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平凡的间谍2再生 > 21最后挣扎

21最后挣扎

书名:平凡的间谍2再生 作者:萧浊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9:14

美国政 府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Jack F. Matlock)报告上记载,当时初步方案里包括了政治改革内容,但最后被戈尔巴乔夫否决删去,并批示这一部分待将来再提出。

改革方案包括了整顿苏共 党内和军中的管理层,提倡纪律,反贪污腐化和反酗酒等。

苏联老百姓对新政策最直接的感受是工作压力增加和酒的供应大减。

当时苏联的民生必需品供应缺乏,上班族往往利用午休时间排队购物,一排便是两三个小时,而上级一向默许,以松散管理方式应付。

新政策出炉后管理层不得不收紧,甚至派人到商场内巡视,查看是否有人在上班时间排队购物,弄得怨声载道。

1986年初以后油价下滑,外汇短缺,使苏联民生必需品更加匮乏,经济改革从一开始便不得人心。

在油价大幅下跌后,戈尔巴乔夫面对的已经不单纯是经济制度问题,还有苏联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财政问题。

由低油价诱发的财政风暴重击了苏联,不但不能依靠外贸收入来解决民生必需品的供应,而且资金短缺使新工厂延期落成,大型工业计划被迫取消,煤矿、油田和天然气井所急需的新技术装备停止从西方进口。

能源产业技术不能更新使得苏联不能以增产手段来增加外汇收入,陷入向下滑坡的恶性循环,戈氏经济改革难逃失败命运。

此时里根政 府仍不放松,加紧游说西方各国财团,指出苏联财政面临严峻局面,凯西甚至以退休金融家身份出席银行业高层内部会议,披露中央情报局的资料,以说服各财团对苏联及东欧国家收紧信贷,断绝苏联通过借债度日的最后一条路。

面临着绝望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寄希望于在外交上与里根政 府谈判裁军,借此减轻苏联在军费开销上的重担,当时苏联军费支出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5%。

在1985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86年10月的雷克雅未克高峰会议上,戈尔巴乔夫与里根进行了面对面谈判。

为了避免投入大量资金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延缓财政危机,在雷克雅未克会议中,戈尔巴乔夫破天荒的提出具体裁军方案,以换取美国放弃星战计划,但被里根拒绝。

同时,戈尔巴乔夫还企图说服西方国家放松对苏联的技术及金融制裁,但美国坚持以改善人权以及推行民主为条件。

在雷克雅未克会议后的12月19日,戈尔巴乔夫亲自电话慰问并允许流放在外地的著名异见人士萨哈罗夫(A

d

ei Sakha

ov)返回莫斯科,美国也于1987年1月15日宣布解除对苏联的石油天然气技术及设备禁运。

这两事件纯属巧合还是存在某种关联是耐人寻味的,业界普遍认为极可能是雷克雅未克会议后美苏双方达成部分共识的结果,很明显,里根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促使戈尔巴乔夫在逐步走向政治开放之路。

戈尔巴乔夫于1986年7月在演说中就提到了政治改革,实际上等到1987年1月的苏共中央会议,他才正式提出实行不记名投票选举,真正拉开了苏共 党内的政治改革帷幕(Glas

ost)。

然而,牵一发而动全身,政治改革的呼声与前景立刻撼动了苏联的政治体制,各加盟共和国乃至东欧各国争取独立的浪潮随即高涨而不可遏制,这无疑是戈尔巴乔夫(甚至包括里根和凯西)始料不及的。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Pe

est

oika)与政治开放(Glas

ost)政策均未达预期,尤其是政治改革方面,戈尔巴乔夫希望通过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政治多元化来激发活力,却引发了人们对现有制度的强烈不满和苏联各共和国的民主情绪及民族主义的兴起,最终导致戈氏的最大反对派叶利钦的崛起,直至苏联解体。

从1986年开始,中央情报局开始向阿富汗的反苏武装部队提供刺针导 弹,这种先进的地对空导 弹使苏联的空中优势顿时消失,战争形势逆转,苏联每年战争费用增至40亿美元以上,莫斯科不得不痛下决心甩掉这个沉重包袱。

1989年初苏军撤离阿富汗,这是二战后苏联的首次军事失利。

在莫斯科自顾不暇之际,波兰政 府为了争取西方贷款以渡过经济危机,于1989年举行全国大选,结果反对派团结工会大胜,接着在11月柏林墙也在欢呼声中被群众拆毁,标志着苏联势力撤出东欧,也是苏联帝国解体的先兆。

经过了连串重大转折之后,苏联在民众和盟国之间的威信已经荡然无存,此后的情况更是急转直下,犹如雪崩般以不可控之势奔向最后的日子,1991年12月25日,已是众所周知的历史。

毋庸置疑,从结果来看,击苏团队成功了,没有战略失误,没有执行不力,没有浪费一点时间,但是,由于里根团队在此过程中过于暗箱操作,涉嫌滥用职权,违规谋划了许多秘密事件,因此受到了质疑。

美国国会还成立了特别委员会调查里根政 府是否在秘密外交行为中触犯了美国法律,其核心团队也无一幸免。

理查德·艾伦(Richa

d Alle

),国家安全顾问,因涉嫌与日本相关公司的贿赂事件被迫辞职,尽管里根认为这是一场政治阴谋;卡斯帕·温伯格,国防部长,因伊朗门丑闻于1987年辞职;作为掌握诸多机密的“打击苏联领导小组组长”,不合时宜的离世将这些秘密都带到了地下,更为这位传奇的中情局局长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虽然里根的这些得力干将在苏联解体前就消散殆尽,然而整个战略已经获得了惊人的生命力,其效果逐步发挥,令苏联帝国解体成为不可挽回的事实,彷佛一座存在结构缺陷的大厦,在主要支柱受到冲击后,无法支撑自重而摇晃破裂,最终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轰然倒塌。

而此时掌控该计划的赵继统,几乎什么也没做,却要攫取最甘甜的果实,这也为看似得利的他埋下了祸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