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谍雁 > 第220章 围而不打

第220章 围而不打

书名:谍雁 作者:永诚银号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9:11

日军统帅部曾规定华中方面军作战地域为苏州—嘉兴一线以东,至1937年11月19日其各部已进抵该线,但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却无意停止前进,反而决定乘**溃败混乱之机向西追击,企图一举攻占南京。

20日,日本参谋本部接到华中方面军关于决定向南京追击的报告,虽感到震惊, 但随即表示同意。

24日正式废除原作战地域之规定,使战争进一步扩大。日军突破吴福线后继续西进。23日开始向锡澄线发起进攻。

军事委员会下令无论如何困难也必须死守现有阵地,但兵败如山倒,溃退之势无法挽回。

25日无锡失陷。**放弃锡澄线,一部沿京沪铁路向常州撤退,大部向南, 经宜兴往浙赣边境之孝丰、宁国一带撤退。12月初,敌追兵又至, 于是再退向宣城以西。

自锡澄线弃守后成为孤军的江阴要塞,11月28日起受到日军围攻,中国守军激战数日之后向镇江方向突围。

12月2日,江阴要塞陷落。右翼军11月9日起向乍平嘉国防线撤退,遭到由枫泾西侵之敌第6、第18师团追击。与敌激战至14日,嘉善失守。同时由青浦西进之敌亦攻占平望。

19日,苏嘉线与沪杭线交会点嘉兴被日军攻陷,乍平嘉国防线被突破。守军退向南浔、青镇、长安、海宁一线。

敌继而对该线发动猛攻,20日南浔不守,**向西南撤退。军事委员会命令刚到达之第7军向吴兴推进,“以主力在广德,一部在溧阳集结,并以一个师以上的兵力接替长兴、宜兴间太湖之警戒”。

第7军即以第170师向昇山、第172师向吴兴急进。

但在日军陆空火力猛烈攻击下,昇山、吴兴先后弃守。日军继续追击,30日占领广德。

……

看到这里,沈千舟清楚,大势已去。

现在上海真正成为了孤岛,而五洲仓库则成为这场会战最后一个碉堡。

日本人似乎没有立刻拿下五洲仓库的意思。

几次试探之后, 便围而不大。

并且电告租界当局, 不准备让五洲仓库人员从苏州河撤离。

否则出现任何后果,将自行承担。

现在整个上海已经成为了日本人的天下。

租界当局自然不想得罪日本人,便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不让五洲仓库中**士兵从苏州河撤离。

苏州河对岸不仅筑起了铁丝网,还架起了机枪。

不少日本特务,化妆成便衣,在苏州河对面紧紧盯着五洲仓库的一举一动。

而提前从五洲仓库撤离的江海,也与其他军特工一起,化妆成平民,同样关注着对岸的一举一动。

车辆,宋娇娇道:“海哥,你看沈处长他们还能安全撤离么?”

江海摇摇头,“很难了。沈千舟也是够犟的,一定要与阵地共存亡,可现在的局势,想安全撤离,根本不可能。”

“为什么不与我们一起撤离?”

“四五百人, 不像我们四五个人,日本人也不傻,能让你这么容易撤么。”

“沈处长懂日语,会易容,想撤离还不容易?”宋娇娇道。

“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人,不会临阵脱逃的。”

“那日本人为什么不全力进攻?”宋娇娇不解道。

“现在上海会战其实已经结束,党国兵败如山倒。不过,长达3个月的上海会战,破坏了日本侵略军的“速战速决”战略。

国民军英勇奋战,给予日军严重杀伤,迫使其不断增兵。

这次战役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为沿海工业内迁、保存经济实力赢得了时间。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前,伤亡已达七万人。

而国民党中央军伤亡最重;战果也最为丰硕。可谓是民族脊梁!

只是,上海会战暴露出,**指挥系统层次繁多,叠床架屋,各级指挥官职责不明,兵力调度失当等等因素都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而对侧背地区杭州湾的疏于防守,使日军迂回战术轻易成功,更是军事指挥上的重大失误。

当**面临被包围险境时,军事委员会未能及时调整战略;仍坚持与日决战到底,又未及时下令撤退,终于造成大溃退。

日军之所以不马上进攻五洲仓库,就是让这场会战还留个尾巴。

政治层面有更多的谈资。”

“那日本人会什么时候动手?”宋娇娇问道。

“五洲仓库里的粮食还能挺上一个星期的。这一个星期,日本人是不会动手的。我估计再有一个星期,国民政府不做一些让步的话,日军就要进攻了。”

“这么看来,凶多吉少了。”宋娇娇叹声道。

“是啊,凶多吉少了。”

“海哥,我们等什么?”

“等机会。”

“什么机会?”

“何谈的机会。”

“能有么?”

“也许吧。”

……

与此同时,南京保卫战打响。

1937年11月,经过三个多月的淞沪血战,上海最终沦陷,日军挟势准备进攻南京,在此情况下,首都南京的防卫问题日益突出。

随后,军事委员会连续三天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讨论南京的战与防问题。

绝大部分将领从军事角度,都主张放弃南京。很多将领表示,南京从战术上讲,是个绝地:

“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

当时,**刚从上海会战上溃败,士气低落,人员、装备等大多没得到补充,在此情况下与日寇硬碰硬,并不划算,倒不如将大军撤往长江两岸,以阻止敌人北上,

“让他徒得南京,对战争大局无关宏旨。”

高级将领提出,应将大军撤出城外,

“监视南京,掩护徐州,保留实力,以便机动打击敌人。

”但南京是国之首都,不防守,何以向国民交代?

对此,军委会作战组组长提出:

“南京是我国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但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以后就主动撤退。”

南京保卫战前,很多高级将领认为,应该战术性放弃南京。军事委员会清楚,从军事角度而言,南京确实不利于防守;

但从国际舆论而言,首都南京又不能不守,而他所期待的大家群起呼应、捍卫南京的局面,并没有出现,会场一片沉默,在此情况下,军委会警卫执行部主任突然站起来,大义凛然地说:

“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将士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听到这番慷慨忠义的陈词,军事委员会立即任命担任南京司令部司令长官,慨然受命,并当场向军事委员会保证,他将在指挥南京保卫战时,

“临危不乱、临难不苟···没有统帅命令,决不撤退”。

但很多将领认为,所谓与南京共存亡,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这注定将是一场悲剧般的战争,南京已不能守,又不得不守。

11月17日,军事委员会记录中:“本日为南京固守与放弃问题踌躇再四”,

但考虑再三,军事委员会最终决定坚守南京,并希望能固守“3个月乃至1年”;

11 月 26 日,军事委员会记录中:

“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

但军事委员会也清楚,在日军的军事优势下,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并不划算,

“南京守城,非守与不守之问题,而是固守时间之问题···只可希望较短时间之防守。既作短时间守城之望,则不必将全部之基干部队,全部牺牲,须预为撤退之掩护”。

“若是至不得已放弃南京时,各防守部队撤退,得有掩护。”

对此,南京守卫司令部也非常明白:

“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将士在天之灵?”

军事委员会深知南京难守,但又不得不守。

在做出“短期固守”南京的决策后,军事委员会迅速行动,以南京4个师的守备部队为基础,另外还调集了11个师增援南京,随后,南京守城兵力增达15个师,共计15万人。为了表示长期抗战的决心,国民政府也做了两手准备:当时,一方面积极备战,另外,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在一份就迁都致军内各级长官的密电中,“宜抱破釜沉舟之决心,益坚最后胜利之自信,寸地尺土,誓以血肉相撑持,积日累时,必陷穷寇于覆灭。”

而从军事和政治的双重角度来说,国民政府当时的两手准备也比较明智,但战局,很快就超出了军事委员会的预料。

11月18日,“如此严重之守城工作,其体力似不胜任。予今日两次用电话与商NJ市民救济事宜,彼均在就寝,从可想见。”

后来回忆说,虽然有爱国热情,但当时已长期没有带兵,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也没有驾驭现代战争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且在来路复杂的各路守城部队中,缺乏威望;加上身体很差,甚至连亲临战场视察,都已无法做到。 4大战一触即发。

11月27日,召开中外记者会,并强硬表示:

“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有把握:

第一,即本人及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

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尽管爱国热情高涨,但实际行动与能力,却与这场首都保卫战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严重失称。

12月5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却经常是窝在家里,而不是上前线视察。“在围城战斗中,每日傍晚在庭前散步,照常由侍从身背大温水瓶,手捧小茶壶和三炮台随侍左右,每几分钟用热毛巾拂脸,品香茗,香烟一支接一支地抽,看样子颇为镇定安祥。”

**将士们依托南京城墙,誓死捍卫首都。

南京城内内外外的战士们,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但大量中国伤兵却得不到救治:

“自从日军攻城,南京就呈现出可怕的景象。中国方面收治伤兵的设施悲剧性地不足,早在一周之前在大街上就经常见到伤兵,有的跛行,有的在地上爬着,乞求得到医治。”

大量**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南京城危在旦夕。

很多悲剧,或许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南京保卫战爆发前,南京城内仍然有50多万平民,国民政府宣布誓死捍卫南京城,给了NJ市民们勇气以留守;加上15万守城官兵,当时,南京城内外人口多达65万人。

但军事委员会,从军事角度而言,淞沪会战新败,兵残衰弱;且从军事地理而言,属于“死地”的南京,城破只是时间问题;但作为首都,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保卫战,否则对国对民他都无法交代。

……

而五洲仓库,更是艰难。

一个星期的坚守,已经没有了食物和水。

虽然还有弹药,不过,没水喝,没有了粮食。五百多名将士愈发艰难起来。

幸好,这一天降了大雨。

总算能接了一些雨水,以解燃眉之急。

沈千舟清楚,该主动做些什么了。

……

而日军却依旧不慌不忙。

根本没有进攻的意思。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要让五洲仓库的守军主动缴械投降。

这样,上海会战才能圆满。

这个建议是长友文夫提出来的。

他的想法很简单,上海会战已经取得了完胜。现在要做的是在心里彻底摧毁中国人的斗志。

现在的兵力,日军已经远强于国民军,即便攻下五洲仓库也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如果中国人能跪地求饶,投降的话,预期将远强于抢攻夺取。

这个建议得到了远东司令部的同意。

故而,围而不打,让里面固守的国民军没有战斗力的时候,再劝降。在租界各国眼皮底下,展现自己的实力。

这些,沈千舟当然清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