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平凡的间谍2再生 > 20最后稻草

20最后稻草

书名:平凡的间谍2再生 作者:萧浊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9:14

凯西在明确具体经济战争策略后,便不断游说沙特阿拉伯,增加石油生产以压低国际油价。

当时沙特的处境危机四伏。北边,伊朗和伊拉克正进行一场长期战争,战火随时可能蔓延至其他国家,而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斯 兰激进政权不断煽动沙特境内的什叶派教徒叛乱,威胁沙特的石油生产重地(如东部Qatif省)。

西边,则是叙利亚和北非的利比亚,也和伊朗一齐反对沙特的王室政权。

最让沙特王室不安的是东北部的阿富汗战争,证实了苏联意图向波斯湾扩张势力的野心,而且加上苏联在中东南部,也就是也门和非洲东北角对左派政 府的援助,使沙特王室感受到了苏联的压力,四面楚歌孤立无援。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美国人出手了,不仅是打击苏联,还利用沙特将美元与石油绑定,巩固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

针对沙特的危机感,美国不遗余力地在各方面进行拉拢,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力提供军事援助,增加沙特王室的安全感和对美国的依赖。

1981年4月美国为了中东安全建立了中央指挥部(U. S. Ce

t

al Comma

d),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卫沙特王室和油田,为了照顾到沙特对美国驻军的敏感性,中央指挥部的总部设在美国本土。

并且,里根政 府甚至不顾以色列和国内犹太人的反对,向沙特出售最先进的空中预警机,波音E-3“望楼”预警机(Boei

g E-3 Se

t

y AWACS),及其他先进战斗机以增强沙特的空军力量。

里根还运用总统特权,不经国会批准向沙特输出先进的地对空刺针(St

i

ge

)导 弹。

1985年初,美国开始为沙特兴建名为“和平盾”(Peace Shield)的防空系统,这是北约组织以外应用尖端科技最广的全面防空系统,把空中预警机及分布沙特各地的17个远程雷达站收集的数据与5个地下指挥中心连网,协调指挥和控制。

为了表示保卫沙特的决心,美国还派出数百名技术人员和军事顾问长期驻扎以协助“和平盾”系统的操作。

在1984年里根竞选连任的活动中,政 府各部要员纷纷呼吁油价应该下降至合理水平,以刺激美国及西方的经济复苏。

国防部长温伯格认为:“我们供应沙特阿拉伯武器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它压低油价”。

1985年2月在里根刚开始第二届任期,沙特的法赫德国王(Ki

g Fahd)便正式出访美国。

里根总统在接见他的时候,一方面保证沙特阿拉伯的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表示关注油价走向,指出低油价将有利美国经济的复苏。

沙特终于被美国的“诚意”打动,同时也为了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决定大量增产。

据温伯格回忆,“他们事先向我们发出预警,说会大量增产”。

沙特石油部长早已一再警告其他石油输出国,不会坐视自己的石油市场被侵占。

1985年下半年,沙特石油产量从日产不足200万桶飞跃至900万桶。油价从每桶30美元下跌至12美元,甚至最低到8美元,苏联一下损失了上百亿美元的卖油收入,差不多是它对外贸易收入的一半,简直是场噩梦。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 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大家逐渐对广场协议开始熟悉,一句话概括就是美国为改善其贸易问题而采取的弱美元政策。

广场协议原本更多的针对当时向美国叫嚣的世界老二,日本,没想到歪打正着,美元贬值令苏联的石油出口雪上加霜。

随着西方各国一步步在外汇市场系统地抛售美元,在此后12个月内,美元相对其他货币贬值25%。

原本是想纠正美国的贸易逆差,刺激美国货出口,减少外国货进口,但对苏联经济却有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为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元结算,而苏联的贸易伙伴以欧洲及日本为主,结果是即使油价不变,苏联的卖油收入也将因美元贬值而减少。

中央情报局在1986年5月的一份秘密报告描述了苏联面对的外汇短缺困境:“在能源价格不振,石油产量走下坡和美元弱势的处境下,苏联购买西方技术、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能力大减,预计在80年代结束前不会有改善。莫斯科的外汇较往年减少超过三分之一,这使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计划遭遇困难”。

报告结论是苏联因油价下跌和美元贬值,每年减少约150亿美元的外汇收入。除了石油收入锐减以外,苏联的军火贸易收入也大受打击。

在70年代随着油价上升,苏联军火贸易收入增长了5倍,成为能源以外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在油价下跌后,苏联军火的大客户如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等产油国家也和苏联同病相怜,由于缺乏外汇,使1986年莫斯科的军火生意也损失约数十亿美元。

自1985年起,苏联的外汇储备已经捉襟见肘,情报显示虽然当时金价低迷,但苏联仍然加大黄金输出,以解决外汇不足的困难。在1985年一季度,苏联甚至出现1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而1984年一季度则为7亿美元顺差。

此时苏联的物资匮乏,许多工业生产达到瓶颈,没法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一切都在按照里根的战略设想向前发展。

1985年4月23日,即戈尔巴乔夫刚上任不久,苏共中央会议便通过了他的经济改革方案(Pe

est

oika)。

其实安德罗波夫在去世前便已委派戈尔巴乔夫领导研究有关的议案,改革方案便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