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五五章 念天下苍生

第六五五章 念天下苍生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杨舒满脸好奇:“何谓开花弹?”

李承志稍一沉吟:“便是飞雷!”

楼中几人皆对“飞雷”二字如雷灌耳:李松予大碛覆灭杜仑部,李承志予沃野大败窦领,以及予清水败元继,陈仓败南梁,皆倚重此物。

是以若只听飞雷二字,还以为李承志是老调重弹。

但无论是刘芳与元渊,还是杨舒,皆知此一时彼一时。以前的西海只是用石炮抛射,至多也就百丈左右。而如今鸟枪换炮,何至是以里计?

刚刚才见识过被抛至三里外的燃烧弹,杨舒止不住的心中一凌:“此物又可抛至多远?”

“若是用镇夷大炮,可将足六寸的开花弹射至四里左右……”

也非李承志夸大其词,反倒保守了许多。只因炮弹是中空,就外面一层将将一分(十分之一寸,3.3毫米)厚的生铁,内中大半是火药,少半才是铁丁与铁珠。

所以比起实心的铁弹,半径虽然增加了一倍,体积更是大了七八倍,但开花弹的重量也就实心弹的三分之二。

重量一轻,自然射的更远,只比实心弹三里的射程多射一里,轻轻松松……

四里?

便是奔若流星的快马,奔至也要一字(五分钟)左右,而这一字之间,如楼下的炮卒,至少也已开了六七轮炮了……

即便已被震惊到了麻木的程度,三人依旧止不住的脸色发黑……

所谓的开花弹,其实就是后世炮弹的雏形。

操作也很简单:先予炮膛中置底火,再放大号的地雷,也就是生铁铸的火药罐。之后点火的时候,将底火与地雷的引线一同点燃。

因地雷的引线要长许多,所以有延迟。只要火炮射程足够,射多远都行,想几分钟以后炸都可以。

而据史料记载,这东西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就已被利用于大型战争。常遇春屡克元军,蓝玉屡征漠北,最大的依仗的就是这东西。

而后世在元大都(北京)和大元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常遇春与元丞相也速在此决战)的旧址中,曾出土过足重十五斤的开花弹。

李承志造出的六寸开花弹也才将将七斤,比这还要重一倍,那明朝火炮的炮管该有多粗,威力该有多大?

可惜如此重器,却被清朝视如亡国之物,图纸尽数烧毁,工匠尽数坑杀。

直到左宗棠收复新疆,途径河西之时,予明朝的炮台遗址中挖出了百多枚,才使此物重见天日。左宗棠更是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可惜世间没有如果……

咚咚几声炮响,将李承志思绪打断。他悠然一叹,举起望远镜,向远处看去。

这一次射的更远,已至山脚之下。距那假城至少也有四里之地。

待烟尘散尽,可见一排排的木桩与石墩。再一细瞅,就如蜂窝一般,木桩之上尽是孔洞。而如石墩,也嵌满了铁钉与铁珠。

连木石之物都是如此,何况是活人?

刘芳只觉沉重如山,心头似压了一块千斤巨石,涌出深深的无力感。

想来吐谷浑予南门关,崔延伯予鄯善镇,皆是败于此物之下。不然强敌为何还在数里之外,突就有天雷降于营中、城中?

普通士卒比为愚夫之流,何时见过这等神物,自然是触之即溃。

怪不得元怿在奏呈中言:西海火器举世无双,非人力可抗。朝廷只可智举,不可力敌……

便是此因,朝廷兵力依旧数倍予西海,更集当世名将如奚康生、邢峦、崔延伯、元遥等领军,但无不一是龟缩于山后、城中,畏西海如恶虎,不敢越雷池一步!

也怪不得元澄英明半生,突然就利令智昏,如丧家之犬一般仓惶而逃。至京中后,更是对慕容孝、崔延伯之败三缄其口?

想必那时他已幡然醒悟:有如此重器在手,朝廷已是回天乏术……

而朝廷此次遣使和谈,以为西海缺兵少粮,更以为李承志大败三国,如今堪称举世为敌,此时必然惶惶不安,惊疑吐谷浑与柔然必会遣军复仇。

太后便是依此为依仗,欲大作文章。

但今日一观,却如兜头一棒,打的刘芳与元渊眼冒金星,更是绝了侥幸之心:与汉军相比,胡族更是愚昧,只信苍生与鬼神。见有神罚从天降下,自然以为触怒了神灵,焉有不溃之理?

是以莫说吐谷浑与柔然合军才只三十万,便是三百万,也照败不误。

而胡兵虽愚,伏连筹与丑奴却非蠢笨之辈,不然焉能被称为一代明君?

此战败的如此诡异,且如此之快,这二人便是急于报仇,也定然要探清西海虚实。

若是知道彼此也已大败,且是前脚挨着后脚,焉能不谨慎从事?

若是再知元魏也是兵溃如山倒,数十万大军竟非西海数万之兵的一合之敌,更会使这两方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莫说再次遣军来犯,能告天祷地求西海莫要报复他们已是万幸。

至多也就是坐山观虎斗,等西海与朝廷打个一地鸡毛,再看有无便宜可捡。

可笑高英,以为智珠在握,必能再次驱虎吞狼,甚至想拉南梁下水。

你以为这几位皆如你一般见识浅薄,利令智昏,竟妄想使李承志退让,让出陇西之地?

此次但凡能求得他暂且休兵,给朝廷一丝喘息之机,都是万幸。

而用脚趾头猜也能知道,李承志必然会狮子大开口。不说高英早已被元英、高肇并元澄等人害的疑神疑鬼,防臣子甚于防贼。来时早就对刘芳耳提面命,严令他不得擅做主张。

便是刘芳救国心切,甘愿担抗旨之罪,而但凡他敢应下,就如像元澄一般,成为高英的第二只替罪羊……

这般一想,刘芳更是心灰意冷,盯着那假城、砖棚、木桩、石墩怔怔出神。

不知愣了多久,听李承志唤他,他才猝然一惊,恍若隔世。

“寺卿,已然入夜,此处蚊虫甚密,不胜其烦,不如回城后再叙?”

看了看已然发麻的天色,刘芳怅然若失,低声应道:“也罢!”

之后就如行尸走肉,旁人唤他如何,他才如何。若无人提醒,他便驻足不前,也不抬头,也无话语,也不催马真就如丢了魂一般。

见他如此,元渊更觉得心焦似火,燥意难耐。

再看杨舒,虽也如刘芳一般低头不语,但眼中隐现精光,时不时的就会打个激灵,露出一丝虽无声却诡异至极的笑容……

待至镇衙,李始良早就张罗着摆好了宴席,比之早间更见丰盛,酒也换成了上好的烧酒,大有不醉不归之意。

堂内更是满室飘香,然几位入席举筷后,却如同嚼腊。神情更是如魂游天外,神不附体。

“可是不合口味?”

李承志举着酒盏,吟吟笑道,“不如撤下,重新做过?”

“国公大可不必!”

刘芳伸手一拦,看了看摆的满满当当的案几,怅然叹道,“飞禽走兽、野味山珍、蒸焖烩炖、煎炸炒烤……便是宫中国宴,也不及此时丰盛。刘某不过是心事重重,忧心忡忡,是以殊无半丝口腹之欲……”

稍一顿,刘芳索性搁下筷子,起身朝着李承志深深一拜:“今日一观,委实令伯文大开眼界,也更知刘某禄禄无为数十载,如井底之蛙。然个中滋味,不足与外人道,刘某只知深受国恩,除一死,再无以为报……”

深受国恩……不该是深受皇恩么?

看来刘芳也如崔光一般,对高英已是老大的不待见……

李承志心中暗忖,正了正神色,起身回礼道:“寺卿言重,若有为难之处,尽管道来!”

我若求你退兵,你就能退吗?

念头油然而生,但只是转念间,就被刘芳摁下。他稍一沉吟,又怅然道:“想必国公也知,刘某授太后与陛下旨意,来此只求两方罢兵言和,重归于好……无论是勋爵,还是赏赐,国公但凡开口,太后无所不应,无所不依……”

“勋爵,赏赐?”

李承志悠悠一叹,“这等虚物,予我此时又有何益?也不怕寺卿笑我李某得志便猖狂,说句不敬太后与陛下之言:便是我李某另立大旗,予河西称王,朝廷又能奈我何?是以这般不切实际的便宜话,寺卿就莫要再说了……”

不待刘芳变脸,他话峰又一转,“当然,寺卿忠耿体国,深谙身为臣子之道,必不会阳奉阴违,擅作主张。此行无非便是转呈旨意,想必如勋爵、赏赐之类,定然出自太后之口。若只是这些,那就请寺卿转呈太后:再无需多谈,只予战阵之上见真章就是……

而太后之意,无非便是令我念及昔日情谊,留几分余地。然寺卿也知,如今我西海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稍有不慎,便是尸横遍野,死无葬身之地。

数百万军民之安危集于李某一身,是以如此军国大事,岂能以私情论之?是以还请寺卿海涵……

若太后与陛下另有所请,寺卿尽管道来便是,应于不应,我予此时就能一言而决,也好让寺卿得个准信,早些回京交旨……”

只是开了个头,请你退兵,你就拒绝的如此彻底。若是再得寸进尺,道出“西海大军退出陇西之地,两方以大河为界”之类的话,你怕是当场就能翻脸?

想起“军国大事,岂能念及私谊”这一句,刘芳更是心有凄凄然,心中苦的就如塞了黄莲。

此次和谈,就是基于私谊,念及李承志并非绝情之人,才会令他为使,令元渊与杨舒为副。但甫一开口,李承志便是一副六亲不认的模样,这还如何往下谈,拿什么谈?

心中黯然,刘芳又回过头,看了看两位副使的神色。

元渊本就是朴实敦厚的性子,以往庇护于元嘉羽翼之下,少经历练,何时经过这等场面?

再加今日连番惊吓,生怕惹恼了李承志,就此打过陇山,兵指洛京,是以更是脸色煞白,嚅嚅不敢言。

再看杨舒,也是愁眉苦脸,更像个闷嘴葫芦,死死的闭着嘴,分明是半个字都不敢多说。

二人之所以如此,也在情理当中。因为不是谁都能担的住“谈判不力,使朝廷于西海绝裂”的罪名的。

也怪高英做事过于阴狠,更无半丝担当。有元澄这个前车之鉴,更是已莫须有的担过一次“招抚不力”的罪名,元渊与杨舒岂能再蹈覆辄?

如此,还怎么谈?

刘芳心中更觉悲凉,思忖许久,又怅然一叹:“便是事后太后与陛下怪罪,刘某也顾不得了。不然便是枉读圣贤大义,罔顾天下万民……”

说着,他竟跪到了案边,以额抵地:“求国公以天下苍生为念,按甲休兵,卷甲韬戈……”

“都说了军国大事,岂能以私情论之,寺卿又何苦如此?”

李承志悠然一叹,又起身下阶,硬生生的将刘芳托了起来,“好,便是我应寺卿所请,这兵,又该如何休?”

刘芳眼中猛的冒出一丝亮光,又狠狠的一咬牙:“只请国公退守河西,两方以此为界,永世修好。若国公答应,但有所求……”

“刘伯文,你莫不是疯了?”

未等他将“无所不应”四个字说出口,杨舒猛一声断喝。

若是李承志不答应还好,若是他应了,不管会不会狮子大开口,要的多与少,是否能让朝廷满意,太后都会顺水推舟,杀他以向天下谢罪。

以一国之尊,向反贼乞和,这个锅高英不敢背,满朝文武更不敢背。

正愁着事后如何诿罪予人,刘芳倒好,竟上赶着贴了上来?

并非刘芳不怕死,而是正应了他方才那一句:刘某深受国恩,唯有以身殉国而已,也更是为了这天下子民。

便是与刘芳交往不深,杨舒也被震的心头火热,目中含泪。再想起牝鸡司晨,高英昏馈残暴,使国将不国,使民不聊生,杨舒就更不愿这等人物成为高英的替罪羊……

------题外话------

好长时间没喝酒,昨天喝了两瓶青岛,竟然就醉的不省人事,所以才忘了请假,实在抱歉!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