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军事 > 孤岛喋血 > 109 方案

109 方案

书名:孤岛喋血 作者:乌鸦与麻雀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3-02-01 02:42:12

侦查情报组里有八个女同志。安排她们集中居住在一套房子内,选派了一个组长。其余的男队员分成了两组,各自推选出一名组长,而他们暂时都由于大宝指挥。

于大宝之前在边区就是连级干部,具备优良的军政素质。暂时这些队员什么情况都还不了解,由童川,和于大宝轮流分批,带他们熟悉周边情况。通常都是男女搭配,在要塞外围以及作坊和农庄三个地方活动了几天,搞清了这三个据点的外围路况和布局。

没有行动的时候,他们将分出值班表,对这三个地点进行监视。一是为了侦查外部,二是监视内部。三个地方的内部都各自有干部约束,他们不进入干涉。但是只要有不该出来的人出来了,这些侦查员都会尽心查看和打探。

理论上这些人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原本就有问题的可能性不大。蒲素忌惮的还是有些人到了上海以后蠢蠢欲动,控制不住自己,从而犯下什么愚蠢的错误。

这些队员先让他们熟悉法租界,然后才让他们走出去,到公共租界甚至沪西和虹口u熟悉情况。他规定每次同时必须两个三人小组,以步行和黄包车的方式彼此呼应,两个小组在相互制约之下也互为掩护。

为此他让老任去办了五张黄包车牌照。从车行里弄来五辆黄包车,侦查员轮流充当黄包车夫,每次出门时不招揽外活,车上只拉自己的队员作为掩饰。

搞侦查,不熟悉路况,不能充分利用地形是不行的。尤其是上海,弄堂和小巷极多,而且很多街道都不是规则的,曲里拐弯,顺着路牌走着走着就变成了另一个路名。

如果每个人都具备了一名合格黄包车夫对路况的认知程度,那么他们才算真正对这座城市有了一些了解。到了那时候,才是发挥他们作用的时候。

其余20名特战队员,平日就在小院里进行训练。蒲素给他们发放了全套装备,包括那身夜行衣和头骨破碎者。现在他们各种型号的制服在仓库里库存不少,都是要塞建成后,社区里的白俄妇女制作出来的。萨沙的父亲把作坊直接摆在了要塞里,而之前霞飞路上的店铺只出样和测量尺寸,单纯的成为了一个经营接待的场所。

日后若有白俄不能参与的行动,依靠他现在这边的五十多名战斗人员,也足以应付一场中等烈度的战斗。实在不行,从农场里也随时可以抽调人手,外人看起来所谓老实巴交的农夫,个个都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合格战士。

蒲素把两边的人手加起来核算了一下,已经有了两个加强连的规模。在如今的上海,是足可以和两个租界的驻军正面一战了。当然,重武器配置上的匮乏,是的他们只能进行防守。

好在现在如果要塞被围,注意力都在里面,而对外部疏忽大意的情况下,宅院这边的战士加上农场的人手,可以从外围进行突袭,届时里面的人趁势突击出来,轻易就能对来犯之敌形成两面夹击的态势,扭转局面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三天后,农场那边的情况基本稳定。作坊那边的工程师经过测量,决定了一个隐蔽船坞的修建方案,蒲素看了之后立即同意了这个方案。

新方案是把隔壁并购来的那间厂房进行下挖,往内掘进。把河浜里的水引流之后,在厂房内形成一个狭长的河道。这是一名有留德工程师主导设计的方案,他曾经在当时最大的室内船坞,德国迈尔造船厂工作过。

这种船坞设计,通常被用来小型船舶和潜艇建造,方便下水,而作为一次性跑路用途的他们自然也非常合适。毕竟货轮轻易不开动,一旦开动就是紧急情况,代表着全员撤离,以后也不大可能再回来了。

这个方案好在最大程度的运用了现有条件,四周和顶盖都是现成的厂房,只需要往下掘进这一项土建工程。当然固定住货轮后在两边还要构筑平台,这都是慢工出细活的事情了,当前的要务是解决有没有。船坞造好之后,先把船弄进来,解决现在没有的问题,然后再慢慢完善。

同时针对对岸就是自己的农庄,工程师还提出了在河道里铺设暗索,在需要的时候两边可以转动绞盘拉动小艇,方便两边的往来。平时趁着夜色运输货物也好,战时人员撤退和增援等等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暗索平时以松弛状态沉在河底,不影响平时水道里船只的同行,需要时,绞盘拉紧暗索,立即从松弛状态变成紧绷,从水底抬升成为联系两岸的纽带。这样的暗索计划投放三道,可以快速发挥作用。绞盘在两岸都有设置,哪边有情况哪边可以立即启动。

蒲素对整体方案都非常满意。术业有专攻。这些专业人员的到来,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远远超出了他原本的预期。而且比他预计中浩大的工作量要小了很多。因为周边都是自己人,所以工程师提出先不开掘外围沿河位置,只在厂房内部施工,可以施行小量的炸药爆破,封闭环境下声响有限,提升效率很大,而且这一片都是工厂,发出一些动静也不会引起注意。等到内部深度和宽度够了,最后再开掘引水。

这一次他们带来了好几顿的烈性炸药,都是边区的化学工程师自制的。虽然威力比”黑索金“稍有不如,但也大大超过了tnt的烈度。蒲素准备等到把眼前几件事办完,就要利用这批炸药制作各种爆炸装置。他现在有武器专家,只要有材料,加上思路合理,都可以按照需要做出来。

当天晚上,那辆卡车开始出动,老任又掉了法租界两辆卡车,由白俄驾驶,把所有的劳动力拉到了作坊,分发了工具进行秘密施工。包括蒲素的特战队员和侦查队员,包括对岸的农庄劳力,全部在封闭的厂房内开始掘进作业。取出来的泥土,用小艇拉到对面农庄,垒成一个人造土丘。

栽种草籽和果树以后,看似是一个自然土坡,实际上是在平原上的一个制高点,在上面又搭了一个农家常见的看管窝棚,日夜派驻人手在上面对周边进行观测。这边因为是平缓的地区,这个观测点观测范围极大。

李文娟的无线电商行已经在筹备之中,各种设备正在海上往上海发运。等到各种零部件到了,还要组建几台大功率的电台,计划中就要在农庄放置一部,配一个报务员驻扎。

联络才是第一要务,无论如何,这边都是敌后。脱离和根据地上级的联络,他们将非常被动,形成立体的空中通讯联络才是最为保险的手段。

日后局势如果持续恶化,发展到了蒲素预计中的地步时,起码他这边有几个渠道可以发报。李文娟现在掌握的一台,俄罗斯商会的俄罗斯之声,以及农庄内的一架。额外的,还有一个现在在众人面前已经完全消失的马大夫,海格路的诊所里那边还有一个小功率电台。

必要的时候,他可以轮换进行收发,让敌人的无线侦测掌握不到呼号的规律和频率,定向侦测也就无所适从。比如今天在这个时间段侦测到了范围在辣斐德路,明天又来蹲守想进一步确定范围时,信号却完全消失,却在另一个方向出现了新的频率,跑去那边蹲守以后,又发现了一个陌生的……

他不知道原本的”灯塔“有多大能耐,能够在上海经营多年屹立不倒,一直没有被破获,应该有着独特的一套敌后经验。但是他自信,自己现在建设中的这个体系,已经把自己所学到的大多数特工情报知识和经验都付诸了实践,成型之后绝对是一个高效的机构。

上级不遗余力的对他进行支持,能给的都给自己提供了,派来的都是边区的精锐和专家。想必是下了大决心在上海这个心脏部位,另外打造一个体系。虽然直到现在还没有和他明说,应该是不想给他太大的压力,只是从上面的行动来看,这个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

他心里清楚,”灯塔“和他的情况完全不同。那边的作用是调度,起到的是上传下达和协调的作用。是之前上海所有地下工作者的管家,也是每个特工的依靠。所有的同志在上海遇到情况首先想到的就是和她联系,寻求帮助和建议。

也正因为如此,每个和她联络的特工其实都不是她进行直接管理,也不是她的直接下属。所以那些人里难免鱼龙混杂,蒲素绝不排除那些人里就有变节分子。

实际上光是这一点,“灯塔”以及上级又何尝不清楚?但是”灯塔“任务繁重,分身乏术,没有能力进行甄别,而上级也鞭长莫及。

所以蒲素的额外任务里就有甄别和肃清一项,只不过其实他是连“灯塔“都有所怀疑。现在重点是优先发展自身,等这边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之后,他现在又不缺人手,届时会根据潜伏在上海的同志名单,会安排进行详细的排查。

所有情报人员最痛恨的就是内奸。学长顾楫就差点栽在内奸手里,他自己前不久也同样命悬一线。这也是他对这批同志,内部严格进行监督的最主要原因。

内部一旦出现蛀虫,外功练的再好也不堪一击。比如要塞的构造和防卫,作坊的隐蔽船坞,农庄的实际性质,这些地方无论营造的多么隐秘,只要内部一旦有人出卖,基本就是一捅就破。

内松外紧的这个敌后策略,不是短期行为,而是在这边需要长期执行的工作。但凡发现有谁苗头不对,侦查队员汇报上去,政工干部就会立刻对其进行排查。严重的会控制其行动,在合适的时候遣送回根据地。

这是一条铁的规矩。任何人都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容易引起误会,想都不要去想。

如果有的同志在边区那种艰苦的条件下都能适应。到了上海这边日常好吃好喝,任何事情都由后勤安排好,反而产生情绪,思想上流露出不满……那么对不起,政工干部谈过话后,可以立刻根据情况限制其行动,等候派遣回根据地,在那边继续啃他的窝头和日寇进行正面战斗。

天天过苦日子时没啥想法,一旦过上好日子了反而东想西想?有这样的人吗?真的有!而且还不是少数!人性就是这样,看起来很不好理解,实际上发生起来非常自然。

边区那种氛围,是正面战场。生存为主,想不了其他什么。周边人包括首长,待遇都差不多,也没什么可以多想。而到了上海,首先思想上容易松懈,还会有出差的这种错觉。把在这边的时段当做一个短期行为,而且不把蒲素以及其他临时安排的干部当回事,在他们看来相比根据地时的干部和上级,蒲素他们缺乏了一些权威性。

另外就是上海本身就是个摩登的大都会,五光十色充满着光怪陆离。哪怕在农庄,爬到高处都能看到十里洋场的闪烁霓虹,对一些人散发着神秘而又具有诱惑的光芒。这座城市充满了和挑逗,对很多人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哪怕是特战队员和侦察组,蒲素都让他们时刻保持在两组同时出动的状态,形成相互制约和牵制的局面,而说起来是策应和掩护。这也是一条死规定,单独不能外出,单独小组不经过批准也不能行动。两个小组,人数多了,哪怕大部分想违规,也总有一两个守规矩的,让其他人不敢轻举妄动。

正因为他了解人性,所以从不打算考验人性。没必要进行那种考验,结局往往千疮百孔。这些同志无论怀有何种伟大的信仰,首先都还是活生生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规定来执行和保持,包括他自己在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