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七三章 平推(三)

第六七三章 平推(三)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之前殊无动静,李承志猝然出兵来攻,崔延伯着实惊的不轻。

两军就隔着一座山,清水县也罢,月氏县也罢,举陇关与萧关都只四五十里。便是步行,也只半日就到,崔延伯是真正的猝不及防。

倒不是缺兵少粮。

有元怿巧施妙计,引门阀士族入彀,朝廷就如回光返照般,突然就生机勃勃。

朝廷将前期征召的二十万民壮一分为二,一半遣至六镇,一半交由崔延伯操训。

又有杨氏并关中士族鼎力相助,如今陇东兵力已逾二十万之众,粮草更是堆积如山。

就连产自金明的油沙也运来了不少,以备不时之需。

崔延伯更是未雨绸缪,将两关筑了又筑,加了又加。山谷中的藏兵洞更是挖了不少。

之所以说猝不及防,是未料到李承志说打就打,说攻就攻。

军心与士气这个东西,不是说有就有,说来就来的。更何况麾下主力皆为去岁鄯善镇的败兵,心中更是有了阴影。

强敌来势凶猛,若是能坚守不退,更或是能小胜一场,自然军心大定。但怕就怕首战失利,士气一落千丈,跌至谷底。到时难保不会上演如去岁鄯善镇之惨剧……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李承志还真就打的是这样的主意。

趁你病,要你命。

也主要是因为西海根基薄弱,后续乏力,最怕陷入拉据战,不然定是被生生耗死的下场。

李承志不得不使出十二分的力气……

……

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既然连万里长城都能修的起来,何况区区陇山道?

这半年来,崔延伯不但将废弃多年的陇关修葺一新,更是在陇关之后的谷道中建造数道坝墙。

虽是夯土所制,但胜在厚重,以求城关被破后,将敌军拖延一二。

除此外,崔延伯又将建自后汉,从扶风(今宝鸡)至天水的三百余所道坞也尽皆(烽燧与藏兵沿)尽数修整。

只是临近清水这一段,就足足陈兵五万余。皆如老鼠一般,藏的到处都是。万一关城被破,敌军入谷后,予半道而击。

山谷就那么宽,而两侧山岭又那般高,居高临下,当能迫使敌军退却。

但前提是,李承志不玩阴招。

而如眼下,皇甫让只是放了一轮磷弹,引燃了两三座孤岭,就骇的崔延伯不得不将道坞中的伏兵尽数撤出。

之后,就只能刀对刀,枪对枪,各凭本事。

李承志给皇甫让交待的很是清楚:管他崔延伯有什么阴谋诡计,我只需步步为营,按步就班。

但遇阻碍就架起大炮,先轰上个几千炮。便是不能将关城轰平,至少也能轰的官兵心惊胆颤,士气皆无。

若还有负隅顽抗之流,那就莫要怪我心狠手辣。

这一次,李承志已然将库存的燃烧弹尽数分至各军。更是对众将耳提命面:如今已值生死存亡之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万莫要生妇人之仁。

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违天和,也要等活下来才能知道。若是败了,万事皆休。

皇甫自然言听计从,是以从崔光劝降不成,陇关下的炮声就未停过。

陇关道并不宽,不然也就不会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抵”之名。

最宽的便是陇关之下,谷口宽约百丈,但谷底平坦之处至多也就二三十丈,堪堪能摆下十蹲镇夷大炮。

便只有十蹲,也不是只靠刀枪箭戟的官兵能招架住的。

待前军立好炮阵,试射两轮之后,城上也罢,谷中也罢,便已天昏地暗,飞声走石。

足人头大的石弹大都砸在山顶的关墙上。而足足离着一里多远,莫说城弩,便是新制的配重式石炮也抛不到这般远。

虽说守军据高临下,也只能望着脚边的石炮的火油罐而无能为力。

初时,还有军将仗着胆气于城上探望,以为运气再差,石弹也不可能准之又准的砸在脸上。

看那石弹或是嵌入城墙之中,或是砸掉一声砖皮,还道了一声不过如此。

不是说不厉害,蚁多都能咬死象,何况只是只裹了一层石砖的夯土城墙?

一次砸一块下来,次数多了也能砸出一个大洞。

军将只是感慨传言不实:传言中的西海大炮,可是一炮就能轰塌半座山头。

而如这般,足足厚五六丈的关城,至少够敌军轰一个月的。

但当射够十轮,皇甫让令兵卒换成开花弹和燃烧弹时,敌将终于庆幸不起来了。

开花弹落于半城中,一炸就是一大片。燃烧弹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管你是土是铁还是水,一经炸开就烧个不停。

好在经刘芳提醒,崔延伯虽半信半疑,依旧做足了准备。

陇关处于山顶,关后就是阴坡,西海的火炮再能耐,也不可能拐弯。所以只是初时有些折损,待军将下令,令兵卒尽数射入瓮城并阴城之后。

军将本是沾沾自喜,心想能奈我何。但等崔延伯领着亲信从前山撤下,自小道绕至陇关之时,气的险些喷血。

折损倒是不大,问题是关城上空无一人,殊无防备,已有数不清的西海兵卒摸上山。

只当是敌军要趁机夺城,崔延伯虽惊却不怕。

为免误伤,敌军攀城之时这火炮定然要停,到时打下去就是了。

但左等右等,却不见有敌军攀上城头。正自惊疑不定,突觉脚下一晃,而后就如山塌堤溃,声势何其壮观?

崔延伯将头探出瓮城,冒死一看,当时就崩裂了眼角。

方才还完好无损的侧墙,竟被炸塌了近丈余厚的一截?

如此这般,再有五六次,这墙敢不是就彻底塌了?

待烟尘散尽,崔延伯才依稀辩出,不远处的山岰里,约有百多敌卒,怀中抱着包囊一般的物事,正鬼鬼祟祟往墙下摸来。

他一声急吼:“快拿油沙……放火……”

……

陇关如此,萧关下也无二致。也是炮火震天,天昏地暗。唯有陇山南端,秦岭之下的陈仓,却安静的诡异。

连崔延伯都想不到可经渭水顺流而下,陈仓关守将又如何能想的到?

因要加高关城,又要修葺坞道,所以崔延伯早早就将重兵调到陇、萧两关。只予渭水北岸的关城中驻兵五千,用于御守几条无法行车走马的窄道。

又因人手不够,自然要征调民夫,崔延伯索性将靠近陇山与秦岭的山民也尽数征召。

一来二去,偌大的渭水南岸竟鲜有人烟。使李承志费了不少心思制定的“抢滩登陆作战计划”成了一张废纸……

也更不是崔光所言的“提前三日”,而是整整提前了三年都不止。

五年之前,李承志率军平定元怀、于忠之乱时,方从洛阳出兵,他就打过渭河的主意。欲效仿三国张郃奇袭街亭的故计。

因南梁败的太快,没给李承志向洛京求援的机会,之后就做罢了。

但即然早有反志,且已遣旧部经营河西,迟早都要逐鹿中原,李承志焉能不留意自河西入关的兵道?

陇关、萧关自是被他探到不能再熟。甚至连黄河都考察过,以备必要之时。

别奇怪,在太武帝时,元魏就已疏通了黄河西道,将泾州、高平、薄骨律、并夏州等四地的粮食经黄河运至沃野、武川等镇。

也是那时,李承志便有了打造船只,组建水军的打算。

但当时西海兵少,人更少,没有建造水军的基础,只能暂且搁置。

倒是让郦道元在泾水、渭水好好的考察了一番。

当时郦道元在他麾下任司马,李承志自然不会放过薅专业人士羊毛的机会。恰值连战连捷,李承志正是如日中天,威信一时无两之时,郦道元自然不负所托。

而他直言,渭水东端尚可,也就是自陈仓到潼关这一段,行船无虞。

但自陈仓至秦州,特别是流经陇山的这一段,以船运兵绝非易事。

倒非不可能,而是划不来。

只因渭河深浅不一,浅处水深不足半丈,根本行不得大船。而船稍大些便会搁浅,是以只多行些小船,无论行军还是运粮都得不偿失,还不如走陆道。

二则是陇山与秦岭相交之处,也就是临近陈仓这一段,水流甚是湍急,且水还极深,足有七八丈。而再长也无这般长的船橹,故而收不住势,更转不得向,只能任船随波逐流。

但因行不得大船,是以船只能为轻舟,自然是越行越快。而恰好两岸皆为怪石峭壁,无一处浅滩,是以稍有不慎,便是船毁人亡。

当时的李承志也只是可有可无,倒也说不上失望。

之后也是凑巧,意欲陷害昌义之与裴遂,审讯过南梁兵将。

之后穷极无聊,问起祖大爷,李承志才知,这位不但是青史留名的数学家,还是发明家。

其余都不提,只是由蒙冲小舰改良的千里船,就令李承志欣喜若狂。

其实就是不用槁,不用橹的木轮船。无论是控制方向还是速度,皆用桨轮。

说直白些,便是渭水湍急,船卒还不会将轮子倒着踩么?

也是那时,李承志便留了意。之后大败昌义之,便从降军中挑了些会造船的匠人,并会水战的兵将,让李松带到了西海。

本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没想到去年时,竟真就用上了?

李亮占了河西,皇甫让占了薄骨律,李承志在狼山西麓与元遥对峙。当时李承志就想过,遣奇兵由陇西登船,经黄河北上,突袭夏州与沃野等西三镇。

说干就干,李承志随后就委任达奚为水军都督,负造船、操练水军事宜。

听着好不奇怪,达奚出身鲜卑,何处习来的水战之法?

莫忘了奚康生虽是从六镇起家,但在南齐时便在两淮领军。那时孝文帝都还未亲政,奚康生也才是个营帅,麾下只领一千兵马。

之后战南齐,败南梁,堪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名声渐渐响亮,继而平步青云。

再之后,虽也在北地、六镇领军,屡破柔然,但大数的时间,奚康生都在两淮与山东领军。可以说他这名将之名,百分之八十都是从南朝刷来的。直到钟离大败之后,奚康生才迁为华州刺史,关中道都督。

达奚起家之时便随侍奚康生左右,对水战还真就不陌生。

如此,便是将不缺,兵也不缺,造船的工匠更是不缺。

若非火药不足,说不定达奚就驾船队,与奚康生在北镇决一高下了。

虽未成行,但船却造了不少,更是将水军提上了日程。

兵虽不多,也就一卫,且多为南梁降军。但李承志出了名的爱兵如子,更知千金买马骨的道理,是以这伙南梁降卒待遇极优,月饷是步卒的整整两倍。

谁让人家登船不晕,下水不呛。

再加达奚御下有道,恩威并施,虽不到一年,却练的颇有起色。

所以这一次决定反攻之际,李承志便决定拉出来骝一骝,看是否可堪一用……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