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孤岛喋血 > 102 布局

102 布局

书名:孤岛喋血 作者:乌鸦与麻雀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42:12

现在李文娟身边出出入入都带着郑为芝和白俄保镖,之前的童川和成华在跟船前往根据地后,于大宝依然被蒲素安排在隔壁,深居简出。起码要留一个绝对可靠的自己人,看似和要塞那边毫无关系。

虽然法国本地现在岌岌可危,但是处于远东的上海租界现在确实异常繁荣。以俄国商会和通洋商行牵头成立的商业联合体,因为有着资金注入,焕发出了蓬勃的商机。

俄罗斯人原本就是个欧洲帝国,无论是商业还是科技,以及文化艺术,原本水准就不低。只不过随着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这些流落到上海的白俄都成了没有国籍的人。等到他们辗转来到上海,大多数人都出于赤贫状态。在顾楫他们接手之前,法租界上的白俄在上海的生活可谓是一言难尽。

某种程度上,这些移民改变了上海的饮食。

比如上海,逢年过节家家都会做的一款“怀旧上海沙拉”,其中的沙拉酱不是常规的沙拉,而是蛋黄酱。做法很简单,将土豆和青豆煮熟晾凉后,与切丁的方腿肉加入蛋黄酱搅拌均匀即可,如果讲究一点可以放到冰箱里冷一下,口感更佳。这款沙拉其实就是白俄人带来的,当年在霞飞路(淮海路)一带,有许多家俄餐厅,这些俄餐厅的味道融入上海,成为“海派西餐”的一部分。

除了上海沙拉,还有罗宋汤。罗宋汤几乎是在中国最流行的一款俄餐,罗宋其实是以前上海人对rsian的音译。传统俄式的罗宋汤(Бopщ)发源于乌克兰,大多以甜菜头为主料,加上胡萝卜、土豆、牛肉、奶油一起熬煮,红色,酸甜,浓重。

另外一道菜也是海派西餐的代表作炸猪排。这道菜起源于奥地利炸猪排,在上海众多的海派西餐厅中常见,大大一片,裹面炸熟,切的时候要切成长条,其中的标配是辣酱油。这道菜也成了上海人的味觉记忆。北京有一些餐厅也有这款炸猪排,吃的时候,厨师会特别跟我强调用的是上海生产的黄牌辣酱油,而不是进口的喼汁。

但是上海的三万多白俄中,从事自由职业和开店经商的人毕竟只占少数,其余的大多数人所从事的职业还是不甚高明的。

他们中的男性除掉那些拿枪杆的,其他人大多是当餐馆侍者、看门司阍、厨工、酒吧琴师……有些年老力衰者只能拉着小提琴在街头卖艺乞讨,所奏的乐曲大多是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和罗姆斯基·柯萨柯夫等人的作品,有时也奏俄罗斯民歌,如《伏尔加船夫曲》等,所奏的这些乐曲都表达了他们对故国家乡的眷恋之情。

除掉上述那些职业,也有相当一部分白俄女郎当了妓女,她们大多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中国出生的。当时,两个租界都不禁娼,只要向巡捕房申领执照,缴纳捐税便可以开设妓院,因此在法租界的拉都路(今襄阳南路)和亚尔培路(今建国西路)一带开出了好几家白俄妓院,其中最有名的一家在霞飞路上的霞飞坊(今淮海坊)里,抗战胜利后关闭,改成俄式西餐馆。

到白俄妓院去的嫖客大多是住在上海的欧美侨民和外籍海员。那些妓院也分等级,其中高等妓院中的小姐大多自称出自贵族门第,是某某公爵、伯爵或男爵家的小姐,妓院中的鸨母也都自称有贵族身份,是某某伯爵夫人或某某女男爵等。且不论这些身份是真是假,想到自己有可能和一位真正的贵族女郎春风一度,有不少欧洲男人都会趋之若鹜。

在阿廖沙成立商会之前,上海曾有过一个白俄黑社会组织,名称叫俄罗斯总会,会址在汾阳路上。头子是帝俄时代的骑兵上尉蒙索洛夫伯爵。这个组织除了控制妓院,向白俄开设的店铺勒索保护费之外,还依附了日本黑龙会在上海的间谍机关“井上公馆”,为他们搜集情报并贩卖军火,把日本军队废弃不用的旧枪械贩卖给上海郊区的各路武装。这个组织包括头目都在之前的黄金大案里被蒲素一网打尽,除了刀疤等几个少数识相,投靠过来的白俄黑帮,其他都被肃清了。

和全世界妓院一样,那些白俄妓院原先也是由黑社会控制,不同的是控制着那些白俄妓院的都是本地的白俄黑社会人物。顾楫接手后,强行关闭了这些场所,那些原本从事这种职业的白俄女性,给了她们两个选择。要么和阿廖沙手下队员通婚,作为家属接受统一照顾,要么就搬出法租界,自谋出路。

最后虽然也有相当部分的白俄女人选择离开了法租界,但是留下的更多。大多数现在都成为了良家妇女。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女性来说,当初选择那条路都是走投无路之下的选择。

这些白俄原本绝大部分分散居住在原法租界的中部,即眼下的思南路、瑞金二路向西延伸到汾阳路、岳阳路那一大片狭长的地区之内。顾楫陆陆续续把他们和华人住宅进行调整,直到现在形成了完整的封闭式社区,这样利于管理,也不容易产生华人与白俄的矛盾。

当时上海滩整体氛围是轻视这些洋瘪三的,包括犹太人和印度人、安南人在内。上海人的自豪感一直非常优越,甚至动辄有欺负他们的行为,这和后来发生的现象是完全不同的。

在上海一些高级场所里里经常能看到开电梯的电梯员都是这些所谓的外国贵族,点头哈腰,卑躬屈膝的很,有些女的还是伯爵夫人之类的。国外贵族美女当电梯员,就算是放到现在那也是相当高级。

无论如何,后来中国人在自己地面上看到洋人越来越怂,洋人甚至享受了很多特权,这些都是无奈的事实。只不过这几年民间对这种现象的反思也越来越深入,确实,是时候换换思想了。

这些白俄以前苦于财力捉襟见肘,哪怕有着绝佳的商业头脑,也没有一点办法。在之前黑帮控制时,受尽了盘剥根本没有机会储蓄进行经营再扩大。而顾楫对黑帮的清剿,也等于变相榨取了原本属于白俄集体的大多数利益和资产,贴补了原本衣食无着的赤贫白俄。

这样一来,原本很苦的白俄,起码有了基本保障。而原本一般的也勉强维持着一般,而原本条件还不错的,也被拉了平均,勉强维持着生计而已。

现在蒲素的方针就是商会范围内的商人,只要经营他指定的那几项业务,商会以和通洋商行合作的形式,让通洋商行的代表李文娟出资,并且签订正式的商业合同。没有资金的,通洋商行可以先行垫资。这么一个合作方式,自然大受那些商人的欢迎,当初这些贵族和富商逃难出来时原本就各奔东西,他们的关系人里很多散步在世界各地,所有做进口生意也就是拍个电报,问个行情的事情而已。

至于通关手续上的文件,统统交予商会负责。郑为芝交给老任,老任自己能办的就办,不能办的就介绍了关系人,让李文娟带着郑为芝和保镖去行贿。所以事情处理的非常顺利,白俄们也都感觉看到了希望,每个人都发挥出了巨大的热情。

这时也只有蒲素感觉到欧洲战场的变化。大多数国人对远在欧洲的局势都漠不关心。认为离的那么远,和他们没有关系。其实战争这种事情,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别说是世界大战。

所以,他已经开始暗自让老任留意76号的动态,并且关照他一定不要得罪76号的人,尤其是任何代表汪伪政权的人,如果有求于他,千万不要态度生硬的拒绝,而是不管什么事都先答应下来,然后再和他商量。

医院行动,之所以没有遇到公共租界的阻截,并不是他们侥幸或者是没有被发现。遍布租界的巡捕不可能不对他们的行动进行跟踪,甚至在撤离时还有很多尾巴吊在后面,这一切都表明租界上层是知道的。为什么没有像上次那样出动人手,可能也是觉得自己碰到了硬茬。

阿廖沙他们表现出来的训练有素的战斗力,以及彼此间的忠诚和配合,都让公共租界觉得这是一只正规武装。而蒲素在和乔纳德的谈话里,对方似乎也把他当成是的一支武装。美国人虽然这时还没有和日本人交恶,一边还卖给他们钢铁和橡胶等战略物资。但是那只是出于生意理念,从意识形态来说,他们的政治理念绝对是偏向于传统盟友欧洲国家的。

所以公共租界当局出于各种目的,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和蒲素他们再起冲突。首先面对这样的一支军队一旦阻拦,只能代表着交火,而以对方的战斗力以及指挥来看,发生伤亡不可避免。在异国的租界上,尤其是现在的形势,对于公共租界的高层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而且虽然他们通过渠道问询了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那边传来的是意料之中的矢口否认,彻底否认这一支队伍和他们无关。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报网,得知了就在当晚沪西,出于汪伪政权控制下的一片“合法”烟土销售店铺都被查抄,并且还处决了几名“汉奸”,在现场公开了身份并且撒了一些传单。这个情报,在他们看来已经从侧面证明了这支武装,其实就是游击队的身份。

他们那天派出美国联队的目的,其实只是因为卡车失窃而准备进行围堵,遇到的是不同于在沪西行动的另一支队伍。显然,这支队伍当时正在对运毒船和被76号控制的青帮进行行动。能够同时发起两场行动,而且组织严密,行动果断,战斗力极其强悍,这不可能是一些乌合之众组成的盗匪,有几个盗匪可以干掉两辆坦克,破开路障,突破三面围堵的压制,还能扬长而去?

实际上仅仅因为区区几辆卡车,外加几个日本人的性命,他们稀里糊涂的和对方打了一仗,损失巨大不说,还成为了上海滩、乃至国际的笑话。为此,租界工部局已经受到了本土内政大臣和首相的严厉质询。告诫他们不要参与到东亚国家之间的政局之中,最好的做法是置身事外。

所以那一晚,在接到消息,几辆卡车重新出现在辖区之后,工部局要求下面保持克制,在安全的距离内进行观察,不要让对方产生什么误会。

租界越是这样,蒲素越是觉得时间紧迫。现在的态势,实际上孤岛形态对他们反而有利。日本人和汪伪政府因为忌惮西方人,手伸不进这边。一旦法租界和公共租界顶不住日军的压力,让他们渗透进来,对他们来说形势就到了没法再坏的地步。

而即将发生的这一切,明明他有预感,却也只能是无能无力,所有能做的,只能尽量在这之前把应该部署的落实到位。

随着白俄社群在法租界开始逐渐强壮起来。最初一家白俄报纸出现是在四月份,名为《上海的俄罗斯人》,名义上是由“俄国商会”开办的,随后,要塞里建造了一座东正教教堂,规模还非常宏大,等到白俄社区能够支撑两所白俄学校的时候,整个上海已经有三份俄罗斯报纸在发行,还有一个专门的无线电台。

几万人的白俄族群,申请一个电台无可厚非。电台叫做“俄罗斯之声”,全天候播放俄罗斯语广播。这是非常正常的族群诉求,秉持民主自由的法国租界当局在老任的游说和李文娟的行贿之下,很快就承认了“俄罗斯之声”电台的合法性。

报纸只是一个幌子。当然,报纸的发行,对那些白俄有着非凡的意义。原本这些白俄,懂英语的非常少,在上海因此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

更何况在法租界,外国人更是以法语为主。他们平时无法通过报纸获取消息,现在有了俄文报纸,对他们来说都非常自豪,对阿廖沙以及所代表的“俄罗斯商会”就更加充满了信任和感激。

而蒲素的真正目的,是建立一个合法的电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