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大明国师 > 第190章 地主 佃农 自耕农

第190章 地主 佃农 自耕农

书名:大明国师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7-29 09:02:26

第190章 地主 佃农 自耕农

朱棣站起身来,缓缓言道。

“姜星火还有最后三节课,就要出狱,在下节课之前,朕会入狱听一两节课,观察其人,来最终判断朕拜其为国师后,是否要用他的办法来发展大明的国力,助朕完成‘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盖世功业。”

“另外,大师所言,先刨除姜星火的干预,仅就两个皇子一南一北的事情,也是有需要商榷的地方。”

朱棣的心思,其实也很好理解。

其实不管是被朱棣名义上否决的‘皇帝-太子’南北京分权,还是如果历史线没有姜星火的干扰,未来必然会出现的朱棣和朱高炽一南一北。

根源都在于明初南北形同两个国家一般的状态。

南方和北方,历经了数百年的分裂,从科举制度、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归属感都是彻底割裂的。

所以,为了大明的统一,在永乐朝乃至后面的两三代君王,都必须选择这条路。

——得有人在南,同时也得有人在北。

那么如果是朱棣自己去坐镇某一个都城,在朱棣此时的心中,还不如让两个儿子一南一北。

因为这样的话,不仅南京和北京都需要人镇守的问题马上解决了。

朱棣,也可以从某个固定位置上释放出来,甚至说,由两个儿子分处两京,朱棣自己带着兵马去北征蒙古,也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他的离开,某一个都城无人镇守。

两个儿子,既可以避免凑在一起矛盾愈发激烈,搞得朝臣纷纷站队,互相党同伐异,内斗不止,影响到朱棣的皇权。

朱棣也可以通过他们各自治理地方和处理事件的态度、表现,来观察他们的能力,看到底是谁更合适成为自己皇位的继承者。

所以,朱棣认为把两个儿子分开测试,好处是极多的。

避免内斗、避免皇权被拆解、解决南北京需要人镇守、能够更好观察谁更适合当储君.

而且,对于朱棣最为关心的“兵权”这一问题,道衍也给出了解决对策。

把跟两个儿子互相不对付的将领扔到一起,任何一个儿子都无法影响遥远的另一群较为支持他的将领,而皇帝却可以通过交叉控制,牢牢地把握兵权。

但是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两个儿子分开后,怎么考察?

如果是抽签的话,那么谁抽到北京谁输!

因为靖难四年,在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下,一切为了战争,导致北平行都司的人力物力早已干涸枯竭,人口锐减、耕地荒废,穷的就剩白地了。

反观南京,一直是建文朝廷的大后方,除了最后燕军渡江,根本没有遭受过任何战火的侵袭,人口众多、田地肥沃,又有长江航运,可谓是富庶无比。

所以说,北京跟南京相比,压根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朱棣看着道衍问道:“大师觉得,谁去南京?谁去北京?如何公平考察?”

道衍转动手中的佛珠道:“陛下臣以为重要的地方,不在于谁去南京、谁去北京,而是‘公平’二字。”

“北地残破,洪武八年的时候北京人口才十余万,发展了近二十年,如今算上军户,北京户口也不过六万户,人口只有三十余万。”

“反观南京,能确定的户口就有十四万户,人口七十余万,算上江南地区前来的商人、官吏、每年征召修建各类建筑的轮班匠户、国子监监生这些,人口恐怕都逼近了九十万,也就是近百万之众。”

“光是人口,南京和北京就有三倍以上的差距,至于田地肥沃程度、商贸路线和贸易体量、文化教育等等,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道衍总结道:“因此,如果陛下打算公平地考察两位皇子,那么必选根据人口、税收、贸易、文教等各方面,来确定南京和北京之间差距,用不同方面的较为公平的几个乘数,来抹平双方之间的差距,才能进行公平考察。”

“同时要注意的是,这几个方面的乘数在某些方面,譬如人口增长上,还不能过大这便是因为南方的人口几乎到了挤满城池的程度,而北方衰败又必须迁移人口充实,一旦乘数过大,北方人口基础差而增长快,如此一增长再做乘数,就会导致北方的数字,一下就超过了南方。”

朱棣稍稍揉了揉眉心,放下手说道。

“大师说的很有道理,如此倒也算公平,至于这些乘数怎么确定,北京的事情,大师管了四年,想来即便有不清楚的地方,去函了解就好还需要户部那边提供南京相应的资料吧?”

道衍答道:“正是如此,须得夏尚书来看资料再平衡确定,最后给陛下讲出道理来。”

“夏原吉吗?”朱棣微微颔首,“夏尚书办事,朕一向是放心的,那朕手书一封谕旨,道衍大师便代朕去跟夏尚书说清楚。”

看着朱棣伏桉草诏,道衍笑道。

“乾纲独断,唯在陛下圣心一念之间,只要陛下不说出心中的决定,亦或是公平抽签,那么制定规则的人,就必然不会偏向任何一方。”

闻言,朱棣抿着的嘴角也动了动。

便是这个道理,只要他不确定最后的结果,那么任何想要在考察规则上做文章的人,都得掂量掂量,会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同时,姜星火这个变数也是一样的道理。

只要朱棣不说把拜为国师的姜星火放到哪一边,那么任何一方的谋划,也同样都会弄巧成拙。

朱棣亲手草诏完毕,把关于查询南京与北京的人口、赋税、物产、商贸、读书人的数量以及童生、秀才、举人等信息的任务,都交给了夏原吉,令其核定相关乘数。

朱棣把诏书递给了道衍,看向道衍说道。

“兹事体大,涉及到立储一事,除了夏尚书可以知晓,其他人不得知晓。”

朱棣相信,道衍跟随自己这么多年都没犯过什么错误,这点分寸还是有的,他也只是习惯性地随口嘱咐一句。

“当然。”

道衍古井无波的神情中,流露出了一丝莫名的意味。

“朕的考量就不赘述了,大师想必清楚的紧,储君的定夺便是如大师所献之策,让老大和老二,分开到南京和北京去,为期可以设置固定年份,最后根据制定出的乘数规则,来考察他们各方面的成绩,最终确定储君的位置。”

“无论谁当储君,另一个都要去膏腴之地封王,且对着祖宗宗庙歃血发誓,未来的大明皇帝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法加害。”

道衍点点头,这个办法,颇为公平。

事实上,正是因为眼下这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人物,才会有储君之争,若是放到承平时节,立嫡立长根本没有任何争议。

只是眼下朱高煦得到了朱棣基本盘——靖难勋贵集团的鼎力支持,再加上朱高炽身体不好又跟文官集团走得近被朱棣所不喜,所以才有了储君之争这回事。

关于如何处理两个儿子争储的解决办法确定了下来后,朱棣的神情,也同样放松了不少。

两人相对而坐,算是结束了君臣奏对,切换到了朋友闲聊的模式。

“其实朕心里也清楚,之所以有今日争端,无非便是朕自己因为这种种牵扯,拿不定主意,定不下储君。”

“可是大师,你应该明白朕的苦衷.”

朱棣的神情,满是无奈。

唯有此时,朱棣才不像一个铁血帝王,而是一个操心儿子的老父亲。

“老二虽然性格莽撞暴躁,但是在靖难之役期间,确实立下过汗马功劳,尤其是藁城、夹河两场鏖兵,若不是老二奋不顾身激励士气,我军重骑明明精疲力竭到汗透重甲,仍然随其冲阵不休,恐怕朕早就战败了。”

朱棣顿了顿道:“当然,老二最大缺点便是不通政务,次一点的缺点便是鲜少听得进去人劝,从小便是混世魔王一般.姜星火能管住他,真是所谓一物降一物,连朕都想不到。”

“时也命也。”

道衍停下手中的佛珠,意有所指地说道。

“这未尝不是二皇子的造化。”

“至于老大。”朱棣摇了摇头,“朕既觉得亏欠他,明白他的那份谨慎和辛劳,可同样又不喜他与文官走的太近,不喜也倒罢了,最令朕担心的.则是老大的身体啊!”

“朕怕立老大为储君,到时候,便发生朕的大哥那般的事情,朕可就真的要走上太祖高皇帝的老路了。”

朱棣所言,字字皆是真心实意,这是帝王难得的真情流露,道衍一时也有些动容。

道衍轻叹一声:“陛下是觉得,这一切跟洪武旧事都太像了,甚至像到未来如果陛下立大皇子为储君,因为身体的缘故有个变故,陛下如果要为未来的太孙铺路,靖难之事就得重演。”

朱棣默然片刻,最终点头。

这就是朱棣的担心所在,如果朱高炽身体健康,那么其实争储是争不起来的。

可朱高炽年纪轻轻便时常头晕恶心,身体虚弱无力,有的时候若是睡眠不足又焦虑,还会晕倒。

这些信息,根本瞒不过朱棣。

“太孙.”

朱棣陷入了沉思。

老大还有一个优势,那便是跟老二比,老大是有子嗣的,而且朱瞻基打小聪明伶俐,很得朱棣和徐皇后夫妇喜欢。

因此,朱棣的脑海中也不是没有过,如果立老大为储君,那么就立朱瞻基为太孙的想法。

这便是同样走的他爹朱元章的路子,朱元章就是在太子朱标病逝后立朱允炆为太孙,而不是从诸藩王中挑一个。

但是同样,这么做的后果,朱棣比谁都清楚。

那就是很容易再次引发一次靖难之役。

老二本来就有资格当储君,若是又被侄子辈当了皇帝,那么老二的心态,朱棣几乎能一模一样地复述出来。

因为朱棣他自己就是先例。

朱棣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看向道衍,眼神渐渐坚定。

“太孙的事情,日后再说。”

看着朱棣的样子,道衍也晓得闲聊该结束了,他起身告辞而去。

朱棣看着道衍老和尚远去的背影,最后也只是叉着腰摇了摇头。

可怜天下父母心。

——————

户部值房。

夏原吉刚刚打发走了,前来讨扩充编制所需经费的李至刚。

李至刚狮子大开口,一要就是原本礼部一年都花不完的经费,夏原吉对此无动于衷。

本来建立大明的“天使馆、领事馆”制度,其实所需主要花费,就是人员和培训,其他花费并不算多。

毕竟,大明的使臣派到外面的国家去,用的地方,吃穿用度,肯定都是要当地国家无偿承担一部分的。

不然难道还要大明朝廷万里迢迢送吗?

而根据“三环外交”的原则,即便是要派大明的天使,也肯定是先派驻去朝鲜、日本、安南、琉球等国,这些地方通译一抓一大把,通译不需要特意花钱和培训,只需要人员就行了。

加起来最多二十几号人,也就是明年礼部因为“天使馆、领事馆”制度的建立所需的花费。

而李至刚直接按“三环外交”拉满,小二十个国家的满编制人员朝夏原吉要经费,夏原吉怎么可能答应?

当然了,这其实很大可能也是李至刚的以进为退,无非就是昭示一下新到手的权柄,顺便提高户部的心理预期,这样明年真的要经费的时候,也就好说话了一点。

见到道衍进来,夏原吉仍旧没有停下手中毛笔。

若是以前,夏原吉自然要起身恭迎。

不过两人点破心迹之后,既然成了同路人,想要努力建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大同之世,自然就少了几分客套。

“夏尚书,陛下谕旨。”

道衍从袖中掏出朱棣的圣旨,交给了夏元吉。

夏原吉微微诧异,随后看过,更是觉得有几分棘手。

“老衲有件事情需要你额外去做。”

“且说。”夏原吉抬头看着道衍,“只是这件事不好做手脚的。”

“不是做手脚,而是额外去调户部的卷宗,查一件事。”

“什么事?”夏原吉有些疑惑。

道衍从黑色袈裟的袖子中,又掏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纸张,摊开递给了夏原吉。

“老衲给你一个尺度,按这个尺度查清楚南京周围的大中小地主的数量和比例,以及地主和佃农、自耕农的比例,还有自耕农里面的富裕农民、正常农民、贫苦农民的数量和比例。”

夏原吉接过了这张纸,心头却隐约有些不安,道衍为什么要这些数字和比例?

按理说,如果是皇子之间的考察,只需要统计缴税和缴税的人就可以了,至于他们具体有多少财产,怎么划分,根本不重要。

夏原吉看向道衍,道衍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