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孤岛喋血 > 108 难题

108 难题

书名:孤岛喋血 作者:乌鸦与麻雀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42:12

第二天,种植组拿到了老任送来的证件就上了卡车被送到了选定的农庄地址。彼时的上海,法租界往南,日晖港下面全是一片荒地,哪怕是赫赫有名的徐家汇同样都是大片的农田和菜地。

所以圈定的那块农田虽然不算平整,整体看上去七弯八绕,却好在紧密相连,而且有着完备的地契手续,分别挂在之前的汪氏姐妹和老任、老洪他们名下,连顾楫都有差不多八十亩的份额。

这个地块有着接近400亩,而朝北的一侧全部沿着内河。只是当时的污染非常严重,对面沿岸全部是工厂,河水腥臭无法取用。种植组到了地头以后,一组人马用毛竹和油毡先搭建临时住所,另一组立刻开凿水井,最后一组人沿着地界楔进一个个简单的隔离桩,做好标识。

分派到这里的同志,原先都是农家把式,做这些农活驾轻就熟。而且城里人觉得这些农活或许会觉得苦不堪言,而对他们来说则最是亲切不过。毛竹搭起的临时屋舍,虽然简陋,却也能暂时挡风遮雨。季节已经入春,上海的天气已经比较适宜。

土灶砌好以后,煮出来的大锅饭也是喷香。蒲素是按照白俄的家属标准分配的生活用品和食物。所以,每天都能吃上荤菜,洋暹米管够,这些队员们干起活来也浑身是劲。实事求是的说,抛开革命情怀不说,被调派到这边来的每个人都觉得是一份美差。

边区人多,哪怕驻军想办法弄来的物资也要和根据地里的百姓分享。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军民同甘共苦。由于封锁以及战火波及,加上天公不作美,根据地的种植收成很不理想。原本苏北肥沃的土地竟然支撑不起根据地里的口粮。

所以,边区里代餐情况是正常的。主食无法供应就只能以各种方法填饱肚子,包括瓜菜代,往往战士们能吃上糙米和粗面就算是过节了。虽然长期坚持下来大家也都适应了,毕竟那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到了上海,看到卡车一趟趟的来回往农庄运送各种物资,这些初来乍到的同志心里也有了底。蒲素和老任也在现场待了一天,主要是和他们懂行的研究怎么科学种植才能最大化的利用这块土地。

他和老任都不懂农活,土地里的事情绝非小事。耽误了季节,或者栽种了不合适的作物,起码白白浪费一个季节。出发前,他任命了老蒯作为农庄生产队的队长。

老蒯是山东人,毗邻苏北的临沂地区的一个老同志。熟悉田间地头的事务,而且颇有威信,战斗中立功军工,原本是机枪班的班长,高大结实,嗓门洪亮,一口山东话透着一股朴实的劲头。

地里的事情蒲素不懂,所以他只是让老蒯带着几个有经验的同志在田间地头打探。包括在那里搭建临时住所,哪里开凿水井,以后的牛棚,猪圈和鸡舍的位置等等,农民有他们的智慧和一套长期实践得出的方法,计划中老蒯还要引水筑池,开挖一个鱼塘,上面放养鸭子,用猪粪和牛粪鸡粪等等营造一个生态环境。

当然,老蒯讲的头头是道,而蒲素和老任犹如听天书,只能连连点头。老蒯一边说还一边抓起地里的泥土,在手指间捻动后放到鼻前嗅闻,然后陶醉地点头,说这里的土地非常肥美,地力很足。

上海是冲击平原,这些淤积而成的土地确实肥沃,而且泥土里没有岩石这种影响种植的地下矿石,等到蒲素拿着纸笔,最后画上了一个空白位置以后,整个农庄的大致规划已经差不多了。

瓜果蔬菜,水稻小麦,鸡鸭牛羊等等,都有了大致的区域。具体产量蒲素也没有让老蒯预估,担心给他压力,是骡子是马,到了收获的季节知道了。

至于种子和包括奶牛在内的其他禽畜都由商会出面去解决。蒲素还是第一次知道,一头良种奶牛的价格居然比两辆轿车的价格都高,光是豢养几头奶牛的价格就让他瞪起了眼珠。而且有价无市,很难买到。说不得还要老任去公董局自设的奶牛场去想想办法。

这边的建设还需要漫长的过程。以后等到其他同志的证件都办下来了之后,需要轮流分批次来这边协助进行劳作。不管是什么出身,都要学会下地干活,这里也包括他自己。在他看来,这也是一项非常实用的生活技能。

而且在这边他还筹备了一个支部,由两个原本就是负责政工的干部,担任政委,一正一副,驻扎在这边。定期向他们所有来沪的同志进行政治宣传和教育。

他自己不擅长政工工作,但是他非常清楚这一根弦绝对不能放松。上海是个花花世界,很多队员在边区那个环境里可以守住规矩,但是在上海这个环境就未必了。所以,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坚持保持我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

他学过心理学,深知人都是环境性动物,往往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上级把这些人交到他手里,是出自对他的信任,而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果日后有的同志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了一些变化,那么后果不是仅仅用遗憾就可以弥补的。

他的规定是每个星期,每个部门的同志至少要参加一次政工会议。每人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主动提交思想报告,包括他自己在内以及李文娟,所有的党内和组织内的成员都要如此。当然,老任和阿廖沙他们例外。

这种聚集形式的活动,只能把支部以及活动场所设置在这边。主要是这里虽然仅仅隔着一条河,但已经算是郊区。而未来的农庄是一座封闭式私人农庄,面积足够大。哪怕出现意外,也不至于在狭小的环境内被围堵,起码还有着对岸的作坊火力支撑撤退。

如果是在市区,或者其他密封的场所,类似的集会和集体活动,很容易被一网打尽。而如果在要塞内进行,这种政治色彩浓郁的活动还是要注意点影响。毕竟这些失败的沙俄士兵,对类似的理念可以说是极度不接受。(不要问为什么,应该都懂。)

他亲自挑选的拿二十名队员,日后还要承担内部纠察风纪组的职责。随机不定时的进行检查,平时更是重点对外勤人员进行监督。

这不是特务统治,是在会议上和每个来到上海的同志都公开说明的。毕竟每个人在这里的一言一行都不仅仅只代表着自己,如此复杂的局势,稍有行差走错,影响的都不会仅仅是个人,而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整个体系。

比如他个人,就再也不能隐身幕后。一定程度上,起码在这将近两百人的同志里,他已经公开了身份。哪怕没人知道他就是”金刚“,也知道他是上海地区的边区首脑人物。

这个时候他只能出面进行组织和管理,否则让谁牵头组织?李文娟吗?不说她是不是具备这个能力,实际上上海很多情况,连她自己都还没搞明白。所以,需要有人承担责任的时候,哪怕知道危机重重,他也必须要站出来。

会议上他索性把话说开了,告诫所有人,到了上海不代表脱离了组织监管,相反,因为敌情复杂,内部的监察将比原先在边区还要严格。而且惩处起来的手段要比原来更加严厉。

归纳起来,几条纪律里首先就是不能擅自和外界以及外人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除了担任外勤的同志,工作上的需要之外。另外就是不能饮酒,不能私自外出,这都是死命令,一次都不能触犯,只要有一次,立刻实施禁闭,择机遣送回边区。酿成严重后果的,直接在这边按照军法处置。

其实只要遣送回去,就代表着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完结了。每个与会同志,听到这里,面部表情都从开始的轻松,逐渐变成了凝重。

会议上蒲素板着脸,没有什么废话,开场就直入主题,这里也不是讲民主的地方,直接宣布纪律,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

宣布的纪律里还有一条,就是不论男女,胆敢在这边触犯男女关系纪律的,一律军法处置,最后酌情遣送。

不光是内部之间不允许有作风问题,和外界更不被允许,显然那样的话就是重复触犯相应规定。很多同志说的不好听,原本就是个土包子,这不是一种嘲讽,而是事实。之前没开过什么眼界,如今突然到了这个花花世界,上海滩上的摩登女郎打扮入时,穿着暴露,一个个算是大开眼界。

蒲素注意到在地库他们集中时,有几个白俄妇女过来发放棉被和食物,不少同志的眼睛已经直了,看着那些白俄妇女一脸馋样,这让他觉得事态严重,必须要强调这方面的纪律,而且要反复强调。

其实他心里清楚,无论再怎么强调,将近200人里,绝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在这些人里,必然有人要出问题。只不过现在不知道是谁,会出怎么样的状况。他现在所能做的,也只有尽量防患于未然。

有些事情,终归还是要回到人性中,和政治理念以及信仰无关。正因为有这个认识,蒲素才从一开始就决定不让这些人进入地面,不让他们了解上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毕竟大宅是苦心经营的大本营,事关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于是,之后老任就按照他的部署,分期分批把他们从地面运送出去,农庄一批,作坊一批,辣斐德路一批,等到马大夫带着医护被送去了海格路诊所以后,这里剩下的都是原本就要驻扎在要塞内的工程师和技工,以及医护和报务员了。

这些同志,都是没有理由外出的人员。除非特殊情况,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在要塞之内,几乎不会和外界接触,这也是让蒲素比较放心的地方。目前为止,缺乏领导能力的他,竭尽所能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管理并不是一件看起来很容易的工作。谁如果做过谁就知道,表面上似乎很有话语权和领导力,实际上需要付出很多,担负很多责任。被领导的,天然不需要多加思考。执行命令的背后,一切的衣食住行都仰仗着领导者提供。

作为组织和领导者,所有的细节都要面面俱到,稍有不慎后果就无法预料。

从此之后,蒲素每天的神经比之前绷的更紧。有着务实性格的他从没有奢望过这么多人的到来,在上海不会出事。他只是希望那一天来的晚一些,而最好事情小一些。

安置妥当之后,他根据老蒯和马大夫的推荐,带了两名同志回到了辣斐德路住宅。一个充任门房兼名义上的伙夫,老姚。老姚是苏北人,原本在扬州的淮阳菜馆里做主厨,因为日寇进犯,家破人亡,投奔根据地后在边区也在炊事班里掌勺。这次原本他过来,是准备在农庄里做饭的,结果被蒲素要了过来。

其实石库门内他和李文娟很少在里面进餐,但是家里必须要有个厨子。当时的上海的富裕家庭招募私厨是风气。摆设家宴时,往往互相之间还抽借厨子来烘托自家门面,有一个可以做几样私房菜的私厨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而淮扬菜系,是中国名菜之一,老姚之前的那个饭馆据说有着百年历史,各种配方他都记在脑子里。

而娘姨则是一个五十来岁的大娘。大娘姓王,原本是根据地的孤寡军烈属,马大夫出于同情把她加上了名单一起来的上海,本来是打算跟着她的。听到蒲素的要求后,就留给了蒲素。王大娘手脚勤快,蒲素和李文娟都对她礼貌有加,表示到了这里就好好享福,平时这里没什么事情可做。

王大娘和郑为芝一个房间,另一个房间老姚和成华在这里居住。成华以后是名义上李文娟的司机和助理,这样,他这个小院里现在已经算是满员配置。一个秘书,一个娘姨,一个厨子加一个司机。

老姚平时做饭,需要去隔壁做大锅饭。隔壁现在还保留了当时白俄队员时的集体宿舍状态。他原先的手下新来的20个队员和于大宝全部集中在这里居住。

而另外三十名侦察兵,则散落在周围的民居里,形成了一个看似松散实际紧密的互相拱卫态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