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五九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六五九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李承志何尝不知道不能一杆子将一船人都打翻的道理?

但世家之间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岂能轻易就区分出谁好谁坏?

若是公允而论,杨氏不一定就是坏的。就如李承志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的错的,这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

曾记何时,李承志也曾幻想过,祖居李氏出自关中,又有李韶为他张罗奔走,若起事造反,便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响应,至少被元恪欺压近十年的关中世家,十中六七会暗中支持。

但终是被李韶浇灭了幻想:世家之间,只讲利益,不论对错。

甚至坦言:若非他早看出李承志鹰顾狼视,雄心勃勃,绝非吴下阿蒙,岂会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自李松率白甲战兵远遁西海之时,就为李承志百般遮掩,之后更是尽力奔走?

无非便是他慧眼识人,提前在李承志身上下了重注。所求者自然是助李承志事成之后,陇西李氏又能延续数代富贵。

而如弘农杨氏,李韶说的更是清楚:杨播、杨椿、杨津三兄弟各有雄才,但世受皇恩,俱是忠毅谦谨、恭德慎行之辈。

说直白些,杨氏因冯太后而兴(杨播三兄弟与冯太后是表兄弟姐妹,冯太后时三人皆在宫中任内臣),至孝文帝时而盛极一时。虽宣武朝时被冷落数年,但元恪并未赶尽杀绝,杨氏并未伤筋动骨,但等良时一至,便能兴盛如初。

便如杨舒、杨钧,但等元恪驾崩,便扶摇直上。若非兵戈抢攘不止,八方风雨不断,其余兄弟起复也只是迟早之事。

是以不到万不得已,比如关中烽火遍地,比如朝廷摇摇欲坠之时,杨氏绝不会附逆。不然,于公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于私:杨氏一朝三侍中,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更执关中世家牛耳数十载之久,势力盘根错节,岂愿久居人下?

所以杨舒随李韶招抚西海之时,百般套李承志的话,问他何时起兵,何是举旗。

又问他是从北到南,先经西海谋取六镇、北地,还是从西到东,渡大河,占陇西与秦梁二州,继而图谋关中。

但李承志总是顾左右而言他,称为时尚早,只能且行且看。

而杨舒一番言论,更是如一盆冰水兜头浇下,绝了李承志最后一丝念想。

如今,便到了朝廷摇摇欲坠之时,只要等李承志除了崔延伯、邢峦、元遥、奚康生这几个心腹大患,便等于绝了朝廷的最后一丝希望。

又值朝廷与西海两败俱伤,也该是杨氏露出獠牙的时候了。

甚至连借口都有了:若征李承志,便是替天行道,平叛逆贼。若征朝廷,则是清君侧,为国除奸,简直是两全其美。

而前提是,要让朝廷与西海尽可能早的打起来,杨氏才好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李承志还有何必要与杨舒虚情假义,虚于委蛇?

与其日后处处提防,担心哪一日被杨氏从背后捅上一刀,反不如就地翻脸,是友是敌分个清楚。

这只是其一,其二则是:朝廷迫于无奈,只能如巨大的血蛭一般,无穷无尽的盘剥关中。

而杨氏受声名所累,只要李承志不动,就只能任朝廷压榨。所以根本不用李承志殚精竭虑的谋算,只需等下去,朝廷迟早都会替他除了这个心腹大患。

所以,只需等就行了……

心中转着念头,李承志又问着崔光:“尚书与寺卿谈的如何?”

“如今他为国之砥柱,我却已附逆从贼,自是道不同不相与谋,还能如何?”

崔光黯然一叹,神色更见萧索。

李承志自然知道他心结所在:二人本就是表兄弟,幼时皆因家贫,连书都读不起。

后又突逢兵祸,二人被魏军裹胁至平城(元魏旧都),又无一技之长,若非李冲(李韶叔父)慧眼识珠,兄弟二人险些饿死于街头。

自那时,兄弟二人便相依为命,相互扶持至今。

这是整整一辈子,相互拿命换来的交情,怎可能说断就断?

刘芳自是希望崔光尽心报国,便是最后以身殉道,也算无憾。

但崔光却想刘芳弃暗投明,便是不为自己考虑,也该为后世子孙留条明路。

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话不投机,只能分道扬镳。

昨日见刘芳的第一面,李承志便看了出来,老倌儿已然存了报国死志。

虽觉可惜,但他也知,似这等人物用大半辈子树立起来的信仰,又岂是他三言两语就能动摇的?

是崔光不死心,说是要试一试,最终却无功而返……

李承志温声劝道:“寺卿予我有恩,如今不过是各为其主,各司其职,我岂会因此而生怨?便是日后,我也定不会为难予他……

而寺卿清誉满天下,便是谈和不利,太后欲怪罪予他,只多也就是削官罢爵,性命定然无虞,是以尚书何忧之有?”

崔光嚅动了一下嘴唇,终是化为一声长叹:“事已至此,还能如何?只能盼他幡然醒悟,早日回头。”

正因为关系好,所以了解的才深,李承志是何秉性,崔光心知肚明。

不看秦梁二州的士族、豪强,至西海后又是何等凄惨的模样?

虽说迫于无奈,继而西海近如全民皆兵,李承志不得不放松了些,征召士族子弟入军、任官。

然而大多都是微末小吏,好一些的也就是在营中任司马,地方任县丞,连营、县之类的副职都够不到,更遑论领军?

而大多数的,莫说知冠齐楚,知文晓义,如今竟连糊口度日都难!

再看西海之惠民之政,无一不是悯寒族、怜贫民,只是“凡民户过百,必建村学”、“凡年满七岁,不论良籍贱籍子弟,必须入学”这一点,就可看出李承志天下大同的野心。

而如今日,但凡换个人,便是心中生恼,恨杨氏狼子野心,诡诈多端,也必然恭恭敬敬,笑语焉焉。

只因这天下,依旧是士族、门阀的天下,李承志欲图关中也罢,逐鹿中原也罢,若有世家相助,定然事半功倍。

但他却反其道而行,当即就能与杨舒割袍断义。

由此可见,他憎恨厌恶世家之心。

李承志未起之时都敢如此,至如日中天,号令九洲之时,定然有过之而无不及。

若是早些改换门庭,尚能搏个从龙之功,便是李承志重寒民,轻世家,但保子孙两三世富贵定然无虞。

若是一意孤行,冥顽不化,便是李承志念及旧情,不会为难刘芳。而家中子弟最好的下场,也定然是沦为庶民,终其一朝而不录用。

待蹉跎数十年,后世子孙也只能泯然众人,世间再不得“刘氏”之名……

崔光今日本想将这些话与刘芳说透,奈何刘芳竟与他存了一样的心思,想劝表弟拔乱反正,弃暗投明。

好在二人只是暗中打机锋,并未言明。再加元渊神思恍惚,并未听出崔光已然诚心归附于西海,只当他是被李承志囚于此地,无法脱身。

有元渊作陪,且刘芳态度坚决,崔光也不敢深谈。又怕酒后失言,是以稍饮了两杯,便起身告辞。

但明日天亮,刘芳就要启程回京,二人再见,怕已到数年之后,尘埃落定之时。待到那时,便是刘芳幡然醒悟,又有何用?

是以崔光才苦闷无比,却又无计可施。

见他如此,李承志又温声宽慰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头桥头自然直,如今为时尚早,尚书又何必烦恼?

再者,我欲朝廷赐国、割地,太后又哪里敢应?十有**会来回反复,拉三扯四,也定会再遣使臣,来西海商谈。若尚书不放心,我便指明依然由寺卿为主使,岂不是就有了你与他一诉衷肠之良机?”

崔光精神大振,眼巴巴的看着李承志:“真能如此?”

“尚书何出此言?”

李承志不由笑道,“你为西海呕心呖血,我铭记于心,此事不过是举手之劳,顺手为之,我何苦欺瞒尚书?”

崔光大喜,激动的胡子都颤了起来。猝然起身,朝着李承志就是一拜。

李承志好言安抚,客客气气的将他送走。

待崔光告辞,出殿许久,李承志才一声长叹。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目睹东汉、曹魏、两晋皆受门阀所累,以致分崩离析,元恪怎可能不吸取教训?

李承志身为穿越者,其他不论,只说见识,总要比元恪要强一些吧?

所谓改朝换代,无非就是彻底打败旧阶级,将财富、权力再分配。所以无论如何艰难,也一定要将规距早早的立起来。

像门阀这种东西,还是尽早让他归于历史尘埃中的好……

思忖了一阵,李承志又一声轻唤:“孝先,速将伯父请来!”

时间尚早,还不至子时。李始良早就料到见过杨舒后,李承志定要问计予他,故而并未回府,一直留在镇衙。

是以李孝先回来的极快。

自连败吐谷浑、元魏、柔然,之后更是强渡大河,强占金城、陇西。如今更是逼的朝廷主动求和,李承志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

便是如李始良这样的至亲尊长,见他之时也是依足了礼数,不敢有半分逾越。

李承志倒是劝过几次,李始良嘴上答应,下次来时却是原封照旧。如此这般,李承志也就懒的劝了。

寒喧几句,李承志便开门见山:“父亲九死一生,方脱大难,如今身心疲惫,定然是要歇息几日的。但也不可能一直歇下去,故而请伯父过来,看任何职,才能让父亲一展雄心?”

李始良虽低着头,但两只眼珠左转右转,心中更是浮出一丝古怪。

若你真敢让李二郎一展雄心,何不直接问他,到时父慈子孝,岂不美哉?

若说智谋,二郎定然是缺的。但坏就坏在被困于泾州近十载,蹉跎了大好年华。日日感慨生不逢时,又愤于世道不公,久而久之,性情愈发乖张,愈发激进,凡行事极易剑走偏锋。

他于四年前怕李承志不愿造反,鼓动李松先斩后奏,擅起战端,就是最好的明证。

但也不可能置之不用,于如今西海正是缺人之际,如此人才放着不用,委实太过浪费。而如何安排,却颇费心思。

也不好与外人商量,李承志也就只能问计于李始良……

李始良稍一沉吟:“二郎本长于军务,但虚度十载,何况我西海军制、阵形、战法等,皆异于寻常军旅,更于十年前大相径庭,是以令二郎领军,并非上策!”

这不过是客气的说法,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若无意外,李二郎此生莫想再染指军务。

不说李承志有没有这个想法,但凡他敢提出来,李始良绝对第一个反对。

更遑论如今西海已渐成体系,三军皆以李亮、皇甫让、李丰三人为首,若让李始贤听命于往日家奴,李承志脸上也不太好看。

见李承志微微点头,李始良又道:“如今李松卸任,民曹主事暂时空缺,暂由崔尚书总揽。但尚书如今六十有四,精力已大不如之前,不如让二郎任个副主事,也能日日聆听尚书教诲,以学愈愚……”

听到日日聆听,以学愈愚这两个词,李承志就大致知道李始良的态度了:就事论事,认理不认亲。

意思是李二郎才智虽够,但需好好磨励一番,待他收收性子,才好委以重任。

更何况崔光才性智计皆是一等一,教诲李承志都绰绰有余,何况李始贤?

稍一思忖,李承志便答应了。

他原本打算,是想让李始贤替张敬之分担一二,接任刑曹主事。

一是份量够,二是杀伐果断,说翻脸就能翻脸,比张敬之更合适。

不过比较起来,李始良的建议才为老成之道:阶级观念在此时依旧根深蒂固,李始贤再乖张,也绝不敢在崔光面前造次。

李承志点了点头:“如此也好……就是还要劳烦伯父,予父亲分说一二!”

李始良自是责无旁贷,应了下来……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