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从亮剑开始的特种战 > 第一百零五章:乾隆的御驾亲征

第一百零五章:乾隆的御驾亲征

书名:从亮剑开始的特种战 作者:星空背厚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6:13

最终在继续等了三个多月之后再,乾隆得到的却是两江总督汇报的在那个山村所驻扎的山顶之上有一块百亩地的平台,因此他们的食物是不缺少的,所以想要通过围困来让这群山民弹尽粮绝很显然是行不通的。

当然两江总督之所以会知道山顶上有百亩地的平台以及还能种红薯这件事情,还是山顶的村民,当然主要是业务员轮回者告诉两江总督的。

这不在山顶平台的百亩地的红薯成熟之后,业务员轮回者觉得有必要让山下还在围困他们的两江总督知道只是单靠围困他们,想让他们弹尽粮绝那是行不通的。

于是就把已经成熟的还新鲜的红薯连红薯带着新鲜的叶子仍下去了几个,然后还在山顶边上喊话两江总督告诉他们不要白费力气了,他们山顶平台上有吃的,想要依靠这种办法让他们弹尽粮绝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两江总督看到这种情况,特别是从山顶上扔下来的新鲜红薯之后,脸色自然是非常的不好看。

想他堂堂两江总督,带领着两万人马居然没办法攻破一个小小的村子,这说出去得多丢人,然而事实亦是如此,所以两江总督只好把这个新鲜的红薯以及连带着山顶上可以自给自足的事情写奏折上报乾隆了。

而乾隆看到这个奏折之后也是郁闷不已,这个小小的猎户组成的山村,前前后后的时间加起来已经拖了五个多月差不多半年了,但是任然还没有解决。

于是乾隆最终觉得还是要他亲自出马御驾亲征,并且还要带上红衣大炮,直接把那个山顶给轰成一片废墟。

没错,就是红衣大炮,在当时的时代也算是最为厉害的一种火炮了,毕竟当初清军就是靠着它的威力大破明朝那些坚固的城墙的。

而红衣大炮的历史起源则是十六世纪中后期发明于欧洲的一种常用于战舰的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前膛加农炮,在明代后期传入国内,被国人称为红夷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何兰与葡萄呀也。

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其实当时明朝将引进欧洲的长款纺锤形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对“夷”的避讳,因此改称红衣。

据考证,第一批大规模的红夷大炮输入是福建渔民在国内海域沉没的英***舰里打捞的舰炮,根据与当时欧洲火炮标准的对比,红夷大炮原型之一就是因国的舰载6磅、12磅、18磅前装滑膛加农炮。

而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明朝的红夷大炮则是从被当作海盗、倭寇击沉的小股荷兰舰队里打捞上来的荷兰舰炮,或是在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地铸炮的工匠带来的“吕宋炮”两者均属于西班牙式纺锤形加农火炮

十七世纪中期,明朝因长时间的战争与内部**、工匠缺失而急需大量的优质火炮,因此以增长葡萄呀夷目,明朝对葡萄牙人聚集地的称呼。本为每年五百两白银的租金来威胁澳门的葡萄呀人来长期进行对火炮的代工,并派出官员进行监造。澳闷有当时远东最好的炮厂“卜加劳铸炮厂”,与明朝交易的火炮大部分来自这个炮厂。

之后在天启六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二六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发挥极大威力。据史料记载,清军的攻城行动在明军勐烈炮火的攻击下,八旗官兵血肉横飞,尸积如山,是努尔哈赤成军以来的首次挫败。

更有小道消息传出,清国建立的祖宗努尔哈赤,就是呗这红衣大炮给炸成重伤然后不治身亡的。

之后红衣大炮又在一六二七年,在宁锦之战中,红衣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明军大胜。

于是清军在见识到红衣大炮的威力之后,自然就十分迫切的想到得到这种大炮的制造方法了。

而后在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年正月,后金在沉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本章未完!)

第一百零五章:乾隆的御驾亲征

刘汉,成功彷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他们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皇太极在八旗军设置新营“重军”,后来佟养性任总兵官,曹振彦任教官,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炮兵。

于是乎在天启年间让清军吃大亏的红衣大炮就反过来了,在崇祯十二年公元一六三九年,清军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发挥极大战力,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

之后更是在顺治元年公元一***五年,十二月,在入关战争中出击潼关,李自成的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次年正月,又以红衣大炮重创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流窜至湖北通山县被害。

在然后顺治二年也就是公元一***牛年,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调集红衣大炮轰击扬州城,史可法血书告急,南明政权却置若罔闻。次日扬州城破,史可法壮烈成仁。

再然后到清康熙八年,即是一六六九年,清朝任用比利时人南怀仁设计多种大炮,有三种型号分别是:轻型大炮“神威将军”型,中型大炮“神功将军”型,重型大炮“武成永固大将军”型。载入清朝官书《钦定大清会典》。

而后解决了吴三桂,以及一干反叛的康熙觉得天下太平,所以火炮也就不需要发展,亦或是忌惮火器的威力会动摇清朝的统治,于是就下令不准再研发火器了,于是就此清朝的火炮停止下来了。

然后就这样到了公元一八四零年,第一次***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因舰舰炮,第二次***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射程和威力依然不及英舰的阿姆斯特朗炮,加之多年武备废弛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

之所以原本还在十八,十七世纪威力还算顶尖的红衣大炮到了十九世纪就被因军吊打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十九世纪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

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可以对火炮内膛进行精密加工,更标准化、精密化的各种配件、炮弹生产;连早已被所有国家掌握,然后黑火药的加工工艺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

因此让当时火炮的威力、射程与射速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最传统的手工铸炮工艺,因为管理和工艺等等原因,使当时清朝自产大炮的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英军。两百年前的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再,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得归功于康熙的禁止火炮研究的旨意了,因此才让西方列强有了追赶和反超的机会。

第一百零五章:乾隆的御驾亲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