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六七章 积重难返

第六六七章 积重难返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身在局中不知局,知局已是局外人。

元怿自以为运筹帷幄,智谋深远,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才是被利用的那一个。

当然,结果算不得坏,算是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皇帝依然是皇帝,这天下,依旧是宣武帝一脉的天下。

哪怕坐在皇位上的那位,是他元怿的亲生骨肉……

甲士逐队离去,朝臣陆续被请进宫,寒夜渐去,天色渐明。

太极殿数月未启用过,自然也就未曾烧过地龙,内官刚刚才生了炭火,人但入内,只觉冰寒刺骨。

而元怿额头上的汗,却一层接着一层。

不是热,而是怕!

比在京四辅跪在他面前死谏,比眨眼前还追随他入宫勤王,须臾后便警告他莫要得寸进尺,贪心不足的数千甲士威胁他的时候还要恐惧。

若非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控,焉能于瞬间便颠倒阴阳,逆转乾坤?

既有如此能耐,岂不是连皇帝也是说废就废,说换就换?

是谁?

元怿恍若梦醒,一个激灵,猛的回过身,死死的盯着立在他身后的四辅。

绝非刘芳、游肇、李崇之流。

前二者长于文事,更不曾领军,焉能将宫禁重军指挥的如臂使指?

遑论使元渊、元熙、元子直等宗室重臣如行云流水般改弦易辙,背叛太后?

也莫说如刘光、游肇,便是李崇这般声名赫赫,久掌军权的大将,也绝无如此手段。

只因这天下终究是元族的天下,元氏的天下。此事非宗室不可为……

是太尉元诠?

更不可能!

太和初,其父安乐王拓跋长乐谋逆,被赐死家中。

之后元诠虽承爵,但脑门上已被刻上“反贼之后”标签,一直未受重用。

直到元恪二弟元愉造反,劝他一同起兵,元诠才窥到机会,日夜兼程,携元恪亲笔密信告于宣武帝。

之后又随李平、高植平叛,再加首告之功,才得以迁任尚书左仆射。

但其才能也只是一般,再加视财如命,时有贪秽,是以不被元恪所喜。

直到元英、元嘉相继离世,元澄自觉既为首辅为百官之首,再为太尉掌天下军权,实为取死之道。

但又不想给自己树个对头出来,便选中平庸到不能再平庸的元诠。

太后也觉得元诠虽奸滑,却听话,比较好控制。而且身上污点不少,说撤就能撤,说换就能换,故而欣然允准。

说直白些,他这个太尉有名无实,近如摆设,数年来一直如此。

才情智计更是一般,他拿什么运筹帷幄?

如元遥、元钦更不可能。

虽掌军权,却远离中枢,相隔数千里,谋划焉能如此之深远,如此之恰如其缝?

若是未受太后猜忌之前的元澄,倒有那么几分可能。

可惜如今的元澄远在西海,更是生死不知……

元怿想的脑仁疼,一双丹凤影如走马灯一般,在元诠、刘芳等人的脸上转个不定。脸色时而白,时而青,时而黑,额头上的冷汗更是一茬接着一茬。

都是七窍玲珑心肝的人物,见元怿面如土色,又惊又疑,焉能不知他惧从何来?

四辅对视一眼,最后将目光定格在元诠脸上。

元诠稍一犹豫,长声一叹,从怀中取出一物,恭恭敬敬的献于元怿:“若非先皇圣明,留有遗诏,我等焉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也更可能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

先帝遗命?

盯着元诠手中的铁匣,元怿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

怪是得他稍一吐露不平之意,如元遥、奚康生、邢峦竟都是异口同声,首肯心折?

怪不得他悄然入京,暗中联络元诠、刘芳等在京中的辅臣,予其密谋废后,就如顺水推舟,顺利至极。

更怪不得元渊等人受尽高英恩宠,却是说叛就叛,说反就反?

可笑入宫之时他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翻手便为云,覆手便为雨,行废立之事如同吹灰……

也就两三息,他突然就惊醒了过来,劈手夺过铁匣,取出的里面的黄绢。

“牝鸡司辰,阴错阳差,终非长久之道,众卿岂不闻吕雉之旧事乎?若高英行差踏错,有危及江山社稷之举,诸辅可商讨废之……”

只看了第一句,元怿便止不住的颤了起来。

他不由自主的就想到高祖孝文临终时,秘赐于元勰、元雍、元澄的那道秘旨:宣智(元恪)体弱多病,恐难以长寿,性情阴柔,非仁君之相……

若非那道遗旨,先皇定然不会甫一登基,便对高祖诸子高举屠刀,百般迫害。

而若无那道遗旨,元禧、元愉,乃至之后的元怀、元雍、元丽也就不会相继起兵造反。

而如元干、元羽、元详(皆为孝文之弟)也就不会死的明不白,元勰也不会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鸩杀,元澄更不会终宣武朝而不得重用……

皇兄,你就不怕重蹈覆辄?

便是因这份遗旨,废高英有如探囊取物,更无任何波折,但元怿依旧如芒在背,如刺在喉。

依皇兄的心性,既有密旨留下,焉能只会防备高英一人?

他用力的一咬舌尖,定眼再看。

而只是一眼,便使元怿瞳孔一缩,心脏猛的一抽。

“高肇本无学识,因朕之故,骤而显赫,故而出情妄作,任性妄为,多有不法之举。然高氏称制,必为倚重,定对其言听计从,高肇必将权侵一时……

若滋生他念,显不臣之迹,诸卿可共诛之……若其忠心用命,而太后亦能留心百务,孜孜不倦,自然可网开一面,使高氏子孙遗泽……

李承志惊才绝艳,乃旷世奇才,其丹心碧血,堪称世所罕见。然其人只忠于‘义’,而非忠于‘君’……其相鹰视狼顾,其志气吞牛斗,其性多疑却又善断,非常人能服之……若未磨梭刓角,便不得重用,不然定为祸患……

然过犹不及,过为己胜,高肇为后族,李亦为后族,二者更为翁婿。若二者同为邸柱之臣,既非长久均衡之道,更如养鹰扬去,养虑为患,迟早定生等夷之志……故诸卿应早做思量,防微杜渐……”

看到这里,元怿双眼赤红,犹如充火。

果不其然?

皇兄啊皇兄,你死了都不得让人安生……

我道李承志于关中平叛,为何正势如破竹,所向披糜之时,元英、元澄、元嘉突然就如失心疯一般,非要建言高英临阵易帅?

易帅也就罢了,为何又是高肇?

原来只是遵从先皇遗命,欲使高肇与李承志这对翁婿反目成仇?

之后李承志得胜归朝,挟举世之功,不但无半分赏赐,却倍受冷落,之后更是被元英、元澄百般欺压?

原来,一切皆因先皇遗命,只是想磨去其梭角?

再之后,高肇却又反的那般猝然,十有**是得知遗旨所在,知高英迟早驻得善终,高氏定然首当其冲,是以不得不反……

皇兄啊皇兄,若你泉下有知,得知因你多疑之故,终酿今日苦果,怕是肠子都要悔青吧?

嗯,不对?

定是先皇驾崩,太后称制后不久,元英、元澄、元嘉便已知遗旨内情。不然不会见缝插针一般离间高肇与李承志。

而自己为何就从来都不知有先皇遗命,直至今日疑神疑鬼,以为有奸疑藏于暗中,欲图谋元氏江山,才逼的元诠将此物拿出?

同为宗室,更为亲王,若论血脉亲疏,自己远甚元英、元澄、元嘉多矣。皇兄万万不该防着自己才对?

心中已有猜测,但元怿依然不信。又是怅然,又是不愤,许久后才猛一咬牙,嘶声问道:“既有‘众卿’,又有‘诸辅’,此遗命定为先皇赐于八辅之旨,为何孤从不都不知道?”

用屁股也能想的来。

你分明已然猜到,只是不死心罢了。

几人均是闭口不言,刘光暗暗一叹,只是拿眼神示意了一下元怿手中的黄绢。

元怿后知后觉,定睛猛看:帛首“牝鸡司晨”的上方,似有遗留的墨迹。

再一细瞅,黄绢茬口虽齐整,却极新,分明是就近才被裁开。

而先皇宾天,已然整整六年了……

轰的一声,元怿仿佛被雷劈了一般,脑中嗡嗡做响。

他再是蠢,也猜到了大概:被人裁去的那一半,定然是元恪为防备他元怿,留给其余七辅的遗命。

他为皇帝生父,又素有贤名,以元恪生性多疑且阴柔缜密的性子,防他更甚至高英才对……

怪不得,自高肇领军抵御柔然,他为监军往北镇征粮之始,如今足足六年,朝廷却从无召他回京之意?

他之前只傻傻的以为,是高英小肚鸡肠?

元怿无声惨笑,眼中尚下两道浊泪。

刘芳不忍,轻轻的唤了他一声:“殿下!”

“无妨!”

元怿举袖一抹,凄然笑道,“父皇大行之后,诸皇叔可有善终者乎?诸皇兄,皇弟,可有善终者乎?宣仁能苟活性命,已是天赐恩德……”

句句不提元恪,却句句直指元恪。

四辅眼观鼻,鼻观心,只当没听见。

纵观元恪身平,防宗室如防猛虎。越是血脉亲近,越被他视为心腹大患。

在位十年,足有大半的精力,都消耗在剪除至亲,镇压元氏这一件事上了。足六位叔父,四位兄弟,却只元怿一枝独秀,其余尽皆被元恪所害。

便足可看出元恪之心性,更可见元怿之凶险。

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而便是元恪死了,竟都没准备放过他?

心如死灰,不外如是也……

元怿攥着黄绢,拳头捏的“咯咯”直响。脸上青筋直爆,五官拧做一团,狰狞如鬼。

他日之因,今日之果。

世人都只当是高英肆意妄为,倒行逆施,才致元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岂不知,皆是元恪埋下的祸根……

如今已是积重难返,回天无力,这国,这天下,又该如何救?

若非皇位上坐的是他元怿的亲生骨血,管他什么千秋万代,天下苍生?

元怿甚至想冲进皇陵,将元恪的尸骨挖出来,好好的问上一问……

82中文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