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大魏春 > 第六八零章 你不仁,我不义

第六八零章 你不仁,我不义

书名:大魏春 作者:眀志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32

“粮草不够了!”

李韶一怔,盯着面露愁色的李承志。

见他神色不似做伪,李韶稍一转念,心中陡然一沉。同时也明白李承志为何如此发愁。

这一战,虽说破了萧、陇二关,又占了泾州,岐州等十一郡八十九县,缴获的粮草足百万余石。

乍一听很多,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如果不算西海出征的十万兵卒,只计予此战中俘获的十数万降卒和民壮,一人足可分得十石粮还有余,逾一千余斤。便是全都当猪喂,吃两年也绰绰有余。

但莫忘了,李承志已占岐、泾二州,并高平镇,等于偌大的关中,已有近半已归西海。

而这两州一镇,百姓镇民近有百万户,逾五百万人口,整整是降卒的四五十倍。就那一百多石粮,撒出去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而好死不死的,眼见夏收在即,泾、岐、豳三州近七成的粮田却被元钦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还拿甚么让百姓过冬,更惶论到明年夏收还有整整一年?

更过份的是,关中的豪强、士族、世家、门阀等,或是鼠目寸光,或是被逼无奈,个个都似昏了头似的向朝廷献粟买官,也就将将留够了一年的口粮。

如此一来,李承志就算想杀鸡取卵,劫富济贫也不可能了。

李韶眼中浮出一丝怒色,咬牙切齿的骂道:“元钦用心何其恶毒,该杀!”

便是将元钦千刀万剐,又有何用?

所谓两军对垒,胜者为王,无所不用其极。若是换作他,也不一定就干不出来……

李承志暗暗一叹,沉声说道:“仅凭如今的存粮,便是顿顿吃草,也绝对养不活两州一镇近百万户百姓。故而须另图他谋……前几日,尚书(崔光)回河西督收夏粮,起程时曾与我秉烛夜谈,并留下上下策……

其一,徐徐图之:就地退守陇西,只驻守陇萧二关,并高平与金明等关中门户,将这疮痍满目,穷困流离的关中留给朝廷,看他如何作为……

朝廷若是进,便会收复两州各郡各县,驻以兵卒,派以口粮,并遣以民夫,以备来年春耕。而如此一来,就要做好再被我再占一次,再抢一次的准备。

所以我以为,朝廷十有**会退。也就是待我退兵之后,将两州百姓彻底迁入关东与河东,或是六镇……故而此策,只能占地,而非留人。”

根本不用他以为,既然明知西海还会打进关中,皇帝也罢,元怿与朝廷也罢,便是再蠢也断不会做出资敌的行径。所以十成十会迁尽岐、泾二州百姓,迁往洛水以东。

李韶猛一摇头:“不妥……若就地撤兵,那此战有何意义,就只为攻占萧陇二关,日后只偏居于河西?日后若再想图谋中原,兵源、粮草又从何而来?更有甚者,此次若是撤了,下次再想占,就绝不会这般轻松了……”

“尚书也知不妥,所以才有上策:趁热打铁!如今朝廷大败,正是士气尽失,军心惶惶之际,我军当以破竹之势,尽复关中全境。

虽然泾、岐、豳三州的粮田被元钦烧了个七七八八,但五州中最为富庶的华、雍两州还在,若得这二州之粮草,未必不能养活关中……”

李韶在心中稍一盘算,便知此策才为老成之道。

虽说随元钦溃入雍华两州丁壮足还有近二十万,但大半皆为民夫,少半亦是败卒,不但是乌合之众,更是败军之卒,殊无军心、士气可言,又岂是西海虎狼之师的敌手?

说不定都用不到两个月,便能长驱直入,尽复关中。

但也并非没有后顾之忧。

“若元钦故伎重施,将华雍两州的粮田也尽数烧了呢?”

“若朝廷真敢这般作为,使关中赤地千里,那就不要怪我釜底抽薪!”

李承志冷声笑道,“两百万户百姓,逾千万口,若是全部逃入河东与京畿之地,又是何等光景?”

李韶只觉头皮都麻了。

整个元魏才多少人口?

不过五百多万户,不到四千万而已,而关中近占三成。若全部涌入大河以东,河东与京畿焉有不乱之理?

河东一乱,前年才被高肇祸害过的冀、定等州自然也就乱了,更是阻绝了洛京与六镇之路。

算来算去,朝廷就只余大河以南小小的一个角。说不定都不用李承志出兵,洛阳就被流民攻破了……

“当然,此计甚是恶毒,能不用,则不用。但须让朝廷知道,真若是逼急了,我定然用的出来。是以明知是钦鸩止渴,资粮予我,元钦也绝不敢再烧两州良田……”

“那就打!”

李韶以拳击掌,满脸都是兴奋之色,“西海之军制、战法,乃至兵械皆与众不同,便是某雄心未老,怕也是无法帮你领军。但好在予关中尚有些许薄名,自当为你筹动粮草、坐镇后方,你放心出征就是……”

“好,那就谢过世伯!”

李承志点头应下,又温声笑道,“不过还有一事要劳烦世伯:可否帮小侄写几分信?”

“写给谁?”

“河东诸世家……”

李韶稍一转念,便知李承志的用意:这是准备劝降?

计谋老套无所谓,有用就行。更何况对世家、士族而言,没有什么比家族延续更重要。

只要不是眼瞎心眼之辈,自然能看出孰强孰弱。这些墙头草心里清清楚楚:便是还不到做出选择的时候,也该韬光养晦才是,而不是争做出头鸟。

李韶更是信心大增,朗声笑道:“备纸墨来!”

他笔走龙蛇,不多时便写就一封。李承志接过后略微一扫,稍稍点头,便令李孝先装入信封。

李韶兴高采烈,灵思如泉涌,李承志再不打扰他,只是于案后坐定,又从文书中寻出一封圣旨。

圣旨是前几日由洛阳送来,与崔光、张敬之商讨后,崔光才回了河西。

隔河而治?

看来朝廷是真急了……

……

天上飘着绵绵细雨,时下时停,已接连五六日。

细雨将青石台阶冲涮的油亮,阶下已积了水,时而就会冒出一个水泡。

望着阴沉的雨天,听着堂外的嘈杂,薛景茂脸上的肉皮不由自主的抽搐。

薛氏是河东世家,自西晋末时便为汾阴豪族。历石武。符坚、姚泓,后又降了刘裕。其间族中子弟或为领兵大将,或为郡守刺史坐镇地方,可谓显赫一时。

宋灭时,曾祖薛辩举族投附元魏,被太武帝之父明元帝赐为汾阴候。

后经孝文帝降爵,汾阴候便成了汾阴伯,自有嫡支继承。但庶支子弟也跟着沾了不少光,其中更不乏惊才绝艳之辈。

薛景茂之父薛聪生前极受孝文帝信重,任过专事王驾的直阁将军,更随孝文亲征,时任司马,回朝后又任御史中尉,九卿之一。

元恪继位后,薛聪出任齐州刺史,卒于任上。二子一庶一嫡,才能稍逊其父,却也未坠门楣。

薛景茂虽是长子,却是庶出,起家算不得好,但也算不得坏。元雍任司州牧时,他才只是司州纪室从事(记室类秘书,主撰写章表文檄,从事则是纪室的助手,从七品)。

但机遇来了,挡都挡不住。只短短六年,他已是官至五品的一郡太守。

薛景茂自忖运气不差,就是可惜生错了时候。

就如此时,眼见风消雨歇,如铅山般厚重的乌云也渐渐散云,天似是有放晴的驾势,薛景茂的眉头却越皱越深。

雨若下个不停,自然会影响夏收。眼见天晴在即,他该高兴才对?

只因赵兴郡的夏粮,早已被官兵临走之际的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还收个鸟毛?

若是叛逆趁势攻来也就罢了,到时百姓自然以为是叛军所为。且逆贼势大,无可匹敌,不论是士族还是草民,自然只能忍气吞声。

再者李氏并非穷凶极恶之辈,只要攻了城,占了地,自然要管百姓死活。

但见鬼的是,堪堪追至泾州安定郡与赵兴郡临界之地,叛军竟不追了,任由官兵溃散。

叛军未入郡境半步,便是薛景茂脸皮再厚,底限再低,也说不出烧毁粮田是叛逆所为。

百姓也不是傻子,更何况还有乱兵过境之时,据坞堡而守的豪强部曲亲眼所见,薛景茂就是想栽赃也不可能的。

是以待局势稍稍平定,郡衙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若非阴雨连天,郡衙怕是早都被攻破了。

即便如此,衙外依旧围了不少无粮渡日的饥民。薛景茂只能令吏员抬出库中所余不多的仓粮,在衙外施粥。

而待这天一晴,郡治以外的诸县之民必然蜂捅而来,到时定然会激起民变。

饥民愤怒无处发泄,他这郡守又如何能幸免?

薛景茂又是悲愤,又是恐惧,脸上的五官拧做一团。

“咚咚咚……”

门被砸的如擂鼓一般,薛景茂双眼一瞪,大声喝问道:“何人击门?”

门后就守着衙役,隔着门缝问了几句,踩着雨水飞奔而来。

“使君,大事不好……七日前,长武县民围至县衙,县令无奈,出面安抚。但当知县仓中也无余粮,流民当即举事,攻破县衙……自县令下,县中官吏、役员三十余口,皆被匪民分尸生啖……

只三日,叛乱便波及定安、定平二县……匪首号称‘平天将军’,已予长武聚十万众,定于丙辰日出兵……”

丙辰日,不就是后日?

明知李氏叛逆不可匹敌,这伙流贼安敢以卵击石?

一旦出兵,必是往郡城而来。

再想到长武县令并县中官吏皆被饥民分尸生食,薛景茂骇的一个激灵。

“快,急报予刺史……”

“喏!”

属下飞奔而去,薛景茂又急声吼道:“校尉(郡尉)去了何处?”

“使君,赵郡尉与范郡丞予昨日皆称病回府,闭门不出……”

长史提醒了一句,又往前一凑,将声音压的极低,“使君,你莫非忘了前日的那封信……”

薛景茂稍稍一愣,脸上的血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退去,直至白中发青。

信乃姑臧候李韶所写,满纸透尽“弃暗投明”之意。他也不是未动心动过,但最终还是忠君思想作祟,未予回应。

而郡尉与郡丞双方告病,薛景茂也只以为这两个是被围在衙外的流民吓坏了,还曾暗暗讥讽过。但此时经长史提醒,他才悚然一惊:那两个,怕是早已料到今日之局面,已然有了决断?

但问题是,这已过了两日,天知道这两个狗贼暗中窜通了多少?

更有甚者:大敌临城,郡民本就人人自危,夏粮尽焚更是如雪上加霜。如今再要是得知十数万流匪将予数日后就要攻来,郡兵与百姓会如何应对?

总不能如长武县一般,被流民活活分尸,生生吞下吧?

便是用脚趺头猜,也定然是杀了他这个太守,降了流匪……

“使君,已是火烧眉毛,万万不可犹豫,不论是逃,还是……嗯,还是速速定计为好。不然待流民起兵的消息散出,难保如赵郡尉之流不会先下手为强,拿使君的人头祭旗……”

“逃?说的轻巧,往哪里逃?焉知东南的麻亭、永寿、三水等县是不是也反了?”

见薛景茂脸上阴晴不定,长史猛一咬牙:“那就降……降了李氏,总好过被饥民活剥生吞。再者朝廷不仁在先,弃我等而不顾,就勿怪我等良臣择木而栖……”

薛景茂本想说一句“两军对垒,胜者为王”,但话到了舌下,却迟迟吐不出口。

坚壁清野,以免资粮于敌这无可厚菲,但错就错在,朝廷弃一郡之百姓而不顾。

自泾州刺史撤数千溃兵经赵兴郡退走,又顺手烧了粮草,至今已然近月。薛景茂饱读史书,更治理地方近十载,焉能不知杨钧此举会造成什么后果?

但急报往州城送了上百封,却皆是石沉大海,竟连句敷衍之语都无?

薛景茂焉能不知,朝廷已将赵兴郡这四十万子民视为鸡肋……

圣人大义虽有“忠君”,亦有“爱民”。

既然你不仁,那就莫怪我无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