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五七章 三月三,杨李开

第六五七章 三月三,杨李开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刘芳怅然叹道,“你当李承志予太后手书之时,杨延容为何面露讥讽,鄙夷不己?便是笑他钉嘴铁舌,虚张声势……”

当时他惶恐不安,哪曾闲瑕理会杨舒如何。此时仔细回忆,好似真就如此?

元渊腾的一下就站了起来,兴奋的满脸潮红:“既然他是虚张声势,那朝廷为何不能趁势反击?”

“哪有那般简单?”刘芳又一叹:“好,便依你之言,如何反击?”

元渊身体一僵,脸色青一阵红一阵又白一阵,憋了半天,也未憋出一个字。

是啊,朝廷拿什么反击?

自先帝驾崩,接连数年又是重臣内乱,又是强敌来犯,朝廷连年征伐,早已外强中干,无以为继。

元恪朝时整整十五万中军,如今还不足五万之数,且被李承志死死的压在陇山与陈仓,不敢稍有妄动。

除此外,邢峦、元遥、奚康生麾下新近归附的叛军也罢,还是元顺、元钦新近征昭的州兵也罢,予西海的虎狼之师而言,皆为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如今唯一尚余所战之力者,无非便是驻守两淮,抵御南梁的十万南军。

即便朝廷敢放手一搏,将南军撤至关中也非一蹴而就之事,且还要征召民夫搭桥铺路,运送粮草,更要想办法征召军粮,最快也要费时三五月至半年之功。

而如今已是盛夏,再有三五月便至严冬,待那时又如何行军?是以便是要反击,再快也要到明年开春以后了。

所以朝廷才一心求和,以求得一丝喘息之息。而此时再一想,李承志十有**也在如此谋算。

而局势一息瞬间,待大半年之后,天知道又会是如何局面?

越想越是烦燥,元渊陡然一叹,就如抽走了浑身的骨头,瘫坐在了椅子上:“那他又能有何不得不退兵的苦衷?”

“你道他为何逼迫太后与陛下,予西海割地、赔粮?”

刘芳道,“西海之所以连战连胜,无非仗着火器之利,又加兵精将猛,故而越战越勇,但此终非长久之道。

而以长久计:西海方兴未艾,民不过百万口,兵不过十数万,地不过河西数州,且多为贫瘠荒凉之田。

底蕴如此之浅,若是按步就班,循序渐近,莫说五年,便是再予他五十年,也绝非我天朝之敌。是以李承志只能如强盗一般,抢地、抢城、抢人,更要抢粮。如此才能此消彼长,终有一日,才能以蛇吞象……

反而言之,朝廷如今就如已日薄西山,行将就木之迟暮之人。但予李承志而言,却依旧如庞然大物,非他这数岁稚子可匹敌。若是强而为之,必然是玉石俱焚的下场,是以只能以温吞水的法子徐徐图之,这便是他不得不退兵的理由……

但徐徐图之的方法还是太慢,不足以支撑李承志的野心,是以只能另谋他途,再从别处咬几口肥肉。而吐谷浑与南梁已吃了大亏,必然会小心提防,且山高路远,若遣大军远征,十有**会得不偿失,是以,李承志才会转而求其次,才瞅准了比我朝更弱,却离西海更近的南梁……”

稍一顿,刘芳又道,“而这只是其一,其二则为占据大义。

说句不怕太后与陛下怪罪,更不怕朝野非义之言:自烈祖(元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硅)立国之始,我元魏与柔然、南梁便为死仇。吐谷浑虽与皇族同出一脉,但因河西归属多有争端,嫌隙日重,其数代君王多亲近南朝、柔然,而远我元魏。

百年以来,我朝与这三国征伐不断,凡与这三国相邻之州百姓、军民早已不堪重负,苦不堪言。便如六镇,为何高肇稍一蛊惑,便应者如云?

而如今倒好,太后与任澄王饮鸩止渴,许以重利,公然引胡族大军犯我天朝,是以莫说中原之地的汉民,只看深受柔然与吐谷浑之苦的六镇、枹罕、鄯善、河州等地,凡军将兵民,得知此讯,无不一是对朝廷心灰意冷……

但李承志突出奇军,接连大胜,使二胡逾三十万大军丢盔弃甲,如丧家之犬般逃回老巢,未进我汉土分毫。

之后西海又见好就收,不犯关中与六镇秋毫。更是令麾下大肆收买民心……老夫且问你,若你为陇西、六镇之民,会如何做想?”

元渊的心已然凉了半截。

怪不得与西海接战之时一触就溃,不堪一击的降军、镇民,归附西海后短短时日,就如脱胎换骨,勇不可敌?

更怪不得元遥与奚康生坐拥大军二十万之众,却畏两万西海将卒似恶虎一般,如缩头乌龟一般据关不出?

只因朝廷已丢了大义,失了民心,更失了军心。

反观李承志,宁死不屈,御敌予外,使边镇、关中之民免受胡族侵害,再加审时度势,主动罢战,自然使万民归心……

如此一想,西海罢兵言和,并非只是因缺兵少粮,或是不得已为之,还有收买民心的用意。

而转攻南梁,怕也不只是抢人、抢地、抢粮那般简单。

与柔然相比,元魏与南朝更是世仇,不死不休。若是再收复陷于南梁的梁州(秦岭以南)旧土,李承志更是会名声大燥,声震川蜀与两淮。

更有甚者,怕是李承志早已看穿朝廷所图,是以才令朝廷割让岐州之地。便是想将入关诸道握在手中,以绝了朝廷与南梁媾和,迁调南军北上之谋……

想到此处,元渊何止是凉透的心,上到头发梢,下至脚掌心,包括中间的四肢百骸,无不凉了个通透。

他怅然若失,许久才道:“李承志之谋略……焉能如此深远?”

远么?

若是与当年他还未入京,便遣部曲西循,继而图谋河西相比,如今之谋划不值一提。

如此一论,已然身死道消的元英也罢,如今已沦为李承志阶下囚的元澄也罢,不但无过,且是大功。

怪只能怪太后昏庸,高肇更是狼子野心,从中做梗,未能防微杜渐,灭患于未然。

但这世上哪有卖后悔药的?

刘芳踌躇满腹,又一声长叹,“好在并未至山穷水尽之时,你我世受国恩,如今只能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且行且看吧……”

稍一顿,他又道,“离殿之时,我称欲见孝伯(崔光)一面,李承志既然应诺,想必也快到了。劳卫卿知会扈从,备几样菜食,备壶好酒,稍后还需你与延容作陪……”

“寺卿言重,下官自是无虞。但杨刺史方归来,便又匆匆离去,称是愤意难平,欲寻李承志规劝一二,令他莫要得寸进尺……”

规劝?

李承志早已如吃了秤砣铁了心,怕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罢了,由他去吧……

……

李承志本以为杨舒会偷偷的来,却不想,竟不是一般的光明正大。

刘芳与元渊前脚走,他后脚就来求见,说是有良言忠告。

李承志不由失笑:他倒是要看看,此等心怀二心,吃里扒外之辈,能有何良言忠告予他?

将杨舒迎入中堂,令李聪冰了一壶凉酒,李承志便遣退了心腹。

左右已熟的不能再熟,李承志半点都不客气。举起酒杯遥遥一敬,连声请都懒的说,便一饮而尽。

早已入夜,堂内早已起了灯。望着莹光璀璨,透如水晶的玻璃壁灯,又拿起桌上的酒杯一阵猛看,杨舒啧啧称奇:“水玉(水晶)?”

李承志好不讶异,失声笑道:“你竟还有如此雅兴?”

“这话好生奇怪?”

杨舒双眼一瞪,“左右你已答应罢战,虽说条件苛刻些,但无非就是讨价还价。待与朝廷你来我往一番,便是谈不拢要开打,也至明年,我为何不能有雅兴?”

装,你使劲装……

年节之时,你与李韶为使来了西海,李韶虽是当日就走,而你杨舒却留足了三日。

至酒过三巡,你便借着醉意,大骂太后昏庸无能,朝廷奸佞当道,便国将不国,民不聊生。

还称关中迟早要反,更是曾耳语:但凡哪日西海兵进关中,杨氏必为李氏前驱……

掐指算来,这话说了也就半年吧。而其中足有四月,你与李韶皆被囚在薄骨律,每日除了吹风观沙看太阳,就是与父亲下棋。

我就不信,这足足四月,还未让你杨延容下定决心?

更何况,李韶派心腹送予一山之隔的李亮,又呈至西海的密信,还在我柜中锁着。若不拿来让你看看,李韶在信中是如何说你的?

杨氏兄弟,如杨钧、杨舒皆可信任,更可重用!

意思是这二人早已被他策反,就差在杨延容脑门上写个“反”字了……

李承志暗暗腹诽,又呲牙一笑,反言讥讽道:“倒是未曾料到,延容公忠于朝廷之心,竟是日月可鉴,着实难得……”

杨舒刚喝了一口酒,正含在口中回味,乍一听此言,“噗”的一声就喷了出来:“吭……吭吭……无耻小儿,焉敢讥笑老夫?”

谁让你装疯卖傻,装模做样的。

不看我伏案写信予高英之时,你急的就如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当场折了我手中笔管,案上信笺的模样?

这分明就是怕我放龙入海,放虎归山……

连咳了几声,杨舒正了正神色,疑声问道:“为何罢战?”

终于忍不住了?

李承志暗哼一声,也敛了笑意,肃声道:“此前皆因迫不得已,才破釜沉舟,背水之战。而今胡敌虽去,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朝廷再是江河日下,日薄西山,也非我西海可力敌。我若不退,便是玉石俱焚,再败俱伤的下场,还何谈图谋中原,逐鹿天下?”

“真就只是如此?”

杨舒斜着眼睛,“还是说,你有不得已的若衷?”

“苦衷自然有,无非就是缺兵少粮!若是再能有十五万雄兵,两百万石粮草,替我守好敦煌、居延、山丹、秦岭,绝了柔然、吐谷浑并南梁坐收渔翁之利之心,不需五年,我便能饮马洛水,兵指洛京……”

李承志大手一挥,又呵呵一声怪笑,“若不然,你替我想个法儿,莫要使这三方强敌觊觎,也不需多,三年即可……”

你当爷爷是神仙?

杨舒暗骂一声,又唏嘘不止。

说来说去,还是西海根基太浅,就如拿着神兵利器的稚子,初时仗着神兵之利,尚能大杀四方,但时日一久,必然后继乏力。

若从长远计,李承志谨慎些,才不失为上策。

就是可惜了关中士族与百姓,都以为至多予仲秋前后,必然能喜迎王师……

暗暗一叹,杨舒又问道:“若只是赔人赔粮也就罢了,朝廷尚能转寰一二。而如割地、赐国,无疑于痴人说梦,想都莫要想。待到那时,你又该如何?”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若是朝廷不应,自然只能兵戎相见。说以三月为期,就不会迟一日,更不会早一日。不过就算是打,也要讲究轻重缓急。”

李承志笑意悠然,“就是不知,延容公何以教我?”

连杨氏愿为李氏前驱之类的话都敢说,杨舒哪还有什么顾虑?

他四下一瞅,见门窗紧闭,密不透风,才一掀袍襟,又用力一撕。

只听“嘶啦”一声,袍襟就被撕成了两半。杨舒又一摸索,从中摸出一张帛绢,只见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蝇头小字,且赤红无比,似是血书一般。

李承志都惊呆了:“你我相交数年,知之甚深,我焉有不信延容公之理?便是你酒后疯言,我也只当作真话,又何必挺而走险?”

先不论这封血书出自何人之手,只说杨舒日夜都予刘芳与元渊眼前晃悠,若是露出马脚,使这血书落入那二人之手,哪还有杨舒的命在?

“你懂个鸟毛,此乃檄文!”

杨舒怪眼一翻,嘴里骂着,态度却无比郑重,恭恭敬敬的将帛巾呈予李承志:“此乃我大兄拖着病体予榻上所书,更有我七兄弟签名画押,你如何让我予你口述?”

檄文……且是杨播所书,杨氏七兄弟联袂画押?

李承志悚然一惊,连忙起身接了过来。只是扫了一眼,便浑身一震:三月三,杨李开!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