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六四章 引蛇出洞

第六六四章 引蛇出洞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长兄如父,且杨播为族长多年,余威犹在,便是众兄弟不敢苟同,杨椿与杨舒更是满腹牢骚,但也只能听命行事。

如此,才有了杨舒予西海挑拔离间之举。却不想,李承志当即就翻了脸。

好在殊途同归,战端再起,只以为朝廷与西海必然两败俱伤,谁料战事正鏖,双方突然就罢了兵?

更有甚者,朝廷竟如附首称臣一般,予西海赔粮、赐民?

如此,杨播所谋就如镜花水月,尽数化为泡影。

予杨津等人而言,也算不得损失。毕竟谋划之初,他们就建言杨播,鼎力相助朝廷,诛除乱臣贼子。

便是如今朝廷势微,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杨氏依然可为朝廷中流砥柱。

而如杨椿、杨舒,却是火冒三丈,敢怒而不敢言。

早说了李承志是樽瘟神,能不惹最好别惹,现在好了吧?

连朝廷都如此,李承志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何况区区一个杨氏?

待西海大军兵进关中,杨氏又如何幸免?

是以接到双方罢战的急报后,杨椿便称大兄行将就木,奄奄一息,若再闻此噩耗,岂不是雪上加霜,最好莫要让大兄知道的好。

实则是想擅做主张,一言而决,再遣杨舒或杨钧暗往西海,最好能与李承志破镜重圆,把臂言欢。

杨津却据理力争,称但凡大兄还有一口气在,就是杨氏族长,如此大事,焉能瞒而不报?

一来二去,两兄弟便僵上了。

正僵持之时,老仆来报,说是“使君到了”。

杨椿大喜:“快请!”

老仆口既称使君,却未带姓,那除了杨钧,再无第二人。

如今杨氏七兄弟,杨播、杨椿、杨津虽皆已起复。但杨播久病,自是不能走马上任。

又因先帝时高肇、王肃、邢峦、王基等人弹劾杨播指使家奴强占百姓良田、弹劾杨椿在北镇外通柔然,招引奸细、并杨津在雍州盗种牧田、强抢民女等罪名未曾平冤,是以三兄弟拒不上任。

之下如杨舒,自西海归来后又被朝廷征召,名为左军将军(崔延伯)之长史,实为司马军元钦征粮而奔走。

三弟杨颖迁为梁州别驾,四弟杨顺为鄯善副将,八弟杨暐为陇西郡守,但皆是有名无实。

目的也只在于优容杨氏,借口其安定关中之意。

是以杨氏兄弟皆无“使君”之名,更无使君之实,杨椿才知来的是时任华州刺史的杨钧。

比起杨舒,杨钧对李承志更是推崇备至,五体投地,再加与杨播已为高祖之玄孙,关系又远了一层,立场要更公允些,所以杨椿专程将他请来,意欲说服杨播并其余兄弟。

杨钧岁数虽不大,比七兄弟中最小的杨暐都要小几岁,但无人轻视,皆是起身相迎。

进得中堂,寒喧一阵,又问了几句杨播的病情。方一落坐,杨椿便急不可耐道:“朝廷邸报,可曾看过?”

“倒是看过,却为捷报,是为报喜不报忧矣!”

杨钧一声叹息,“个中详情,倒也曾耳闻一二!”

“朝廷不报喜,难道将李承志险些攻破高平,夺占泾州的实情诏告于天下?”

杨椿冷笑一声,又道:“如今就如摇尾乞怜,更将数万民户,数十万旦粟黍运至陇西。怕是下一次,就能应李承志之求,将岐州拱手相让。再下次,难保不会是整个关中……”

此番话一出口,杨津的脸色更加难看。有意替朝廷辩驳几句,却无处下口。

穷思许久,他才愤然道:“朝廷也是无奈之举,意在示敌以弱,缓兵之计而已,二兄又何必危言耸听?”

谁都知道这是缓兵之计,但问题是能不能缓的过来?

杨椿也懒的与他争辩,又问杨钧:“季孙如何看?”

杨钧摇了摇头,只吐了一个字:“难!”

这个难说的是谁,不言而喻。

有意襄助朝廷平乱的几人,心更是往下沉。

杨钧忙里偷闲能来一趟,自然是心中有数。他也不愿意与杨氏兄弟在这里争执,以免生隙。故而有意问道:“大兄如何了?”

杨椿也未遮掩,怅声叹道:“自立冬以来,一日差过一日。若不用那醉心的药酒,便痛的不能自己,整夜难眠……”

“醉心的药酒?”

杨钧心中一动,“从何而来?”

杨舒站起身,朝杨钧做了个揖:“去岁冬,我随元伯公(李韶)出使西海,央求李承志专程调配……若无此药……”

刚说了一句,杨津眼一横,杨舒便一噎,剩下的话再难出口。

但杨钧焉能听不出:若无李承志配的药酒,杨播早生生痛死了。

然公是以,私是私,杨津自是不愿杨舒此时提起,更不愿在杨播面前提起,以免影响杨播心志。

这杨五郎想的倒是周全……

杨钧暗叹一声,又劝着杨椿:“二兄在信中说的明白,此关乎我杨氏百年兴哀,自是大意不得。为免祸起萧墙,故尔弟以为,还是要请大兄定夺……”

只“祸起萧墙”四个字,便道尽内中真谛,凡堂中之人无一不是心中一震。

不能朝廷与李承志都已休兵,杨氏兄弟倒先打了起来……

“也罢!”

杨椿怅然一叹,又高声道:“士业(杨播长子),进去看看,若是大兄醒转,就说我等求见……”

过了足半个时辰,杨侃才去而复返,将几兄弟请至北院。

李承志没有上过手,不好推断杨播具体的病因。但经杨舒描述,断定杨播十有**是癌。

这病只能等死,李承志也就勉为其难,用曼陀罗花粉配了些药酒,讣杨舒带回了华州,用来给杨播镇痛。

起先杨播不以为意,但自半年前,病痛越来越重,已夜不能寐,痛的整夜整夜的在榻上打滚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东西的妙用。

如今人已瘦的皮包骨头,但脸上依旧浮现着一抹潮红,眼中更是精光闪烁,就如回光返照一般。

但如仆从,又如日日侍于床前的杨侃皆是习以为常。

只因一旦病痛发作,杨播都会饮那药酒,饮过便会如此,似是比常人还要振奋。

但也就三五刻,待药效一过,杨播便如抽走了两魂六魄,或是呆呆傻傻,或是半睡半醒,直至入睡。

每日雷打不动,白日一次,夜里一次,神智不清或是昏睡的时候足有十个时辰往上。

亲近之人皆知饮此药如饮鸩止渴,但总比日夜痛嚎,疼的杨播举刀自刎的强……

知道他每日醒的时候不多,众兄弟也不敢过分耽搁。只是齐齐的问候了一声,便退至两侧。

杨椿与杨津对视一眼,见五弟目光幽冷,神情肃然,杨椿一咬牙,起身将急报递了上去。

蛇有蛇道,鼠有鼠路。杨氏盛极一时,执关中士族牛耳数十载,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自然有可靠的渠道。

便是朝廷报喜忧,总要上传下达,总要差人办事,个中内情,又怎能瞒的过杨氏?

更何况,足万余车粮草、数十万百姓已运至岐州,总不能是来打仗的吧?

所以绝无人怀疑信中真假……

刚用过药,正是耳清目明之时,杨播未让杨侃代劳,直接将秘报接在手中。

粗粗一扫,他先是一怔,而后精神一振,原本只是半躺,此时竟坐直了身体。

几兄弟脸色一变,皆在心中一声暗呼:遭了!

而离的近些的杨椿、杨津更是惊的站起身来。

数月前,杨播力排众议,为行火中取粟之计,不知费了多少心血。最后甚至搬出家法,才将杨椿与杨舒压服。

而后更是将杨氏大半的积累奉于崔延伯、元遥等,所谋着,无非便是让西海与朝廷两败俱伤。

但可惜,最后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予杨播而言,无疑于惊天噩耗。就此而一命呜呼也有可能……

正当众人惊疑不定,肉跳心惊之时,杨播却轻轻的放下了信纸,连手都未抖上半分。

再一细看,脸上竟带着笑意,并非怒极反笑,反似是终于得偿所愿一般。

还以为杨播被气疯了,杨津满是担心的唤了一声:“大兄?”

“无碍!”

杨播重重的吐了一口气,又在众兄弟脸上扫视了一圈,最后停留在杨椿脸上,“延寿,这些时日以来,你定以为我已病的神智不清,更或是醉糊涂了吧?”

若是以往,杨椿定会应一句不敢,但此时却被骇的呆若木鸡,哑口无言。

便是与李承志同出一脉的李韶,此时都不敢称“义无反顾,举族而附”,何况与李承志交情寥寥的杨氏?

所谓无事献殷勤,非奸既盗。李承志再是蠢笨,又怎会尽信之?

稍一推算,便知其有诈。不过就是太过决绝了一些,李承志竟会就地翻脸?

杨舒归来后,杨椿时不时的就会想:若非神智不清,大兄焉敢使六弟行那般拙计?

但此时再看,竟是大兄有意为之?

莫说杨氏兄弟,便是杨钧也被惊的不轻。愣了好一阵,才惊声问道:“大兄,为何如此?”

“引蛇出洞,欲擒故纵罢了!”

杨播轻声笑道,“若非如此,焉能使李承志畏首畏尾,投鼠忌器,生怕为我杨氏做了嫁衣?不然大战但一再起,朝廷大军便是能守住关中,也必然会损失惨重……

而不如此,焉能使太后丧心智昏,狂悖无道,冒天下之大不韪?”

没几句,杨播就笑了起来,但未笑几声,便一阵猛咳。

但并不似往日那般撕心裂肺,似是要将心都咳出来的模样。随着几口恶痰吐出,杨播只觉浑身轻爽。

“若非文明太后(冯太后)举贤不避亲,我杨氏子弟如今至多也就是郡守、县令之流。而若非高祖(孝文帝元宏)洞察如火,慧眼识珠,我杨氏便是不落个如茹浩、赵脩(元恪时期的幸臣,皆诛)抄家灭族的下场,也必然被归于佞幸之流,再难中兴。

而如先帝(元恪),虽忌我杨氏如虎,甚至不惜授意高肇之流构陷我等,但局势如此,非针锋相对我杨氏,且只是适可而止,并未赶尽杀绝。而归根结底,我杨氏世受皇恩,元氏更不曾薄待我等,我等岂能忘恩负义,不仁不义,做那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

杨播顿了顿,缓了几口气才说道:“是以刘芳携太后懿旨登门,劝我以大局为重,以助朝廷稳重关中之时,我便有了计较:我杨氏报效皇恩的时候到了……”

若只听后面这几句,定然是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但联合“欲擒故纵,引蛇出洞”那几句,杨椿等人的脸色已是骇然大变,白里透青。

原来杨播根本不是要造反,而是要清君侧。

如今之局面,皆因高英识人不明,昏馈无能,且又急功近利,反复不定所致。

而偏偏高英无一丝担当,但有过失,皆是诿罪于臣子。而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臣将不臣,再无一个臣子敢秉笔直言,勇于任事。

如此下去,估计最多两三年,这天下就彻底烂透了。

如果除了高英,元魏这天下说不定还有一丝希望。若是任由其折腾,那就只能摆烂等死。

反正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为什么不搏一搏?

但君侧也不是那么好清的,一个不好就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所以要慎之又慎。

一是要稳,要使天下士族、门阀、百姓信服,不至于引起轩然大波。二是要快,不待李承志后知后觉,欲趁虚而入之时,便使尘埃落定。

所以,必须得让朝廷再败一场,才能逼的高英挺而走险,如此才能有充足的理由。

但又不能弄巧成拙,毕竟朝廷连逢大败,军心士气更或是民心已至谷底,若是折损太过,难保不会一溃而不可收拾。

所以才有杨舒出使西海,挑拔离间,使李承志疑神疑鬼。又有邢峦、元遥似败实退,便高英惶惶不可终日。更有重臣巧舌如簧,终于蛊惑高英,迈出了这最后一步。

赐国、割地……丧权辱国,卖国求活,不外如是。

高英这称制的太后,已然是当到头了……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