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指南剑 > 岁月如歌5

岁月如歌5

书名:指南剑 作者:思语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36:40

热门推荐:、 、 、 、 、 、 、

第五节

“叮”的一声脆响。

这不是吴明和杨雄酒杯撞击时产生的声音。而是有人在暗夜里拔出了剑。这人一身黑衣黑裤,甚至整个脑袋,都蒙在一个黑色头巾里。此时正缩在送子寺房顶的一角挑檐的阴影中,更如暗夜中的一个幽灵。

风吹树动,月影摇摇。送子寺院子里种着几棵银杏,笔直挺立,虽是初秋,但叶子还未曾脱落。一条枝桠横过来,正好遮住了这个挑檐。他的身影几乎要完全掩盖在这沉沉的暮色中。如果不是这声拔剑而出的轻微响动,没人会怀疑这里还藏了个人。

现在不可能有人知道,因为即使这声轻响,也湮没在秋初的一片蝈蝈声中了。

刀是好刀,刀锋一线,直如无物。

刀已出,杀气已现。

他慢慢地缩进黑暗中,最后身子一矮,就这么从眼皮底下消失不见。

这三年来,送子寺不但修葺一新,甚至警卫力量也是大增,每天都有至少一个什的近卫营战士在太后娘娘身旁贴身保护,更有禁军衙门指挥使谢川调来的衙卫层层巡逻。昭示着这幢房子主人的威势也是与日俱增。

送子寺的待客厅也是粉饰一新,檐影重重,盘龙金柱,飞檐排角,迤俪无边。在雨后的月色下,更显得整个送子寺富贵详和,让人莫可逼视。

“咯咯咯……”

随着一阵清冷的笑声,陶雨领着一大群人从会客厅里走了出来。她的左边,是一个年轻道士。这道士身着仓松亭特有的服饰,左手一把拂尘,腰间还悬着一把长剑。这是标准的苍松亭指尘剑打扮。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仓松亭第三代最杰出的弟子,明真。

三年过去了,小道士已经完全长成了个大道士。他微笑着和陶雨一起走出来,风度娴雅,不卑不亢。如果不看其身上的装束,倒真像一个易装出游的俊美公子哥。

而陶雨的右边,则是一个黑瘦的汉子,他穿着一身吟游词人特有的连衣青衫,随身还挎着个褐色大皮包。里面鼓鼓囊囊的不知装了些什么东西。人虽然显得有些风尘仆仆,但精神头却是极好,此时侧着小半个身子,滔滔不绝的向陶雨讲解着什么。陶雨则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如果吴明在的话,肯定也会大吃一惊,这黑瘦汉子竟是阔别许久的丁闲之。

谢川则在身后亦步亦趋的跟着,不时的向陶雨说几句话凑兴。这个禁军衙门的指挥使比以前更胖了,跟在几人身后,像个肥胖的企鹅一样滑稽。

而在几人身周,四个近卫营战士分列左右,隐隐以四象之势把陶雨围在中间。这些战士自然是玄武和朱雀队的战士了,三年前,陶雨看准武者补充不易这一点,提出由圣地派外围弟子替补的方法,妄图釜底抽薪,架空吴明,从而达到实际控制近卫营的目的。祝玉清以南宁学院的新式选拔法,软绵绵的挡了回去。

从此以后,玄武和朱雀两个队就全部换成了圣地弟子。而青龙和白虎则成了统领府的忠诚战力。近卫营内营一分为二。

这四个战士步履行动间,隐隐相合,整齐划一,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长期配合的默契。看来杨雄这三年也没偷懒,他们对战阵精髓的掌握,也是七七八八,差不离了。

秋风吹过,月色透过树叶的缝隙,泻落一地的亮华。送子寺的外院每隔几步都放置琉璃宫灯。映得整个前院几同白昼,也照出了陶雨清冷俊俏的玉颊,三年过去,这个贤庄太后较以前丰盈了许多,双目依然晶莹透亮,只是眼色中,再无半分娇媚,全是凌厉之气。两道齐鬓长眉更为她增添了几许勃勃英气。她身着一身锦绣的绮罗宫装,长长的披肩绕肩曳地。更显得贵不可言。

她在屋檐下站定了,对着跟在自己身后的一排宫女太监道:“今日明真师傅和丁大师前来,你们速去置办一桌酒席,本宫要和贵客赏月品桂。”

陶雨今儿个非常高兴,小天子一天天行大,与她这个母亲越来越亲。今日明真又带来了圣地的特产仓松菇。她现在一国太后,自然不在乎这么点野生特产,但却说明圣地对自己支持越来越明显。

而经过这几年的经营,她在南宁也不再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了。朝堂上许多官员都暗地里向她开始示好。虽然还不是六部里的主要官员,但却从侧面说明她这个贤庄娘娘的威权日隆,早晚会扭转她在南汉朝堂的颓势。

随着她的一声令下,这些太监宫女齐齐的行了礼,道了声:“是。”随后就在院子里忙碌起来,稍倾,一方玉制长几被两个身强力壮的太监抬来放于院中。宫女们端着瓜果点心,零嘴小吃等东西流水价的搬到了长几上。

陶雨伸手虚引,指着长几道:“两位师傅,请吧。”明真略一沉吟,欣然于长几左面落座,而丁闲之则大大方方的坐于右侧。至于谢川,则挂着笑容侍立在陶雨身侧。

这么多年过去了,送子寺花卉也是有增无减,现在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院子里摆着一大片盆菊。丛丛簇簇的菊花,色彩斑斓,有黄~菊、墨菊、龙爪菊……姿态各异,生意盎然,娇媚的花瓣在月色下闪着朦胧的光辉,一阵夜风吹来,这些菊花也迎风翩翩而舞。

而在院子的角落,却种整齐的种植着一溜桂花树。一株株并不高大,在月色中隐约可见黄色花瓣形成的星星点点。随着清风枝摇叶动。

一阵夜风吹来,带来缕缕醉人的幽香,有菊的,也有桂花的。花犹如浪,香犹如风。陶雨深深地吸了一口,略带感慨地道:“平时都盼着帝宫早日建成,也好离开这个地方。真要离开之时,却反而有丝丝不舍。”

明真和丁闲之都没说话,谢川在后面欠了欠身子,恭谨地道:“娘娘何必伤感,所谓旧去新生。由这个小小的送子寺,乔迁至帝宫中,正是国运兴隆,大汉复兴的先兆。娘娘要是喜欢,微臣着人把这些花全部移植过去就成。”

陶雨和谢川讨论的,就是建于南宁城东的帝宫。在工部和几万工匠的齐心协力下,这个规模宏伟,巍峨端庄的南汉禁宫终于落成了。再过几天,陶雨就将携群臣祷天大祭,然后迁居过去。看着院子里的景色,再想着南征以来的点点滴滴,这个果决善谋的贤庄太后也起了一丝惆怅。

但这丝惆怅只是在她眼里一闪而逝,她又恢复了那种清冷古井的状态,微微颌首道:“谢将军说得极是,倒是本宫矫情了。”

谢川又行了一礼道:“臣惶恐,这只是娘娘慧德仁心而已。”陶雨没理他,转过头对着丁闲之道:“丁大师一别经年,风采更胜往昔,这几年增补《异域行记》,得到天下一致好评,大名早就如雷灌耳。”

东汉的吟游词人,是一个特殊的团体,他们四处流浪,见多识广。也正因为如此,里面多有博才之辈,丁闲之的祖辈丁寿,著有《异域行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甚至音乐大师秋水一,据说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吟游词人。

丁闲之行了一礼道:“娘娘如此说,真是羞愧草民了。当年娘娘路经南蛮,草民不告而别。如此大罪,还得乞求娘娘网开一面。”他说的是仓前大败后,吴明护着陶雨路经潮汐城。结果打探的时候撞上了丁闲之。后来丁闲之不告而别,吴明当时还颇为遗憾。

陶雨道:“丁大师勿要自责,当年可谓是九死一生,你就算跟着,也早晚要掉队的。”她话里的意思,是丁闲之跟着也是个累赘,走了反而爽快。丁闲之听她如此说,反而松了口气,只要这个威仪十足的太后娘娘不加怪罪就好,至于话里面的嘲讽也罢,奚落也好,对现在的丁闲之来说,听着都已如东风吹马耳了。

陶雨说着,微微伸了下腰,早有两个宫女上前,为她小心的捶着背。她眯着眼继续道:“丁大师今日找到本宫,不光是来述旧的吧。有什么事请尽管提。”

丁闲之稍微犹豫了下,最终还是道:“草民今日来,是想麻烦娘娘为我敲个玺印,承认我词人地位,这样在各国各地行走就要方便许多。”

吟游词人并不是人人都当得的,否则,随便来个平民四处流窜就说自己是吟游词人,这天下岂不是要乱套?他们和统治者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这些人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甚至探险等等,满足统治者的猎奇心理。而统治者则需要为他们提供证明,保护甚至资助。丁闲之这几年虽然也算小有名气,但主要是靠他祖辈的余荫闯荡出来的。毕竟,吟游词人丁寿的后裔,这个身份一抖落出去,谁不给几分面子?但说明白点,他还只是个不被政府承认的业余记者而已。

陶雨长长的宫袖一挥,喜道:“这自然没什么问题,请大师先在南宁小憩几日。一切相关证件我自会为你办妥。”

也难怪陶雨如此高兴。丁闲之现在好歹也算略有薄名,他找陶雨签证,不侧面证明了陶雨才是东汉正统?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两人都只是在互相利用而已。丁闲之站了起来,恭身一礼道:“如此,草民多谢娘娘了。”

他话还未落音,异变陡生。

几人的四周,不光站着一大群太监宫女,更有四个近卫营战士仗剑而立。而院子里的花丛中,则四散着站着许多禁军衙卫。这些人立于花团锦绣中,看起来杂乱无章,其实也有规律可寻,成众星拱月之势,隐隐把陶雨等人护在中间。这时候,在院子里左边的一个角落里,一个衙卫发出“咕”的一声轻响,然后慢慢委顿于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