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六零章 未雨绸缪

第六六零章 未雨绸缪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安置好了李始贤的去处,李承志又沉吟道:“自四月初遣万余民壮入祁连山、合黎山,至今近有三月,不知金曹(兵工厂)储备石硫磺几何?”

一说到硫磺,李始良顿时来了精神:“至昨日,运至城内的粗矿共有一万两千多斤,交由李良(金曹主事)后,其中七成已精研成药,近有四千斤,其余近四千斤原矿,还可成药千余斤……”

这么一算,岂不是已有成药五千余斤?

霎时,李承志精神一振,颇有些不可思议:“怎这般多了?上月问及伯父,才称粗矿不足三千,成药也就千余斤,至今也不过月余,竟就翻了数倍?”

李始良疑声道:“上旬我曾单独上过奏呈,承先(李始良之子)予临松寻得大矿,一日可采粗矿千斤,国公莫非未留意?”

奏呈?

李承志瞅了瞅案几上几乎摞成山的文书,一声长叹,又在额头上拍了一把。

火药为西海机密中的机密,知悉内情者不过李承志、李亮、李始良三人。包括李始良也是一知半解,只知火药为火硝、硫磺、柳炭等物所配,却不知具体配方。

怕被有心人觊觎,无论是制硝、还是采硫磺,李承志皆谎称是为配伤药,负括入库出库,也是先经民曹,而后由李始良掩人耳目,再运至金曹。

甚至是予李承志秉奏时,也是混杂于民事内上呈或是面奏。

李承志日理万机,忙的脚不沾地,再加如今正是战事胶着之时,自然而然就重军事,而轻民务,是以还真如李始良所言,就未曾留意过。

他一阵翻拣,找出半月前的一本奏呈,翻开一看,还真就如李始良所言:李承先于临松寻到了大矿,一日可采三千余斤。

不过就只寥寥数语,既未标红,也未暗记,李承志压根就未仔细看。

他稍一合计,又松了一口气。

火药中,硫磺用量最少,只占一成,却最为难得,凭现有的条件,只能自山中开采原矿,再精研提纯。

如火硝,只要有牲畜,只要有人,就能源源不断的从尿液中沤取,木炭更是随手就有。

而如今既有硫磺成药五千斤,那至少可配出五万斤的火药。

听着好像很多,其实还不足这数月消耗的十分之一。

只南门关与鄯善镇两战,皇甫让就消耗火药足三十万斤,李亮予盐湖破天柱三部、李丰予大碛溃柔然大军,亦是各消耗近十万斤。

如此才有西海大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连战连捷。

这五万斤火药若制成开花弹,以每弹三斤算,也不过七八千枚,剩下的一半火药还要留作发射炮弹的底火。

而只是皇甫让与李亮麾下,只镇夷炮就足有千蹲,折算到每一蹲,也就能打七八轮。若是如南门关与鄯善镇一般的大战,不到半个时辰就用光了。

不过好在如今的朝廷已被吓成了惊弓之鸟,再者李承志暂时无意突越陇山,更无意进犯关中,需破城的攻坚战定然不多,是以用到镇夷炮的地方少之又少。

若是朝廷反攻,反倒是西海有了坚城可依,只需在城上立虎蹲小炮退敌。

虽说发的是散弹,射程也不远,也就百多步,但威力比弓箭强了不止一筹,用来守城足矣。

虎蹲炮一发只需底药三到四两,五万斤火药足够开十万炮,便是不够用,也能救一时之急……

李承志暗暗合计,犹豫良久,终是压下将火药配方交给李始贤,让他监制火药的念头。

不是信不过李始贤,而是李承志的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家爹不怎么着调,不如李亮靠谱。

制火药可不是锻刀铸枪,大不了被划个口子流点血。这玩意一个不小心就是团灭,且是尸骨无存的下场。

“急令李丰,自接令之日即刻撤兵,全军撤往灵州(薄骨律)。待李丰入城后,再令皇甫尽快赶往清水,接任李亮一应军务……”

这是要将李亮调回镇夷,回来配制火药?

可见在李承志心中,再无第二人能及得上李亮让他放心……

李始良沉吟道:“会不会太急了些?若李丰退回灵州,六镇以北,河渠司以西便无兵驻守,若元遥、奚康生心血来潮,徇元鸷、罗鉴一般,经大碛攻我西海北翼,如何是好?”

“正是因我着急,才会如此!”

李承志怅声叹道,“元遥、奚康生麾下皆为六镇新附之降军,虽皆为擅战之卒,但朝廷待六镇苛如猛虎,六镇民心渐失,镇军士气自然不能与以往相提并论。对此,元遥、奚康生心知肚明,是以兵力十倍于李丰,却龟缩于关城之中,据城不出。

而如今朝廷正是青黄不接,难以为计之时,只是安定六镇,使镇军、镇民捱过今年寒冬,怕是太后与诸公都得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不可,哪还有遣大军行进两三千里,远征我西海的钱帛与粮草?

再者李彰操练新军已颇有成效,若元遥真敢孤注一掷,待率大军至我西海,也已是两三月之后。到时说不得就要让他尝尝开花弹、虎蹲炮的滋味……五万斤火药,退他二十万一无战意,二无士气,三缺衣少食的乌合之众,足矣……”

李承志说的越多,李始良的信心越足:若元遥自大碛来攻,数千里不为荒漠,便为草原,又何需用到镇夷炮、开花弹这般重器?

只需予居延湖之北陈虎蹲炮阵,无论来敌是步是骑,只如风吹劲草,来多少折多少。

李始良就是有些不解:既然不担心元遥与奚康生,那就更不需担心与皇甫让隔河对峙的邢峦了。

一是邢峦帐下也为高氏新降之军,二是李丰南撤,原州兵力近达五万,与邢恋已盯差无己。

那李承志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李承志眉头微皱:“我所虑者,只崔延伯矣。此人胆识绝人,谋略无双,虽为降将(崔延伯原为南齐游击将军,萧衍灭齐后,孤身投魏),但高祖(孝文帝元宏)深为倚重,常任统帅。

孝文亲政十年间,其南败南梁,北退柔然,大小百余战,未经一败。虽说高肇谋逆之时,曾失利于定州,但非战之罪……

最后却予鄯善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更有甚至,竟败于两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之手?无论何人,怕是都会耿耿于怀,镂骨铭心。

世伯(李韶)更是予信中言,自大败后,崔延伯未曾向朝廷奏过半封罪呈,可见其踌躇满志,一雪前耻之雄心?

如今我以进为退,逼迫朝廷分疆裂土,高英岂敢答应?其虽是妇人,少有见识,但若论狠绝,绝不输男儿,真逼的狠了,破罐子破摔也不是不可能……而这只是其一!

其二则是:杨氏狼子野心,欲坐山观虎斗,使我西海与朝廷两败俱伤,他杨氏好坐收渔翁之利……然杨舒激我不成,杨氏兄弟必然会再**计。

若我所料不差,杨氏若知朝廷已被逼的再无退路,十有**会蛊惑崔延伯,更或是朝廷与我西海背水一战。至不济,也会许以朝廷钱粮。但凡高英头脑一热,说不定就是大战再起……当然,也不一定如我所料,说不定高英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真就应了我之所求……”

越说,李始良的脸色就越沉:“她若敢应,便是元氏之千古罪人,真当元氏宗室,鲜卑八姓是泥人不成?故而大战必起。然陇西多山多水,地势复杂,恰好克制我西海铁骑。若无火器为依仗,李亮危矣……”

“故而我才令李丰南撤,与皇甫兵合一处。若有万一,毕竟原州距陇西不过千里出头,若以骑兵驰援,短则三日,多则五日也就到了。当然,若是能将这五万斤火药尽数运至陇西,固守三州至入冬,定然是够了……

然伯父也知,火药配制虽不难,但稍有不慎便是大祸,若因情急而委任他人,我岂能放心?而自西海制火器之始,便由李亮掌负,是以只能尽快将他召来……

我也知这绝非长久之计,是以待李亮归来后,便将堂兄(李承先)召回镇夷,令他与大兄(李承宏)一并襄助李亮。日后若李亮不在,也好有人代掌此务……”

稍一顿,李承志又叹道:“堂兄与大兄一般,皆是秉性敦实,为人仁厚之辈,比父亲可靠许多……”

听到前一句,李始良还在暗暗感动,心想李承志虽对兄弟、家臣多有制衡,但归根结底,还是自家人更可信一些。

但听到后一句,他先是哭笑不得,随即又被吓了一跳。

就李始贤哪个乘张不羁性子,十有**会惹出大祸来。

“万万不可……”

李始良急道,“日后但凡火器,你碰都莫让二郎碰……”

看吧,并非自己这个儿子觉得老爹不靠谱,就连他亲兄弟也是这么认为的……

心中腹诽,李承志温声笑道:“便依伯父所言!”

李始良应了一声,稍一犹豫,又低声问道:“明日天亮,刘寺卿便要启程回京,届时如元澄、高肇,又该如何处置?”

他要不提,李承志都还想不起这两人来。

他沉吟少许:“就如崔尚书初至我西海之时一般,寻两处别院,多派些仆妇扈从,好生伺候着……”

意思就是软禁?

李始良不由的在心里打了个突。

元澄倒也罢了,其身为宗室,更为托孤大臣,自然要为这元魏天下呕心呖血,殚精竭虑,死而后己。

且李承志本来就居心不良,元澄如何欺他、防他,哪怕是无所不用其极也不为过。

但如高肇,却是一代奸臣,祸国殃民之恶贼。若非是他,元魏何至如眼下一般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于公,高肇暗施奸计,借刀杀人,从而谋害元恪,更诱使李承志与太后离心离德,终使一代忠良不堪迫害,以致起后造反。

后高肇又予北地起兵,视百姓于草芥,为采火油罔杀数十万无辜之民,堪称穷凶极恶,罪大恶极。

于私,高肇屡次谋害李承志,若非李承志命大,早已身死道消,命丧黄泉。

便是只论公,以全与先帝君臣之义,李承志就该一刀斩了高肇。

莫不是顾忌高文君,并长子李元,是以欲留高肇一命?

心中思忖,又听李承志叹道:“伯父放心,我向来嫉恶如仇,于坊间更有睚眦必报,锱铢必究之名,焉能如此大度,放过屡次欲置我与死地的仇人?

便是文君,伯父也不用多虑。她兰心蕙质,秀外慧中,且行事当机立断,若论果绝,与我相比也是不逞多让,自然知道孰轻敦重……

我之所以留他一命,只因此时杀他名不正,言不顺。再等些时日,无论是高英敢予西海分疆,还是敢玉石俱焚,自然就能使高肇善始善终……”

着啊!

竟然忘了迄今为止,西海依旧未竖反旗,未正式起兵?

而如今看来,朝廷定不会坐以待毙,起兵已是必然之势。到时再以“清君侧”的名义斩了高肇祭旗,西海也算有了造反的借口。

心中一动,李始良猛的一咬牙:“文君自幼长在高肇膝下,平阳公主更是视为己出,与其感情笃厚,怎会不念旧情。她知定然劝不动你,但若是另辟蹊径,时而携李元探望高肇,又该如何是好?

若我西海一年不起兵,高肇便与李元亲近一年,若三年不起兵,他便于李元亲近三年……三年之后,元儿已然记事,你到时如何下得了手?”

李承志心募的往下一沉。

若非至亲,若非为李氏长久之计,李始良焉敢苦口婆心,说出此番逆耳忠言?

此番话也绝非是危言耸听,李承志再是记性差,至少记得孝文长子元恂这个前车之鉴。

鲜卑贵族不愿汉化,便同后族穆氏(鲜卑八姓之一)鼓动太子造反,最终逼得元宏不得不痛下杀手,以致父子相残。

若非如此,也轮不到元恪来坐皇位。

而高文君再是理性,也只是一介女流,难保不会如李始良所言,想方设法保高肇一命……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