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平凡的间谍2再生 > 83破冰之旅

83破冰之旅

书名:平凡的间谍2再生 作者:萧浊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9:14

“休斯·格洛玛勘探者”号将“潜水平底驳船”缓慢放入水中,这艘工作船有几十个机械爪,可以从各个方位紧紧抓住潜艇。

在“休斯·格洛玛勘探者”号的控制室里,人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绿色的荧光屏,电视荧光屏上映出了打捞器紧抱着潜艇的清晰图像。

费了好长时间,工作船终于将潜艇稳稳抓住。

在一切准备完成后,“休斯·格洛玛勘探者”号启动起重机,K-129号潜艇缓缓地随工作船的上升而浮起,爆炸沉没的G级II型潜艇离开了它沉睡6年的地方,缓缓上升。

这个过程相当缓慢,潜艇逐渐升上海面。然而,就在还差150米时,打捞器的两条钳臂断裂,剩下的两条钳臂则死死抱着潜艇艇首。

潜艇的船身由于经受不住海水的巨大压力而突然断裂,变成两截。只见一个庞然大物摆脱了巨臂的控制,晃晃悠悠地开始下沉。

一枚导*也离开了发射管,随着潜艇的后半截重新沉入海底。尽管“休斯·格洛玛勘探者”号立即收紧机械抓,可只抓住了船的一半,另一半又沉入大海。

最后,“休斯·格洛玛勘探者”号打捞上来G级Ⅱ型(K-129)的船艉,只占整个潜艇的1/3。

中央情报局冒着极大风险进行了这次行动,最后未竞全功!在这1/3的船身中,CIA如愿获得了苏联潜艇里的两枚核鱼*以及相应设备。

同时,在打捞上来的船里,还有6具K-129号船员的尸体,其中一具尸体的手中有一个重要的报告记录,是关于苏联海军核系统的操作方式。

然而,在对打捞出的物品进行检查后,CIA并没有得到最期待的密码本与加密通信设备。

1975年7月,一伙洛杉矶盗匪潜入霍华德·休斯的办公室,撬开保险柜。

殊不知,当夜,还有一伙盗匪觊觎着这位亿万富翁的钱财,不期而至的相逢,让两伙匪徒当场就发生了激烈火并。

而先于警察和CIA特工到达现场的《洛杉矶时报》记者从中却发现了休斯协助CIA打捞苏联潜艇的绝密行动内幕,随后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开始炒作这一事件。

美国政*的否认和苏联当局的沉默,让是是而非的消息漫天飞扬,真相是什么,谁也不清楚。

直到多年后,曾长期在美国海军潜艇部队情报部门服役的美国核工程师肯尼斯·塞威尔,以及另一位作家克林特·里查蒙德合著《红星流氓:前苏联核潜艇试图攻击美国内幕》一书,并由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出版,才让世人知其端倪。

第一次打捞未能获得预期目的,当时的国务卿基辛格当时向尼克松的继任者杰拉尔德·福特总统进谏称,苏联方面已经派舰只驻扎在K-129号潜艇沉没海域,如果美军继续动手进行第二次打捞,很可能引发一场激烈海战。

后来,美国国会迫于压力,明确禁止CIA继续进行打捞行动,“亚述尔岛人使命”至此彻底终结。

其实在苏联的K-129潜艇被击沉后,就没赵继统什么事了,原本想回“第六区”的老赵收到了古斯塔夫·弗雷德里克的留言。

他收到一封来自法国某个公司的来信,里面夹杂着一段用“轩辕”密码构成的内容,表示收到了他的“警告”,正在密切关注事件。

紧接着在K-129潜艇出事后,又收到一封表示感谢的信件,而且告知法国那个公司的执行董事正是李漱玉,这一下等于又接上了头。

于是赵继统留在了华盛顿,以白宫危机处理办公室的身份参加了 J. 威廉· 富布赖特( J. W illiam Fulb

ight)领导的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听证会,并提出了“中国的主要敌人是苏联而不是美国”的论调。

阐述了苏联于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 中国对苏联扩张主义的担心增大, 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 公开把苏联视为比美国更大的威胁的观点。

例举了在1969年3月珍宝岛战斗后中苏边境冲突达到了顶点, 两国都在共同的边境地区大量陈兵的事实。

并将会议记录秘密发给了李漱玉,并附上了1969年一月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67年《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越南后的亚洲》的文章。

文章指出“将来美国作为世界警察的作用可能是很有限的”,美国不应当“把中国永远排斥在国际大家庭之外。”

尼克松接受了基辛格对世界的看法, 认为二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种双边冲突的时代业已结束, 世界出现了由美、苏、中、日、西欧五种力量组成的多极结构, 美国应在这个"多边外交的新时代"中利用中苏分裂, 并在五种力量中心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此时,中苏之间的严重对抗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中国因此面临着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毛**做出了重大的战略决定:尝试同美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对于中国来说更危险的敌人--苏联。

可惜作为一阶主官,赵继统不可能在华盛顿过多的停留,不过还是时刻关注着此事。

1970年1月8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宣布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

中国领导人注意到了这个迹象,毛**抓住时机,作出决策。

1970年10月1日,中国向美国发出了一个和解信号,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应邀在国庆节登上**城楼,并被安排站在毛**的身边。

同年12月18日,毛**接见了斯诺,并表示中国欢迎尼克松访华。

1971年4月,毛**亲自批准了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于1971年4月10~17 日访华,以此表示中国对同美国交往的诚意,也因此打开了隔绝22年之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