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平凡的间谍2再生 > 33经济崩溃

33经济崩溃

书名:平凡的间谍2再生 作者:萧浊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19:14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履行苏联终止存在的法律手续。

不足百人的会场十分冷清,**台上只有共和国院**阿利姆扎诺夫一人就座。惯用的电子表决器也不用开动,连到会人数的登记亦未进行。

在此之前,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已于1991年12月23日作出决定,联盟院不再举行任何会议。于是,阿利姆扎诺夫宣布苏联议会从此解散,代表们互相告别,各奔东西。

12月25日晚,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对于俄罗斯来说(包括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外的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的解体是民族的灾难。

许多地区被抛入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化的加剧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性。国家及其结构和制度极为衰弱。贪污之风盛行。

工艺技术、工艺复杂的生产以及整个科学学派的丧失使俄罗斯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俄罗斯被抛到"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中。

文化水平受到影响,教育体系和卫生体系遭到破坏。国家财富被以某种方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被掠夺。

独联体各国国家机关里贪污**程度超过了俄罗斯。在这11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曾经历过战争。原苏联地区成为了不稳定地区和局部军事冲突地区 。

苏联解体作为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作为与1917年十月革命一样对世界影响深远。由此苏联解体引起了国际社会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高度关注。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西方学者和研究苏联的专家都不认为苏联会解体,包括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内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与学者都对苏联在一夜之间解体感到意外,西方当时并不希望苏联解体,当时美国中情局还对此召开了多次的紧急会议,美国国务卿贝克还专门带领代表团到莫斯科实地了解事态的发展。

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与首都莫斯科等苏联各城市的民众对苏联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的结果却表现得异常的平静。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苏联领导层竭力回避改革,经济改革措施大多半途而废,致使经济发展迟滞,远远地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70年代战略均衡的态势逐渐被打破,并且苏联的实际军费开支已接近甚至超过美国,而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多,这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下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生产粮食不如进口粮食便宜,农产品的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

战后到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项指标呈逐年递减态势,苏联经济的各项指标也都出现速度递减规律。例如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50年代平均增长10.3%,60年代平均增长6.8%,70年代平均增长4.9%,80年代经济增长率继续下跌,到90年代则出现负增长。

苏联政 府的秘密报告指出,卢布出现严重贬值、老百姓购买力严重下降,国内物资、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要为了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而一大早就排起一望无际的长长队伍,甚至苏联民众在商店和超市里已经无法买到必要的商品了。

当时还出现了囤积物资后再高价卖出的"地下经济",而这种情况最后还变得越来越猖獗且政 府已经无力管控。

同时从1990年开始,苏联政 府就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对经济状况的统计和报告,也没有按例制定和发布相应的"五年规划"。

80年代,苏联极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油气价格下跌使苏联国力遭受重创。

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最高曾达到54.4%(1984年),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苏联大幅增产,拒绝与欧佩克限产保价相配合。其与欧佩克争夺西欧市场,争当西方的"可靠伙伴"。

1985年8月,美国里根政 府迫使沙特增产,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苏联农业衰退的基础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的。苏联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彻底消灭个体经济,组织大规模生产,完全剥夺了农业生产者的物质利益,这使农业发展走向末路。

因为政 府不愿意、也不打算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痛苦的但却必要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情况导致了苏联农产品消费市场在1990-1991年间的彻底崩溃。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帕夫洛夫政 府开始推行货币改革,宣布废止旧卢布的流通而发行和使用新卢布。要求民众将自己持有的旧卢布换成新卢布,然而这却并不是按照等额原则进行兑换的,而是政 府以一定比例向普通民众进行兑换。

这样的改革是以民众遭受巨大损失为代价的,货币改革之后导致卢布严重贬值,物价急剧上涨,苏联爆发物资匮乏,民众在超市外排起长龙争相疯狂的抢购生活必需品与食物,苏联人民辛辛苦苦一辈子所挣得的财富一下之间就化为乌有。

货币改革最终不仅彻底摧毁了苏联原本脆弱的金融体系破坏了还处于雏形状态的市场经济,搞乱了经济发展的秩序,让苏联政 府的金融储备金消耗殆尽,而且更使得民怨沸腾增加了苏联民众对政 府的不满。

生产的目的是完成国家计划,体制内没有形成满足人民需要的运行机制;产权虚位造成体制本身缺乏内在动力,企业经营和劳动者的动力不在体制内,而来自外部动员;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竞争,阉割了体制的效率机制,形成数量型经济和耗费型经济。由此产生这种体制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碍科技进步,尤其不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导致经济发展粗放经营,经济结构比例失衡,产业级次严重落后。

这一切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后爆发衰退性经济危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