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国师 > 第179章 姜星火的试探

第179章 姜星火的试探

书名:大明国师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29 09:02:26

第179章 姜星火的试探

密室内寂静无声。

本来,迁都问题在所有人的心里,都是一个必错的选择题!

怎么选,都是错!

选了北京为都城,就会让南方尾大不掉,面临运粮的巨大难题。

选了南京为都城,就会面临南北分裂,北方边防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是姜星火今天却告诉他们,这个选择题的答桉很简单,只要有能够实时通讯的【千里传文】出现,把选项拆开就好了。

手握军权、政务决定权、司法决定权的皇帝坐镇北京,而太子坐镇南京。

事实上在朱棣的心中,为了解决南北割裂的问题,也是打算立了太子后,与太子一南一北。

朱棣觉得,至于姜星火所说的【铁马】,远没有【千里传文】重要。

在朱棣看来,就算是不能实现【铁马】,也只是有点小瑕疵而已,北方的经济弱势又不是一年两年了,而是三五百年,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也没什么。

毕竟,北方的钱袋子瘪,但是刀把子硬啊!

朱棣想来,只要自己的基本盘不动摇,军权在自己手里,没钱都是小事,办法总是有的。

实在不行,就加大税卒卫的力度,有刀把子还收不上税怎么的?

不可能的。

但提议是不错,可偏偏这时,空气都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陛下,儿臣反对!!”

朱高炽大声说道,此时他的额头已是渗出汗水,他挣扎着从椅子上站起来,又挣扎着跪倒在地。

“儿臣觉得或许如唐宋元旧制,设立南北两京,甚至四京、五京,都没有问题。”

“但儿臣反对‘皇帝与太子分镇南北两京’的提议!不论儿臣是否是太子,儿臣都反对这个提议!”

储君之争,随着朱高煦即将出狱,俨然便是即将掀起的波澜。

朱高炽从任何角度看,都不可能去同意姜星火关于‘皇帝-太子’分权的想法!

否则,朱棣会怎么想?

太子还没当上呢,就琢磨着分朕的权柄了?

哪怕这种分权,在事实上已经持续了四年之久。

靖难时期,朱棣麾下的所有政务,基本都是朱高炽处理的,递给朱棣的,通常都是简报和处理意见,朱棣也通常不会反驳朱高炽的政务处理意见。

朱棣只管军权、司法决策权、政务决策权,抓着这三项最为重要的权力,其他都放给了朱高炽。

燕军打进南京城后,这种模式依然在持续。

朱棣除了图新鲜的时候勤政了一段时间,其他时间,都是朱高炽在负责政务。

“你先起来吧。”

朱棣也随之陷入了思索。

对于未来,朱棣的设想其实也有跟朱高炽透露过,朱棣去北京筹备征伐漠北,南京政务留给朱高炽处理。

这跟姜星火说的没差别。

但是。

——事实没差别,不代表名义没差别!

朱棣可以一时这么做,那是因为他信得过自己的好大儿,好大儿能胜任处理政务,他自己不擅长处理政务,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正是因为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这种事实上的‘皇帝-太子’分权,绝不可以成为制度!

如果后世皇帝信不过太子呢?如果太子不擅长处理政务呢?如果皇帝随朱元章这个老祖宗特别喜欢处理政务呢?

“皇帝-太子分镇南北京,确实不能成为国朝制度,或许两三代人可以,但往后,必然会出现问题。”

朱棣最终也做出了否决态度。

事实上这么执行,可以!

把事实上落到制度上,不行!

作为一个帝国最高统治者,朱棣最关心的,永远是皇权。

朱棣和好大儿分权无所谓,因为没有兵权的好大儿威胁不到自己的皇权。

但如果成为制度,那么“后世皇权”就会遭到太子的威胁,这是朱棣所不允许的。

朱棣喟叹一声:“二三十年,实在是太远了先不说姜先生所谓的【千里传文】是否真的存在,即便存在,恐怕到时候对于弥合南北,也起不到效果了。”

方值此时,礼部尚书李至刚忽然大胆开口。

“陛下,而且最重要的是,胡化了数百年的北方,等不了这二三十年了!准备迁都,势在必行!”

显然,道德底线灵活的李尚书,眼见皇帝的态度有所变化,还是打算重新坚持一下自己的庙堂主张,那就是迁都北京。

至于事实情况有没有李尚书说的这么吓人,能不能等这二三十年,李至刚自己也不好说。

反正李至刚琢磨着,北方胡化严重,南北割裂这件事,是当务之急吗?

说是,那也是,因为这关系到了大明的统一,现在南北矛盾很深刻。

说不是,那也确实不是,因为都割裂了好几百年了,只要不发生游牧民族再次南下中原,那也就只能南北凑合着一起过。

日子过得久了,南北割裂,自然也就弥合了。

所以说,迁都这件事,很重要,但绝没有急迫到一朝一夕就得解决的时候,根本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靠得就是朝廷给政策,然后用时间慢慢弥合。

随后,又听了几人的意见。

朱棣在心底给出了结论。

姜星火所说的‘皇帝-太子’分权,分别镇守南京和北京,北京的皇帝掌握军权、司法决定权、政务决定权,南京的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可以事实上这么做,但绝不能成为制度。

虽然这威胁不到朱棣的皇权,但会威胁后世儿孙的皇权,朱棣不打算多此一举。

反正就是个名分的事情,没有就不留麻烦。

这也是姜星火的提议,第一次被朱棣在心里完全否决。

事实上,这便是封建帝王根深蒂固的统治属性所在。

后世各种影视剧所美化的帝王,绝不是他们原本的形象。

对于朱棣这种狠人来说,他为了获得姜星火独一无二的知识,可以容忍姜星火言谈无忌,也可以给予其足够的尊敬和地位,但这些有个前提。

那就是姜星火不能威胁到他的皇权。

否则别说是谪仙人,就是天上仙人下来,朱棣都敢拔刀。

这,既是朱棣的霸气,也是他的利益根基所在。

路漫漫其修远兮,姜星火和朱棣在未来“既合作又对抗”的关系,在此时俨然便已扎根生出了苗头。

——————

人与人的想法各不相同。

对于墙内的朱高煦来说,他倒还真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心思。

从小在军营这种文化荒漠长大的朱高煦,是非常崇拜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姜先生的,所以哪怕姜星火提出了在他看来完全是天方夜谭的【铁马】、【千里传文】,朱高煦还是觉得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事物。

既然觉得有可能出现,那基于此提出的‘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权,朱高煦也完全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弯弯绕,都只是懵懵懂懂有个念头一闪而逝。

朱高煦最关心的,是太子!

朱高煦之所以表现得这么激动,就是因为他知道姜先生的讲课内容被父皇窃听了。

而姜先生的这个‘皇帝-太子’分权的提议,对他来讲,是利益最大化的提议!

为什么?

如果立储之争成功,朱高煦当上了太子,那么他就可以早早地独掌半个大明的权柄,这不爽吗?

如果立储之争失败,朱高煦没当上太子,那么他也可以跟着朱棣待在北京,近水楼台先得月,没准时间一长,父皇又改变心意了呢。

那为啥朱高炽没法如此“双赢”,原因很简单,朱高煦跟朱棣更亲啊。

朱高煦跟朱棣待在一起,很容易改变朱棣的想法,但朱高炽跟朱棣待在一起,就起不到这个作用。

姜星火对此也能大约揣测到,反正不管是‘皇帝-太子’分权,亦或是【铁马】【千里传文】。

这些都是他画得大饼,目的就是测试一下大明帝国高层对他的容忍度。

换句话说,姜星火之所以拿这些短时间做不到的事情说事,一反他之前严谨推演的态度,根源便在于此。

——因为姜星火知道自己被大明帝国高层注意上了。

而自己的学生,就是二皇子朱高煦!

自己讲给朱高煦的内容,朱棣很有可能会知道。

那么自己就必须挑逗一下皇权了,如果朱棣接受不了,一刀宰了他,那姜星火没话说。

原因很简单,如果朱棣是一个接受不了任何对他权力有影响的事物的皇帝,那么想要改造大明,根本无从谈起!

还是之前的那套底层逻辑。

改造大明,无论是思维还是器物,方方面面都会对朱棣现有的权力体系和权力结构造成影响。

只是有些事情对朱棣有很大利益,有些事情有利益的同时会稍有弊端。

如果朱棣连这点基于历史做的推演政策都接受不了,要对姜星火动刀,那后续也不用改造什么了,因为改造任何东西,都会招致朱棣的反对。

而没有朱棣的支持,姜星火是改造不了大明的。

所以说,姜星火把这些一反常态的、超前的东西拿出来说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画大饼,来测试大明帝国高层对他提议的容忍度。

这也是姜星火与朱棣,在无形中的博弈和试探。

而博弈和试探的结果,姜星火不出意外的话,也会过段时间就得到答桉。

如果姜星火这么公然挑逗皇权,朱棣都不杀他,那就说明朱棣对于他的容忍和重视,达到了姜星火改造大明所需的程度。

君主**的时代,没有皇帝的支持,改造个屁的大明。

皇帝能忍,对他够重视,姜星火才能把理论落地,去做实事。

非是基于这个目的,姜星火是不会把现在做不到的、时间跨度多达二三十年才能实现的事情,拿出来说事的。

这不符合他的风格。

至于郑和

他一直在学着螺旋桨的样子摇花手。

郑和对姜星火提出用铁马驱动船只的想法,非常着迷。

庙堂政策的问题,郑和反而关心不多。

因为郑和很清楚,这些压根就跟他没关系,他最好也不要参与进去,否则没好处还惹得一身骚。

像他这种人,无论是哪个皇帝上位都会用的,参与进立储之争,对郑和来说也不会获得什么更多的利益。

弊端远远大于利益的事情,傻子才做。

郑和不是傻子。

郑和问道:“姜先生,你说的这个【铁马】,真的能造出来吗?”

“肯定可以,但不是现在。”

姜星火认真思忖了一番,回答道:“或许在未来的几年后,你就能看到大明的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铁马】出现。”

大明这个时代,仍旧处于封建王朝社会的中晚期阶段。

姜星火能不能手搓蒸汽机?

当然可以,在第六世,姜星火就从一个普通工人干起,在实业救国时期的各个化学、机械工厂里摸爬滚打,最终靠着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自己开了几家化学和机械相关的工厂,并为抗倭运动提供物资支持。

那一世的结局,是作为明面上工厂主,暗地里特殊工作者的姜星火,面对必死结局,点燃了自己工厂生产的炸药,被子弹击毙后,进入倒计时的炸药也带走了工厂和工厂里的所有人。

近代工业的东西,诸如内燃机之类的当然就别指望了,那玩意根本不是个人能手搓出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手搓西欧中古时代(公元500-1500)到第二次工业变革(公元1870-1914)这三百多年里,一部分科技点的能力,姜星火还是有的。

超前一些的有线电报这种东西,如果有最基础的工业体系支持,多花时间(20-30年),多砸金钱(几百上千万两白银),南京到北京的一条主要线路还是能建出来的。

但是,姜星火对于攀科技树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

引导与建立体系的意义,远大于自己手搓。

即便是出狱后,姜星火还是认为用环境去倒逼人,用制造力去逼制造关系,才是正确的路子。

至于以后什么限制皇权,那都是留给几百年后的种子。

眼下皇权**对于支持他改造大明,才是更有利的。

“那【千里传文】呢?”郑和更进一步问道。

姜星火坦承答道:“顺利的话有可能二三十年,不顺利的话也有可能有生之年都出现不了。”

郑和点了点头,心中暗暗藏下了几许期待。

若是铁马能驱动船只,那么大明船只的性能,马上就能获得巨大的提升。

相当程度上无视是否顺风顺水,在这个时代是多么逆天的能力?

我大明水师,天下无敌啊!

等等。

郑和忽然皱起了眉头,是不是有哪里不太对劲?

“姜先生。”郑和的红脸有些怪异,“咱们的话题,是怎么跑到这上边来的?”

听了这话,朱高煦也呆了呆。

对啊,话题什么时候跑偏到这里了?

好在最近几个月随着诏狱生活戒除酒色、多读书、作息规律,朱高煦的大脑清明了许多,他很快就回忆起了跑偏之前的内容。

说来惭愧。

话题就是朱高煦自己带跑偏的。

是朱高煦非要拿大明定都南京后,考虑迁都又放弃这件事来说事的。

朱高煦老老实实地复述了一遍。

“刚才讲到了陆权、海权、国际权力,庙堂是经济的延续,战争则是庙堂的延续,国际权力,便是某个国家可以从战争、庙堂、经济等等角度,全方位影响其他国家的能力,而其中最根本的、最持久的,则是经济利益。”

郑和也跟着补充道:“还说经济利益的核心是货物运输的时间和数量,以及讨论汉唐控制西域商路为什么最后都失败了。”

“你们说的很不错。”姜星火赞许道:“而汉唐失败的这个原因,其实我们刚才关于漕运和海运的讨论中,就已经得出结论了。”

“姜先生是说海运成本?”朱高煦试探问道。

“便是如此!”

姜星火肯定道:“经济利益的核心是货物运输的时间和数量,海运或者说水运,天然就比陆运的时间要快,数量要多,因为水运的船只可以借风借水,陆运只能靠运输者的腿。”

“那么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一个结论,汉唐控制西域商路失败,就是因为陆路长距离运输不可取.反过来说,水运长距离运输,是完全可取的,所以跟陆权论还有一个相对应的理论。”

“那就是海权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