所依。

而独独士族门阀却一落千丈,皆被强行分户,沦为庶族。

可以这样说,如今西海避“世家”、“门阀”就如蛇蝎。谁但凡敢称出身名门,就等着蹉跎一辈子吧。

更有甚者:举西海上下,无论是地方任官、军中任将,大都重庶族而轻士族。便是费十倍之功,宁愿挑一个头脑灵醒的寒民,哪怕从头教他任子,也不愿多用士族子弟。

这一点却让杨舒极为诟病:虽说偶有害群之马,如安定胡氏一般,与僧官勾结,百般盘剥,继而逼的僧民造反。但大多世家都以济民救世,能怜悯天下苍生。

总不能一棍子将所有士族尽皆打翻吧?

可笑刘芳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当李承志爱民如子,定有可取之处,是以才欲观瞻一二。

等他那日知道李承志的狠绝,看会不会还如今日一般感慨?

心中暗忖,杨舒随刘芳、元渊等进了城门。

待到城中,才知极为繁忙。只见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川流不息。

大多都为青壮,虽穿着麻衫,但个个身高体壮,且大都三五个一伙,**个一队。无论走路还是驾车都自有章法,一看便知是军卒。

也有平民百姓,有男有女,有老有弱。再一细看,似是在往城下担土、运石。

这是要……修城?

三年前李承志大败元继时,清水城墙多处都被炸裂,更有一面坍塌数十丈。之后叛乱平定,新任县令屡次上书,请求郡、州施以援手。但秦州各处皆是百废待新,又逢抵御柔然、之后又遇高肇起兵,朝廷也无以为继,如何顾得了一个小小的清水?

县官无奈,也就只能自强不息。待农闲之时征些民壮,用土石、枯木修补一些。等李亮军进陇西,至清水城下时,新修的城墙还不足一丈高。

总不能也如朝廷一般摆烂吧?

所以自进清水城之后,李亮便着手修缮。

之前自然没有这么热闹,也就雇佣城中百姓准备材料。待休战之后,才算腾出了些人手。李亮专程调来一卫步卒,负责修城。

也说不定和不成,哪天又得开战,所以李亮堪称争分夺秒。就如今日,便是城外停了,城内却未停,依旧干的热火朝天。

刘芳等人仔细瞅了瞅,见兵卒大多用的是白色的物事,虽用麻包装填,却极易起灰。凡兵卒皆置着面纱,依旧扑的灰头土脸。

民壮则运的是黄土、细砂、并碎石等。

而城墙下随处可见拌合在一处的白泥。而往前看,兵卒早已将之前县令修补过的地方拆空,以大石重起地基,而后又在石基上摊以白泥。

杨舒惊奇到:“为是何物?”

李亮稍一沉吟,回了三个字:“三合土!”

基实三合土的概念,在先前之时就有了雏形。也就是将黄土或红土蒸熟,拌以河砂,再和以糯米汁搅成糊状。之后反复捶打成半干状态,再用来夯墙。

如今凡筑城,大都用的是这种方法。若说坚不坚固,看看一千五百年后的统万城遗址就知道了。

而拿石灰做的三合土,虽说并不比糯米、蒸土的夯土硬多少,但胜在方便、快捷,成本低。

八百里秦川到处都是黄土,粘性极高。河砂、碎石也随处可见,有河的地方就有。唯一有费些功夫的无非就是要将生石灰烧熟,但与糯米和土比起来,那就不知省了多少倍了。

何况不需和汁、捶打、酿干这么繁琐,只需按比例拌匀,加水搅个半干就能用。

李亮之所以敢直言不讳,也是因为西海已普遍应用于民用领域,已是公开的秘密。所以已无必要藏着掖着。

元渊眯眼瞅了瞅,向李亮抱了抱拳:“请问将军,可否容元某近前一观?”

李亮微微一笑:“尉卿随意!”

元渊也不客气,举步便往前走。

城下的兵卒虽不知这是何人,但见由李亮陪同,自然知道是大人物。

好似是队主的兵将喝呼了一声,兵卒与民夫如潮水一般分至两侧,给元渊让开了一条路。

元渊甚是好奇,左摸摸、右看看。在几是几息,就听他一声低呼:“石灰?”

见刘芳与杨舒望来,李亮浅浅一笑:“尉卿好眼力!”

这需要什么眼力不眼力,但凡是人,难道不是一眼就能认出此物?

杨舒暗中腹诽,提着袍襟便凑了上去。刘芳稍矜持一些,再者目的不在于此,只是有些好奇的在远处观望。

于夏商之时,石灰就于建筑了,不过那时都是生石灰,用涂也不过是涂面,以求美观和光滑。就如后世在水泥墙上刮腻子。

到西汉时,已有了熟石灰,但涂了当涂料使,当刮腻子一样用,还另多了一个用途:当凝胶剂。

就像后世沏砖墙时用的水泥一样。

然后直到明朝,石灰才用做制三合土,取代了蒸土和糯米。

所以元渊与杨舒才会这么奇怪。

二人与李承志也算相交莫逆,元渊更是差一些当了李承志的大舅子,是以对其知之甚深:李承志最是喜欢这种稀奇古怪,但有奇效的东西。

那火炕、火炉如此,冶铁、煅甲之法亦如此,更有火箭、雷器,及令胡族、魏军闻声而逃的火炮。

所以二人看的极为仔细,不时的在这里摸摸,那里抠抠。

然而越是看,二人越是骇然。

此物不论干湿,与糯米和成的夯土并无区别。元渊甚至抽出了刀,在已干透的墙上砍了一刀,也不过留了道浅印。

如此之坚,已不逊于夯土城墙。

但问题是,此物何其简单?

夯土不但要将黄土蒸熟、和以米汁,更是从糊状起就要反复捶打。少则一两日,多则三五日,才能使粘性达到最佳,才可用于筑城。

而此物只是将石灰、细砂、碎石就地拌匀,再以水和成湿土,而后直接就彻在了木模之中。

顶多也就是令丁壮用石槌夯实,再用石碾轧是两三遍,而后就再不管了。

问了队主,说是只需晾晒三两日,至半干之时,就可再筑第二层。

这何止简单了十倍?

杨舒瞪着大眼看了许久,才冷不丁的问道:“如此奇术,便是与李氏锻甲之术相比也不逞多让,且更为便利。将军就不怕被我等学了去,恼了李承志,事后降罪予将军?”

李亮朗声笑道:“此物只是方便些,便是用来筑城,并不比夯土坚硬多少,于我西海而言,城筑的再高、再坚,也不过是几炮而已,郎君何需生恼?”

这是实话,李亮的脸上也并无得意之色,但依旧让杨舒觉得憋屈不已。

他冷声笑道:“不知将军竟这般大方?即如此,何不将那火药秘方、火炮之术也一并予我等讲一讲?”

“自无不可,但并非此时!”

李亮依旧笑着,但眼中隐隐闪过丝丝寒芒,“待我西海之王师南定中原,尽复汉土,若刺史依旧健在,某定然请命于郎命,遂了刺史今日之愿……”

听到这一句,元渊的脸都变了。

刘芳更为不满,冷厉的瞪了杨舒一眼。

此来是为求和,便是杨舒不愿低声下气,也不至于非要在言语上见个高低。

且既知李亮为李承志心腹,拢络都来不及,何苦与他生了嫌隙?

给杨舒使了个眼色,刘芳又温声笑道:“延容向来如此,还望将军莫要介怀!”

李亮笑着做揖:“也怪李某出口无状,寺卿言重了!”

见他面色如常,似无芥蒂,元渊才暗松了一口气。

杨舒久于州郡,已多年不曾领军,又因消息闭塞,是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南路各军均竖的是李字旗,是以就连崔延伯也不知主帅为何人。今日于清水城中见到李亮,再看城筑的如此之急,元渊焉能猜不出西海南军主帅必为李亮,他予此定是在防备距此不过三百余里的崔延伯?

且无论是已陈兵狼山的李丰,还是与邢峦隔河对恃的皇甫让,于月余前就已按兵不动,只以震慑为主。唯有陇西突飞猛进,数日一郡,十数日一州,势如破竹。

是以元渊断定,李承志不过是声东击西,以李丰、皇甫牵制元遥、邢峦,使其投鼠忌器。而最终目的,则是令李亮强占陇西之地。

不然为何将地翻的如此平整?

敢如此肆无忌惮,明目张胆,分明是未将崔延伯与七万大魏军放在眼中。然李亮并非轻狂之人,反而极为稳重,是以必有依仗。

而既知渡河之敌军近有十万,两万于狼山,两万于薄骨律,那剩下的六万呢?

不出意外,就在清水左近。也更可知,在李承志心中敦轻敦重?

李承志何等玲珑,焉能视如此心腹为奴仆一般?

不论是和是战,定然要与其商榷一二。若是李亮怀恨在心,将今日杨舒之言掐头去尾,难保不会使李承志心生不快。

到时再要和谈,怕是难了一倍都不止……

想到这里,元渊心中更是惆怅。

杨舒此人与他李神俊如出一辄,向来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且口无遮拦。不然这官也不会越做越小。

待见了李承志,说不定又会如方才一般,非要在言语上见个高低。若是弄巧成拙,又该如何是好?

反倒不如不用他……

暗中思忖,元渊又瞅了杨舒一眼。只见他左顾右盼,并无丝毫明悟,更无半点悔色。

看捋着胡须,且满脸褶皱,元渊心中一动:这一把岁数,莫非活到狗身上了,怎就如稚子一般,时时都要与人争个高下?

该交待的,入京后太后己予他交待了数遍。入潼关之后,刘芳更是专程拜访了卧床在榻的杨播(杨氏族长,杨舒长兄),杨播耳提面命,杨舒可是亲口答应过的。

这狗贼莫不是故意的吧?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