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六三章 噩耗

第六六三章 噩耗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十月初十,西海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大雪。

整整下了五天五夜,待放晴时,只见山野皑皑,万里无垠,眼能所及之处茫然一片。

天刚蒙蒙亮,各曹官吏陆续入衙。不多时,又举着推、铲之类的器物,出了部曹在街中清雪。

一铲子下去,积雪竟然都不见底。待挖出三合土轧制的路面,竟然有尺半之深。

城中都是如此,城外、山下、原野之中呢?

李承志轻叹一声,雾气就如白练,一闪而逝。

“民居可有倒塌,百姓可有伤亡?”

崔光做着揖:“国公放心,无论镇夷,还是合黎山两麓,凡民居不为砖制,便为红土夯制,堪比城墙,便是雪再大,也无压塌之虞!”

“各厂呢,工棚、厂房可有损坏,工壮可有冻伤?”

“至第二日时,下官便令各厂停工,加固厂房工棚,之后便将工人遣散归家。”

李始良回道,“厂房倒是无碍,就是如铜厂、纸厂、被服厂等需以池储水浸泡物料之处,因未来得及开曾排水,各池皆以结冰。以下官估计,经今冬冻涨,开春定然会损坏不少!”

“只是几口水池,有何打紧,只要人无事就好!”

李承志松了一口气,“居延湖左近的牧部呢?”

李始贤下意识的一顿,微微一欠腰:“昨夜子时雪停,牧部便送来急报,大雪第三日,便有积雪压榻帐房、压伤牧民之事发生。我当即与李主事相商,令牧民迁往就近军营……

至昨日子时雪晴,又来急报:近半受灾之民皆已安置妥当。稍后,我又召集民曹各官吏,调集粮食、牧草,但等天晴路化,便会运往居延湖。”

李始贤终是得偿所愿,予上月迁为民曹主事。待上任之后他才知道,李承志为何宁愿他任个副职,更甚至是闲职,而不愿他任一曹主事。

这官,真不是那么好当的,更何况是事务最多、最杂、最繁重的民曹?

这一月以来,他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刚捋顺了些头绪,却不想又来了一场雪灾?

粮民还好,粮皆已入仓,住的也是房舍。而牧民可就惨了,遇到这种十年不遇的天灾,艰难可想而知。

近有两尺厚的雪,小一些的羊羔当场就能被捂毙,冻死冻伤更是不计其数。

而这只是其次。

若是气温不回暖,雪如果不能尽快化尽,牲畜何以充饥?

只需数日,牛羊就能饿死大半。

好在如今正逢战时,西海又几乎是全民皆兵,再加应急机制很是完善,是以军民的抗灾反应和效率都极高,至少可以将牧民的伤亡降到最低。

大雪的第二夜,李承志便令兵部准备救灾,待天色将明,李始贤请求居延湖驻军协助民曹救灾的奏呈就送到了李承志的案头。又请求仓部调灾粮、调牧草,以解牧部燃眉之急。

可见李承志能想到的,李始贤也已经想到了。

看了看李始贤花白的鬓角,李承志暗暗一叹:“只凭民部救灾,无疑于杯水车薪,待救灾之粮草、车帐运至居延湖,怕是要半月以后。牧民还好,尚有存粮应急,而牧部之牲畜,怕是十不存一……李亮?”

李亮忙一躬身:“臣在!”

“号令李彰,调集新军,即刻救灾:予营中留两卫(一卫五千,两卫一万),以备不时之需。另四卫先遣两卫开路,清开驰道。其余两卫负责运粮,务必在三日之内,将灾粮运至居延湖。

另快马知会李永寿(率两卫驻于居延湖北),无论兵卒口粮,或是军马草料,一律只留三日所需,余者尽数调拔于任光(民曹副主事,主管牧部),令其救济灾民……”

“诺!”

李承志稍一顿,又道:“另外遣令使往薄骨律,诏令李丰,令他审时而定,尽快收兵,撤回薄骨律!再诏令皇甫,只需守好城池即可,莫要与崔延伯擅启战端……”

凡立于李承志两侧的文臣武将,无不悚然一惊。

自九月初,李承志下令李丰渡河,如今虽只月余,但李丰势如破竹,于丽子园(今银川)大败邢峦。

若非邢峦见机的早,用从金明郡挖来的油沙在边墙下摆了一堵火墙,李丰怕是直接能打到沃野镇去。

既然北路不通,李丰又当机立断,转进向南。

麾下虽只五万兵马,他依旧分兵两路。先予丽子园陈兵三万,沿边墙三里外列成炮阵。就如一把刀,将北地与关中一切为二,使邢峦、元遥、奚康生等投鼠忌器,不敢挥军南下。

而后由副帅张信义率剩余四卫,向高平镇挺进。沿途郡县无不闻风而溃。或是逃进关中,或是循往金明。若非李承志早有严令,此番只是虚张声势,莫说高平镇,怕是连泾州都已易主。

战事如此顺利,局势如此之好,李承志却要予此时退兵?

就因为这场大雪?

若是怕李丰陈兵于野,兵卒不耐风寒,会有冻死、冻伤者,将高平镇攻下不就行了?

况且冬服早已运至各军,那般厚的皮袍、毡靴,便是置身于冰窖中犹不觉的冷,何况只是一场大雪?

正在暗中惊疑,又听李承志说道:“罢了,再令皇甫与李丰,退兵之后,若朝廷并无反攻之意,便令他二人商议,撤兵六卫予西海……”

“为何?”

崔光终是忍不住了。

他委实想不通:罢战也就罢了,为何还要撤兵?

就因高英装怜扮苦,泪迹斑斑,求你退兵的那封私信?

好个李承志,你还敢说与太后清清白白,并无私情?

也不只一个崔光,如李始良、李始贤、魏子建、李亮,更或是张敬之都是满脸震惊的看着他。

如今西海在外之军十三万,两万在敦煌,由李松为帅,镇守西陲。

五万在薄骨律,由李丰为帅,如今都快要打进关中了。

还有六万在大河两岸,由皇甫让为帅,驻守武威、山丹马场、鄯善、枹罕并秦、梁二州。

如此算来,东线就足有十一万兵。听着很多,但只是驻守诸多州城、防备陇山以东的崔延伯,薄骨律以北的邢峦、元遥,就最少要六到八万。若撤回六卫,也就是三万之后,皇甫让与李丰再无东进之力……

“还能为何?”

李承志悠悠一叹,又看了看天,“只是河西,雪都如此之大,遑论祁连山以南的吐谷浑,及漠北深处的柔然?”

“这两处雪大不大,予我西海何干……嗯,不对?”

崔光如梦如醒,“不该是雪越大,才越对我西海有利么?如此大灾,牲畜冻死、饿毙定然不计其数。小一些的部落,便是灭族也不鲜见,如此一来,这两国必然国力大损……”

看李承志眉头紧皱,神色古怪至极,崔光渐渐的就说不下去了:“可有不对?”

“倒也非不对。若是以长久计,定然是予我等有利的,但予眼下而言……”

李承咧了一下嘴,“胡族就指着牲畜过活,若冻毙者甚众,岂不是再无活路?换而言之,都快要饿死了,有什是不敢干的……”

张敬之的脸色猝然一变:“举兵进犯?”

李承志点点头:“十有**!”

这些人暂时想不到这一点,李承志并不奇怪。

只因至南北朝的史书中记载的还比较少,再者这几位皆非常年领军,更不曾于北镇任职,故而不知此节。

若换成奚康生、元遥、崔延伯之流,必然能想到:胡部但逢大灾,必然犯边。

就如汉王朝但逢灾年,必然造反不断是一个道理。胡族如果不抢,就会饿死,甚至是灭族。

雪不可能只挑着一个地方下,一部受灾,十部中的七八部必然都会受灾,便是想抢也无东西可抢。

数来数去,也就只剩汉王朝了……

虽说刚吃了大亏,不论吐谷浑还是柔然来抢西海的可能性不大,但就怕有万一。

人饿疯了什么事都干的出来,如今恰逢西海空虚,河西又是四战之地,并无天险可守。若是真来一支胡兵烧杀抢掠,偌长的边境线,就只凭李永寿的两卫骑兵和李彰的六卫新军,还真就不好防。

所以还是早做打算的好……

如崔光,还是有些将信将疑。不是怀疑李承志没说实话,而是怀疑柔然和吐谷浑有没有这个胆子。

不过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总归是上策。再加此次李承志本就定好了战略:只为亮亮獠牙,给朝廷施加压力,而非真的进犯关中。所以早一时退兵与晚一时退兵区别不大。

不过崔光自知其短,向来极少置喙军务,此次也是一般。他稍一沉吟:“那朝廷这里,又该如何?”

“太后既称五万民户与十万石粮已至关中,只求我退兵,就地就能运至陇西,那我权且信她一次!”

李承志转颜一笑,“予皇甫传令时,我一并呈书与太后,就称即刻派人接收,是以才暂且休兵。若后续所应之民与粮草依旧如之前一般一拖再拖,那就别怪我一鼓做气,打进洛阳……”

这话有些狂,但予朝廷与太后而言,却如当头棒喝,悬劲之刃。

不看李丰只半部偏师,便将元遥与奚康生的足二十万大军阻在边墙之北。另半部偏师直进高平,更使关中汲汲可危,朝廷哪敢怀疑。

如此一来,定然是不敢耍花招,至少会将前期答应的民夫与粮草送来,且是有多快,送多快。

“如此最好!”

崔光轻轻的叹了一口气,“那下官就着着手予陇西分田、分户!”

“自然是要尽快定个章程出来!”

李承志微微一笑,“有劳尚书!”

……

关中的雪不大,但下的极早。还不至十月,天便时阴时晴,每过两三日,都会飘一场雪花,旋落旋化。

每下过一场,再晴过一次,天就会冷上几分。如此断断续续,立冬还不足两月,却似三九一般,寒的刺骨。

李承志发明的火炕、铁炉早已传入关中。但大多是小门小户在用,如杨氏这般的大族,依旧用的是地龙。

倒非杨氏财大气粗,而是族长扬播生有重疾,最是受不得煤烟气,但凡吸入一丝,就能咳上半日。是以主宅之内,皆不得生烟,更遑论烧煤。

但地龙所费柴草甚巨,是以除了长房子嗣,并侍俸的仆从之外,其余各房皆搬出了主宅,予别院御冬。

然今日,却几兄弟齐至,聚与中堂。

杨椿已近六十,头发已然半白。恰逢诞于冬月,眼见生辰将至,若按常理,定是要大肆操办一番。

但长兄杨播久病,如今更是气若游丝,怕是挺不过年关,是以这寿辰只能做罢。

他坐于上首,将手中的秘报又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脸上浮出几丝愁色:“这与大兄而言,近如噩耗,焉能如实相告?”

五弟杨津豁然起身,不满道:“若不如实相告,岂不是欺瞒于大兄,又如何让他冥目?”

杨椿双目一鼓,怒声喝道:“放肆……大兄还未死,你焉敢如此无礼!”

杨津刚要争辩,其余几兄弟连忙起身,将二人分开。

待重新坐定之后,个个都是愁眉苦脸。

其实五兄弟皆知,大兄已然命在旦夕,不论说与不说,或是这秘报是不是噩耗,都无几日好活。二兄杨椿与五弟杨津所争,也根本不在于失不失礼,放不放肆。

而是该助朝廷,还是暗附西海。

原本众兄弟皆属意前者,毕竟杨氏因元魏而兴,又世受皇恩,虽屡受迫害,杨氏已大不如以前,但也只是元恪一朝。且如今改天换地,高英与幼帝皆待杨氏颇厚。更是恩赐杨氏兄弟起复,若非扬播久病,族长之位悬而未决,如杨椿、杨津早该入京,接任部首、尚书之职了。

然杨椿与杨舒却称李承志有枭雄之资,就算不能成事,祸乱关中的本事还是有的。是以便是不愿做那乱臣贼子,杨氏至少也该两不相帮,以免得罪了这樽瘟神。

但也不知杨播如何想的,更或是病糊涂了,却选了第三条路?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