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孤岛喋血 > 107 到来

107 到来

书名:孤岛喋血 作者:乌鸦与麻雀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42:12

原本童川和成华押运的船只,因为蒲素临时需要调派人手,晚回来了一天。这次边区总共派来了接近两百人,共计193人。

其中战斗人员五十名,三十名都是原先就是侦查分队的战士,另外二十名是蒲素指派的接受过他特训的特战队员。那三十名侦查分队的战士,算是额外调拨给他的,显示了上面对他充分的支持态度。

实在是蒲素到达上海以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了惊人的能量。而且还破获了内奸,不仅自身化险为夷,而且直接把原本潜伏在心脏的敌特给挖了出来,肃清了一个破坏力极大的钉子。虽然人没有抓到,只是他既然已经暴露,就不存在什么威胁了。

当天派出了那辆普通卡车,来回跑了四次,才从作坊码头把人接到地下。蒲素在那边进行调度,人员的安排上之前还没来得及落实。这么一大批人的到来,而且有男有女,一时间也比较棘手。

郑为芝和童川这对老搭档进行交接登记,把每个到来的新同志的专长都做了一个登记。蒲素决定这些人现在大宅集合三天,进行一番培训,最后再做分配。

所以,新来的同志全部在地下原地修整,一直到分配前,都不得走上地面。李文娟协调从库房里拿出铺盖,一人一套,男女分开原地休息。

女队员总共来了二十四名。有几名医护,其中有外科大夫两名。还有三名报务员,数名侦查员,还有后勤养殖种植能手。按照蒲素原本要求,每一个专业人员,上级都留足了余地,他要一个,实际上面起码给他配置了两个。

这种厚待,让蒲素也有点始料不及。心里不禁有点抱怨上级是配合过头了……

不光是他,李文娟和阿廖沙他们都有点始料不及。老任在巡捕房还不知道,要是知道来了这么多人,也要头疼。毕竟这些人的证件都需要他去办理,零打碎敲的动手脚也就算了,这么一大批人他也头疼。

好在如今蒲素他们的实力也今非昔比。将近两百个人也能安排的过来,地库面积足够大。有几个工程师无心休息,站在改装后的卡车面前,指手画脚,有觉得好的,也有觉得还有改进余地的,更多的是觉得太浪费材料了……

边区物资匮乏,现在看到整块钢板不做切割分配就铺设上去,都觉得心疼。不光浪费材料,实际上对于防护提升没有提升,反而因为自重过大而导致车辆动力问题。如果后车厢满载,车辆速度带不起来,又谈何破障?活脱脱小马拉大车……

只不过也有懂机械的,说这款卡车能拉重炮,设计就是和火炮队配合的,所以动力没事,浪费到是真的。

这些问题,白俄设计师其实都知道。只不过原先他们就几个人,没法精雕细琢,装好了就要着急用,哪里还管浪不浪费,对付上去,起到实际效果就行了。以后人手多了,慢慢改装就是了。

商业人才这次来了十六个,都是原先摸底时登记过的有商业背景的同志。投身革命前有的原本就经商,有的是家族经商,和李文娟差不多那种情况。

李文娟当即把他们带走,轮流给了一些数字,让他们打算盘打出来再记账,而且把之前的账本给他们看,让他们找出账本漏洞,发现假账。最终十六个里只有7个人精通账务,李文娟把他们集中起来以后负责账目。剩下的人,只能分派出去管理店面和经营,慢慢考察了。

工程师和技术员,以及技工,有四十多名,大多数都是技工。锻造和焊接,以及加工甚至土建人才都有。不夸张的说,要塞内现在要盖个建筑修个机关,这些人分分钟自己就干完了。只要有材料和正确的图纸,枪炮都能造的出来。

余下的是养殖人员和种植能手,这些人其实之前在边区都是战斗人员,只不过从小务农,都是干农活和蓄养家禽家畜的能手。扛上枪就是士兵,抡起锄头就是标准的农夫。

最后是医护和报务员,以及侦查人员。

跟着来的一个带队的干部,叫马金玲,是个外科大夫。性格非常豪爽,和李文娟在边区就相识,不仅是李文娟,这批来的绝大多数的同志都认识她,谁都难免有个头疼脑热,她在边区医院里也是个有名的大夫。

上级让她担任领队,不得不说充分考虑了蒲素的权威性。在上海,蒲素是毫无争议的一号人物。所有人都要接受他的领导和分配。如果来的路上就选派一个男同志,很容易到了这里产生什么想法,以后闹出点情绪就不好了。都是普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情绪。所以,有些问题在所难免。但是从开始就避免这种情况,以后也就少了很多麻烦。

比如马大夫是个四十多岁的女同志。而且是医生,只专注本职,争权夺利的心思是一点都没有。她也只起一个过渡性名义上的领队职责,到了上海以后见过蒲素直接清点报数,把名单交给蒲素后,就只是安静的等待分配了。

蒲素最后被这意想不到的幸福弄的很是苦恼。原本手头苦于没有可用的人,现在一下来了这么多,让他感觉没法一下子安置这么多人。

事情只能一件件做。结合了几个人的意见后,只能让老任来了以后先去巡捕房开出一批证件。让部分土建和技术员出去,到规划中的农庄地址,也就是作坊对面,先在那里建造农舍。

搭建牛棚,鸡舍,猪圈等等必要的设施,还有他们居住的宿舍。

然后大宅内原本漂亮的草坪要在紧挨围墙的地方,开辟一排宿舍,直接对着地库入口,那边以后是他们工作的地方,所有的加工作业,都在地下。

左右两边各造一排。另一边给计划中从作坊转移过来的公爵和原本的白俄技师居住。单独建造就是想把他们这些技术员和白俄士兵分开。后勤技术是后勤,前面的战斗人员是另一个区域。

如果有紧急情况时,也能保证技术人员首先携带物资进行撤退。而外围的战斗人员负责掩护。无论在哪个地方,一旦出现情况,都是优先转移非战斗后勤人员。这个惯例,白俄队员也非常清楚。因为平时正是这些后勤在保障着他们,无论是医护还是装备,所以保护后勤责无旁贷。

这样就安置了两批,两个专业的人才。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两批人。农庄是自给自足的基础,现在他们这里这么多人口,如果物资供应从外部一旦被掐断,什么都白搭。如果真的是全城紧缺,哪怕出去抢也效果不大,根本就没有,抢谁的去?

趁着现在物资还能供应的上,赶紧开垦进行种植和养殖,等到有了第一季的收获,到时候就不慌了。农庄里,鉴于原本都是战斗人员,也将给他们配发一定量的武器弹药,用以自保防备可能的哄抢和勒索。

而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也非常重要。他们将加大整体的装备力度,以及工事的完备。蒲素他们毕竟只能是依据现有条件构筑工事和火力配置,有了他们的加入,无论是完善防护以及要塞的壁垒,包括武器的改装和升级,结合公爵他们的智慧和技术,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大家都清楚,硬碰硬的话,目前来说他们的装备和正规军相比还是差距明显,主要是兵种建制和装备不全。有了他们的加入,以后这一现象就大为改观。

剩下的五十名战斗人员,蒲素准备让他们分散居住在辣斐德路周边,后院的于大宝那边安排他原先的队员,其余三十多名,分散居住在周边,轮番到于大宝小院进行培训。由于大宝担任队长。

而马大夫则安排到海格路原先白曼彤的诊所,由她带领四名护士在那里经营诊所,另外架设一架小型电台,可以随时保持联络。

这批来的护士还有三名,则被白曼彤要了过去,现在要塞内她的诊所,已经达到了医院的级别。虽然设施已经达到了国际上的顶级水准,只不过手下只有几名白俄看护。没错,要塞内新建的这家诊所所有的设备不仅是上海顶级水准,还是国际顶级的硬件设施。之所以还被习惯性称为诊所,只不过是因为病床数量。有必要的话,随时可以容纳几十人同时留医诊治。

同时这也意味着,已经运到边区的医疗设备里也有着相同的设备。这一批物资的运抵,对于边区的医疗起到了一个质的提升。用鸟枪换炮来形容都毫不过分。更遑论,还有大批的西药同时到达,每一瓶药物的价值都胜过黄金,仅仅这一船物资就不知道挽回了多少战士的宝贵生命。

所以马大夫对于组织的安排也是觉得义不容辞,带队来到上海。其实作为后勤医护人员,边区比在上海安全的多。在这里她的身份是潜伏特工,而在边区,她是受人景仰的大夫,哪怕再大的战事发生,她也是跟着边区政府进行移动,可以说相对安全有保障的多。

海格路诊所,原本的设备都在。这里就成为了一个备用的联络点。多一个地方多一条路,作为应急通道,这边预留电台,平时保持绝对的静默。蒲素决定自己也尽量不和这边有过多的来往,甚至对马大夫的去向他也和同期来的其他同志进行保密。

只有蒲素知道,马大夫是他直接上级的夫人。上级让自己的妻子来上海,并且交到蒲素手上,蕴含着多重意味,而每一种意味,都是对蒲素的信任、鞭策和激励。

所以这家诊所,成了蒲素真正的后手。正面布置全部被摧毁之后,还有一个备用点可以进行联络。平时这边自主经营,开展诊治,不和他们有任何联系。这是和农庄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农庄从诞生开始就是为了给要塞提供服务,所以只要他们暴露,那边不可能独善其身。

正因为如此,那边才有武装配置的必要,而且因为和作坊隔河相对,互相之间有着照应,窄窄地一条陆家浜,完全在射程之内,两边稍有动静都能听到。必要时候,枪口对着农庄的那辆装甲车,可以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所有人员,在安顿下来以后,配合工程师的改造设计,都要投入到码头的修建任务之中。开凿暗河,进入厂房,起码可以停靠一个千吨级别吃水线的货轮,而这个级别听起来一千吨很了不起,其实因为船舶的特殊性,也只不过是小型船舶而已。一艘明代普通帆船载重量都能达到一千吨以上。

只不过条件有限,首先考虑的是隐蔽性和装载量的结合。还要考虑民用船只航行在黄浦江上不能显山漏水,日本人虽然对于中国民船运输管制的不严,但是吃水太大的船只也很容易惹来麻烦。

现在的上海,悬挂外国国旗的船只反而很不管用。因为实行禁运,常常受到日本海军的盘查。之前那艘运毒船之所以悬挂意大利国旗,主要是考虑在长江水道上避免受到其他势力的阻挠。

吴淞锚地上现在常年停靠着各个来路的货轮,因为禁运,进不得出不去。这些船只都是蒲素以后的目标,按照建成的隐蔽船坞大小,到时候出动一次劫持一艘回来,进行改装。改成外部看一艘普通破旧的货船,实则是一只张着嗜血獠牙的钢铁巨兽。

甚至一次动手,开走几艘,除了自己留下一艘,其余的让队员直接开到边区,没用的就分解材料,停在吴淞本来也是无用。再加上清一色都是外籍货轮,蒲素毫无道德负担。国民政府不敢动手,因为害怕影响“邦交”,失去国际社会对他流亡政府的支持。

而蒲素就没这个顾虑了。大不了到时候留一些汪伪政府的所谓“证据”,祸水东引,让两个“国民政府”去打嘴仗,相互攻讦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