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血染的风采燕然勒功 > 第三十七章 不堪回首(下)

第三十七章 不堪回首(下)

书名:血染的风采燕然勒功 作者:靰鞡草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0:51

北京面包载着心情阴郁的“三姓家奴”,以及满脸钦佩的洪勇男终于到了“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展厅内,还展出了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暴动,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曾缴获并使用过的部分武器。忽然,“三姓家奴”在一柄旧军刀面前停了下来。他凝神看去,军刀的铜鞘上“朝香宫亲王亲赐”七个字顿时让他头晕目眩,血压增高,额头直冒冷汗。“三姓家奴”朴英植十分震惊的暗想道:“这……这不是当年‘浅井中队’的中队长浅井一夫的军刀吗?原来被保存在这里,还保存得这么好。嘿嘿……这可是最好的纪念品,回去之后,得派人来把这柄军刀盗走。……”

杨道冕领着“三姓家奴”和洪勇男漫步来到陵园内,这里收录着与“三姓家奴”当年所参加的日本侵略军性命相博,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二万零八百五十名烈士的英名。安息着包括胶东抗战时期党政军领导人齐礼、林江、于克恭、王文以及战斗英雄任常伦,爆炸英雄王克山等著名的抗日英雄。当“三姓家奴”来到胶东军区十六团二营营长仝镇山烈士的画像前时,他身不由己的停住了脚步,四十二年前令他魂飞魄散的那一幕又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激昂的冲锋号,以及震天的“杀”声。他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寒光闪闪的大刀和刺刀,尤其是那令他们这些二鬼子肝胆俱裂的红缨枪,也就是“梭镖”。

一九四二年的年底,这是敌后抗日战场正处在最艰苦的困难时期,小日本鬼子对胶东根据地持续一个月的“拉网合围”式残酷的大扫荡接近尾声了。冈村宁次是小日本鬼子驻华北方面军最高司令官,素以嗜血成性和阴险狡诈而臭名远扬。他处心积虑所设计出来的空前毒辣残酷的新战术“拉网合围”彻底宣告失败,正所谓“虎头蛇尾”,灰头土脸的打道回府。

胶东这一年的冬天格外的冷,随着呼啸的西北风,竟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只见牙山、马石山山麓银装素裹,犹如换上了银色的礼服,大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的意境,好美!可惜,在小日本鬼子的铁蹄之下,大好河山处处狼烟,满目疮痍。牙山、马石山地区尸骨遍野,随处可见被小日本鬼子残杀的老百姓,形容为人间地狱绝不过分。

配属给林芳太郎少将的独立混成第七旅团“一木联队”的“浅井中队”,在血洗了周村之后,小日本鬼子对胶东的大扫荡第三个作战阶段即将结束。“浅井中队”以中队为单位,顶着让这些“二鬼子”喘不过气来的呼啸的西北风,踩着过膝的积雪,继续进行灭绝人性的扫荡的收尾。可惜,“拉网合围”也好,“分进合击”也罢,就算是“梳篦式”战术,也没有消灭胶东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八路军的主力部队,难免让乘兴而来的“浅井中队”丧气。

此时的“浅井中队”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早就没有了刚刚登陆胶东半岛时的狂妄。那时的“浅井中队”和其他日伪军分成许多股,相互之间保持着火力联系,实施多路分进合击,密集平推,就像梳头篦发一样,不落一村一户,不漏一山一沟,梳篦式的搜索前进。为了彻底梳篦,“浅井中队”每天只行进十几公里,白天摇旗呐喊,步步进逼,无山不搜,无村不梳,烧草堆、挖地堰、清山洞,连荒庵、寺庙也不放过。夜间就地宿营,沿合围圈每隔三五十步,便燃起一堆野火,由五六个或者是十来个二鬼子把守。只要稍有动静,便鸣枪示警。只要一处枪响,便四处一起开火。如果发现突围的八路或是游击队,小日本鬼子便动用机动部队围捕、追击。浅井一夫得意洋洋的对一木联队长夸口说道:“只要进入合围圈的,天上飞的小鸟要挨三枪,地上跑的兔子要戳三刀。要让八路军插翅难逃。……”

可是,一个多月的作战,浅井一夫在伪满洲国“奉天中央陆军训练处”所学一点也用不上。胶东的老百姓素以人心齐著称,他们在当地党和政府的组织下,在八路军的掩护下,各村实行“坚壁清野”,以“三空”对付包括“浅井中队”在内的小日本鬼子的“三光”。“浅井中队”就算进了村,所到之处,地雷轰响,炸得二鬼子心惊胆战。好容易宿了营,半夜时分,四面八方想起了军号声,到处都是难以分辨的也不知是鞭炮声还是枪声。土八路的子弹指不定什么时候飞来,却忽东忽西,防不胜防。于是,“大扫荡”的第一天,“浅井中队”就陷入了被土八路戏弄得团团乱转的窘境。就像牤子掉进井里边,有劲儿使不上。

土八路依旧不紧不慢地从远远的地方继续骚扰射击。这种骚扰射击距离虽然远,有的时候运气好了也会打准。“麻雀战”搞得训练有素的“浅井中队”这些二鬼子整天提心吊胆,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压根儿就没有消停的时候,难免怨声载道。眼看自己的“浅井中队”还没看见八路就出现了伤亡,浅井一夫有些焦头烂额,手足无措了。眼瞅着军心日益涣散,浅井一夫肝火日盛,气得眼睛都红了。这也难怪浅井一夫气得七窍生烟,他不熟悉土八路的打法,战术上经常慢半拍倒是真的,这样一来,有一些临机决断难免太晚。

当浅井一夫接到一木联队长转达的土桥次郎中将那个老鬼子的命令,命令他的“浅井中队”停止向烟台转进回辽东半岛,转过头来重新进入牙山、马石山地区。他这才知道,他的“浅井中队”因为血洗周村闯了大祸,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已经下达了“必杀令”。跳出冈村宁次的“拉网合围”包围圈,在日占区里搞的小日本鬼子鸡犬不宁的胶东军区八路军的主力,正纷纷返回,对“浅井中队”围追堵截,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而正准备返回驻地的小日本鬼子内田银之助少将的独立混成第五旅团主力,柳川悌中将的第五十九师团一部,奥村半二少将的独立混成第六旅团一部,林芳太郎少将的独立混成第七旅团一部也都停止了返回驻地,准备一举聚歼胶东八路军的主力。

一时之间,胶东地区的八路军主力和小日本鬼子斗智斗勇,几度周旋,几番交手,牙山、马石山地区的形势就像天气一样,突然之间阴云密布,呼啸的西北风中无处不充满着杀气。

浅井一夫带着“浅井中队”已经在牙山、马石山一带转悠好几天了,他们所带的给养已经所剩无几。八路军的主力曾经有好几次摸到“浅井中队”的周围,有一次最近的距离已经不足一公里。可是,都因为附近的小日本鬼子几个联队闻讯围了上来,八路军的主力不得不消失在山沟中。部队接连扑空,土桥次郎中将那个老鬼子难免有些焦躁。他严令浅井一夫加大活动力度,不妨再烧几个村子,再杀一些老百姓。土桥次郎中将那个老鬼子的命令让浅井一夫十分沮丧,他有了一种不祥的预兆,那就是辽东看来很难回去了。“浅井中队”其他官兵的心里更是拔凉、拔凉的,有的是一种被出卖的感觉。就像战智湛说的那样:“二鬼子就是二鬼子,假儿子咋的也变不成亲儿子。……”

包括“浅井中队”在内的小日本鬼子的暴行,似乎触怒了牙山、马石山的“山神”。“山神”极为厌恶这些畜生不如的二鬼子,愤而施加惩罚。刺骨的寒风呼啸着使劲儿地吹着,不断从“浅井中队”这帮二鬼子们没有裹严的皮帽子的缝隙中钻进来。甚至顽强的刺透这帮二鬼子的军大衣,刺骨的寒冷直接钻到了这些二鬼子的骨髓里。“浅井中队”本来隶属于小日本鬼子的关东军,长期驻扎在东北的锦州一带。所以,在这次扫荡的日伪顽军中,“浅井中队”的御寒装备是最好的。但是尽管如此,“浅井中队”的这些二鬼子们也算是体验到了比起东北来毫不逊色,犹如来自地狱的寒冷的西北风的威力。

山上的石头冻得僵硬了,被炮弹炸断的焦黑的大树冻得鬼哭狼嚎,大地冻得呲牙咧嘴,空气也似乎也要冻得凝固起来。只有远处雪地尸体上落着的几只“哇”、“哇”惨叫的乌鸦,才让“浅井中队”这些二鬼子相信自己还活在人世间,总算没有进地狱。尽管雪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银针,有的像落叶,还有的像碎纸片,煞是好看。可是,“浅井中队”的这些二鬼子们紧紧地裹着军大衣,恨不得把脑袋都缩进胸腔里,一个一个冻得鼻酸头疼,两脚就像两块冰坨儿,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欣赏这胶东有异于东北的雪景。

浅井一夫没有发现,距他的后卫部队七八百米处,有十八个人若即若离的紧紧跟随着。这十八个人就是后来被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誉为“胶东十八飞骑”的“武工队”。这支小部队并非成建制的部队,而是在这次马石山突围战中,被小日本鬼子打散的八路军指战员。这些劫后余生的人个儿顶个儿的头脑灵活,都有很不错的拳脚功夫,而且枪法精湛。要么是作战经验极为丰富的老红军、老八路,要么是各个部队的战斗骨干,每人都有专长。

相遇之后,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了一番,感觉这些人还是聚在一起才有战斗力。于是就组成了临时部队,取名“胶东军区武装工作队”,由胶东军区公安局三科科长唐慈负责指挥,坚持在中心根据地进行反扫荡斗争,在周旋中消灭敌人。“胶东十八飞骑”几乎每个人都隶属于不同的部队,包括胶东军区司令部的战大鹏,也就是战智湛的父亲。还有十三团侦察排的副排长高启山,以及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一营二连、十七团三营七连等部队的干部战士。

还有一位日后那是大大的有名,他就是十四团二营五连的班长任常伦。“三姓家奴”和洪勇男中尉所去的“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巍峨的英灵山顶上,雄伟壮观的抗日烈士纪念塔西面,有一尊八路军战士的铜像,这尊铜像就是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任常伦持枪伫立,雄视前方,四十年来一直守卫着美丽的胶东半岛。任常伦于一九四四年七月的胶东长沙堡阻击战中牺牲,年仅二十三岁。几年后,英雄的家乡孙胡庄改为“常伦庄”,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常伦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